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茅盛浩 《食用菌》2004,26(3):34-35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  相似文献   

2.
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又名“白阿魏蘑”,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食用菌品种,其子实体洁白如玉,菌盖肥大,质地细嫩,食之脆嫩爽口且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利用棉籽皮在新建和改造的日光温室中栽培白灵菇,经济效益较好。但在一些新种植基地,栽培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形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 ,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 ,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 ,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 ,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 ,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技术 ,不仅使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 ,且出菇快、整齐 ,朵形好 ,产量高。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选用不需要经过冰冻刺激就能出菇的菌株我们用过的白灵菇菌株可以分为二类 :一类菌株在生理成熟后一定…  相似文献   

4.
李和平  张振喜 《蔬菜》2009,(2):16-17
白灵菇原产于我国新疆戈壁滩阿魏丛中,1998年前后开始商业化栽培,被定位于名贵珍稀高档食用菌。因栽培历史短,技术尚不十分成熟,造成纯菌率低,出菇率低,产量低,制约了白灵菇的规模发展。数十年来,笔者始终致力于解决原技术污染率高、出菇率低、产量低、不出二茬菇等问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周玉林  赵秋菊  魏蕾 《蔬菜》2000,(7):18-18
白灵菇又名白阿魏侧耳,学名PleutotuseryngiiVar.nebrodensis,是近年来人工驯化的珍稀食用菌。它以其洁白亮丽、菌肉肥厚、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而得以不菲的价格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现将其生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原料及菇房的处理1.菇房处理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最好能揭膜晒棚2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并在料进入前药剂处理1次。2栽培原料处理栽培原料一般选用当年新鲜、无霉变棉籽壳,对有结块的棉…  相似文献   

6.
白灵菇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中多种出菇方式并存,栽培经济效益差别很大。为此,笔者就近几年当地白灵菇生产中常用的6种出菇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我市出菇管理方式,提高白灵菇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白灵菇 ,又名白阿魏菇 ,因其营养丰富 ,肉质细腻 ,口感脆滑 ,又具较高的药用价值 ,产品走俏国际国内市场 ,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进行白灵菇大面积栽培 ,效益十分可观。然而 ,随着白灵菇生产规模的逐年扩大 ,产品市场售价呈逐年降低趋势。加之白灵菇对出菇条件要求苛刻 ,多数白灵菇生产者只采收第一潮菇 ,生物转化率低。因此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已成为广大菇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 ,通渭县职教中心食用菌基地利用当地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豆草、苜蓿的茎秆为主要原料 ,进行白灵菇的规…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在白灵菇栽培技术领域创新出了许多栽培出菇方式,这些出菇方式对于提高白灵菇产量和质量有其独特的优势,丰富了白灵菇栽培技术内容。简要地介绍了河南省近几年白灵菇栽培过程中采用的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对每一种出菇方式的优劣性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9.
吴凤林 《食用菌》2007,29(2):57-57
由于白灵菇出1潮菇,料内养分未充分利用。为使白灵菇废料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笔者经多次试验,摸索出一套高产的栽培方法,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适宜栽培季节根据我地自然气候条件,以春季2-4月制作菌袋为最好。菌丝长满袋至出耳,可持续到8-9月出耳结束。这样还可把菇棚用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区白灵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庆生 《食用菌》2003,25(5):37-37,39
白灵菇是近年来开发出的珍稀食用菌。由于白灵菇商品性好 ,菇质优 ,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都较高 ,且食味鲜美 ,市场前景广阔 ,是今后几年很有发展前途的蕈菌种类。白灵菇目前在北方地区栽培较多 ,而在华南地区的栽培量还不很大。我所从 1999年开始从全国各地引进不同的菌株类型 ,经过 3年的栽培比较试验 ,取得了较为成熟的栽培经验 ,现将其关键技术介绍如下。1 栽培季节 白灵菇属中低温型菌类 ,自然条件下只能在冬季栽培出菇 ,最适宜出菇温度在 15~ 2 0℃ ,在华南地区适宜出菇的季节较短。因此 ,栽培季节的安排非常重要。根据我所三年来的…  相似文献   

11.
张广杰  陈永玲 《食用菌》2005,27(1):27-28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食用菌的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珍稀食用菌白灵菇在我省发展迅速,由于白灵菇只出1潮菇,废料养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平菇的生料栽培大多在秋季的9月底~11月底进行,随着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的新问题是栽培成功率低。为了充分利用菌糠废料和解决上述问题,我中心的科技人员经过试验,总结出一套白灵菇废料加玉米芯栽培平菇技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近几年发展迅速,栽培规模不断扩大.由于白灵菇一般只出一茬菇,营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废弃菌糠,进行了菌糠栽培金针菇不同栽培配方的对比试验,探讨添加菌糠废料的适宜比例,以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3.
赵建荣  赵加蔷 《食用菌》2008,30(6):19-19
荣白1号白灵菇种源引自台湾,暂定名。笔者在其独资企业工厂化栽培3年后,引入河北围场、遵化和天津市蓟县试验栽培两年来,突出表现出该菌株早出菇、不用冷库强刺激处理即可在棚温20℃条件下现蕾,菇形圆正度好,一级品率占97%,菇柄初为圆柱形,菇体随生长形成马蹄形,  相似文献   

14.
邵建宁 《食用菌》2007,29(1):41-42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双孢蘑菇栽培多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在栽培设施无加温条件下,从12月一翌年2月双孢蘑菇受气温下降影响,出菇处于停止期,经过越冬,到第2年3-6月继续出菇。本文介绍了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内加挂黑色塑料薄膜,和使用中温偏低型双孢蘑菇菌株进行冬季双孢蘑菇节能栽培,有效地解决了冬季双孢菇不出菇的缺点。甘肃省内应用该技术在9月初堆料,10月上旬接种,10月底覆土,11月中旬至翌年3月采收,比常规冬季双孢蘑菇栽培方式产量提高30%,栽培周期缩短了3个月,提高了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日光温室甜樱桃限根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甜樱桃日光温室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然而在栽培管理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限制营养生长,而造成日光温室栽培甜樱桃补偿性旺长严重、花芽分化少、坐果率低、产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可以说,控冠已成为日光温室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因子。我们经多年研究,在甜樱桃日光温室寒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冬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建宁 《中国蔬菜》2006,1(11):48-49
我国西北地区冬季气候干燥、寒冷,双孢蘑菇栽培多在日光温室内进行。在不加温条件下,12月-翌年2月双孢蘑菇出菇处于停止期,越冬后,3-6月继续出菇。笔者利用在日光温室内加挂黑色塑料薄膜、使用中温偏低型双孢蘑菇菌种进行冬季双孢蘑菇节能栽培,有效地解决了双孢蘑菇冬季不出菇的问题,形成了西北地区冬季双孢蘑菇连续出菇的栽培新模式。9月初堆料,10月上旬接种,10月底覆土,11月中旬-翌年3月采收,比常规栽培增产30%,提高了日光温室利用率,使双孢蘑菇种植者获得更大收益。  相似文献   

17.
木糖渣栽培白灵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 ,又名白灵侧耳〔P·nebrodensis (lnzen gae)Quel〕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珍稀菇种 ,其菇体肥大洁白、肉质细腻脆嫩 ,味道鲜美可口。富含多种氨基酸及药用成分。常食用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生理平衡的作用。并对肝脾肿大 ,腹部肿块 ,脘腹冷痛等有治疗作用。是集食、药用价值于一身的天然保健食品。为开发这一菇中珍品、充分利用本地充足的工业下脚料木糖渣资源 ,笔者自1999年来 ,开展了利用木糖渣为主料栽培白灵菇的技术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与栽培试验 ,筛选出了以利用木糖渣为主料栽培白灵菇的理想配方。经反复试验和规模化栽培 …  相似文献   

18.
谷延泽 《食用菌》2008,30(5):31-32
白灵菇人工栽培往往发生不能正常出菇的现象。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栽培中培养料配制、品种选择、发菌管理、后熟培养、搔菌和催蕾、长菇期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梁壳栽培白灵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粱壳栽培白灵菇比常规棉籽壳栽培白灵菇,生长周期缩短25d,生物转化率提高15%,生产成本降低20%,经济效益提高30%,白灵菇的主要营养成分明显提高。该研究为高粱壳的开发利用闯出了一条新路,为北方栽培白灵菇找到了新的原料。  相似文献   

20.
陶凤莲 《食用菌》2006,28(2):51-51
近年来青海省日光温室双孢菇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但在双孢菇栽培中,易产生薄皮菇,影响双孢菇商品品质,影响菇农效益。因此,在生产中如何防止形成薄皮菇是提高菇质。提高商品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