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朱砂叶螨等棉花叶螨(棉红蜘蛛)复合种是长江流域主要棉虫之一。1982年在湖北省江汉棉区天门沙洋四农场和鄂北岗地棉区襄阳襄北农场进行的棉叶螨种群动态及为害损失研究的初步结果:①两地棉叶螨发生量属轻发生年,全年均出现三个高峰,降雨量及其强度对棉叶螨种群影响较大;②定义 Logistic 微分方程参数 r 值为棉叶螨田间水平扩散速度,分析了其扩散过程并指出其扩散除受物理环境和中心虫源株影响外还存在“密度制约”;③棉叶螨在棉株上前期中、下部卵螨量居多,后期上、中、下部位趋于平衡;④天敌对棉叶螨种群影响不大;⑤若、成螨量与为害指数关系显著(P<0.05或P<0.01);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棉花苗期、蕾花期和花铃期接螨均对棉花产量品质有影响,其中尤以苗期接螨对棉花产量影响严重。  相似文献   

2.
朱砂叶螨是为害棉花的重要害螨,棉叶受害后出现黄白色斑点后变红,严重时导致脱落,受害叶片的光合作用等生理活动受到极大干扰。为进一步探讨朱砂叶螨的为害机制,作者对其危害后的棉叶进行了切片观察。  相似文献   

3.
棉红叶螨是粮棉作物的主要害螨,因耕作制度不同,各种作物茬口间,红叶螨的发生危害轻重不一。在我市1985年以前棉红叶螨发生面积较大,对棉花、玉米危害较重,每年需防治1—2次。在当时普遍种植玉米间作棉花,前茬播种蚕豆或小麦,后茬套种玉米,在玉米行间大多播种棵间黄豆。这种种植方式使叶螨食料丰富,尤其是在黄豆上的繁殖速度,可高出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玻璃房中盆栽棉花,研究了硃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为害对棉花生理活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螨害棉株生理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螨害棉叶叶绿素含量减少,气孔阻力增大,蒸腾强度减弱,导致光合作用强度的降低。受害棉叶还表现细胞膜透性的增加,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和酯酶同工酶酶谱都发生了变化。棉叶氨基酸总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为害程度的增加而减少。所测17种氨基酸,多数含量减少,以谷氨酸、组氨酸、酪氨酸减少量最多,但半胱氨酸含量积累增加。故此可以认为螨害影响了棉叶有机氮正常合成和分解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棉红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是棉花的重要害虫。50年代用内吸磷、对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防效很好,但自1961年湖北荆州棉红叶螨对内吸磷产生抗药性开始,以后数年红叶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也逐年降低。近年来,棉花和粮油作物  相似文献   

6.
新疆以往为害棉花的蚜虫主要是棉长管蚜和棉黑蚜,但发生面积一般较小,且为害较轻。棉蚜(Aphis gosspii Glorer)在我区虽有分布,但田间很少发现,因此鲜为人知。1985年吐鲁番市棉田突然发生棉蚜,发生面积达3万亩。1986年该市棉蚜发生更为严重,发生面积共达8.56万亩,其中棉花受害面积为7.42万亩,甜瓜受害1.14万亩,经济损失达一千多万元。1986年哈密市棉、瓜田也发生了棉蚜。此后,新疆各植棉区均发现和发生了棉蚜,如1987年喀什地区棉蚜发生面积为22.54万亩,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人机成像高光谱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快速、实时、准确地了解新疆棉田棉叶螨(优势种为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的发生情况,利用高光谱图像中的7种植被指数,使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棉花冠层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用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表征)遥感估测模型和棉叶螨为害等级遥感估测模型,实现棉叶螨为害的实时监测。结果显示: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光谱反射率存在明显差异,棉叶螨为害等级与棉花冠层叶片SPAD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7个不同棉叶螨为害等级对应的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中,SPAD-红边归一化植被指数估测模型的估测决定系数为0.915,均方根误差为3.451,识别精确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型。表明利用棉花冠层叶片SPAD遥感估测模型可快速无损地获取棉叶螨为害数据,构建的棉叶螨为害等级估测模型可用于植保人员快速准确获取棉叶螨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棉花中、后期的7~9月份一般雨水较多,有利棉田的棉铃虫、棉盲蝽、枯黄萎病、生理性红叶茎枯病及后期烂桃、铃病等病虫发生与为害,一旦疏于防治或防治失误,将会给棉花生产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  相似文献   

9.
东台市地处苏北黄海之滨,属江苏沿海棉花旱粮耕作区。棉花害虫70年代为害严重,80年代数量有所下降。为害减轻的种类有棉铃虫、棉蚜、红铃虫、棉叶螨,小地老虎和金钢钻等;80年代中黑盲蝽上升,主要为害小铃,损失较重,棉田玉米螟上升为主要害虫,损失列诸棉虫之首。防治后乃损失5%左右,占主要棉虫为害损失的1/2。棉花主要害虫种类和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①受气候的影响。80年代年平均气温比70年代平均低0.34℃,没有一年超过常年平均温值,而降雨量比70年代高112.2毫米,5~  相似文献   

10.
棉叶螨为害是棉花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近年来,五家渠等北疆棉区棉田叶螨种类增加,为害日趋严重。为了把棉叶螨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我们根据棉叶螨不同种类发生为害特点,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保护利用天敌,狠抓棉田早期中心株防治和点片发生期的防治等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农业防治是抓好棉叶螨防治的基础工作大量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对连作年限在10年以上,未进行冬灌,采用干播、湿出的棉田,较带茬灌水棉田的棉叶螨发生早、为害重,即棉苗刚出土时,两片子叶就有叶螨取食为害;而带茬灌水又比秋耕冬灌…  相似文献   

11.
棉鈴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在塔里木河上游地区一年主要发生3代,少数2代或4代。从第2代起开始出現部分滞育蛹,第3代蛹绝大多数滞育,仅少数可在当年羽化。早春有效活蛹数与当年第一代的卵量成正相关。凡5—7月的降水量在3.7—20.5毫米,温湿度系数在1.52—2.14之間者,发生就重。发育速度、繁殖力与幼虫期食料有密切关系。受害作物玉米重于棉花,陆地棉重于海島棉,晚熟品种重于早熟品种。各代均为害玉米,而为害棉花从第二代起开始。六六六烟剂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效果良好,未防治区玉米籽粒損失为防治区的2.6倍。飞机噴药粉防治玉米上的棉鈴虫比防治棉花上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全县中稻种植面积1.97万hm^2,我站在小河镇庆丰村进行了中稻病虫草害综合为害损失评估试验,通过设立专业化综防区、农民自防区、非防区、杂草防治区,系统分析水稻在各种病虫害并存的状态下,水稻产量综合受害损失情况,总结出比较全面准确的病虫为害损失统计标准,科学评估病虫害对水稻的为害以及各个单项病虫对综合为害损失的作用,为准确评测各病虫单一为害损失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九江棉区是江西省的主要产棉区,棉叶螨(棉红蜘蛛)是该地区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为了对棉叶螨的发生进行预测预报,前几年,湖口、瑞昌、都昌、彭泽等县的病虫测报站,均以酢酱草上的叶螨为对象,检查其越冬卵和早春虫口密度,并据此作为棉叶螨发生可能性的测报指标。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1978—1983年对棉红蜘蛛的为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棉花苗期受害后,棉株高度降低,果枝数和青铃数减少。蕾铃期受害后,青铃数明显减少。棉株受害后影响产量。为害指数(x)与减产率(y)的关系式为:苗期y=10.40x±1.21(0≤x≤2.36),蕾铃期y=12.53x±1.5(0≤x≤2.5)。在田间调查时,可根据红斑株率(n)与红斑株平均为害指数(m)的关系式m=0.2165+0.00889n±0.14推算出减产率。利用y=10.40x±1.21,y=12.53x±1.5和m=0.2165+0.00889n±0.14,结合当地棉花的生产水平,可确定以红斑株率表示的防治指标。红斑株率易于调查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苹果园山楂叶螨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楂叶螨(Tetranychus viennensis Zacher)是落叶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特别是对苹果树的为害尤为严重。在泰安地区,苹果园山楂叶螨常年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发生严重的面积占40%。受害果树叶片变黄干枯,严重的造成落叶。据调查,每年因此螨为害,减产约15%,重的达50%以上。为找出防治的最佳时机,开展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叶螨的为害,并保持果园内害螨与天敌的生态平衡。笔者于1999~2002年对苹果园山楂叶螨的发生规律及其天敌种类进行了观察研究。1材料和方法1)调查地点。泰安市岱岳区道郎镇四合果园。2)出蛰期观察。从3月下旬开始,在…  相似文献   

17.
水稻白背飞虱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ath)〕是80年代以来我国最重要的害虫之一,白背飞虱种群发展与生态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9个单位于1986—1989年开展的为害损失测定及防治指标研究的结果表明,受害稻株谷粒千粒重下降,空瘪率增加,在前中期受害其稻穗总粒数和有效穗数减少;杂交稻受害后表现出较强的耐害和自身补偿能力;白背飞虱与褐飞虱混合种群为害时,产量损失大于单一白背飞虱种群为害时的损失。根据虫量与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结合现行稻谷价格,产量水平,防治费用,经济效益以及天敌和防治风险等因素,本文提出了我国多数稻区现阶段白背飞虱允许为害损失率和不同稻区、不同生产水平的经济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8.
棉黑蚜为害诱导棉花抗蚜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屹  李晶  王佩玲 《植物保护》2011,37(4):116-119
本文对棉花苗期棉黑蚜为害诱导作用下,棉花蕾期受棉蚜为害程度、生理状态和营养成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棉黑蚜为害后的棉株再受棉蚜为害时,田间蚜量和受害程度明显低于只受一次棉蚜为害的棉株,棉黑蚜―棉蚜为害处理较仅棉蚜为害处理棉株的抗生物质脯氨酸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活性都显著提高,氨基酸、氮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刘海林 《植物保护》1985,11(2):41-41
73%克螨特乳油是一种广谱杀螨剂,能杀灭棉花、花生、果树、蔬菜等各种农作物上的害螨,具胃毒和触杀作用,无内吸作用,是防治棉花红蜘蛛的一种高效的新农药。现将大田药效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一。试验方法 1.试验面积为4分8厘,共设四个处理:(1)克螨特1000倍液;(2)克螨特2000倍液;(3)克蛹特3000倍液;(4)对照(不施药)。每个小区面积为1分2厘,8月29日施药,亩喷稀释液150斤,施药后检查虫量,计算防治效果。 2.试验田棉花品种为沪棉204,每小区采取定株定叶检查虫口密度,每株定上、中、  相似文献   

20.
杨帆  桂习水 《植物保护》1992,18(3):50-50
25%单甲脒是国内新近开发的一种高效广谱性有机氮类杀虫杀螨剂。我们于1991年引进其25%水剂,在对棉花主要叶面害虫棉蚜、棉红叶螨进行室内毒杀和田间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面积示范和推广工作,使用面积达50余万亩次,杀虫杀螨效果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