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桑花叶型萎缩病病原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卢全有  夏志松 《蚕业科学》2006,32(2):249-251
通过往返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Return-PAGE)和垂直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检测,发现从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病叶组织中提取的总核酸中存在环状小分子RNA,即类病毒RNA。根据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症状和发生规律以及植物类病毒病的定义,认为这种环状小分子RNA可能是引起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江苏蚕业》2016,(4):1-4
以桑花叶型萎缩病(Mulberry mosaic dwarf disease,MMDD)类病毒为侵染材料,通过、田间调查、试验以及RTPCR分子检测技术的应用,在被桑花叶型萎缩病病原污染的土壤上栽培的桑树的花、叶、病健桑树花粉杂交的果实以及果实培育的苗中都检测到小分子RNA,表明了桑花叶型萎缩病的小分子RNA可通过土壤、花粉、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1,37(2):278-284
业已明确的桑树病毒病有10种。在前文报道部分桑树真病毒及病害的研究进展之后,再重点介绍桑花叶萎缩类病毒及病害的研究进展,包括病原物提取、基因组序列分析、寄主范围、致病特征、诊断方法和病害控制等,为桑花叶萎缩类病毒的深入研究以及病害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桑花叶型萎缩病已成为桑树重要的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是桑类病毒。为了探索该病的传染途径,进行了田间调查和病原检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病传播不但与苗木、嫁接、病株汁液密切相关外,也与土壤、花粉、果实有关;进一步通过RT-PCR检测,在病树的花、果实和病毒污染的土壤栽培的桑树花、叶中检测到病原体小分子RNA,因此认为桑花叶型萎缩病可通过土壤、花、果实传染。这对类病毒侵染循环规律研究和防止病原扩散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蚕桑通报》2006,37(4):66-67
桑树湖南省桑树害虫种类及其种群演变....................................1(6)桑树新品种—丰田2号通过认定..........................................1(9)辐射诱变新桑品种川799的育成........................................1(10)在桑花叶型萎缩病的组织内检测到类病毒  相似文献   

6.
植物通过小干扰RNA(siRNA)介导的RNA干扰机制来防御外来病毒感染,通过对感病植物材料小RNA(sRNA)的深度测序,获得这一过程中产生的与病毒序列高度一致的siRNA序列信息,可以快速地鉴定侵染植物的病毒组成。以采集自浙江省桐乡市桑园疑似感染桑花叶卷叶病(原称桑花叶型萎缩病)的桑树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构建sRNA文库并进行深度测序,对测序得到的总sRNA进行组装后,比对鉴定出桑花叶卷叶病相关病毒(mulberry mosaic leaf roll-associated virus,MMLRa V),并分别得到占MMLRa V 2个组分全基因组14.19%和21.86%的核酸序列。进一步以感病桑叶组织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获得部分MMLRa V基因组序列,经Sanger测序确定采集的感病桑树叶片中只存在MMLRa V。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表明,MMLRa V来源siRNA在基因组中的长度分布、5'端碱基偏好性及热点区分布等具有明显特点。研究结果显示,利用si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桑树病毒是非常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桑树花叶卷叶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松  陶成 《中国蚕业》2003,24(1):35-35
2002年人夏以后,大丰、东台蚕区部分桑树田块发生花叶卷叶病害,桑树花叶卷叶病俗称癃桑、癞头皮桑、卷桑、惊桑,是全株性病害。在发病轻的田块有少数植株发病,重的田块里全园发病。其病状表现为:桑树生长缓慢,逐渐萎缩,叶片向内卷缩且出现黄绿相间的病斑,表现出花叶现象。严重时病叶缩小向上卷曲.枝条细短,腋芽萌发侧枝增多,病树极易遭受冻害.这种病害传染迅速且不易控制和根治.严重影响了桑树秋叶的产质量。根据凋查和试验了解了其发病的原因,并找到了控制防治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在生产应用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病株喷施化学药剂吖啶橙1000倍液、尿嘧啶替加氟1000倍液的试验表明,桑树枝条生长量增加,与清水对照区相比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2个药剂中以吖啶橙为优,但差异不显著;经过2年的跟踪观察显示,药剂处理的病株,症状有明显改善,但病症仍可见,表明这2种药剂对桑花叶型萎缩病症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但未能使病树完全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9.
桑花叶型萎缩病夏季嫁接的传染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花叶型萎缩病又名萎缩病、癃桑、瘌头皮桑、惊桑,是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桑树全株性病害,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等省蚕区.在春末夏初和秋期22~28℃气温下发生病害,夏季高温(30℃)时出现高温隐症,同一枝条有间歇发病的现象,即春末夏初表现病症后,夏季生长部分生长正常秋季又出现病症.  相似文献   

10.
薛松  薛新民 《江苏蚕业》2003,25(4):19-19
<正> 今年入夏以来,我们东台蚕区桑树普遍发生花叶卷叶病害。轻的田块,少数植株发病,重的田块,全园发病。其病状表现为:桑树生长缓慢,逐渐萎缩,叶片向内卷缩且出现黄绿相间的病斑,表现出花叶现象。严重时病叶缩小向上卷曲,枝条细短,腋芽萌发侧枝增多。这种病害传染迅速且不易控制和根治,严重影响了桑树秋叶的产质量。根据调查和试验我们了解了其发病的原因,并找到了控制防治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在生产应用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蒯元璋 《蚕业科学》2012,(5):898-913
前文报道了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中引发桑疫病、桑青枯病、桑枝软腐病、桑枯萎病、桑叶斑病的病原细菌及其病害的研究进展。本文介绍原核生物界软壁菌门中引发桑萎缩病、桑皱褶花叶病和疵壁菌门中引发桑叶日灼病等的病原菌分类演变及其侵染循环,桑树发病规律与病害防治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其中对桑萎缩病进行了重点介绍,内容涵盖国内外学者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广东桑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俊英 《蚕业科学》1995,21(1):9-14
桑花叶病的症状有花叶、环状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4种:在25—28℃温度下分离花叶、丝叶症状的病原是线状病毒,花叶症状病毒粒体长约1000nm、宽约16nm,最短的长约400nm;丝叶症状粒体大小长约500nm,宽约12nm;传染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可能传染桑花叶病;田间消长规律表明环斑症状发病适温为20—24℃左右,而花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症状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5—28℃;连续用病桑叶养蚕,蚕的体质变弱,蔟中死亡率增高,容易诱发蚕病。  相似文献   

13.
朱方容  何彬  林强  胡乐山 《蚕业科学》1999,25(3):135-140
对72 个桑树杂交组合进行两种冬伐处理,研究冬伐形式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伐处理对桑树的花叶病抗性、春叶产量和叶质均有极显著的影响。采用冬留长枝的冬伐形式,可使花叶病的株发病率降低5517 % ,病情指数降低7399 % ,病害对产量的综合损失率降低8645 % ;桑树的总枝条长度、单位条长叶片数、单叶重分别增加3296% 、1233 % 和2377 % ,从而使春叶产量大幅提高,平均增产13593 % ;春叶的干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总糖含量显著提高,桑叶养蚕可使全茧量、茧层量、产卵数、良卵数分别提高388 % 、416 % 、60 % 和60% 。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用6个对黄化型菱缩病不同抗性的桑品种为材料、调查不同品种的枝、叶外部形态、结构特征、化学成分与桑菱纹叶蝉虫口密度的相关性以及接种菱纹叶蝉后的发病率,以探讨不同抗病性桑品种对菱纹叶蝉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高抗品种育2号、湘456枝条木栓化程度高,叶背沿叶脉表皮毛密厚、叶片总糖含量低、虫口密度小,媒介昆虫接种发病率低;感病品种湖桑32号、湘7920枝条木质疏松,叶背沿叶脉表皮毛稀疏,叶片总糖含量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桑树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山东省已调查的 16个市 (县 )均有桑树细菌性疫病发生 ,病害主要有黑枯、枝裂、缩叶和叶斑 4种症状。每年 5月底至 6月初开始表现症状 ,7~ 8月份为发病盛期 ,发病率一般为 5 %~ 10 % ,重者可达 4 0 %以上。对病害症状、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性的鉴定结果表明 ,山东省的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绝大多数属丁香假单胞杆菌桑树致病变种 (Pseudomonassyringaepv .mori)生物型Ⅴ。疫病病原菌可随病残体在自然表土、灭菌土壤、自然土层 10cm深处以及桑树上越冬 ,存活到翌年 5~ 6月份。室内药效测定表明 ,70 %百菌清、卡那霉素和农用链霉素对桑树细菌性疫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田间防治试验以 30 %琥胶肥酸铜悬浮剂的效果最好 ,达85 0 % ,其次为农用链霉素 ,防治效果达 4 5 %以上。  相似文献   

16.
2011年秋季,浙江省淳安县的桑园大面积发生一种罕见的桑叶特大病斑病害。病叶呈现菌核病的典型症状:叶面形成灰褐色轮纹水渍状病斑,病斑随着病情发展以同心圆状向外延伸,颜色由里到外逐渐变深;叶背的灰色圆形病斑可见多个同心圆形绒毛状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病斑与病斑外的部分组织以及病斑同心圆上的绒毛状组织于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丝体与分生孢子形态,病斑边缘组织块在PDA培养基上分离培养的病原菌都可观察到菌丝体形成的菌核。依据以上症状和病原真菌分离培养的形态特征,初步诊断该病为桑叶菌核病,病原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eliana(de Bary)Fuck.]。调查16个样点的480株桑树,株发病率为81.25%,叶发病率为37.63%,发病指数18.5。9~10月份气温24.4~18.7℃,多阴雨天,加之连片桑园通风透光能力较弱且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条件,病原菌繁衍迅速,病害呈流行之势。尚未发现有明显抗性的桑树品种。  相似文献   

17.
对山西省运城市投产桑园内桑树发生根部腐烂、枝叶萎凋枯死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病害的有效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从桑树发病植株根部分离到一株病原菌(暂命名为TY.GF1),将该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桑树根部,其致病症状与桑根腐病的症状相似。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及孢子形态特征与米根霉(Rhizopus oryzae)相似。通过病原菌TY.GF1的核糖体18S rDNA及内部转录间隔区(ITS)序列PCR扩增和测序,分别获得长度为1 805、627 bp的序列片段。基于18S rDNA及ITS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与TY.GF1菌株亲缘关系最近的为米根霉和淀粉霉(Amylomyces rouxii)。结合病原菌致病性特点及形态特征与18S 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这种新发生的桑树病害为桑根腐病,其病原菌可能为米根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