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微卫星标记及其在贝类遗传选育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微卫星标记的定义和结构类型微卫星(M icrosatelllite)是以少数几个核苷酸(1~6个)为单位首尾相连组成的简单串联重复DNA片段,一般长为几十到几百碱基对(bps),重复次数从几次到数万次不等。微卫星DNA均匀的分布于基因组中。微卫星有不同的叫法,如简单序列重复(S imp le Sequence Repeats,简称SSR)、短串联重复(ShortTandem Repeats,STR)、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S imp 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 ism,SSLP)等。近年来,微卫星作为一种分子标记,已成为种群研究和进化生物学最常用的分子标记之一,广泛地应用于生物杂交育种、遗传连…  相似文献   

2.
磁珠富集法分离草鱼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孙效文 《水产学报》2005,29(4):482-486
磁珠富集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微卫星分子标记的方法。本研究通过该方法分离草鱼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基因组DNA经Sau3AI酶切,同收纯化400~900bp片段,连上接头,构建“基因组PCR文库”。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经一系列的洗涤过程,去除磁珠表面不含有微卫星的片段。将吸附在磁珠上的片段洗脱,PCR扩增放大,再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微卫星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即可得到微卫星分子标记。本研究义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探针(CA)15进行二次杂交筛选,获得阳性克隆132个,所得到的阳性克隆经测序,86.36%含有微卫星序列,共获得130个微卫星DNA序列。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5.0没计引物83对。  相似文献   

3.
吕建建  王渝  高保全  李健  刘萍 《水产学报》2013,37(6):816-822
为发掘三疣梭子蟹Ⅰ型微卫星标记,实验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NCBI数据库已公开的13 985条三疣梭子蟹EST序列中搜索微卫星位点.结果显示,共搜索到287个微卫星位点,其中主要为二核苷酸重复序列(173个),占总数的60.3%;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79个),占总数的27.5%;四、五、六核苷酸重复位点较少;在二核苷酸重复位点中,AC/GT重复位点最为丰富,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53.8%,AG/CT重复次之,占二核苷酸重复位点总数的37.0%,AT和GC重复较少.挑选14个Ⅰ型微卫星标记在野生三疣梭子蟹群体中进行多态性检测,发现8个位点呈多态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平均遗传杂合度(H)分别为0.57和0.63.其中6个多态性位点的PIC值大于0.5,呈现较高多态性特征.研究表明,基于三疣梭子蟹EST数据发掘Ⅰ型微卫星标记的方法切实可行.本研究发掘的Ⅰ型微卫星标记将为三疣梭子蟹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和QTL分析提供有效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磁珠富集法制备大口鲶的微卫星分子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磁珠富集的方法分离大口鲶(Silurus meriaional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将基因组DNA酶切,梯度离心收集400~900bp片段并纯化,连接Brown接头,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CA)15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结合到包被有链霉亲和素的磁珠上,然后将这些片段洗脱,PCR扩增,进行克隆构建“基因组文库”,再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探针(CA)15进行2次杂交筛选,所得到的阳性克隆测序。从所获得593个阳性克隆中选取178个经测序,97.19%(173个)含有微卫星序列,90.60%重复数在10以上,75.98%为完美型。除探针中使用的CA重复单元外,还观察到Cr、GA、ATG的重复序列。设计获得120对微卫星引物,合成40对经PCR筛选,结果31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显示出,磁珠富集法是获得微卫星分子标记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成为今后发展该标记的主要方法。同时,制备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大口鲶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5.
DNA分子标记在动物亲子鉴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亲子鉴定技术的发展和在畜牧养殖业中的重要意义;综述了DNA指纹、小卫星变异重复序列、线粒体DNA、微卫星等DNA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和在动物亲子鉴定中的应用现状;并对DNA分子标记在亲子鉴定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卫星标记的发展和利用极大地扩展了DNA分子标记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使探索生物性状遗传本质的研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本文简要介绍了微卫星标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产遗传与育种研究中的应用。首先回顾了微卫星克隆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水产生物微卫星标记及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水产生物微卫星序列的主要来源,并对微卫星标记与其他DNA分子标记在使用范围、难易程度等方面做了比较;其次探讨了微卫星标记在遗传连锁图谱的制备、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群体遗传学、进化遗传、种质鉴定与亲权分析、品种培育等6个研究领域的应用;本文还对几种DNA分子标记在操作上的难易程度、多态性程度、重复性与可比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同时还分别阐述了微卫星和其他DNA分子标记应用于水产生物研究中的适用性,并对微卫星标记的应用前景做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微卫星标记技术在水产生物中的有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开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微卫星分子标记,采用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对其微卫星位点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了分析。共获得490个微卫星序列,筛选的总效率为78.09%。筛选出725个微卫星位点,其中完美型592个,占81.66%;混合型82个,占11.31%;非完美型51个,占7.03%。探针(AC)12富集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大多集中在14~26次,最高44次;探针(AAC)10和探针(AAG)10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主要集中在8~20次,最高42次;探针(GATA)8富集得到的微卫星重复次数一般在6~15次,最高32次。探针(AC)12、(AAC)10、(AAG)10和(GATA)8的杂交效率分别为85.19%、60.19%、5.16%和10.64%。筛选得到的725个微卫星位点中,二碱基重复位点390个(53.79%),三碱基重复位点284个(39.17%),四碱基重复位点47个(6.48%),五碱基重复位点 1个(0.14%)和六碱基重复位点3 个(0.42%)。根据二碱基重复核心序列进行引物设计,对抚仙湖24尾太湖新银鱼样本进行 PCR 扩增,电泳结果显示部分微卫星位点有较高的多态性,同时本研究获得的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和六碱基重复位点也可为长重复单元微卫星引物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微卫星(Microsatellite),又称为简单序列重复(SimpleSequence Repeats,SSR),是基因组中广泛分布的1到6个碱基的重复序列,具有高水平的遗传变异。目前微卫星标记已成为基因组研究的非常有效的遗传标记,已用于遗传作图、基因定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亲子鉴定、指纹识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利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得到了1个特殊4碱基重复微卫星位点AciG-35在中华鲟野生个体中的34个等位基因序列。根据序列测定的结果,初步研究了该位点的核心重复区序列以及两端侧翼序列的变异情况。该位点不同等位基因的核心序列和侧翼序列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核心重复序列主要表现为点突变,侧翼序列主要表现为各种碱基的替换、插入和缺失以及片段的插入缺失。此外,还发现了AciG-35引物在中华鲟中的多位点扩增现象。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解释微卫星分子标记用于群体遗传分析时的数据结果具有重要意义,对在微卫星标记的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日本蟳微卫星富集文库的建立与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磁珠富集法筛选日本蟳微卫星分子标记。日本蟳基因组DNA经Sau3 AⅠ酶切后,收集400~1 200 bp大小的片段并纯化,利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C)15从中筛选出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中,构建富集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文库,经PCR检测筛选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从随机挑选的970个菌落中筛选出369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86.99%(321个)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完美型占80.54%,非完美型占15.95%,混合型占4.28%。除使用的探针AC重复外,还得到GA、CT等重复序列。共设计出102对微卫星引物,其中65对能扩增出清晰条带,27对具有多态性。同时筛选出的微卫星标记可为今后研究日本蟳的分子遗传育种提供有效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1.
以1个人工授精获得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F2家系为材料,对其中80尾中国明对虾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选择19个稳定扩增的微卫星位点对每一个体进行扩增和基因分型,分析家系遗传信息.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微卫星位点与中国明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作微卫星分子标记与经济性状的方差分析,考察各微卫星位点对体长、全长、体质量3个经济性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明对虾体长、全长、体质量3个性状均呈正态分布(P>0.05);相关分析得到,19个微卫星位点中RS0683和FC019两个微卫星位点与体长、全长、体质量呈显著相关(P<0.05);同时对差异显著的位点进行不同基因型间经济性状的多重比较,RS0683标记座位AA基因型在体长、全长、体质量的表型效应上极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P<0.01),表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AA与3种经济性状正相关;FC019标记座位的AA基因型体长、全长、体质量显著低于AB、BC基因型(P<0.05),表明该标记位点基因型AA与3种经济性状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琪 《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502-509
微卫星DNA由于具有高度多态性、共显性遗传、基因组中含量丰富且随机分布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最有效的分子标记之一,并应用于种群分化研究、血缘分析、基因连锁分析、进化以及生态学研究等许多领域。近年来,海洋贝类微卫星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对海洋贝类微卫星分离方法、开发现状、遗传学特性以及在种群遗传、家系分析、遗传多样性评价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微卫星分析中无效等位基因、“结巴”带、短等位基因显性和等位基因“扩增丢失”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对微卫星基因型判读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罗非鱼微卫星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微卫星DNA指纹图谱技术对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进行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103对罗非鱼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82对多态性高、带型清晰稳定的引物,用这 82对引物检测3种罗非鱼的遗传结构,共检测到60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7.37个,数据经Popgen32计算和EXCEL工具作图,构建3种罗非鱼的DNA指纹数据库,并绘制了DNA指纹图谱模式图。结果显示,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和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179 6、0.530 1和0.312 2,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203 2、0.678 6和0.291 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分别为0.075 4、0.608 3和0.152 8,由此可见,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奥利亚罗非鱼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同时筛选得到16对具特异性条带的核心引物组合可将3种罗非鱼完全区分,每个位点可在其中一种罗非鱼中扩增出独有的条带,从而将这种罗非鱼与其它两种区分开来,将16对特异引物的图谱数据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码指纹,可以方便地应用于罗非鱼及其杂交种的鉴定研究。为解决罗非鱼品种混杂遗传渐渗问题和保护罗非鱼种质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扇贝养殖规模占世界首位,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 、华贵栉孔扇贝( Chlamys nobilis )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和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 ) 是4 种主要养殖扇贝种类。本文主要概述我国4种主要养殖扇贝微卫星标记开发现状以及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物种鉴定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进展,为微卫星标记在扇贝类遗传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牙鲆家系亲权鉴定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永新  孙朝徽  王玉芬  刘奕  刘英杰 《水产学报》2015,39(11):1593-1603
为准确进行不同家系的亲权鉴定,筛选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从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本各10尾建立全同胞家系10个,从独立饲养的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已知的家系群体,从混合培育的子代群体中随机选取20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未知的混合群体。48个微卫星DNA标记选自牙鲆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且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上,每个连锁群2个标记。家系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10个拥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DNA标记表现出高的亲本排除概率,其Excl1和Excl2的范围分别为0.655~0.719和0.792~0.837。随鉴定所用微卫星DNA标记数目的增加,累计排除概率逐步升高。当使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鉴定时,累计排除概率达到100%。利用这些标记开展混合群体的亲权鉴定,显示共有13个雌雄个体参与繁殖过程,不同亲本配组产生的后代数量存在差异,亲本与后代群体之间的各项遗传学统计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筛选出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能够有效进行牙鲆家系的亲权鉴定,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家系选育与DNA分子标记联合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卫星标记整合长牡蛎遗传图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香  李琪  孔令锋  于红 《水产学报》2013,37(6):823-829
为了提高长牡蛎遗传图谱上的微卫星标记密度,实验采用6个家系图谱间的共有微卫星标记作为锚定标记,构建了长牡蛎的整合图谱.该整合图谱共有161个微卫星标记,覆盖10个连锁群,图谱长度和平均间距分别为615.4和3.8 cM.各连锁群的标记数介于10 ~ 24个之间,连锁群长度为47.3~73.3 cM,是目前密度最高的长牡蛎微卫星图谱.不同作图家系连锁群上的标记分组保持一致,但标记顺序出现差异,可能与长牡蛎自然群体中存在大量的染色体重排现象有关.结果表明,该图谱可以为今后长牡蛎的遗传育种研究提供新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7.
微卫星DNA标记用于中国对虾亲子关系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产养殖中应用微卫星标记来确定亲缘关系已经得到认同和广泛使用。本研究通过控制交尾,利用微卫星标记确定中国对虾后代的亲缘关系,对微卫星标记应用于中国对虾的家系识别进行初步探讨。作者以4个谱系清晰的家系为基础,检测两对微卫星标记EN0033和RS062在中国对虾家系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利用两对微卫星引物产生的DNA指纹图谱,能够有效地区分中国对虾4个家系。根据微卫星数据计算各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构建UPGMA图,得到的结果与各家系来源情况一致,进一步证明了微卫星技术在进行家系间的遗传分析中的可行性。EN0033和RS062两对微卫星标记的累积个体识别率高达0.989,属于高识别力的遗传标记系统,可以利用它们进行中国对虾的亲缘关系鉴定。  相似文献   

18.
利用22个微卫星标记对野生哲罗鱼(Hucho taimen)F1代4个家系、176个个体的基因组进行分析。首先利用SPSS软件对体长、叉长、头长、吻长、口裂长、口裂宽和眼径等7个性状进行正态分布检验,7个性状都显示出连续变异的特点,属典型的数量性状或者多基因遗传,符合正态分布;其次用GLM程序对22个微卫星标记与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与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进行基因型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22个微卫星座位中,有10个标记至少与一种性状显著相关,其中与口裂长和眼径相关的标记最多的为7个;多重比较可知每个标记中同一性状均有部分基因型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些标记为哲罗鱼进一步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Molecular markers have significant potential for use in precise breeding programmes in aqua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use of DNA markers to estimate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heterosis in the guppy Poecilia reticulata. Full‐sib matings revealed that inbreeding causes declines in survival and salinity tolerance, but not in undwarfism, growth and high water temperature tolerance, indicating the effects of inbreeding differ among fitness‐related traits. Salinity tolerance was used to quantify the level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heterosis because the trait is strongly sensitive to inbreeding and shows a linear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e in inbreeding coefficient.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heterozygosity at microsatellite loci and salinity tolerance among 17 guppy populations. This indicates that heterozygosity estimated from microsatellites is a useful indicator for the estimation of inbreeding depression, suggesting that overall heterozygosity is important for fitness‐related traits that show inbreeding depression. Use of DNA markers to estimate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in various strain combinations was examined using diallele and reciprocal crosses among four domestic strains.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differed among the strain combinations and correlated with Nei's genetic distance measured by microsatellites and also by dissimilarity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This indicates that microsatellite and RAPD markers are useful for estimating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in various strain combinations, further suggesting that the amount of heterosis depends on the genetic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trains.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DNA markers are useful tools for estimating inbreeding depression and heterosis in guppy breeding.  相似文献   

20.
Microsatellites have been a powerful genetic tool in determining pedigre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s. A microsatellite marker suite can be used to reliably assign parentage in the 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selective breeding programs. Thirty published microsatellites were screened for their suitability to be included in a DNA parentage marker suite. Ninetee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that exhibited significant stutter, poor allele resolution, null allele, and significant deviation from Mendelian expectations were eliminated from the marker suite, and the left eleven markers were ranked by PIC. Six most polymorphic markers with mean He?=?0.928 and PIC?=?0.901 from the original eleven were further assessed for the efficiency of pedigree identification. Total predicted power of the markers to exclude false parents was higher than 99%. Both simulations and real data analysis confirmed the high statistical power of six microsatellites suite in parentage exclusion, which permit us to trace back all offspring to single pairs of par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