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多种动物巴氏杆菌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使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或传染性肺炎。2015年对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牦牛巴氏杆菌病死亡率高,影响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阐述了该病的流行特点及症状、防治,为该地区防制巴氏杆菌病提供参考。1地理概况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本省东南部,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相连,西北与青海省果洛  相似文献   

2.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及野生动物以急性败血及组织和器官的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传染病. 2007年11月21日,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赛尔龙乡尖克村三队牧户果多牦牛群中突然出现以咽喉水肿、呼吸困难和肠道黏膜脱落、拉稀为特征的病畜.据现场调查,该村4户牦牛群共有牦牛350头,发病26头,发病率占7.4%;其中死亡16头,占发病数的4.6%.  相似文献   

3.
牛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藏语称为"格合",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或散发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是青海省天峻县常发和危害最大的一种牛传染性疫病.现将2004-2008年5年间青海省天峻县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青藏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血性败血症)在多年防治情况下的流行动态,为今后彻底控制该疫病提供科学依据,对青海省44个县(市)1991年~2005年15年间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是西藏牦牛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后牦牛表现高热、肺炎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等临床症状,对农牧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文针对西藏牦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与发病原因进行了论述,希望对今后的牦牛养殖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牦牛养殖业中的常见病,又被称为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具有高度接触的传染性特点,传播速度快和死亡率高,如果发现不及时,增加治疗的难度,而且造成牦牛的死亡,影响养殖效益.为此,应该明确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危害和发病特点,并且做出科学诊断,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7.
牛出血性败血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特异血清亚型引起牛(黄牛、水牛及牦牛)的高度致死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牦牛巴氏杆菌病又被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为了有效防范各种疾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主要结合实际发病情况,分析了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进一步提高该种疾病防控效果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
<正>牦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组织器官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常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一般为散发或呈小范围暴发性流行。但此病多数为急性经过,若不能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会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此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天气处于剧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青藏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牛出血性败血症)在多年防治情况下的流行动态,为今后的彻底控制疫病提供科学依据,近期对青海省44个县(市)1991—2005年15年间的牦牛巴氏杆菌病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报告如下。1流行特点1.1发病率低,致死率高通过1991-2005年467起疫情调查发现,青海省年平均发病率为2.0%,致死率为32.6%。1996年发病率最低仅为0.4%,2001年最高时也只有8.8%。发病牦牛大多表现急性经过,未来得及治疗便死亡,死亡率较高;1992年和2000年其致死率,分别达49.9%和48.9%。1.2流行范围广,海拔高近15年来青海省牛出败疫情呈零星散发或…  相似文献   

11.
<正>牦牛的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牦牛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特征是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并引起肺炎,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出血,是危害牦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自然情况下,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母牛及1~2周岁的牦牛。  相似文献   

12.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牛巴氏杆菌病的急性经过主要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故称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出败),以高热、肺炎或急性胃肠炎并伴有内脏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牛巴氏杆菌病又名牛出血性败血症[1],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染传病,发病常呈零星散发,但致死率很高,发病不但造成我州牦牛的大量死亡,还对草场和水源造成二次污染。[方法]:甘南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血性败血症)平均发病率为6.87%,但致死率高达28.70%,在甘南牧区全年12个月中都有发生,但发病率与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以1~3月份,10~12月份发病率最高,分别为4.38%,3.33%;4~6月份和7~9月分发病率最低,分别为1.30%,0.85%;但病死率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牦牛巴氏杆菌病(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的全面疫情普查,同时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诊断等方法和措施,[结果]:从而为该病的防治和控制提高技术保障,切实降低发病率及病死率,确保畜牧业丰产丰收,农牧民群众增收。  相似文献   

14.
高原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近年来,此病的发生又呈现上升态势,牛死亡数不断增多。据初步统计,五年内青海省祁连县共发病疫情13起,146头牦牛发病,发病率为15%,致死率达75%。笔者参与处理疫情6起,现将牦牛发生出血性败血症的发病原因与预防简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引起畜禽(如兔、猪、牛、鸡等)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主要引起动物发生出血性败血症。兔巴氏杆菌病又称为兔出血性败血症,是严重危害养兔业的细菌性传染病之一。采集疑似病死兔病料进行了兔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大通县某牧场发生疑似牛出血性败血症的病牛,经临床观察、剖检病变,结合对病死牦牛脏器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分析,结果显示分离鉴定出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确诊为牦牛出血性败血症。通过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治疗牦牛出血性败血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是重要的畜禽致病菌,可引起多种动物出现巴氏杆菌病。家禽感染表现为禽霍乱,猪感染则引起萎缩性鼻炎,牛,羊感染则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传染性肺炎。此外,还能感染美洲野牛,牦牛,鹿,河马,大象,雪豹及狮子等野生动物。在非洲和亚洲流行区,由多  相似文献   

18.
浅谈牛巴氏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俗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牛所致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及内脏器官的广泛性出血。西盟县属亚热带雨林气候,雨量较多,高温、高湿,冷热骤变明显,故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较为严重。据有关资料记载,  相似文献   

19.
牦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为主要症状的传染性疾病,由于发病后牦牛下颌水肿,因此,牦牛出血性败血病又被称为牛肿脖子病,是牦牛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牦牛出血性败血病发病急,危害严重,对地区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养殖者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的防控该种疾病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其病原菌为巴氏杆菌,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和较高的病死率,是造成牦牛养殖减产的主要疾病。随着高原牧区牦牛养殖规模的扩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对于养殖人员来说,一方面要了解牦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表现,以便于在发病初期能够准确识别,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避免巴氏杆菌病在牛群中的扩散;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日常管理,通过定期消毒、及时清理粪污、做好免疫接种等工作,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在防治结合的基础上,让高原牧区养殖人员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