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49-18251,18257
为了研究西南岩溶石山地区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贵州省为例,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定量研究方法,利用1978~2007年生态足迹相关数据,分析了贵州自然资源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1978~2007年贵州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年总生态足迹总体呈递增趋势;贵州多年平均生态消耗主要集中在化石燃料用地、耕地和草地类足迹;万元GDP足迹一直远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差距逐渐缩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采用先进技术、控制环境污染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张掖市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张掖市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市耕地和草地的生态足迹比重最大,说明该市的生态供给过分依赖于耕地和草地;张掖市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39 hm2,人均承载力为1.38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0.82 hm2,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之比为1∶1.72,总人口生态赤字为1 049 090 hm2,表明张掖市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在区域尺度上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来,农户生计策略发生变化的现实,以我国最大的异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与生态足迹法,利用典型村入户调查数据,从农户生计的策略变迁及其生态效应出发,探析农户生计策略对生态环境的作用路径及结果。研究表明:1)红寺堡区移民生计策略类型差异显著,可分为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兼业型、非农主导型、非农业型五种类型,移民前后对比发现,移民搬迁促进了农户生计由单一化向多样化、非农化转变;2)随着移民开发进程的不断推进,纯农业型、农业主导型农户比重缩小,非农业主导型、非农业型农户比重增大,移民生计非农化和多样化趋势不断增强;3)移民人均生态足迹由移民前的0.944 hm2/人下降到移民后的0.618 hm2/人,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户对耕地、草地、林地资源的依赖性降低,而对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4)移民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是农村环境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家庭生产和消费方式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有利于生计策略的调控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其生产和消费活动会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参与式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对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西辽河流域不同生计方式农牧户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不同农牧户类型的生产与消费特征,探讨农牧户生产与消费足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在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年龄结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别。2)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生产和消费足迹存在显著差异性。就生产特征而言,农业户以人均谷物和蔬菜生产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类产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薯类生产最多。从消费状况来看,农业户以人均谷物消费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蔬菜消费量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制品消费量最多。3)西辽河流域农牧户人均生产足迹为4.301 7 hm2,人均消费足迹为0.613 5 hm2,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其中牧业户的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远远高于农业户和半农半牧户。4)农牧户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与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特征显著相关,并具有差异性。研究表明,草地生态足迹在西辽河流域牧业户生态足迹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甘南藏族自治州2008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陈翠峰  尹爱华  石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873-11876
通过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区域甘南藏族自治州2008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最后提出了甘南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自然资产,测量和比较人类经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间差距。[方法]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宁夏彭阳县1994~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彭阳县人均生态足迹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从1994年的0.9054383 hm2增加到2004年的1.262146 hm2,增加了39.4%。与全球、全国及西部(12)省分析比较表明,宁夏彭阳县199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高于全国乃至西北(12)省区,低于全球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结论]宁夏彭阳县在全球范围内处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但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彭阳县这些年来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中,生态系统的压力较大。万元GDP生态足迹也远高于全球及全国的水平,说明彭阳县的资源利用效益较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和灰色关联度的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南省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湖南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出现了增长,但生态足迹增长的速度高于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发生了由盈余到出现赤字且逐年恶化的变化.草地、水域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最大,第一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大,第三产业对生态赤字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来衡量河南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河南省近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在逐步增大;林地和草地人均生态足迹所占比重较小,对生态环境影响力非常有限;河南省生态承载力近年在逐步减小.针对上述分析结果以及河南省农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加强生态系统建...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新疆2002~2008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和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基于新疆现状生态水平评价,预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人均生态足迹将持续增长,生态赤字加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并提出相应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和方法,以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城市张掖为例,对其可持续发展状况及程度进行了评价和度量。结果表明:张掖市2009年人均生态足迹为3.798hm2,人均承载力为1.45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2.345hm2。在此基础上,对张掖市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廷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00-501,504
贵州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定量地研究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1978~2008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并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GDP进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张家界市桑植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和生产性土地数据,结合生态足迹、土地生态承载力相关理论和方法,定量计算分析上述5个时期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间的差距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桑植县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0年的0.709 8 hm2增加到2010年的1.241 3 hm2,之后减至2020年的0.683 2 hm2,呈现出由升到降的变化趋势;耕地和草地的年平均生态足迹值分别达到79 544.60和205 445.60 hm2,人均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24.31%和62.79%,草地的人均生态足迹占比高表明居民的肉质消费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研究区域的人均土地生态承载力由2000年的0.904 1 hm2/人,增加到2010年的1.009 8 hm2/人,再减少到2020年的0.827 7 hm2/人;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它的人均生态土地承载力基本保持水平稳定;研...  相似文献   

13.
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兰州市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容量,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兰州市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况,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资料和理论依据.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引入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5年时间序列克服生态足迹动态性不足的缺点.改进后的模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确立了指标,改进了相应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022 3hm2上升到2009年的2.107 2hm2,增长了4.15%,人均生态容量由2005年的0.562 7hm2下降到2009年的0.524 0hm2,下降了6.88%,5a平均生态足迹约为生态容量的3.8倍,人均生态赤字达1.541 7hm2.表明兰州市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超过承载力3.8倍,差距仍在逐年增加,其中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最大;草地的退化是导致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根据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了转变能源结构与经济结构,改造生态环境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差异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对我国2006年各地区生态足迹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表明:①2006年全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22,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生物资源生态足迹显著高于中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能源丰富的省区,能源消费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贡献明显.②东部地区,生物资源、能源消费以及人均生态足迹绝对值普遍较高,且生物资源生态足迹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普遍高于能源生态足迹;在中西部地区,两者对人均生态足迹的贡献率相当,但西部各省区的生物资源生态足迹与能源生态足迹的绝对值普遍较低.③2006年全国的生态赤字较为严重,达到0.72.中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明显高于东部,由东向西呈递增趋势.④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化研究——以宝鸡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该文以宝鸡市为例,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计算了宝鸡市2001~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研究了其城市化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域景观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城市化水平对人均生态足迹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而人口城市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化对生态足迹具有反作用。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宝鸡市的城市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甘南州高寒草地退化及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黄河和长江支流白龙江流域的上游,是黄河和白龙江两大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目前甘南州草地因种种原因,每年以4.50%的速度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地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生态系统和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如何遏制草地退化、恢复已退化草地、提高当前草地畜牧业经济,兼顾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甘南州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郊地区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作为城市的后花园,解决这个矛盾对于目前的城郊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从运城市闻喜县城郊地区所在的桐城镇选取了3个村庄作为调查对象,选择东河口村、东吴村和邱家庄村进行问卷调查。并运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农户生态足迹的有关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生态足迹的主要因素是耕地面积和建筑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构建人地关系状态模型和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关系分析模型,对甘南州人地关系状态演进、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从1978年的0.205增大到2010年的0.308,年均增长1.57%,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②甘南州城镇化率与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值相关系数为0.878,说明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农牧村对人口城镇化的推力加快。③甘南州城镇化率与城镇生态环境的表征值相关系数为0.59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南州城镇人地关系相对较好,城镇生态环境容量潜力相对较大。④城镇化不仅可以缓解甘南州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及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据此,提出了集中型、生态型等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从区域发展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选取29个评价指标,利用综合协调度评价法构建了甘肃省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体系,研究了甘肃省14市州的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度,并对整体发展水平做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各市州发展水平不均衡,生态环境条件不一致,各市州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度也不相同;甘肃省14个市州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总体协调度偏低,以综合协调度水平为分类标准,可将甘肃省各市州分为3种类型:a.同步协调型,包括张掖市、白银市、甘南州、武威市、平凉市、天水市、庆阳市和金昌市;b.趋近协调型,包括临夏州、酒泉市和嘉峪关市;c.生态主导型,包括定西市、陇南市和兰州市。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了影响协调度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重庆市2007年资源消费的生态足迹,并与世界不同国家和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比较,从不同视角分析重庆市的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重庆市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799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4489hm2,产生生态赤字1.3509hm2,其中化石燃料用地、草地和耕地生态足迹占的比重较大。重庆市的人均生态足迹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比起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明显偏低,但是由于重庆市还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费需求将长期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这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