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给果袋在优质柰李果生产中的科学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以10年生柰李树为试材。以不套袋为对照,分别采用单层白色纸袋、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对柰李果实进行套袋处理。对不同处理下柰李果实基本品质、色泽、挥发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和单果重均未见显著差别。与不套袋相比,套袋能显著增加L*值、a*值、b*值;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分别降低17.70%和8.04%,只有单层白色纸袋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果实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均提高,单层白色纸袋和双层外黄内黑纸袋处理分别提高52.60%和48.91%;套袋处理果实醛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提升。说明套袋处理可以明显提升果面光洁度,果皮色泽更鲜艳,果实挥发性物质总量提高,双层外黄内黑纸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在大棚栽培条件下,以‘翠冠’梨为试材,以不套袋果实为对照(CK),研究普通双层袋(处理Ⅰ)、小林双层袋(处理Ⅱ)和小林单层袋(处理Ⅲ)3种不同果袋套袋对果实品质以及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果核)中K、Ca、M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显著提高果面亮度(L*),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促进了‘翠冠’梨果实锈斑的形成,锈斑指数分别比CK提高15.2和3.6个百分点,显著降低了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处理Ⅲ的锈斑指数、果皮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套袋降低了果实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处理Ⅰ和处理Ⅱ的果实单果重分别比CK减少8.3%和7.9%,处理Ⅱ和处理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比CK降低0.54和0.74个百分点,且差异显著;而对果形指数、总糖、总酸、糖酸比等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套袋降低了果皮和果肉中Ca的含量。因此,在大棚栽培条件下‘翠冠’梨应采用无袋栽培,或选用高透光性的小林单层袋(NK-1)进行套袋栽培。  相似文献   

3.
预冷对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贮前预冷对不套袋和套袋(外灰内黑、外黄内白双层纸袋)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黄冠梨果皮褐变明显重于不套袋果实,并以套外黄内白袋的果实褐变严重。预冷对黄冠梨可溶性固形物(TSS)没有显著影响,但加快硬度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并减轻果皮褐变的发生率,特别是对减轻套外黄内白袋果褐变效果非常明显。相关分析表明,预冷主要通过影响不套袋果实果皮酚含量,套外灰内黑袋果实果皮POD活性和套外黄内白袋果实果皮PPO活性来调控果皮褐变的。  相似文献   

4.
以黄冠梨为试材,研究套袋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矿质营养含量变化与花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套3层袋和白袋处理后,果皮中K、Ca、Mg、Fe、Cu、Zn和Mn变化趋势与裸果基本一致。在花后80 d,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K、Mg和Fe含量显著高于裸果,而Ca的含量却显著低于裸果,套白袋的果皮中Ca含量也显著低于裸果。同时套3层袋果皮中Ca/K、Ca/Mg和Ca/(Mg+K)显著地低于裸果。而Cu和Mn含量以套白袋的为最高,其次为3层袋和裸果。套3层袋处理果皮中Zn含量在花后80~90 d与不套袋裸果无显著差异,在花后100 d显著的低于对照,但与套白袋的果实无显著性差异。套袋果皮中Ca含量的下降和K、Mg等矿质营养含量的增加与黄冠梨果面花斑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黄冠梨果皮褐斑病与Ca,Mg,K营养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对不同果园黄冠梨果实分析表明,与正常果实相比,果皮发生褐斑的果实中Ca含量和Ca/Mg、Ca/K、Ca/(Mg K)比值较低,且果皮中的差别大于果肉。套袋显著降低果皮和果肉Ca含量及Ca/Mg与Ca/K比值,增加果皮的K含量,对果皮和果肉中Mg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单果重果实比较,较小果实的果皮中含有较多的Ca含量及高的Ca/Mg、Ca/K和Ca/(Mg K)比值,发病程度轻,而特大果(>500 g)相反,中等果居中。这些说明,果皮中低的Ca含量以及Ca/Mg、Ca/K、Ca/(Mg K)比值可能是果皮发生褐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套袋对丰水梨果实品质影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14种不同类型果袋对丰水梨进行套袋比较试验,研究表明套袋后丰水梨果皮颜色、光洁度和果点数量、大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套袋果的平均单果重和可食部分均降低。套袋后,丰水梨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总糖含量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是还原性Vc含量和果实硬度显著增加。综合比较认为双层袋L2-3为丰水梨果实套袋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富士’苹果果实主要矿质元素与苦痘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富士’苹果为试材,研究采收期苦痘病果实和正常果实果肉、果皮和果肉质外体的Ca、K、Mg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变化,探讨苦痘病的发生机理。结果表明,与正常苹果果实相比,苦痘病果实的单果重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果实,两者间的果实硬度、苹果酸含量和果形指数无显著差异。正常果实、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和正常部位的质外体Ca含量无显著差异,质外体K、Mg和P含量表现出苦痘病发病部位高于发病果实正常部位和正常果实,且发病部位与正常果实之间均差异显著。从矿质元素间的比值可以看出,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的K/Ca、Mg/Ca、P/Ca和[K+Mg]/Ca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实相对应元素的比值,分别为正常果实的1.64、1.50、2.05和1.63倍。研究结果还表明,苦痘病果实果皮和果肉的Ca含量均显著低于正常果实,与正常果实相比,发病果实具有较高的K、Mg、P和N含量。苦痘病果实发病部位的K/Ca、Mg/Ca、P/Ca、[K+Mg]/Ca和N/Ca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果实相对应元素的比值。由此推断,苹果果实苦痘病的发生不仅与果实的单一Ca含量有关,果实的K、Mg、P和N含量,尤其K/Ca、Mg/Ca、P/Ca、[K+Mg]/Ca和N/Ca的比值与苦痘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生产中均衡营养与科学施肥是解决苹果苦痘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翠冠’梨为试材,研究2次套袋中套小袋时期对梨果实内在品质及外观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说,与CK相比,‘翠冠’梨成熟时,果实单果重增加;果实硬度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CK相比,4月22日套小袋、5月12日套大袋的A处理含量高(C黑除外);果皮厚度厚;果点密度增加;果点直径减小;果面亮度增加;套黑袋的果面绿色度极低,果面黄色度也低,套白袋的果面偏绿、偏黄。同处理套黑袋的比套白袋的单果重小,果实硬度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皮厚度厚,果点密度增加,果点直径小,果面亮度亮,绿色度低,黄色度低。总之,A处理效果较好,与CK相比,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果实硬度较高,A白果实单果重大,A黑果实单果重较大。  相似文献   

9.
几种新型纸袋对红星苹果果实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盛果期红星苹果为试材,测试了不同类型纸袋对果实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套袋处理后,果皮红色色素花青苷含量明显提高,比对照高61.7%~219.5%,而果面底色叶绿素则明显降低;同时,果面由条红变的片红,果面洁净,果点变小,果面质量提高;(2)不同类型纸袋对果肉质量影响不同,13-A和13-B2个处理明显提高了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酯类物质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65.8%和56.2%,因而感观评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果袋对大五星枇杷果实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枇杷产量,生产精品枇杷,于2013年4-5月在贵州省余庆县进行了枇杷不同果袋套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枇杷大五星品种果实套袋后果实橙黄色、茸毛多、果锈少,未套袋(CK)的果实橙红色、茸毛少、果锈多,果袋外黄内白、外黄内黑、外黄内黄的平均单果重与未套袋(CK)的平均单果重43.00 g相比,分别增加11.54 g、11.19g、7.22g,耒套袋的日灼率11.50%、鸟食率9.5%、裂果率11.2%、农药残留抑制率1.60%,套袋处理的日灼率0、鸟食率0、裂果率1.9%~2.2%、农药残留抑制率0.枇杷采用套袋技术,可提高果实品质,防止日灼和鸟害,降低裂果率,减少果实农药残留和大气污染.综合各因素分析,建议在贵州省枇杷种植区推广应用外黄内白或外黄内黑的双层果袋套袋.  相似文献   

11.
不同果袋处理对红富士苹果贮藏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套5种类型果袋对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 Red Fuji Spur)低温(0℃)贮藏品质的影响,部分果袋进行早套袋(6月10号)和晚套袋(6月23号)两个处理。各种套袋果实的呼吸速率和失水率在贮藏的第一个月内逐步提高达到峰值,其中套塑膜袋果实的呼吸速率比套小林袋的高47%,同时伴随着可滴定酸、可溶性糖以及硬度的持续降低;随后的一个月内呼吸受到明显抑制,各种品质指标下降缓慢,但在其后的贮藏时间里呼吸速率再次缓慢上升。套塑膜袋的果实仍具有较强的呼吸,晚套袋的果实比早套袋的呼吸略高。贮藏结束时(120d)套小林袋红富士的可滴定酸和果实硬度分别为0.2087%、9.43kg/cm2,套塑膜袋的分别为0.1812%、8.12kg/cm2。综合贮藏过程中果实的呼吸、糖、酸、硬度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可以看到,不同果袋以套塑膜袋的果实品质下降最大,套小林袋(KM-2)的果实品质下降最小,其次是双层内红袋、双层内黑袋,再次是双层内塑袋。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探讨不套袋与套袋对苹果品质影响的机理,以8年生‘富士’苹果(‘天红2号’/‘M26’/八棱海棠)为试验材料,共设5个套袋密度处理(不套袋、套袋1/3的果实、套袋1/2的果实、套袋2/3的果实、套袋所有果实),所用果袋为小林果袋(双层纸袋,内红外棕),研究不同套袋密度对果实套袋前(6月19日)、套袋后2天(6月21日)、套袋中(8月22日和9月27日)、摘袋后2天(10月9日)和采收后1天(11月3日)苹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不仅降低了苹果树冠层内的光照强度,而且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光合速率,而随着套袋密度的增加,苹果树冠层内的净光合速率显著降低,尤其是在8月和9月。5个处理的冠层光强、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片比重的变化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基本一致,说明果实套袋导致叶片光合性能下降。套袋苹果光合速率的降低是由气孔导度的降低引起的,这可能与光照强度降低有关;而在9月光合速率的降低还可能与高温弱光,套袋苹果叶片出现非气孔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寒富苹果果实品质对不同果袋的响应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果袋对寒富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套袋改善了寒富苹果的外观品质,套反光膜袋和双层纸袋效果好于塑膜袋,套袋对果实的内在品质也有不利影响,不同类型袋影响程度不同。生产优质高档寒富苹果,应采用反光膜袋和双层纸袋为主,少用塑膜袋。反光膜袋是一种新型果袋,对于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