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丰香’草莓(Fragaria×ananassa‘Toyonaka’)为材料,采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对果实中类黄酮化合物代谢相关转录因子基因FaMYB5进行沉默,并对沉默后果实类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的结构基因和其他转录因子基因表达量进行半定量RT-PCR及RT-qPCR分析。并分别采用HPLC和香草醛—硫酸比色法对沉默后果实中花青素苷和原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成功构建了pTRV2-FaMYB5的VIGS沉默载体,并建立了草莓果实VIGS沉默体系,FaMYB5基因沉默效率达60%;FaMYB5基因沉默处理与阴性对照相比,草莓类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量均发生改变,其中FaMYB9、FaLAR、FaDFR、FaANR表达量显著增加,从而导致果实中原花青素含量增加;而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FaANS的表达量减少1/2,FaMYB10表达量变化并不显著。此外,bHLH家族的转录因子基因FabHLH3和FabHLH3Δ随着FaMYB5的沉默表达量显著下降,而FaGL3显著升高。结果进一步证明FaMYB5转录因子对草莓类黄酮化合物代谢途径中的原花青素合成途径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初步探讨了在‘越心’草莓(Fragaria × ananassa‘Yuexin’)茎尖离体培养再生植株中发现的稳定变异突变体着色差异的分子机理。分析结果显示,突变体与‘越心’在植株形态、始花期、始果期、始熟期、单果质量、平均株产、果形、风味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而突变体外果皮色泽较淡,L*值较高,a*值较低,H色度角值较大,颜色指数CIRG显著小,且果肉不着色(‘越心’果肉红色)。突变体果实总花青苷含量为‘越心’的13.2%,其中以天竺葵素–3–O–葡萄糖苷(Pg3G)含量差异最大,突变体Pg3G含量仅为‘越心’的12.9%。花青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FaF3H、FaCHS、FaDFR、FaANS、FaCHI、Fa3GT的表达水平在突变体中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突变体成熟果实花青苷水平显著低于‘越心’的直接原因。FaMYB10和FaMYB1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且FaMYB10在几个主成分中的特征向量绝对值均显著较高,进一步证实了MYB10是草莓成熟过程中花青苷合成的类黄酮或苯丙烷类化合物途径主要调节因子之一。提取叶片基因组DNA进行基于KASP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显示,74对KASP引物在‘越心’草莓及其突变体中的基因分型不存在差异。本结果初步证实突变导致参与调控花青苷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表达发生显著下调从而使花青苷积累显著减少,果实着色变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Fa4CL与花色苷代谢之间的关系,构建RNA干扰载体转染草莓果实,研究Fa4CL基因在草莓花色苷代谢中的功能。【方法】用RT-PCR方法从‘阿尔比’草莓(Fragaria×ananassa‘Albion’)果实中克隆Fa4CL基因。构建不含内含子的发夹结构干扰载体p BI-4CLi,将其转入农杆菌GV3101,采用无菌注射器注入到授粉后14 d的‘阿尔比’草莓果实中转染,与对照果比较表型变化、物质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Fa4CL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克隆的Fa4CL的CDS,长1638 bp,编码545个氨基酸。与森林草莓Fv4CL2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为98.4%。p BI-4CLi转染果与对照果相比,转染果的果皮红色变浅。进一步利用RT-PCR分析发现,p BI-4CLi转染果Fa4CL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果。分析果实花色苷含量发现,p BI-4CLi转染果的花青素糖苷和花葵素糖苷分别比对照果降低了93.5%和97.0%,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RNA干扰载体转染草莓果实的结果证明Fa4CL成功沉默,Fa4CL基因与花色苷的合成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阐明根域限制调控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巨峰’葡萄为试材,进行根域限制栽培处理,以传统露地栽培为对照,研究‘巨峰’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变化,以及根域限制对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PAL、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H、F3’5’H、OMT、3GT、5GT的转录水平自转色期开始升高,接近成熟期下降。根域限制下‘巨峰’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PAL和F3’H的转录表达在果实成熟的部分时期受到上调,而4CL、CHS2、CHS3、CHI、F3H1、F3H2、DFR、LDOX、F3’5’H、OMT、3GT、5GT的转录表达在转色期至成熟过程中均受到了上调,CHS1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其转录表达无明显上调变化且根域限制与对照差异不大。【结论】根域限制促进了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途径中14个相关基因的转录表达。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应用HPLC–MS/MS快速分离、鉴定草莓花色苷的方法,并对不同果色12个草莓品种的成熟果实进行花色苷定量和定性分析,同时对比分析草莓(Fragaria×ananassa,八倍体)和森林草莓(F.vesca,二倍体)基因组中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数量和染色体定位,通过RNA-Seq和qRT-PCR分析它们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水平变化。在草莓中检测到8种花色苷,包括首次检测到的芍药素–3–葡萄糖苷、芍药素–丙二酰葡糖苷和芍药素–3–甲基丙二酰葡糖苷。不同果色草莓果实中总花色苷含量差异较大,均以天竺葵素–3–葡糖苷为主。草莓基因组包含73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是森林草莓的3~4倍,均匀分布在4套亚基因组上。RNA-Seq结果显示整体上多拷贝基因在草莓果实中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未发生明显的偏向性表达。花色苷合成关键路径基因(PAL1、CHS、CHI、F3H、DFR1、ANS、UFGT),转运基因(GST)和转录因子基因MYB10在草莓果实成熟过程中表达量显著增加,尤其是花色苷积累期,表明这些基因在草莓果实花色苷积累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白双色花莲品种‘大洒锦’花瓣的红色是由花色苷积累引起的,花色苷的积累与花瓣细胞酸化有关。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在红色和白色花瓣区域中共鉴定到91个差异表达基因。根据GO功能可分为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3大类,其中较多基因与氧化还原活性、叶绿体类囊体和光合作用相关。KEGG代谢途径分析表明富集在代谢途径、光合作用和半乳糖代谢分支上的基因数量较多。与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14个且均在红色花瓣区域下调,其中有1个是类囊体形成蛋白1基因(THF1),其低水平表达与类囊体结构异常相符。与花瓣发育相关的几个转录因子YABBY和b HLH,预测能与THF1基因的启动子结合。此外,与生长素和赤霉素合成相关及与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在红、白花瓣区域中的差异表达使花瓣形成中凹边缘上卷的形状。推测花色苷在花瓣边缘的红色区域选择性积累与花瓣的发育相关联,即调控花瓣发育的基因可能也同时调控花色苷的积累过程,可能涉及到类囊体发育、pH的调控和细胞发育。  相似文献   

7.
ABA对葡萄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淼  刘海峰  王军 《果树学报》2012,(1):29-35,157
以京优葡萄为试材.研究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花色苷含量及其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和转录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同时研究不同浓度ABA处理对花色苷含量和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果实发育进入着色期,CHSs、CHIs基因家族中的CHS3、CH12和UFGT、MybAJ、MybAl-2随花色苷合成而大量表达,其转录水平与花...  相似文献   

8.
张玲  王延秀  高清华  段可 《园艺学报》2017,44(6):1049-1060
在草莓蔗糖碱性/中性转化酶家族基因(Fa.A/N-Inv)成员序列分析的基础上,以‘申阳’和‘红颜’草莓为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Fa.A/N-Inv家族基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果实发育过程中A/N-Inv酶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果实发育阶段糖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Fa.A/N-Inv是由8个成员组成的多基因家族;(2)4个Fa.A/N-Invs不仅具有组织特异性,还具有果实发育阶段特异性和品种特异性表达特点;(3)4个Fa.A/N-Invs的表达受细胞分裂素(BA)、赤霉素(GA)和生长素(IAA)诱导;(4)蔗糖和葡萄糖作为A/N-Inv酶促反应的底物和产物,分别对4个Fa.A/N-Invs转录表达起正、负反馈调节作用,此外蔗糖还可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诱导Fa.A/N-Invs表达;(5)‘申阳’草莓A/N-Inv酶活性在绿果阶段低于‘红颜’,其余阶段均高于‘红颜’;(6)成熟果实中蔗糖含量‘红颜’(50.7 mg·g~(-1) FW)约为‘申阳’(23.2 mg·g~(-1) FW)的2倍。  相似文献   

9.
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琼  王红清  冷平  贾乐新 《园艺学报》2008,35(12):1735-1742
以‘赛娃’草莓为试材,研究了果实中花色苷和类黄酮类物质的形成机制。在‘赛娃’果实中共检测到12种花色苷和7种黄酮醇类物质。幼果期(盛花后15~25 d)果实内没有花色苷的积累,但黄酮醇类物质大量积累;随着果实成熟,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黄酮醇类物质含量降低;遮光导致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降低了70%~90%,尤其是花青素糖苷和槲皮素糖苷的含量降低了90%以上,表明遮光抑制草莓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积累,且对花青素、槲皮素合成的抑制明显高于花葵素和山奈酚。草莓果实类黄酮类物质代谢在发育前期主要向双氢槲皮素方向合成,果实成熟期主要向花葵素方向合成。  相似文献   

10.
以枣果实为试材,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结果设计F3 H基因特异引物序列,成功克隆得到了枣果实F3 H基因全长,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该基因含量变化与花色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3 H基因全长1 336bp,编码367个氨基酸残基。根据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枣果实F3 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龙眼(Dimocarpus longan)、橄榄(Canarium album)、荔枝(Litchi chinensis)及川桑(Morus notabilis)的一致性分别为90%、90%、89%、89%。半定量RT-PCR法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枣果实的红熟期表达量最大,其次为枣果实的半红期,而枣果实的绿熟期表达量最低;该基因表达量变化与花色苷含量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1.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花色的化学基础研究较为深入,但因其无遗传转化体系,导致花色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只能利用其他植物进行旁证。利用保守区段长分别为413和418 bp的牡丹花瓣类黄酮糖基转移酶基因PsUF3GT和PsUF5GT,通过VIGS表达载体,采用二因素三水平的试验体系对目的基因进行沉默。结果表明,PsUF3GT和PsUF5GT的表达量在花斑中(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和非斑中(蕾期花瓣,真空抽滤10 min)分别比空载体处理的花斑中(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0 min)和非斑中(蕾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降低了65.0%和85.0%;花斑中总花青苷含量分别降低了24.2%和28.2%,尤其是盛开期花瓣(真空抽滤15 min)处理后3G型糖苷降低了92.2%,蕾期花瓣 (真空抽滤10 min)处理后3G5G型糖苷降低了54.9 %。由此获得了沉默PsUF3GT和PsUF5GT的适宜体系:以盛开期或者花蕾期带花柄的花朵为材料,抽真空渗透10 ~ 15 min后,置于去离子水中暗培养1 d(8 ℃,湿度60%);之后转移至23 ~ 25 ℃、湿度60%的环境,光照培养3 d后可用于检测和分析。本研究中建立的VIGS体系可有效沉默花瓣中的内源基因,为牡丹基因功能验证及其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套袋对红肉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部位花色苷合成关键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解析光照对花色苷合成分子机制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以全红型软枣猕猴桃‘天源红’为试材并对其进行套袋处理,在RNA-seq的基础上,筛选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这些候选基因在‘天源红’盛花后7个时期的果肉样品中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根据荧光定量结果和聚类分析,最终确定关键候选基因,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关键候选基因在‘天源红’不同处理、不同时期、不同果实部位中的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并对关键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和花色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2个候选基因在盛花后7个时期中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规律,且各自的表达规律不尽相同。在果肉颜色明显变为红色的盛花后110 d,F3H、LDOX和F3GT的表达量较其他时期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LDOX和F3GT分别聚为一类,且与其他的基因明显分开。LDOX在处理1和处理2的果肉以及处理3的果心中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F3GT在处理1的果肉和处理3的果心中的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结论】LDOX和F3GT可能是‘天源红’果实花色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结构基因。套袋抑制LDOX在‘天源红’外果皮、果肉中的表达,而一直套袋促进其在果心中的表达。套袋抑制了F3GT在果肉中的表达,而对果心中F3GT的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云南红梨果实各部分(果皮、果肉和种子)花色苷、叶绿素和类黄酮的动态变化规律,力求为优质红梨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境内主栽的‘美人酥’和‘巍山红雪梨’2个品种为试材,取其不同发育期的果实,将其果皮、果肉和种子分离,对花色苷、叶绿素和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美人酥’各部位花色苷含量为0.395~0.896 g·L-1;‘巍山红雪梨’各部位花色苷含量为0.047~0.854 g·L-1。‘美人酥’各部位叶绿素含量为0.011~0.132g·L-1;‘巍山红雪梨’各部位叶绿素含量为0.023~0.203 g·L-1。‘美人酥’各部位类黄酮含量为0.689~2.564 g·L-1;‘巍山红雪梨’各部位类黄酮含量为0.182~0.974 g·L-1。红色砂梨各部位类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叶绿素含量。花色苷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部位含量都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类黄酮的含量在果皮中先升后降,在果肉中呈降—升—降的趋势。【结论】果实花色苷的变化规律有异于类黄酮和叶绿素,而类黄酮和叶绿素的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前期‘天源红’不同发育时期果肉转录组测序结果中筛选了与全红型软枣猕猴桃果肉着色相关的14个转录因子基因,鉴定在套袋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并筛选关键光响应转录因子。【方法】以全红型软枣猕猴桃品种‘天源红’盛花后8个时期的果肉样品为试材,在盛花后30 d对果实进行套袋处理,以不套袋果实作对照;使用日本柯尼卡美能达可携式色差计CR-400进行色差指标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花色苷组分及总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14个转录因子基因的表达量并对其进行相对定量;通过表型、基因表达量与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综合筛选关键光响应转录因子。【结果】随着果实生长发育,果肉颜色均由绿变红,在盛花后120 d红色最深,未套袋果肉红色明显深于套袋果肉,色泽比和色度角的测定结果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果肉主要呈色物质是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O-木糖-半乳糖苷,二者与总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盛花后120 d,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总花色苷含量在套袋与不套袋果肉中差异显著。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YB1在盛花后120 d未套袋果肉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套袋果肉,并且与未套袋果肉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和矢车菊素-3-O-木糖-半乳糖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套袋处理果肉不相关。【结论】筛选到软枣猕猴桃花色苷形成响应光照的关键转录因子AaMYB1;套袋处理可能通过抑制AaMYB1的表达从而抑制花色苷(主要是矢车菊素-3-O-半乳糖苷)的合成与积累,从而阻碍果实正常着色。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ABA积累的酶学调控机制,文章以花后1~4周的‘杜克拉’草莓7个时期果肉为试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ABA积累关键酶基因FaNCED1和FaBG1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整个草莓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中FaNCED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地分为两个持续上升阶段,即从小绿期至白熟期和始红期至全红期,但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个短暂下降期,即白熟期至始红期;果肉中FaBG1基因表达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结合果肉中ABA含量分析发现,FaNCED1基因转录水平呈现与ABA水平相似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退绿和着色是草莓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两个突出事件;(2)果肉中ABA水平两次持续快速积累分别与草莓果实退绿和着色相偶联;(3)果肉中ABA含量主要由FaNCED1基因决定,而与FaBG1基因关系不大。以上结果为从分子水平调控草莓果实中ABA含量,进而调控果实的发育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凤仙花的9种花色株系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测定花瓣、叶片和茎干的色素物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瓣越红,花青苷含量越高,且差异显著;橙色、浅红和白色花瓣的类黄酮和总酚的含量显著低于深红色系花瓣;粉红、浅红和紫红色花瓣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色系花瓣;但紫色花瓣中花青苷含量较低,说明其主要色素物质可能不是花青苷.此外,在叶片和茎干内也检测到了少量的花青苷,花色越红其含量越高.各试材间叶片叶绿素a含量差异不大,而红色花瓣的株系叶片叶绿素b和叶绿素a+b含量显著高于白色和浅红色株系.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花瓣可溶性糖含量与花青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类黄酮含量与叶片淀粉和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花瓣总酚含量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片可滴定酸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茎千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遮阴条件下滇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花瓣中花青素苷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滇山茶的花瓣中含有13种以上的花青素苷,其中主要成分矢车菊素–3–O–(2–O–β–木糖基)–β–葡萄糖苷(Cy3GX)与矢车菊素–3–O–[2–O–β–木糖基–6–O–(E)–p–香豆酰]–β–葡萄糖苷(Cy3GEpCX)的含量占总花青素苷含量的60.4% ~ 64.2%。在开花期,随着遮阴率的升高和遮阴时间的延长,花瓣中13种花青素苷的含量都同时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各组分占总花青素苷含量的百分比不变。用60% ~ 70%遮阳网遮阴,对提高滇山茶花瓣中Cy3GX、Cy3GEpCX以及总花青素苷含量的效果最明显,遮阴处理21 d时上述花青素苷含量皆达最大值。90%遮阳网遮阴,花青素苷含量低于不遮阴时的含量。在云南山茶花的种植中,根据实际环境条件适当遮阴,对增加花瓣各种花青素苷的含量,改善花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于果实转色前分别套白、红、绿和蓝色果袋,以不套袋为对照,测定和分析各处理果袋内的光质特征、光照强度、温度以及浆果品质、单体花色苷含量、花色苷积累相关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颜色果袋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选择透过性,各果袋内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均低于对照,但红、绿、蓝袋内温度无差异。套袋处理延缓了浆果的生长和成熟,但蓝、红、绿袋处理则显著提高了成熟期浆果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和总花色苷的含量,且蓝袋效果最显著。此外,蓝、红、绿袋增加了成熟期果皮中乙酰化花色苷比例,而白袋则降低了酰化花色苷含量。蓝、红和绿袋处理显著增加了成熟期葡萄果皮花色苷合成相关酶F3’H和DFR的活性,花色苷合成基因、修饰基因和转运基因的上调表达,相关分析显示酰化与非酰化花色苷的转运存在差异。综上,蓝袋、红袋能促进葡萄果皮花色苷积累,提高果实品质,且蓝袋提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的花色苷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以探究利用花色苷作为化学指纹来区分品种。【方法】以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的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方法检测其果皮中的花色苷组成和含量,对不同葡萄品种中各种花色苷类型进行比较,并基于各单体花色苷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共检测到21种花色苷,‘西拉’花色苷含量最高;‘黑比诺115’的二甲花翠素-3-葡萄糖苷相对含量最高,且不含酰化类花色苷;‘丹魄’是花翠素-3-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葡萄糖苷相对含量较高的品种。从酰化花色苷的相对含量可以看出,乙酰化和香豆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高于咖啡酰化类,‘马贝克’‘西拉’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品丽珠’和‘内比奥罗’的乙酰化花色苷相对含量最高;‘马贝克’的香豆酰化花色苷含量最高;‘蒙特布查诺’的咖啡酰化类花色苷含量最高。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14个品种(品系)可以被分为2大类,第1大类是‘黑比诺115’,第2大类包括‘马贝克’和其他品种。主成分分析将‘黑比诺115’和‘多塞托’分在第1象限,‘蒙特布查诺’和‘丹魄’分在第2象限,第3象限是‘比诺塔吉’‘内比奥罗’‘西拉’和‘马贝克’,‘品丽珠’和‘美乐’的各个品系都在第4象限。【结论】不同品种单体花色苷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供试的14个葡萄品种(品系)主成分分析结果与聚类分类结果基本一致,花色苷可以作为化学指纹区分14个欧亚种红色酿酒葡萄品种(品系)。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欧洲报春花瓣细胞液p H对花色形成的作用机理,以粉、红、白、黄、蓝5个花色欧洲报春的花瓣为材料,采用便携式色差仪、平面型pH计以及UPLC技术对其花色值(CIE L*a*b*)、细胞液p H值及花色素的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细胞液pH值以红色花瓣最低(5.07),粉、白、黄色花瓣次之,蓝色花瓣最高(6.33)。红、粉、蓝色品种花瓣中花青苷含量较高,白色和黄色品种花瓣中类黄酮含量最高。同时花瓣细胞液pH值与蓝色品种特有的5种花青苷(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报春色素苷、矮牵牛–7–甲氧基–3,5–二葡萄糖苷、锦葵素–3–葡糖苷和报春色素–4’–丙二酸酯)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红、粉和蓝色品种花瓣花色素提取液的颜色随着外界缓冲液pH的增大而逐渐变浅,并最终变为黄色;在可见光区的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红移。通过分析可能调控欧洲报春pH的6个基因表达量及其与花瓣细胞液pH值的相关性,发现PvPH4在蓝色花瓣中显著高表达,并与花瓣细胞液p H值呈显著正相关;其编码的蛋白质保守结构域是属于Ca~(2+)/H~+逆向转运超家族(Cha Asuperfamily)的caca2,并且蛋白质三级结构建模显示其与液泡钙离子转运体相似度最高(39%)。因此推测PvPH4通过编码Ca~(2+)/H~+转运跨膜蛋白,影响花瓣细胞液p H值,进而影响花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