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山西太岳山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为揭示维持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生物学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林区40,80和110年生的油松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高氧化活性有机碳(F1)、中氧化活性有机碳(F2)、低氧化活性有机碳(F3)、稳定有机碳(F4))含量、pH、全氮含量、全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粒径分布,分析不同林龄油松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难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碳组分(F3和F4)占总有机碳的70%以上,且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大而增高;易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碳组分(F1和F2)占总有机碳的30%以下,随林龄的增大占比总体降低。40,80和110年生油松林在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系数分别为2.69,5.77和6.60,在10~20 cm土层分别为3.42,5.90和6.36。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阳离子交换量、β-1,4-葡萄糖苷酶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呈增大趋势;在0~10 cm土层,土壤黏粒和粉粒含量呈降低趋势,土壤砂粒含量呈增大趋势。地表凋落物现存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F4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影响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1主要受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粉粒含量、砂粒含量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2主要受pH和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3主要受粉粒含量、β-1,4-葡萄糖苷酶活性和纤维二糖水解酶活性的综合影响;F4主要受pH、全氮、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和砂粒含量的综合影响;总有机碳主要受pH、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综合影响。【结论】当油松林林龄为40~110年时,随林龄的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均得到改善,林龄越高,土壤有机碳固持能力越强,土壤有机碳库越稳定。  相似文献   

2.
对红塔区农产品产地20个点位土壤样品中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和pH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区域内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在2.10~28.1 cmol·kg~(-1)、有机质含量在4.95~46.3 g·kg~(-1)、pH值在5.10~7.80,且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了解和掌握三者的含量和关系,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东北地区棕壤为供试土样,采用人工控温,室内培养的方法,使土样经受不同冻融处理,研究了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冻融次数和含水量对棕壤总有机碳的影响不显著,冻融次数对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试验设计范围内表现为冻融降低了棕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随冻融作用的变化趋势与可溶性有机碳基本一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对冻融处理的反映较为敏感,可以作为反映不同冻融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分别于2000、2001、2019年对贵州省铜仁市基本烟田进行土壤取样,研究区域植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铜仁市2000、2001、2019年植烟土壤CEC平均值分别为12.06、13.75、13.81 cmol/kg,单从平均值来看,植烟土壤CEC均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增加的趋势;从分布频率来看,3年间其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频率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铜仁市土壤保肥供肥能力整体在增强.(2)铜仁市各植烟县土壤CEC平均值为12.83~14.16 cmol/kg,其中松桃县最高,印江县最低;铜仁市各植烟县土壤CEC的空间变异中等;从分布频率来看,各县土壤CEC含量处于中等水平以上的为66.67%~98.55%,其中沿河县最高,思南县最低.(3)随着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的升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升高趋势;随着土壤碱解氮、交换性钾、交换性镁含量的升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先升高后趋于平缓的趋势;随着土壤交换性钙含量的升高,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pH值、有机质、交换性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组间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不同土壤碱解氮含量组间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糠醛渣及其生物炭对盐渍土理化性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更好地利用糠醛渣及其炭化产物来改良盐渍土,通过室内56 d的培养试验研究了添加糠醛渣和其生物炭后土壤pH值、电导率、总有机碳、阳离子交换量、碱化度、有效磷、硝氮、氨氮等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糠醛渣加入土壤后能降低土壤pH值,且效果比生物炭显著,2.5%糠醛渣甚至比5%生物炭更易降低盐渍土的pH值。从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角度来说,5%的糠醛渣能提高土壤中4~6倍有效磷含量,其改良作用要优于生物炭。与糠醛渣相比,生物炭更能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大增幅处比糠醛渣高62%。在降低土壤碱化度方面生物炭也比糠醛渣强,5%糠醛渣和生物炭处理土壤碱化度分别为培养初期的51%和43%。同时也发现,生物炭并未比糠醛渣有更高的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能力,这可能与试验周期较短有关。总之,从短期试验效果看,在降低土壤pH值和提高土壤有效磷方面,糠醛渣作用较为显著;而在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碱化度方面,生物炭优于糠醛渣。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不同材料生物质炭施用对果园土壤质量的改良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质炭施用对果园土壤性状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提高了果园土壤含水量及pH值,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相比对照,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提高1.05%~55.77%,pH值提高0.03~1.68个单位,土壤容重降低5.00%~32.5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提高10.24%~90.94%。不同材料生物质炭对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幅度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以黄棕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每种土壤上按照有机碳加入量一致的原则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对照(不添加有机物)、1.1%和2.7%秸秆处理、2%和5%猪粪处理,研究施用秸秆和猪粪对小麦Cd含量、土壤Cd形态、pH值、有机质组成的影响,为利用有机物调控小麦Cd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显著降低小麦各部位Cd含量。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促进土壤Cd由活性较强的交换态向其他形态转化。土壤交换态Cd含量与小麦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秸秆对土壤pH值总体上无显著影响,猪粪可显著降低潮土pH值,增加黄棕壤pH值。施用秸秆和猪粪可使土壤胡敏酸(HA)与富里酸(FA)的比值HA/FA显著升高。土壤HA/FA与交换态Cd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态Cd含量与pH值只有在猪粪施入黄棕壤的处理中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其他处理中均呈正相关。综上,施用秸秆和猪粪均可通过促进土壤Cd形态的转化抑制小麦对Cd的吸收,其机制主要与土壤有机质组成和pH值有关。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最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壤碳库变化及土壤固碳的潜力,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吉林省土肥站提供的2010年耕地地力评价数据(5742个耕地表层土壤采样点数据)以及1∶500 000土壤图等用于分析的基础图件资料,结合ArcGIS技术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计算了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对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耕地表层有机碳平均密度为3.95kg·m-2,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约为0.206Pg;吉林省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耕地表层有机碳平均密度分别为4.94、3.66kg·m-2和3.22kg·m-2,自东向西有递减的趋势。各土壤类型中,暗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5种土壤类型的耕地表层有机碳储量约占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75.37%,高于其他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年积温呈不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年降雨量、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对土壤有机碳进行空间预测和碳库估算时,需要考虑以上四个重要因子。总之,吉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年降雨量、年积温、土壤pH及CEC与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清江流域烟区中影响烟草青枯病发生的土壤营养因素,为更好地进行该烟区烟草青枯病的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度在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选择两种类型烟田(病田和非病田),于烟草青枯病全面暴发期(移栽后97 d左右)采集土样,测定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烟草青枯病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根际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的关系.[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16项土壤营养元素指标中,有10项指标在两种类型烟田中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钙含量,降低土壤有机质、有机氮、有机碳和有效铁含量等可减轻烟草青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组分析结果表明,抑病的土壤营养条件为土壤pH 5.0~7.0,有机质含量1.5%~2.5%,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钙含量及钙镁比分别高于20.0 cmol/kg、1000 mg/kg和15,有机氮、有机碳及有效铁含量分别低于0.15%、1.0%和50 mg/kg.[结论]在清江流域烟区中,烟草青枯病发生程度与土壤营养元素含量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以重盐碱地上的沙枣林为样地,分析了沙枣4个生长期林地表层土壤的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碱地栽植沙枣后,表土层的pH值、含盐量、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等化学特性因沙枣生长发育时期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而言,生长发育期间(3—6月)土壤的pH值、含盐量不降反升;旺盛生长期(5月)、开花初期(6月初)对土壤养分消耗大,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量明显低于撂荒地;落叶盛期(10月中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与撂荒地差别不明显。盐碱地沙枣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表土层化学特性影响较大,春季能明显降低土壤pH值,秋季能大幅度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1.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酸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研究了落叶松 (Larixgmelini)人工林土壤酸度动态问题 .选择 7,1 3,2 5 ,37年生林分设置固定标准地 ,在生长季内定期取样 ,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 .结果表明 :落叶松人工林的凋落物为微酸性或酸性 ,pH值 6 0左右 ;矿质层土壤酸度没有增大的趋势 ,活性酸度 pH值 6 0左右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为 2 0~ 40cmol/kg ,盐基饱和度80 %以上 ,钙离子交换量为 1 3~ 2 7cmol/kg ,以胡敏酸为主的腐殖质含量在 3%以上 ;暗棕壤具有较高的缓冲性能 ,不需施用石灰调节土壤的酸度  相似文献   

12.
试验研究了碱性镁肥——"最镁"对酸性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硅铝率及十字花科蔬菜产量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最镁"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十字花科蔬菜产量,提升其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整齐度提高,抗病力增强,生育期缩短、可提前上市,增加土壤p H、阳离子交换量和硅铝率,有效改良酸性土壤。与对照相比,每公顷施用150 kg"最镁",十字花科蔬菜产量增加8.14%~29.24%,土壤p H增加0.14~0.3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0.8 cmol/kg,土壤硅铝率增加4.35%~9.68%,生育期提前5~10 d,综合病株率降低17%。  相似文献   

13.
安徽茶园土壤的母土类型主要有黄红壤、黄壤、棕红壤和黄棕壤。1、黄红壤、黄壤型茶园粗骨特征明显,土壤PH4.1—5.0,盐基饱和度小于40%,交换性铝4.00—9.00厘摩尔(+)/千克土,呈酸化趋势。应等高种植和施用生理酸性肥料。2、棕红壤型茶园质地粘重,物理性状差,雨季土壤滞水严重,土壤PH4.7—5.9,盐基饱和度多小于40%,交换性铝3.6—6.0厘摩尔(+)/千克土。应开好田间三沟,消除雨季积水,施用生理酸性、中性肥料和深耕。3、黄棕壤型茶园粗骨特征强,质地轻,固水保土作用弱,土壤PH5.5—6.5,盐基饱和度30%—50%,交换性钙2.30—40.00厘摩尔(+)/千克土,交换性铝0.28—3.42厘摩尔(+)/千克土。应实行等高梯地种植和施用生理酸性肥料。三类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磷钾缺乏,有效硼、钼不足,可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和平衡施用化肥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4.
连续两季施用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对湖北省水稻产区酸性水稻土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量的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对土壤的pH均有提高,提高值最高达0.29;土壤硅铝率提高0.23;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有一定影响,增加幅度最高达1.90 cmol(+)/kg;对水稻结实率提高幅度达5.56%,千粒重增加0.73 g;对土壤容重及耕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影响不大。表明在酸性较重土壤中施用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可以改善土壤酸性、硅铝率和提高阳离子交换量,对土壤结构和其他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对水稻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有关资料,论述了陕西省土壤分类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和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着重阐明了陕西省主要土壤类型如黄绵土、黑垆土、黄棕壤、黄褐土、棕色石灰土、粗骨土等的分类历史以及分类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生物黑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施用生物黑炭0(CK)、8、16、32、64t.hm-25个水平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与CK处理相比,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19~1.72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79~3.96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0.98%~173.67%,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80~2.46cmol.kg-1;20~40cm土层土壤pH提高0.05~0.61个单位,土壤交换性酸降低0.20~2.14cmol.kg-1,土壤盐基饱和度提高27.72%~56.51%,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增加0.57~1.12cmol.kg-1。土壤改良效果随生物黑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对0~20cm土层土壤的改良效果大于20~40cm土层土壤。施用生物黑炭各处理春茶鲜叶产量分别为CK的106.61%、105.62%、99.89%和99.23%,各处理及与CK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对辽宁东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油松林、落叶松林、红松林、柞木林、杂木林及灌丛6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各植被类型80cm土层的总蓄水能力为362.0~422.2mm,平均值为387.2mm ;80cm土层的有效蓄水能力为102.4~182.2mm,平均值为156.5mm,都表现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棕壤和暗棕壤无论是总蓄水能力还是有效蓄水能力都表现出阔叶林大于针叶林。植被类型、土壤种类及土壤层次对非毛管孔隙度有显著影响。植被类型对非毛管孔隙度的作用特点是阔叶林大于针叶林,灌丛居于中间 ;土壤类型的作用特点是棕壤大于暗棕壤 ;土壤层次的作用特点是A层>B层>C层。本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该地区水源涵养林的水文效益,指导水源涵养林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实验室土柱法和连续浸提法,研究了外源镉在褐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在水分不饱和的条件下,在外源镉进入褐土90 d后,没有从表土向15~30 cm土层迁移,而主要累积在0~15 cm层次;外源镉进入褐土30 d后,水溶态镉迅速向其他形态转化,各形态所占比例大小依次为交换态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态有机结合态水溶态。在其后的60 d,外源镉各形态的百分比随时间的推移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交换态分别占总量的43.86%和44.68%,说明外源镉进入土壤90 d后大部分未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形态,对土壤—植物体系危害性很大。褐土对外源镉的吸附主要通过离子交换和络合(或螯合)作用,其中通过离子交换机制吸附的镉数量均高于通过络合(或螯合)机制吸附的镉数量。  相似文献   

19.
长春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研究了长春地区主要类型土壤的缓冲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缓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类土壤对酸缓冲性弱程度依次为:黑钙土>草甸土>黑土>白浆土>暗棕壤;对碱的缓冲性强弱顺序是: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黑土>黑钙土;土壤碳酸钙含量、交换性盐基总量、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对土壤缓冲性的强弱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肥力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化验,对陕北农牧交错带荒漠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荒漠化土壤机械组成为:砂粒含量>784.0g/kg,有机质含量<3.67g/kg,阳离子交换量不超过6.37cmol/kg,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不足,土壤的综合肥力质量低;从沙丘流动到固定沙丘,表层土壤粒径>0.25mm的砂粒降低,5mm以上的团聚体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增高,离子吸附交换能力增强。可以认为,土壤肥力差异是荒漠化的本质反映,结皮层可作为荒漠化类型土壤鉴定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