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土地股份合作是土地流转后经营的一种方式,具有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规模经营、推进现代化进程、完善社会保障等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嵊州市土地流转为例,探索了农户、合作社和合作社+农户3种土地股份合作模式,以实例介绍了3种模式的操作流程、权属情况和利益分配方式,选取收入水平、风险安全、就业保障、生产效率、实现可能性5个因素,用层次分析法对3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合作社+农户模式权重最高,值得推广发展,对提高农村土地流转效益、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流转作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变革的一项有力举措,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土地股份合作制作为土地流转模式的一种,其中的"兼营型"能够兼具"内股外租型"和"自主经营型"的优势,有助于增进农民的权益。但该模式也存在着流转主体的行政权和经营权亟待厘清,农民的养老保障难以稳定等问题。故对该"兼营型"股份合作社在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流向规模经营农户明显加快,以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已日渐成为我国一些地区农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主体形式和现代农业经营的重要模式选择。事实证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也出现了比如非农化、非粮化等新问题。对资本主导型农地流转模式的定义、动因、环境、特征与效应进行梳理及归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民带地“入股”需防范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近年来,不少地方探索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促进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风险,需要破解和防范。  相似文献   

5.
农业大县土地流转隐忧初现农业比较效益长期低迷,外出打工又不舍土地,农民埘于土地的感情日渐纠结。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如何保障?经营风险如何化解?何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记者日前深入农业大县采访,倾听农民和企业的呼声。  相似文献   

6.
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益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广西防城港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主要有两种农地经营模式:一种是通过土地出租的"公司+基地"模式,一种是通过土地入股而形成的专业合作社模式。第一种模式,公司以较低的租金从农民手里租入土地,相对于公司利用农地获得的生产效益,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的收益并不高。第二种模式,加入合作社的农民,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充分的市场信息,获得较好的收益,但是并不能遵守合约,合作社利益受损。文章通过对天路公司与盛丰合作社的比较研究,利用案例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农地要素流动、合约执行和收益分配的一般逻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天路公司较强的科研能力以及加工销售的模式激励了农户对租赁合同的遵守;土地流转后农户可以作为雇工进入公司在原有的土地进行劳作,但享受的剩余索取权过少,实质上难以充分分享现代农业所带来的收益。盛丰合作社内部规章制度的不完善难以约束社员对合同的执行。这两种经营模式下都难以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统一,可持续经营面临风险。研究结论:土地要素流动模式的差异所形成的制度激励和约束不同而造成农民对合约执行的响应不同,交易对象的不同也会造成农户行为选择的不同。交易对象对技术的依赖性越强,农户与公司、合作社合作的意愿也越强,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就越强。在各类农地流转模式创新探索中,令农户拥有或分享土地剩余索取权,加强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深加工技术,是农民、企业或合作社能够共享农地经营收益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贵阳市乌当区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合作经营结合的模式,对乌当区的土地流转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目前较适合乌当区实际情况的3种模式,即:乡村旅游+公司+农户、股份+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土地流转与农民合作经营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江西省安义县西路村为例,以农户调查与小型访谈形式开展实地调查,从微观村域尺度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西路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9.37%,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发展势头良好,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成为职业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等方式实现较好转移,总体上改善了农业资源丰富、耕地产能低效、农民生活贫困的村域现状;根据村域资源禀赋、经济现状、政策支撑、人文习俗、种植结构等条件,合理选择土地流转模式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键环节;西路村农户生计存在潜在风险,普通农户实际参与规模经营较少,长远土地权益保障不足,须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户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十大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蔡志荣  任蒴  张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59-3161,3206
探讨了土地流传的十大关系。其中,在农户与政府关系中指出,由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没有话语权,提出应以农民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只应履行其服务和监管职能;在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关系中,侧重于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指出土地流转的客体就是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和深化改革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只是发展规模经营和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途径,只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加快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中指出,现阶段我国不适于进行新土改;在附期限的土地承包与永包制、私有制关系中指出,永包制、私有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应该继续坚持附期限的土地承包方式;在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是自然过程,不应带有强制性,否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企业与农户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在农户之间进行,公司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在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绩效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流失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合法原则,规模经营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土地流失到少数人手中;在小农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关系中指出,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模式未必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0.
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归纳法对农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模式进行分类,分析其特点,探讨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的发展创新。结果表明,农机合作社由单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向土地经营者和农业服务者双主体转变,其业务也有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从农户现状和期望的土地经营方式对比发现,农户对土地经营权的控制意愿弱化,绝对控制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农户由现状的34.13%大幅下降至期望的13.77%,而采取全托管的农户由现状的14.37%大幅上升至期望的27.54%,流转土地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农户由现状的21.56%上升至期望的26.95%。研究表明,单纯农机作业将日渐式微,全托管和土地流转等模式逐步得到农户认同,有望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经营—服务双主体特征将日益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对农机合作社出现的双主体化和业务多元化模式及时加以政策支持和引导规范。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市农户科技致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Order Probit模型,分别从农业生产和流通环节角度比较分析了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农业生产环节方面,采取专业化规模经营和依托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为最佳方式;农户与农技推广部门联系越多则收入越高,农业科技园区扮演了农机推广部门的角色,其提供的服务极大地促进农户增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方面,农业合作组织为农户选择农产品销售终端市场的最佳选择;在选择农产品销售方式上,农户选择收获后储存分批销售或进行反季节销售与直接销售相比所得到的收入更多;互联网在帮助农户获取正确信息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杜文骄  任大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242-11244
对我国当前几种农业经营模式对产业安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中的作用,主要有:组织化程度提高对产业安全的促进作用;通过合作社组织形成规模经济对产业安全的推动作用;合作社要素配置能力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合作社完善产业链条从而保障产业安全。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困境:组织规模小、经济效益不高、组织运行不规范,表明制度缺失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关于联合社制度的建议,以期更好地保障农业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3.
首先提出了中等农民的概念,即中等农民是拥有数倍于目前家庭承包下的耕地面积、主体是中壮年农民,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采用机械化生产,能够获得与外出非农就业相近、可以维持家庭生活支出的收入和并能开展适度规模家庭经营的农民。有别于家庭承包制下的小规模农民(小农)和粮食大户(农业资本家)。再次阐述了中等农民是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是农业生产需要决定的,是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途径。最后结合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在我国应通过土地流转、协调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养老政策与土地规划经营、依靠乡村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途径培育发展中等农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刘晓敏  王慧军  李运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38-6541,6599
依据黑龙港区农户调查资料,运用二项Logit模型,对农户采用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港区小麦玉米农艺节水技术体系应该重点向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高、家庭年均总收入低、土地经营规模大、地块面积大、种植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高、户主男性、户主文化程度高的农户示范、推广;应该加强引导示范户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农民节水意识非常淡薄,急需通过各种途径强化对农民的节水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制定合理提高农业水费的政策,促进农户节水;继续对农户进行扶持,并加大扶持力度;多采用报纸,村里喇叭广播,培训会,村干部、亲戚、朋友、邻居渠道传播小麦玉米节水信息。  相似文献   

15.
施芳  苗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466-4469,4471
根据安徽省枞阳县农户的调查数据,结合Logistic模型,将农村社会保障分为新农合、新农保、社会救助进行分析,探讨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关系.结果表明:现阶段农户对土地的评价已由传统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过渡;农村社会保障对土地流转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影响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来自经济、农业资源禀赋方面,其中租金对土地流转意愿有正向影响,家庭务农人数和农业收入比重对土地流转意愿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王仙君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27-4328,4330
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从农村人口的思想认识基础的变化得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农民队伍正在萎缩,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农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受到威胁。围绕30年后“谁来搞农业”“、怎样搞农业”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展望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走农业企业化道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建党以来,我党取得了一个个历史性进步,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构建了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栽勺基础的农民社会保障体制。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民工荒的出现,大量土地经营权流转或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大批失地农民丧失了安身立命之本,农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权益受传统二元模式影响受到侵害,农村面临着极不稳定因素.如何更好的觯决土地流转下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健全保障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使土地流转不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方式,而是和 “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国家和谐稳定紧密相关,我们必须在逐步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下,探索建立具有市场经济特征的新型社会主义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8.
田晓玉  卢青  周洁  陈伟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636-15637
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152户农户进行了调查,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经济背景、地貌类型、农民外出打工、家庭规模等对农户土地流转的影响,探讨不同条件下农户土地流转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耕地细碎化和撂荒现象是当前农村土地面临的重大难题,贫困山区农地流转不畅及撂荒现象的改善对农地的高效利用和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山西省和顺县275 份农户问卷调查,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个体特征、土地基础条件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当前农地流转行为、未来流转意愿及农地撂荒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农户生计趋向非农化的现状下,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仅占18.2%,未来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占58.5%,当前有38.9%的农户存在农地撂荒现象。(2)贫困山区农地的当前转出行为和当前转入行为分别受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固定劳动力影响;户主年龄、家庭外出务工人数、人均健康水平、家庭承包地面积、土地肥沃程度和家庭人均年收入与未来流转意愿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地流转背景下,家庭外出务工人数和承包地面积的增多是造成贫困山区农地撂荒的主要原因。因此,建议完善贫困山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并加强对村集体的帮扶力度,以期改善农地细碎化及撂荒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