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对重庆市现有的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公司经营模式、公司十农户模式、合作社模式共4种蚕桑生产组织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这4种模式各有优势和缺陷。提出了应从重点发展蚕桑生产基本户、构建干鲜茧利益共同体、充实蚕桑生产合作社的业务内容等3个方面入手,构建新时期蚕业生产组织化模式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杜英武  郑琳 《中国蚕业》2011,32(4):41-44
通过对重庆市蚕业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认为,重庆市蚕业要稳定发展,必须从提高养蚕效益、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入手,整合撂荒土地,集中蚕桑资源,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走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充分利用和发挥蚕桑资源的作用,走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大力发展桑—菜、桑—菇、桑—鸡等经济多元化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单位面积桑园的经济效益;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走合作社收烘蚕茧经营之路,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村一品,一社一业的蚕桑生产发展利益共同体,让蚕农分享在蚕茧生产、加工和经营环节中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就江西省乐安县的蚕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修水县黄溪村的“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江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的“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永新的“蚕桑+”复合经营模式等几个典型的经营模式与路径作总结介绍,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蚕桑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有关理论及原理,结合山西的实际情况,重点构建了4种适合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山西省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即:“蚕技中心+农户”模式,“蚕技中心+基地+农户”模式,“丝厂(市场)+蚕桑协会+农户”模式,“公司(市场)+蚕农合作社+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5.
杭州市两种蚕桑产业化形式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生产要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必需有健全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产业化服务组织。当前杭州市蚕桑产业化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以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为龙头,实行“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形式,第二种是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组成蚕农联  相似文献   

6.
缙云县通过提供政策保障、创新蚕桑生产经营体制、强化科技支撑等措施,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生产技术,推行"优质优价"策略,提高蚕茧品质,增加农民收益,推动蚕桑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调查和分析南宁市横县蚕桑生产情况,显示蚕桑生产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存在整体经济效益低,劳动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低等问题。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南宁市蚕桑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桑与养蚕"专业化分工"等规模化经营模式的特点和相关技术,提出了蚕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理念,为今后蚕桑生产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2年5~7月,根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所下达的任务,我们在四川省、重庆市境内考察调研了四川白鹅的产业化生产组织模式,通过调研发现,在目前生产实际中,“公司+基地+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是四川白鹅养殖生产中2种主要的产业化生产组织模式;同时。还有以这2种组织模式为基础,延伸、发展而出的其它几种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对促进肉鹅养殖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及提升肉鹅养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懿 《蚕学通讯》2021,41(2):41-44
重庆市潼南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在原重庆市潼南县人民政府的长期重视下,大力发展"四边桑",1992年全县农户饲养家蚕的规模曾达到13万张种,产茧量近3000 t.自1995年后,由于受国际茧丝绸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蚕桑生产规模逐年下滑,至2018年前几近消失.重启蚕桑生产成为潼南区政府工作的任务之一,也是蚕桑工作者多年的愿望.在潼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经信委和区农委组织各方代表深入调研了蚕桑生产濒临消失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传统蚕桑生产由于农户养蚕规模小,养蚕收入低且占家庭收入比例小,故调动不起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其后区里的有关业务部门又组织有意愿的企业家到重庆市黔江区和四川省绵阳市天虹集团考察蚕桑生产,通过考察与交流形成共识:只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推行以企业为主体的蚕桑生产布局,发展蚕桑生产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0.
广西虽然是我国蚕桑生产的第一大省,但在传统蚕桑产业中仍然以家庭散养模式为主.要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可以从改变生产模式入手.文章通过分析蚕桑生产组织模式及广西蚕桑产业特点,提出了适合广西蚕桑发展的生产组织模式: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相似文献   

11.
祁广军  乐波灵 《蚕业科学》2011,37(4):725-729
21世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蚕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蚕业生产第一大省。蚕业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竞争优势在广西蚕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的蚕业技术创新主要是针对亚热带气候特点,以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和蚕桑生产效益为目标,围绕选育适应亚热带生态条件的优质、高抗、高产的蚕、桑新品种以及研究高产、优质、高效栽桑养蚕新技术进行创新,并且以坚持自主创新、坚持从生产中来再到生产中去、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进创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广西蚕业技术创新应以打造多元化蚕桑产业,实现桑品种和蚕品种的多样化、栽桑养蚕技术的省力化、蚕桑产业的高效化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蚕桑生产函数的构建与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琴  张琦  顾国达 《蚕业科学》2011,37(4):719-724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蚕桑生产函数,对我国1991-2009年的蚕桑生产统计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探讨蚕桑生产中土地、劳动力、资本、发种量等因素的作用,并对比分析技术进步对浙江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蚕桑生产的影响力。结果表明,劳动力和土地投入对我国蚕桑生产的影响已经逐渐减弱,而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才是促进蚕桑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浙江省的蚕桑生产技术水平占据明显优势,因而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和蚕种质量也高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因此认为,今后我国蚕桑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是稳定生产规模,加大资本投入,加快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其中东部蚕区主要通过保持桑园面积稳定优质蚕茧生产基地,西部蚕区应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蚕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栽桑养蚕专用机械设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蚕桑生产恢复时期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一系列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这些机具的生产实用率较低,特别是蚕桑机具的研究队伍薄弱、资金匮乏,导致其在蚕业技术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环节。2008年建立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所属的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在以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设备改良与省力化设备研究;桑枝伐条机械研制;桑枝粉碎机及食用菌专用烘干机研制;废弃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研制等。为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议加大对蚕桑生产机械研究的投入,重点开展省力、高效、优质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并将生产急需的一些实用蚕桑机械的推广纳入农机补贴。  相似文献   

14.
我国蚕茧生产成本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对近 2 0年来我国蚕业生产发展与蚕茧生产成本及蚕农收益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近 2 0年来我国蚕茧生产成本呈先增后降的趋势 ;蚕茧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的比例大于物质费用的比例 ;与其它竞争作物相比 ,蚕茧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比较效益较低。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 ,降低蚕茧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对于提高蚕农收益 ,促进蚕丝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项主要途径。海宁市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试点实践和调查,并就提出该课题的依据,可能性,典型蚕户的经营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优缺点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6.
浅论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高蚕茧品质的蚕业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了蚕业高新技术的普及推广、蚕业生产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雄蚕品种产业化、实施蚕业精品工程、名牌战略和开展现代蚕业园区建设等内容,而加快蚕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突破传统技术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是蚕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7.
桑树良种化与蚕业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潘一乐 《蚕业科学》2003,29(1):7-13
桑树品种是蚕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优良桑树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提高桑叶产量、改善桑叶品质、增强桑树对不良环境的抵抗性 ,进而对增加蚕茧产量 ,提高茧质、种质、丝质都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蚕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加快我国桑树良种化进程 ,促进蚕桑生产朝“两高一优”农业发展 ,是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蚕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蚕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价对全面认识蚕桑产业价值,促进农业环境与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构成蚕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有:原材料的提供、涵养水源、土壤保护、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废物处理、基因种质资源的保护、休闲、文化等8个类型。根据基础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替代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初步定量评价了我国蚕桑生态系统5项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结果表明:我国蚕桑生态系统5类服务功能每年的总价值是435.72×108元,蚕桑生态系统每年提供原材料、涵养水源、土壤保护、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以及废物处理的价值分别为:8.74×108元、2.58×108元、114.34×108元、296.7×108元、13.36×108元。  相似文献   

19.
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蚕业产业化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蚕丝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的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蚕农为基础,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把茧丝绸行业的各个生产经营和内外销机制联结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以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它的基本模式有公司+蚕农,合作经济组织+蚕农,专业  相似文献   

20.
以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阐述了蚕桑资源高效利用通过发展乡村工业、开发文化科普旅游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等模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蚕桑功能食品、桑枝实用菌、蚕丝被、蚕桑动物饲料、蚕沙制品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发展新兴的乡村工业;以开发蚕桑生态文化旅游景点,创办包括蚕丝文化科普教育、养蚕体验与美食品尝的蚕家乐等休闲游乐,带动蚕区农村文化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以上模式及项目的实施,逐渐建立起适应我国蚕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蚕桑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