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油加剂改性过程中蜡晶形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包成林  洪建勇 《油气储运》2000,19(12):39-44
利用X射线衍射仪与差势分析仪分别研究了大庆原油与加剂原油的蜡晶结构和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大庆原油与加剂原油的蜡晶均为斜方晶体,但加剂原油的晶体体积要比未加剂原油的晶体体积大;大庆原油的结晶速率常数最大,原油中分离出的蜡的结晶速率常数次之,加剂原油的结晶速率常数最小,并且大庆原油加剂后,蜡晶的致密度较未加剂时增大。  相似文献   

2.
考虑到单因素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利用正交实验探讨了温度、剪切强度和作用时间共同作用下防蜡剂的作用效果,分析了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并通过蜡晶晶格参数和微观形态剖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防蜡剂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多因素共同作用下,温差与剪切强度对防蜡率的影响显著,作用时间的影响较小;温差、剪切强度和作用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并不明显;防蜡剂通过改变蜡晶的衍射峰强度、有序性和晶面间距等参数,使得蜡晶的生长更规则,颗粒变大并向准球状发展,从而对蜡沉积起到抑制作用;不同影响因素对加剂后蜡晶晶体结构的影响情况不同,但都是通过改变蜡晶的衍射峰强度和晶面间距等参数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重复加热对加剂改性CQ原油宏观流动性与微观蜡晶形态的影响,有助于探究重复加热影响降凝剂改性效果的内在原因。对降凝剂改性CQ原油进行重复加热实验,研究发现重复加热对改性CQ原油蜡晶形态与结构的影响规律与对流动性的影响存在对应关系:将加剂CQ原油预热至60℃后再动态降温至20℃,然后重复加热至不同温度,当重复加热温度小于35℃时,随重复加热温度的升高,蜡晶尺寸减小,分形维数变小,改性油的宏观流动性变差;当重复加热温度为35℃时,蜡晶尺寸与分形维数达到最小值,降凝剂改性效果完全丧失;当重复加热温度大于35℃时,随重复加热温度的升高,蜡晶尺寸与分形维数逐渐增大,改性油的宏观流动性逐渐变好;重复加热恶化温度区间与原油的析蜡点到溶蜡点温度区间对应。研究成果为分析重复加热对加剂原油流动性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图5,表5,参24)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终冷温度对加剂改性原油蜡沉积规律的影响,保持油壁温差相同,控制不同的终冷温度,采用搅拌槽蜡沉积装置、流变仪、差热扫描量热仪等试验仪器,对添加纳米降凝剂的大庆油、添加EVA降凝剂的大庆油以及大庆空白油进行静态蜡沉积对比试验与动态剪切对比试验。同时,结合分子扩散、胶凝等机理,分析不同试验条件下加剂改性大庆油的结蜡规律。结果表明:当终冷温度较低时,加剂油结蜡总量明显高于空白油,但结蜡总量中含凝油多、蜡晶结构较弱;空白油结蜡总量低,但蜡晶结构较强;随着终冷温度升高,加剂油与空白油的结蜡量逐渐降低并趋于一致。终冷温度较低且剪切剥离强度较弱时,添加降凝剂会增加管输蜡沉积量;一旦经过高剪切或提高终冷温度,加剂油的结蜡量将明显降低,管输安全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降凝剂(PPD)对模拟油中蜡析出的影响,用高速离心机对特定温度下析出的蜡进行了分离,得到了加剂前后不同温度下的析蜡量;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降凝剂以及模拟油加剂前后析出的蜡的碳数分布及烷烃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析蜡量均减少,降凝剂浓度为0.2%和0.5%时降低的趋势几乎一致,浓度为1%的降凝剂在相对低温时对蜡的析出有很大的抑制作用;析出的蜡与原蜡在碳数分布上有一定的区别,析出的蜡碳数呈双峰分布;降凝剂对模拟油中小碳数烷烃的析出有抑制作用,而对碳数较大的烷烃的析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庆加剂原油重复加热与冷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大庆加剂原油流变性得到的改善程度,确定了加剂改性原油重复加热的含义及重复加热的温度区间,以快速冷却及模拟现场慢速降温冷却方式,经多次重复加热试验,验证了在确定的温度区间内,重复加热对加剂改性原油流变性无影响,并对重复加热对加剂改性原油中重结晶蜡晶的破坏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苗青  石蕾 《油气储运》2004,23(7):53-58
研究考察了加剂大庆原油在结蜡模拟过程中流变性的变化和影响加剂大庆原油结蜡的各主要因素,根据试验结果回归出加剂大庆原油的结蜡模型.重点研究了降凝剂对大庆原油结蜡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大庆空白原油与加剂原油的结蜡试验结果,得出了两个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8.
借助数字化图像处理技术,已有研究成功实现了对蜡晶形态和尺寸的定量描述,但鲜有研究关注蜡晶颗粒粒径的分布特性。借鉴材料学中有关定量描述颗粒群粒度分布特性的方法和参数,实现了对原油中蜡晶颗粒分布特性的定量描述。使用颗粒粒径分布宽度系数定量表征了蜡晶颗粒粒径分布的宽窄,并结合蜡晶颗粒的粒径分布直方图直观地描述了蜡晶粒径在各个区间内的分布频率,通过计算蜡晶颗粒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定量表征了颗粒粒径分布的不规则性。对含蜡原油加剂前后的蜡晶显微图像的分析结果表明,加剂后蜡晶颗粒的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宽度系数增大,粒径分布变宽,颗粒分布的分形维数增大。  相似文献   

9.
剪切历史对西部管道外输吐哈油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涛  顾建栋  殷炳纲  王中良  沈亮  宋钊 《油气储运》2012,31(1):71-74,87
针对目前西部原油管道冬季运行特点,对管输加剂吐哈油经管流剪切和过泵高速剪切后的物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吐哈油经加剂综合热处理后凝点显著降低,可以满足鄯善首站的外输要求,但油流经历沿线温降、管流剪切和过泵高速剪切到达玉门站时,进站凝点明显升高;沿线加剂吐哈油的物性取决于其所处的温度区间、经历管流剪切过程中管流剪切力和蜡晶分子间力的相对大小以及经历过泵高速剪切前后蜡晶分子结构力的相对大小;其中,翠岭-安西站间油流温度低于12℃,管流剪切和过泵高速剪切对加剂吐哈油的凝点影响较大,使其凝点上升、物性变差。  相似文献   

10.
安云朋  敬加强 《油气储运》2012,31(8):588-590,647
实验评价了BZ28-2S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析蜡特性、流变特性与粘温特性,结果表明:BZ28-2S混合原油对SW3流动改进剂具有良好的感受性,扩大了管道输送的安全温度范围。在高温段(35-65℃)混合原油加剂前后的粘温曲线基本重合,均表现为牛顿流体;在低温段(15-30℃),混合原油表现为非牛顿流体,此时,在同一温度下,加剂后混合原油的表观粘度和反常点显著降低,低温流动性得到明显改善。此外,通过添加流动改进剂,混合原油的静屈服值大大降低,提高了海底管道停输再启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