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大豆重迎茬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对产量的影响:重迎茬大豆均较正茬大豆减产,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增大。试验表明,一般重茬大豆减产30%-50%;迎茬大豆减产10%-15%。 2、对品质的影响: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另外,迎茬和短期重茬对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三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粮食市场的开放政策,大豆种植重迎茬问题日趋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据调查研究表明,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96,重茬2年减产13.8%,重茬3年减产19.096,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3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粮食市场的开放政策,大豆种植重迎问题日趋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据调查研究表明,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茬3年减产19.0%,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3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大豆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使有些地区轮作倒茬调配困难而发生重迎茬,造成减产,严重地块每亩可减产100公斤.我们通过多年的试验示范,详细地分析了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摸索了一套综合防治的技术.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粮食市场的开放政策,大豆种植重迎问题目趋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据凋查研究表明,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荐3年减产19.0%,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3年以上的长期重茬,人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脂肪含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正>根据连续栽培观察考证,大豆在重迎茬栽培过程中平均株高比正茬要降低5~21.8cm,单株荚数减少3.2~7.2个,单株粒数减少8~13.1个,百粒重下降1~2g。而且重茬大豆减产幅度要大于迎茬大豆,重茬较迎茬减产幅度5~12%。土壤病虫草害随重茬较种植年限逐年加重。重迎茬超过3年,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降低。大豆在重迎茬栽培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综合来  相似文献   

6.
旱田两大作物大豆玉米轮作倒茬会出现障碍,从而出现重迎茬问题,而大豆重迎茬对产量、品质有着直接影响. 1大豆重迎茬的影响 1.1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大豆重茬、迎茬危害程度与重茬年限、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水分状况等有直接关系.重茬年限越长,危害越重.通过试验研究,从土类上看,土质肥沃,微酸性土壤,减产幅度小于土质瘠薄、偏碱性土壤;从土壤有机质看,同一重茬年限,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减产幅度小,反之则大;从地势上看,在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平地和二洼地减产幅度小,而岗坡地减产幅度大.重迎茬大豆均较正茬大豆减产,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大豆重迎茬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逐年增大。据调查研究表明,五大连池市药泉山良种场迎茬减产6%左右,重茬1年减产10%左右,重茬2年减产15%左右,重茬3年减产20%左右,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3年以上的长期重茬,大豆  相似文献   

8.
在黑龙江省5个生态区设置固定轮作场圃并对相应市县进行生产调查,经过连续三年的研究,结果表明,重迎茬大豆较正茬大豆减产,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的增加而增大,全平均正茬产量为1984.5kg/hm^2,迎茬减产6.1%,重茬一年减产9.9%、重二年减产13.85,重茬三年三年减产19.0%,不同生态区间比较,西部风沙干旱区、中西部盐碱土区减产幅度较大,东部低湿区,北部高寒区减产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和平镇的主载作物,面积逐年增加,因此重迎茬现象愈来愈严重.据调查一般迎茬减产5%-10%,重茬一年减产10%-15%,重茬二年减产15%-20%,重茬三年以上减产20%-30%.重迎茬不但降低产量,而且也影响大豆的质量.重迎茬可导致灰斑病、霜霉病、食心虫、蚜虫、红蜘蛛、根腐病、菌核病等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一般迎茬病粒率、虫食率分别较正茬增加0.7%、1.0%,重茬病粒率、虫食率分别较正茬增加1.7%、2.5%.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大豆重迎茬现状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省适于发展高油大豆,也是我国高油大豆优势区域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东北大豆振兴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辽宁大豆产业的发展,大豆面积逐年增加,使大豆重迎茬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和产量,重迎茬问题已成为影响辽宁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辽宁省大豆重迎茬原因的分析,找出其对大豆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的影响因素,提出大豆重迎茬综合栽培控制技术,使重茬大豆少减产或不减产,使迎茬大豆不减产或增产。  相似文献   

11.
<正>黑河市爱辉区土地资源辽阔,区内可耕地面积173万亩,全区横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大豆播种面积在50-80万余亩,有效活动积温在1850-2150℃,而且土地肥沃、平坦开阔,适宜机械化耕作,是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大豆主产区,由于连年种植大豆,大豆种植重迎问题日趋严重,减产幅度随着重茬年限增加而增大,而且重迎茬大豆百粒重下降,病粒率、虫食率增加,商品质量显著降低,据调查研究表明,迎茬减产6.1%,重茬1年减产9.9%,  相似文献   

12.
<正>1.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种大豆不宜重茬和迎茬,也不宜种在其他豆类之后。"油见油、三年愁",大豆重迎茬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根部病虫害的严重危害,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破坏了共生固氮系统,抑制了根的吸收能力,使植株代谢减弱,植株生育缓慢,产量降低。2.重迎茬对大豆产量的影响2.1重迎茬影响大豆植株干物质的生产积累正茬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高于迎茬、重茬1a、重茬2a、重茬3a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量,而重茬大豆又低于迎  相似文献   

13.
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生产中最忌重茬和迎茬,大豆重迎茬明显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因此。采取积极的防治大豆重迎茬减产的技术措施。对大豆增产、提质增效能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浅谈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大豆由于受市场价格调控的影响,面积逐年增加,使重迎茬面积急剧扩大,据调查1993年大豆重茬面积为3.1%,1999年时发展到7.8%,已到非重即迎的地步,2006年发展到61.1%,正茬播种寥寥无已.调查大豆重迎茬减产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重迎茬对大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产量的影响,大豆重茬平均减产6.1%~31.5%,迎茬平均减产10.7%。重迎茬1年减产15.9%,重茬2年减产21.4%,重茬3年减产31.1%。二是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茎粗变细,节间加长,分枝减少,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减少。开花  相似文献   

16.
一、重迎茬减产的原因 大豆由于受市场价格调控的影响,面积逐年增加,使重迎茬面积急剧扩大,据调查1993年大豆重茬面积为3.1%,1999年时发展到7.8%,已到非重即迎的地步,2006年发展到61.1%,正茬播种寥寥无己。调查大豆重迎茬减产规律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1东北黑土区重迎茬对大豆病虫害发生的原因1.1大豆重迎茬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在东北黑土区大豆忌重迎茬的种植,但是很多农户为了提升经济效益,连续种植5~7a的大豆很常见,同一重茬年限,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降低,大豆逐渐减产。在连续很多年的种植中,土壤中P含量减少,N含量升高,P、N含量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大豆的种植。经过对大豆不同重茬种植中土壤的检测,发现P含量在种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余的微量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把重迎茬产量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应当尽量避免重迎茬种植大豆,坚持合理轮作,减少迎茬,控制重茬.从长远看,不宜无限度地扩大大豆重迎茬面积,避免造成土壤生产能力下降,产生恶性循环.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首先安排迎茬种植,迎茬安排不开再种植重茬,而且重茬不能超过两年.应针对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以调节营养和防治病虫害为重点,把现有科研成果、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实施,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9.
1、合理轮作,尽量减少重茬,维持适当的迎茬比例 解决大豆重迎茬危害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能合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将豆科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就能使土壤中全层养分得到合理利用。在当前大豆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应把重茬和迎茬区别开来,尽量减少重茬,适当迎茬。要坚持“宁迎勿重”的原则,可选择有机质含量高的平川地和二洼地种植重迎茬大豆,重茬也只能重一年。对于那些开发晚、有机质含量高的地块,虽可适当重茬,但也不可重茬年限过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豆重迎茬是造成其减产重要原因之一,它能造成大在豆如孢囊线虫病,根线虫病、黄萎病俗称“大垄秧子”。为了进一步发展大豆生产,提高豆的品质,生产上急需减轻重迎茬危害措施。据调查迎茬减产6.1%,重茬一年减产9.9%,重茬2年减产13.8%,重茬3年减产1.9%。下面为近几年我们在减轻大豆重茬危害实践中的几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