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连续4年对优质强筋小麦郑农16穗数(x1)穗粒数(x2)千粒重(x3)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表明:6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郑农16成产3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公顷穗数〉穗粒数;7500kg/m^2产量水平,该产品成产因素对产量的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粒数〉公顷穗数。  相似文献   

2.
中麦605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逆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发育稳健,耐倒春寒能力较好;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4.2万穗,穗粒数33.2粒,千粒重42.5 g。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0.7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3.9%;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0.6公斤,比对照周麦18增产6.2%。氮利用效率指数(NUI)为1.75,属氮高效品种。田间白粉病、叶锈病自然发病较轻,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种植。  相似文献   

3.
温光型核不育两系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1998年度全国温光型C49S两系杂交小麦联试资料表明,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极地较对照增产。平均增产11.10 ̄21.62%。其产量的超标优势主要来源于穗粒数和有效穗优势,并以穗粒数优势起主导作用。其中,MS1每667m^2疸可达655kg,比对照绵阳26号增产66.4%,比常规小麦平均增产21.62%。  相似文献   

4.
在1996—1997年度莱州市农科所试验中产量达589.3kg,比对照烟农15增产71.0kg,增产13.7%,比鲁麦14增产48.6kg,增产9.0%,实践证明,产量超千斤的适宜穗粒结构为:成穗数40—45万,每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3g左右。适期早播,减少播量,降低基本苗,提高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5.
《科学种养》2009,(11):50-50
西杂五号小麦新品种西杂五号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改生教授采用杀雄剂途径从众多小麦良种中经过大量专一组培与严格测评筛选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多抗兼早熟的杂交小麦新品种。该品种株高80~85厘米,亩穗数40万~45万穗,穗粒数38~45粒,  相似文献   

6.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小麦肥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在小麦上的肥效试验结果证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667m2用含氨基酸水溶肥料800倍液,于小麦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各喷一次,增加了小麦每667m2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每667m2平均增产33.3kg。  相似文献   

7.
在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优质小麦济麦20号春季氮肥后移增产保优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起身肥易造成田间郁闭,小穗小花退化多,穗粒数少,粒重低、品质差;拔节肥能明显减少不孕小穗小花,增加穗粒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倒伏能力;单一孕穗肥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明显降低,但穗粒数和粒重增加,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8.
1 小麦品种周麦19 系周口市农业科学院以周麦13/陕优225//PH82-2选育而成,半冬性大穗型强筋品种,生育期229天,茎秆约80cm,亩成穗数约 36万,穗粒数约36.7粒,千粒重约 40.8g,中抗条锈、叶锈和叶枯病,粗蛋白含量16.28%,2004-2005年参加河南省高肥冬水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74.4kg。  相似文献   

9.
中麦6032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株高约80 cm,株型松紧适中,茎秆粗壮、抗倒性强。产量三要素适中,亩穗数47.2万穗,穗粒数32.6粒,千粒重46.8g。该品种适应性广,2021年通过黄淮北片和安徽省审定,完成黄淮南片生产试验,进入冀中北水地组生产试验。黄淮北片两年区域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6.8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6.28%;生产试验平均每667m2产量587.4kg,比对照济麦22增产3.95%。黄淮北片区试两年抗病性鉴定,中感纹枯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高感赤霉病、白粉病。节水指数1.198/1.094,节水性较强。品质检测达到国家中强筋小麦品种标准。  相似文献   

10.
西农97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王辉教授精心选育的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突出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已于2005年9月分别通过陕西省和国家审定。我县2003年秋播开始引种试验示范,连续三年在新引品种中独占鳌头,产量拔尖。今年,我县川、塬灌区示范种植面积近万亩,平均亩产450kg以上,其中益店镇益平村连片示范1000亩,平均亩穗数40.8万,穗粒数33.4粒,千粒重43g,亩产508.8kg。该品种的成功选育,为我省乃至黄淮麦区小麦持续高产和品质改善提供了可能。根据试验示范观察和大田调查资料,现将该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要点介绍如下。1品种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11.
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进一步挖掘小麦高产潜力,带动鲁西沿黄平原小麦持续稳定增产,进行了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小麦氮肥后移增穗保粒超高产栽培技术,连续两年创造了小麦平均单产1134.9kg/hm^2和10911.45kg/hm^2的全省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2.
三年多点区试表明,新麦26号高产、稳产、适应性好,比对照新麦18平均增产1.94%,较对照周麦18号增产0.45%,两年区试混合样化验面粉稳定时间平均27.3min。分蘖力较强,穗粒数多,成穗率高,产量三要素协调,达到国家优质强筋小麦1级标准,是一个适合黄淮南片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半冬性优质强筋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1988年扬中县承担了农业部下达的10万亩稻茬小麦创高产丰收计划项目,全县稻茬麦面积13万亩,平均亩产356公斤,其中参加丰收计划的10.02万亩连片高产区,平均亩产达到377公斤,比未实施丰收计划的1987年,平均亩增产56公斤,增产17.4%。比1986年全省亩产最高县亩增20.5公斤,增产5.6%。亩成本下降10.8%,亩收益提高30.7%,  相似文献   

15.
《科学种养》2008,(9):50-50
“长6878”小麦是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研究人员历时10余年培育的旱作小麦品种,2003年通过国家审定,同年开始试种。据“长6878”小麦品种课题攻关组组长孙美荣研究员介绍,几年的试种显示,该品种亩穗数为50万~60万穗,穗粒为25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抗旱性能突出,抗病、抗冻性良好,丰水年平均亩产量为500千克左右,歉水年平均亩产300千克左右,适宜在全国北部冬麦区广大旱地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6.
小麦拔节孕穗期是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双旺之时,又是对产量构成因素及穗、粒、重三者兼有影响的重要时期。此期生育状况决定株体大小进而影响产量高低。采取何种措施能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穗多与穗大,生长与发育的矛盾是小麦高产的重要研究课题。我院1975年在2亩地上施行上方培土,平均亩产258.5公斤,较对照增产25.37%,1983、1988年  相似文献   

17.
洲元9369属半冬性,幼苗半匍匐.中熟品种;株高80cm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较抗倒伏,落黄好;穗型长方.长芒、白壳、白粒,子粒饱满、硬质,属强筋小麦品种;群体动态为:基本苗11.8万,春季最大分蘖114.3万,有效穗数40.9万,穗粒数48.8粒,千粒重38.5g,667m2产660.4kg;中抗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和纹枯病,高感秆锈病.是一个适于兖州市中高产水平条件下的优质、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山东省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连续3年对该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基本摸清了洲元9369在兖州市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优质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该品种在我市的示范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文 《中国种业》2017,(1):73-73
苏粳815系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镇稻99/武运粳11号//盐稻1229杂交选育,属迟熟中粳常规稻品种。2014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407。该品种株型紧凑,穗型直立较大,分蘖力中等,后期灌浆快,熟相好,抗倒性强。江苏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21.1万,每穗实粒数125.9粒,结实率95.0%,千粒重27.4g,株高94.3cm,全生育期151.9d。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谷标准。2011~2012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65.4kg,比对照增产7.5%,两年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42.7kg,比对照增产5.3%。该品种适宜江苏省苏中及宁镇扬丘陵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9.
1 品种来源郑白糯6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优质专用玉米育种室利用郑白糯06为母本,郑白糯01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糯玉米单交种。 2 产量表现在2003年东南区鲜食玉米区试中,平均鲜穗亩产 807.7kg,比对照种增产16.7%。在2004年东南区鲜食玉米区试中,平均鲜穗亩产752.9kg,比对照种增产9.6%。两年平均鲜穗亩产780.3kg,比对照种增产13.2%。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析了淮北地区高产小麦的氮素和密度效应,得出综合效应方程。结果表明:氮素的增产效应大于密度,二者的互作是负效应,增施氮肥能明显增加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密度也能增加公顷穗数,但二者增加都会使千粒重下降。施氮量269.9kg/hm2,密度在231.1万苗/hm2,产量最高达8358.3kg/hm2,此时的经济效益也最大。最理想的产量结构是穗数585.1万/hm2,穗粒数37.9粒,千粒重39.2g,最佳产量的施氮范围255.9~287.3kg/hm2,密度228.5~246.7万苗/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