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陇中半干旱区,采用黑膜下滴灌模式种植,研究了19个马铃薯品种(系)淀粉积累期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淀粉积累期,马铃薯干物质主要通过叶片合成并在块茎积累,块茎干物质含量约占干物质总量的70%;19个品种中,陇薯9号和中薯18号干物质总量最高,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901、LY08104-12和庄薯3号干物质总量和块茎干物质分配比率均较高;另外,19个马铃薯品种的茎秆干物质含量差异较大,L0527-4、陇薯8号、陇薯9号茎秆干物质含量很高,基本达到干物质总量的15%以上,同时,这3个品种的块茎干物质分配率较低,均在60%以下,说明干物质从叶片向块茎运输时,茎秆截留也是块茎干物质积累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马铃薯/玉米套作体系不同行比对马铃薯商品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筛选适宜与
玉米套作的马铃薯品种,以4 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 和3∶2 两种马铃薯/玉米套
作 的行比,研究套作条件下马铃薯商品性和总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极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单个商品
薯质量、单株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质量、商品薯率和商品薯质量占总薯质量的比率(商
品薯≥ 50 g)。单株商品薯质量、单株块茎数量和单株块茎质量3∶2 行比套作极显著高于2∶2 行比套作,
单株商品薯数和商品薯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的差异随马铃薯品种而不同,单个商品薯质量和商品薯质量占
总薯质量的比率两种套作行比之间无显著差异。马铃薯生物产量(干质量和鲜质量)、块茎产量和商品薯
产量套作明显低于单作,2∶2 行比套作低于3∶2 行比套作。套作条件下费乌瑞它商品性较好,中薯5 号
商品性较差,鄂薯5 号、米拉中等。套作总产值的高低并不总与马铃薯的商品性成正向关系。套作总产值
高于单作玉米产值,但与单作马铃薯产值相比存在品种及套作行比间的差异。适合与玉米套作的品种与行
比依次为:费乌瑞它3∶2 行比、中薯5 号3∶2 行比、米拉3∶2 行比、费乌瑞它2∶2 行比。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及与相关生理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块茎具有易褐变的特性,严重影响其加工产品的品质以及加工产业的发展。通过对50个马铃薯品种(系)块茎横切后不同时间的褐变程度(B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总酚含量的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酶促褐变特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程度与PPO和POD活性显著正相关,而与总酚含量不相关。50个马铃薯品种(系)可分为4种类型,其中第Ⅰ类只包含‘滇薯6号’1个品种,属于极易褐变类型;第Ⅱ类包括‘乐薯1号’等19个品种(系),属于易褐变类型;第Ⅲ类包括‘冀张20号’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中度褐变品种;第Ⅳ类包括‘大西洋’等15个品种(系),属于不易褐变类型。其中,‘兴佳2号’、‘冀张8号’有望作为马铃薯抗酶促褐变育种材料;而‘滇薯6号’可作为马铃薯块茎酶促褐变机理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黑色地膜双垄覆盖对马铃薯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材,研究黑色地膜覆盖双垄沟播(FF)、黑色地膜覆盖双垄垄播(FR)和露地垄作(CK)对马铃薯干物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淀粉积累期至成熟期以FF处理最大,比CK显著增加了31.88%~31.98%。随着马铃薯生育进程的推进,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呈现"S"形变化趋势,成熟期FF、FR处理的块茎干物质积累量比CK显著增加了28.49%和21.52%。马铃薯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变化,成熟期块茎干物质分配比例FF处理最高,比CK显著增加了6.21%。FF、FR处理的块茎产量分别比CK增产59.74%和46.11%,耗水量增加幅度为6.80%和10.0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9.57%和32.82%。综上,黑色地膜覆盖双垄沟播可以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增产效果显著,是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生产的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钙[Ca(NO3)2·4H2O]、锌(ZnSO4·7H2O)肥滴施对马铃薯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新大坪原原种为材料,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分别设置3种不同钙、锌施肥量处理。结果表明,钙肥滴施处理的马铃薯产量较高,马铃薯块茎单株大中薯数、单株大中薯质量、单株薯质量均比CK显著增加,其中T1(150 kg·hm-2)处理产量达67 619.05 kg·hm-2,马铃薯块茎蛋白质、粗淀粉、锌含量均比CK极显著提高;锌肥滴施处理马铃薯植株生长较好,品质较高,其中T6(45 kg·hm-2)处理产量达70 555.56 kg·hm-2,马铃薯块茎钙含量均比CK极显著提高。综合分析,钙肥施入量为150 kg·hm-2、锌肥施入量为45 kg·hm-2,马铃薯植株生长期农艺性状较好,块茎产量较高,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6.
以块茎膨大期的河北安平白山药的块茎为试材,通过施加不同浓度的外源钙,测定在施不同浓度外源钙下山药块茎形态指标的变化,淀粉、淀粉酶和淀粉合成酶含量及内源钙离子、钙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讨钙离子与钙调素对山药块茎膨大影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施入恰当浓度的外源钙(74 kg·hm-2)能促进山药块茎内源钙离子和钙调素含量的增加,能提高淀粉合成酶的含量,促进淀粉的合成与积累,有助于促进山药块茎的膨大,为山药块茎膨大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内蒙古马铃薯主产区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的现状,选择阴山南麓地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和阴山北麓地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两个典型生态区,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叶片SPAD值变化、SPAD值与施氮量的关系以及与马铃薯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素处理下马铃薯叶片SPAD值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生育期马铃薯叶片SPAD值呈线性增加的趋势,马铃薯产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表明马铃薯叶片SPAD值与产量之间为二次函数关系,当叶片SPAD值超过一定值后,马铃薯增产幅度不再显著。武川县施氮量为225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为46.2 t·hm-2;前旗施氮量为350 kg·hm-2,产量达到最高为61.7 t·hm-2;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前期、块茎膨大后期以及淀粉积累期阴山北麓地区的临界SPAD值分别为43.4、41.5、40.7、34.6、32.0,阴山南麓地区的临界SPAD值则分别为49.3、49.1、44.9、37.8、35.6;基于马铃薯...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新品种同薯29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  齐海英 《中国蔬菜》2018,1(12):72-75
同薯29号是以9905-1为母本、9333-10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和系统选育育成的鲜食及淀粉加工型马铃薯新品种。中晚熟,出苗至收获105 d(天)左右;薯块圆形,黄皮白肉,芽眼深浅中等;块茎干物质含量27.0%,淀粉19.40%,VC189 mg·kg~(-1)(FW),还原糖0.15%,粗蛋白2.80%。一般肥力条件下每667 m2产量1 500~2 000 kg,高肥力条件下产量可达4 000 kg以上,丰产稳产性好。中抗马铃薯X、Y病毒病。适宜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南部及陕西北部马铃薯一季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京张薯3号是以844作母本、Saturna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通过多代鉴定筛选,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属中晚熟鲜食型品种,生育期92 d。株型半直立,茎色绿,叶色绿。花冠颜色白色,花冠形状近五边形。薯块茎型卵圆形,薯皮、薯肉颜色中等黄色,芽眼浅,表皮光滑。单株结薯数4.3个,单株结薯质量0.79 kg,大中薯率81.2%。667 m2产量2 384.3 kg。块茎干物质含量(w,后同)19.7 g·100 g-1,淀粉含量14.4 g·100 g-1,还原糖含量0.35 g·100 g-1,蛋白质含量2.10 g·100 g-1,维生素C含量31.6 mg·100 g-1。中抗晚疫病;对马铃薯轻花叶病毒病、马铃薯重花叶病毒病表现为抗病。适宜在河北北部、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北方一季作区种植。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马铃薯(2021)130076。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马铃薯品种(系)地上部分糖苷生物碱(SGAs)的含量,增强其抗逆性并改良块茎的品质。克隆了马铃薯茄啶鼠李糖基转移酶基因(sgt3)cDNA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亚基基因启动子(rbcS P);对sgt3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该蛋白不具有叶绿体转运肽、线粒体导肽和分泌信号肽序列,推测可能位于细胞质;将克隆的sgt3 cDNA片段及rbcS重组到pCEPSP载体上,构建了具有草甘膦抗性标记的绿色组织特异表达sgt3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和‘夏波蒂’进行转化,共获得了12株抗草甘膦的阳性转基因植株。对转基因植株的目的基因表达水平和SGAs含量分析发现,地上部sgt3基因相对表达量较未转化植株提高1.3~3.0倍,SGAs含量增加20%~37%,而转基因植株的块茎中SGAs含量变化不显著。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培育枝、叶中高SGAs而块茎中低SGAs的马铃薯抗性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Heritage potato varieties in Canada are historic old varieties collected from Canada and various countries before the form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anadian plant variety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may be a valuable gene resource for beneficial traits in potato breeding and bioproducts development. Greater evaluation is the key for the enhanced use of these materials. It is unknown how much vari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occurs among Canadian heritage potato varieties. We analyzed the starch granule size of 14 potato heritage varieties held in the Canadian Plant Gene Resources collection over 2 years using a squeezed juice and microscopic method recently developed at the Potato Research Centre. The varieties demonstrated considerable variation in starch granule size and shape. The granules showed average lengths ranging from 18 μm in the variety Congo to 32 μm in ‘Russet Burbank’. The largest single granule measured from 64 μm in ‘Congo’ to 91 μm in ‘Crotte d’Ours.’ The granule sizes of the varieties showed a very high correlation (r = 0.975, P < 0.0001) between years. This high reproducibility suggests the existence of genetic factors in determining starch granule size. We also found that the starch granule size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uber dry matter (in terms of specific gravity) in these heritage potato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reproducible genotypic variation for starch granule size and shape in tubers with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tuber dry matter in these heritage potato varieties, and offers the possibility for and agronomic relevance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of starch granules through selectiv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2.
在218份马铃薯材料中筛查晚疫病持久抗性基因RB和R8标记的基础上,进一步筛查了马铃薯X病毒(PVX)和马铃薯Y病毒(PVY)极端抗性基因Rx1和Ryadg的标记。利用筛查出的含有Rx1和RB标记的‘德薯3号’和含有Ryadg和R8标记的P182马铃薯资源材料混合DNA为模板,选择已报道的Rx1和Ryadg的标记引物,并根据RB和R8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同时设计马铃薯GBSS基因特异引物为内参监控PCR反应体系有效扩增,对多重PCR延伸温度、引物组合浓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同时检测4个抗病基因的多重PCR方法。应用该方法对选育品系样品进行筛查,鉴定到聚合上述4个抗性基因的材料4份。本研究中建立的多重PCR检测体系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为马铃薯晚疫病和病毒病多抗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技术方法并为多抗性基因聚合新品种选育创制新资源。  相似文献   

13.
将目前我国保存的673份马铃薯品种(系)按熟期分为早熟(生育日数105天以内)和晚熟(生育日数大于105天)两组,分别对其淀粉含量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弄清了我国及国外马铃薯品种(系)淀粉含量水平和不同来源品种(系)淀粉含量的差异,并筛选出18%以上高淀粉优质资源50份,其中早熟的5份,晚熟的45份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不同切花菊品种花瓣飞燕草素苷合成能力,以3个粉色系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采用飞燕草素前体二氢杨梅素2 mg · mL-1溶液对花瓣进行离体添加培养,建立菊花飞燕草素苷超高效液相UPLC分析技术,并用于菊花花瓣中飞燕草素苷的鉴定。结果表明,菊花花青苷可采用0.1 mol · L-1盐酸甲醇及同体积的10%甲酸水提取,0.22 μm膜过滤。通过洗脱条件的优化可在9 min内实现飞燕草素苷与其他花青苷的分离,当飞燕草素在2.5 ~ 40 mg · L-1范围内时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3个粉色系菊花品种均具有催化二氢杨梅素合成飞燕草素的能力,且飞燕草素含量均在220 μg · g-1 FW以上,表明3个品种均可作为蓝色花色转基因候选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当前马铃薯抗“低温糖化”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情况:一、引种和种质资源评定是加工品种选育的首要工作。二、杂交育种是获得抗“低温糖化”炸片加工型品种的主要方法。三、通过基因工程丰富马铃薯抗“低温糖化”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莲资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并为莲藕的遗传育种研究和加工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单波长比色法对从干燥的莲藕地下茎中分离提纯的直、支链淀粉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的23份莲藕材料中直、支链淀粉含量差异较大,平均直链淀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5.42%,支链淀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23.81%。根据支链淀粉含量可将23份莲藕淀粉分为三个类群,高支链淀粉品种,包括京1号、汈汊湖野莲、泰Ⅵ;中等支链淀粉品种,包括山庙、白湘莲、绿国紫鹃等12个品种;低支链淀粉品种,有红花建莲、太空莲36号、泰Ⅲ等8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国436个马铃薯审定品种的系谱分析发现,马铃薯祖先亲本中‘疫不加’、‘竹板’、‘工业’、‘兰芽’和‘早玫瑰’应为第1代亲本,而其衍生系如‘男爵’、‘胜利’、‘燕子’、‘白头翁’、‘米拉’、‘多子白’、‘卡它丁’和‘小叶子’应为第2代亲本。在审定的436个品种中,自行选育的379个品种涉及423个亲本,分别来源于国内品种、国内品系、地方品种、新型栽培种、北美资源、欧洲资源、CIP资源和其他,共8类,且其相应的核遗传贡献分别为97.5、107、10.5、16、27.5、71、33和16.5,表明国内品种和国内品系一直是贡献最大的类型,而地方品种主要以母本为主,外来资源如新型栽培种、欧洲资源和北美资源多以父本为主。为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利用多重引物系统,对278份国内育成品种(品系)和330份国外育成品种(品系)进行了细胞质分型。结果表明,T型和D型为主要细胞质类型,所占数量和比例分别为303个(49.8%)和243个(40%),其次为W、A、M和P型,分别为39(6.4%)、15(2.5%)、6(1%)和2(0.3%),但也发现部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类型与其祖先母本不一致,未发现6种类型以外的其他细胞质类型。  相似文献   

18.
以魁芋类的‘槟榔芋’和多子芋类的‘香沙芋’为材料,运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快速黏度分析等技术比较研究了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中淀粉的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槟榔芋’母芋淀粉的平均粒径大于子芋,‘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颗粒外部有序度均高于其子芋。在加热过程中,两种芋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膨胀势在75℃后产生显著变化,在95℃时母芋淀粉的膨胀势大于子芋。和子芋淀粉相比,‘槟榔芋’母芋淀粉具有较高的峰值黏度、崩解值和回生值,而‘香沙芋’相反。两种芋的母芋淀粉的最终水解程度均大于其子芋。以上结果表明,两个芋品种的母芋和子芋淀粉的形态、组成和理化性质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这将为芋淀粉在食品和非食品行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然而生产上种植的马铃薯多为四倍体普通栽培种,且由于其复杂的四体遗传和高度杂合的基因组等因素,严重阻碍了马铃薯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的进程。人工诱导方法尤其是孤雌生殖诱导产生马铃薯双单倍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马铃薯双单倍体不仅有助于普通栽培种马铃薯遗传改良,而且还可以二体遗传模式进行农艺性状遗传解析。概述了马铃薯双单倍体的育种应用、诱导方法、影响因素、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马铃薯双单倍体诱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莲藕田间越冬过程中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莲藕田间越冬过程中淀粉(包括直链淀粉、支链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莲藕成熟期根状茎贮藏物质以淀粉为主,其中武植2号含量最高,达12.8%,鄂莲1号最低,为11.2%。从成熟期至11月30日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不变;11月30日~翌年1月30日,19.6%~26.4%的淀粉被分解,葡萄糖、果糖含量增加,且部分转化成蔗糖积累;1月30日~3月30日,根状茎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未变;3月30日~4月30日,根状茎中18.7%~33.9%的淀粉再次被分解,葡萄糖、果糖含量显著升高。整个越冬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分解多于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