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研究池塘虾贝混养模式中不同养殖密度氮磷收支变化,设置2个养殖密度(低密度组TL,高密度组TH),通过定期采样计算综合养殖池塘的氮磷输入和输出。结果表明,饲料是氮元素的最大来源,在TL中占氮总输入量的55.31%,低于TH的61.71%;补充水是氮元素的第二大来源,在TL中占氮总输入量的23.87%,高于TH的17.68%;系统中磷元素的输入主要来源于饲料,在TL中占磷总输入量的75.93%,低于TH的80.26%;肥料是系统中磷元素的第二大来源,在TL中占磷总输入量的13.30%,高于TH的9.33%。系统氮的输出中,养殖生物移出、底泥沉积、排水是氮输出的主要方式,TL养殖生物移出占氮总输出量的30.43%,低于TH的35.9%;TL底泥沉积占氮总输出量的30.95%,高于TH的27.35%;TL排水占氮总输出量的25.35%,高于TH的21.17%。系统磷的输出中,底泥沉积是主要的输出方式,TL底泥沉积占磷总输出量的51.16%,低于TH的52.29%;其次是养殖生物移出,TL养殖生物移出占磷总输出量的22.68%,低于TH的26.06%。在氮、磷利用率方面,TL低于TH。  相似文献   

2.
水产养殖模式对池塘水环境和环境负荷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养殖环境,减少排污,研究和分析了6种池塘养殖模式下水体理化指标、底质养分状况、尾水排污量、环境负荷量、氮磷利用率和鱼获物净增产量的变化,明确不同养殖模式对养殖环境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养梭鱼(T3)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Mn)及悬浮物含量都最大,且极显著大于混养模式。单养模式氮磷利用率显著低于混养模式,但环境负荷量显著大于混养模式。60%异育银鲫+30%梭鱼+10%鲢、鳙(T5)是最优养殖模式,其底泥中有机质、总氮、总磷含量最低,其尾水排放氮、磷、CODMn量最小。T5的氮、磷环境负荷量最小,分别为51.81 kg/t、12.84 kg/t,饲料的氮、磷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0.09%、19.15%,饵料系数最小,净增产量最大,是环境、经济较优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 金钱鱼 蕹菜综合养殖模式中不同金钱鱼规格和密度对养殖效果和氮磷利用的影响,在21个室外水泥池(5 m×3 m×1.2 m)中,开展3×2的双因素实验,即设置3种金钱鱼放养密度(1、2和3 尾/m2)与2种金钱鱼规格(10.0与30.0 g/尾)组合的组为实验组,对虾单养组作为对照。实验过程中保持不换水以及相同饲料投喂量。结果表明,与对虾单养组相比,该养殖模式可将对虾的存活率提高1.9%~13.6%,养殖总产量和总饵料系数均显著改善(P<0.05);综合养殖系统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率范围分别为44.4%~62.5%和19.4%~29.1%,显著高于单养池的26.7%和8.2%(P<0.05)。最佳的金钱鱼养殖规格和密度为30.0 g/尾、2 尾/m2或3 尾/m2。  相似文献   

4.
两种复合式池塘养殖团头鲂的氮磷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团头鲂在分隔式和序批式两种复合式池塘养殖中的氮磷收支情况,于2016年8—11月分别选取分隔式、序批式和传统团头鲂养殖池塘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是池塘养殖团头鲂氮磷的主要来源,饲料氮输入比例分别为传统池塘(68. 53%)分隔式池塘(72. 03%)序批式池塘(76. 22%),饲料磷输入比例分别为传统池塘(42. 87%)分隔式池塘(53. 37%)序批式池塘(56. 64%); 3种池塘养殖中,氮支出主要是底泥沉积和水体排放,其中,序批式池塘氮的底泥沉积和水体排放量最低,其次是分隔式池塘,传统池塘的底泥沉积和水体排放量最大;磷支出主要是养殖水产品产出,养殖水产品磷占磷输出比例分别为分隔式池塘(54. 55%)传统池塘(52. 20%)序批式池塘(43. 38%)。结果表明,复合式养殖池塘中的氮磷沉积和水体排放所占支出比例低于传统池塘,通过构建复合式养殖池塘可以减少氮磷沉积与排放,提高氮磷利用率,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尤其是序批式池塘用于团头鲂养殖有较高的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高位池养殖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 ♂ × Epinephelus luscoguttatus ♀)氮磷的利用与收支情况,阐明其在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变化以及氮磷的来源和去向,对3个高位养殖池中的珍珠龙胆石斑鱼、池塘水、进排水以及投入的饲料进行了为期55 d的定期采样和分析。结果显示,(1)3个池塘养殖期间溶氧均值为8.64~9.55 mg/L;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均呈不规则波动,总氮和总磷的质量浓度分别在6.14~7.11和0.38~1.41 mg/L波动;(2)珍珠龙胆石斑鱼存活率高,增重率为96.0%~227%,饲料转化系数为0.55~0.90,对饲料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47.0%~59.0%和52.0%~63.0%。(3)3个池塘在监测期间饲料氮输入占比为61%~66.8%,饲料磷输入占比为66.9%~71.0%。鱼体产出是池塘中氮磷输出的主要方式,占氮输出的43.0%~60.9%;占磷输出的45.0%~67.7%;其余部分氮磷分别以排水、底泥沉积和其他方式输出。结果表明,在珍珠龙胆石斑鱼高位养殖中,池塘氮磷含量较高,饲料氮磷输入是池塘中氮磷输入的主要方式,鱼体产出是池塘中氮磷输出的主要方式,其次为池塘养殖期间的换水排放,因此,需采取适当的方式对水产养殖水排放进行管理,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养殖尾水对附近水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虾苗密度对稻虾共作模式下稻虾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下设置不同小龙虾虾苗投放密度(2、4、6、8尾·m~(-2)),研究不同虾苗投放密度对水稻、小龙虾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虾苗投放密度≤6尾·m~(-2)时,虾成活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虾苗投放密度增加能够改善水稻的部分农艺性状,但有降低水稻产量的趋势;稻虾共作模式下,肥料是氮、磷的主要来源,稻谷和秸秆是氮、磷主要输出途径。在该试验条件下,虾苗适宜投放密度为6尾·m~(-2)。虾和稻对系统中氮、磷的总利用率分别为34.37%~40.75%、22.59%~25.29%,相当部分的氮、磷未被利用,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投入,进一步优化稻虾共作模式下提高氮、磷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网箱养鱼对养殖水体的污染,探寻环保型网箱,实现网箱养鱼的可持续发展,以筛选得到的漂浮植物大薸(Pistia stratiotes)和沉水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金鱼藻-大薸混养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进行对比,考察其对网箱养殖长吻氮磷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9.86%±0.94%、38.07%±0.62%,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回收率分别为44.60%±0.85%、33.17%±0.58%,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氮磷的回收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生态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8.13%±1.48%和16.95%±1.09%,传统网箱氮和磷的利用率分别为26.40%±1.89%和15.64%±1.47%,生态网箱氮磷利用率稍高于传统网箱,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分析网箱养鱼系统中氮和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及其总量,当网箱面积与大薸和金鱼藻种植面积为1∶17.00左右时,养殖长吻网箱的氮和磷为零排放。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室内不同养殖时间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及养殖池氮、磷收支与水质的变化。试验设4组,养殖时间分别为20、40、60、80 d。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间段,养殖池的主要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CODMn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内;试验虾体长(L)和体质量(W)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0.0126~0.0135,b=2.7919~2.8873);体长和养殖时间(t)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L=at+b(a=0.0673~0.0818,b=1.7310~2.1536);体质量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线性方程W=at+b(a=0.0187~0.0496,b=-0.3390~0.0535);成活率(S)和养殖时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方程S=-11.807 ln t+100.66;不同养殖时间段,各试验池氮、磷的主要输入源均为饲料,其次为初始水层,虾苗体氮、磷输入最少,而收获虾输出的氮、磷占总氮、总磷输出的比例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底改型微生物净水剂对对虾养殖水体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水体中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潜能,创造安全、健康、无毒、无害的对虾养殖环境,增加海水养殖产量。【方法】采用直接投加底改型微生物净水剂原位修复实际养殖水体,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分析微生物处理对水体pH值、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总无机氮(TIN)、磷酸盐(PO4-P)等水质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该底改型微生物净水剂能有效调控水体pH在7.50~8.50,提高水体透明度6.3~14.1cm,增加DO含量28.95%~37.50%,降低水体COD、PO4-P和TIN含量分别为39.41%~69.28%、30.28%~69.28%和24.39%~56.06%,有效抑制了水体中藻类的过度繁殖,改善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结论】采用微生物技术修复养殖系统水环境具有显著效果,可为对虾的高产、高效养殖营造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光皮桦叶片中的氮、磷含量均表现为成熟叶大于衰老叶,并且氮含量与磷含量具有相似的季节动态,其中成熟叶和衰老叶氮含量夏季最低,分别为23.31±0.78mg·g-1和7.30±0.68mg·g-1;成熟叶和衰老叶中磷含量在冬季最高,分别为1.53±0.04mg-g-1和0.56±0.02mg·g-1,夏季最低,分别为1.10±0.03mg·g-1和0.26±0.02mg·g-1。成熟叶在各季节的氮磷比(N:P)介于18~22,均大于16,表明光皮桦群落存在一定程度的磷限制。各季节磷内转移率(60%~80%)均高于氮内转移率(50%~70%),表明光皮桦对磷的利用循环率高。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静态水培的方法测试了5种高等水生植物对人工配置污水的净化能力,旨在筛选适宜的湿地植物。结果表明:有植物处理系统总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无植物对照,植物本身的氮、磷累积作用对氮的去除贡献为23%~81%,磷的去除贡献为56%~88%。多数测试植物对氮、磷的富集量以茎叶高于根系。不同植物的净化能力具较大差异,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千屈菜>菖蒲>雨久花>泽泻>慈姑。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3种底栖动物培养基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对池塘底质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积累量和底栖动物种类及其生物量的影响。3种培养基(底栖饵料生物、鸡粪、鸡粪与猪粪混合)和3种虾、蟹混养方式(虾、蟹分别为6000、1000,8000、800,10000、300 ind./667 m2,虾放养规格为300-400尾/kg,蟹放养规格为120只/kg)按随机区组排列,共设置9个试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组的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低于鸡粪培养基和鸡粪与猪粪混合培养基组(P〈0.05),而底栖动物种类及总生物量明显高于其他培养基组( P〈0.05);在不同培养基条件下,高密度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组底质中总氮、总磷和总有机碳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克氏原螯虾中、低密度组(P〈0.05),而底栖动物生物量明显低于中、低密度组(P〈0.05);养殖密度水平对底栖动物种类则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为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底栖饵料生物培养基,克氏原螯虾与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密度分别为8000、800 ind./667 m2时的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大薸对网箱养殖长吻鮠生长及氮、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网箱养鱼对水体的污染,探求环保型生态网箱,以体质量为(217.86±36.01)g的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和大薸Pistia stratiotes L为研究对象,对生态网箱与传统网箱中氮(N)、磷(P)的输入和回收情况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回收率分别为47.80%和44.36%,两组网箱间无显著差异(P>0.05),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P的回收率分别为35.01%和32.53%,两组网箱间差异显著(P<0.05);生态网箱和传统网箱中N的利用率分别为26.87%、25.37%,P的利用率分别为15.82%、15.55%,生态网箱中N、P的利用率略高于传统网箱,但两组网箱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期间生态网箱内大薸共有3次收割,收获总质量为189.5 kg,大薸净增重为154.25 kg,对水中N、P的移除量分别为257.32 g和67.08 g.通过计算大薸对水中N、P的移除量以及网箱养殖长吻鮠N、P的输入和输出总量,从理论上得出网箱面积与大薸栽培面积比为1∶32~35时,可实现网箱养殖长吻鮠N、P的零排放.  相似文献   

14.
以凡纳滨对虾和菊黄东方鲀的封闭式混养系统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混养基础上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并以该混养系统为实验组,研究星虫对鱼虾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增长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动物体氮、磷累积量,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底质中氮、磷累积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可见,鱼虾混养系统中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饲料氮、磷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元素对底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浮萍多样性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浮萍物种多样性对净化富营养化水体效果及其对浮萍生物质积累的影响,为未来利用浮萍混养组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及开发浮萍生物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将青萍(Lemnaaequinoctialis LC33)、少根紫萍(Landoltiapunctata LC06)和多根紫萍(Spirodelapolyrhiza LC15)进行单独和混合培养,测量其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率,同时分析混养组合的生物质含量.[结果]由少根紫萍和多根紫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对水体中硝氮(NO3--N)、总氮(TN)和总磷(TP)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97.05%、95.00%和97.64%;由3种浮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对水体中氨氮(NH4+-N)的去除率最高,达98.17%.由青萍和少根紫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及由少根紫萍和多根紫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具有更高的生物量增长率,由青萍和少根紫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可积累更多的淀粉,由少根紫萍和多根紫萍构成的混养组合可积累更多的粗蛋白.[结论]适当的浮萍混养搭配不仅可提高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果,还能促进生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6.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40 cm水位试验组成活率、单位体积水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7.
朱荣胜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14-116
在芜湖龙窝湖选择6个样点,采集表层水样,测定水体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以及化学需氧量(CODCr)指标,评价了龙窝湖水体水质状况。结果表明:龙窝湖春季水体中TN的含量为1.50~7.42mg/L,NH3-N含量为2.58~6.67 mg/L,TP含量为0.029~0.288 mg/L,CODCr浓度为16~46mg/L。样点水质指标达标率和各指标的样点达标率均低于50%。龙窝湖水质氮、磷指标未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I类水域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生物炭的施入对玉米生物量和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物炭的施入对玉米生长及植株不同部分磷吸收的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玉米为供试作物,通过施用不同量的生物炭,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生物炭对玉米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结果】在不施氮肥的条件下,生物炭对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具有抑制作用,但提高植株磷吸收总量;在施氮条件下,生物炭能明显增加玉米的生物量(P<0.05),显著提高茎秆、叶片、籽粒磷吸收总量(P<0.05),明显降低根部磷吸收总量(P<0.05);随着炭施入量的增加,单株磷吸收量明显增加(P<0.05);生物炭处理能明显提高磷肥利用效率(P<0.05),利用效率变幅为20.73%~24.66%,相对于不施炭增幅达7.99%~30.76%。【结论】生物炭与氮肥、磷肥配施能够促进玉米生长,提升磷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拦截沟渠中氮、磷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沟渠中种植观赏植物梭鱼草,研究了不同时间沟渠中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拦截净化氮磷的效果以及梭鱼草自身氮磷含量、生物量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梭鱼草段与无植物段都会净化沟渠水中的氮磷含量,全氮、全磷含量的降低(3.37%-3.33%)一般要高于硝态氮、铵态氮的变化(-3.66%-7.14%),梭鱼草段拦截氮磷的能力(6.82%-33.33%)明显高于无植物段的自然净化(-3.66%-6.67%);降雨后,沟渠水中全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变化则不稳定,全磷含量在雨后第2d含量达到最高,然后趋于平稳;梭鱼草氮磷含量以及生物量季节动态变化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可确定此时为其最佳收割期,其氮磷含量分别为28.38g/kg、4.10g/kg,生物量为0.19kg/m2。梭鱼草收割全年可从沟渠带走氮、磷分别为5.36g/m2、0.78g/m2。本研究结果对开发观赏植物在沟渠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