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观测分析了春播之日起相隔48 d(w1)、5l d(w2)、49 d(w3)等时段内下种沟宽20 cm+覆膜垄宽O(CK)、20、30、40、50 cm苜蓿的行均获苗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时段实苗数平均值依次为13.33(CK)、20.19、17.52、18.44、20. 04株/米;不同膜幅间差异不显著而与迟苗2个月对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得苗主效峰值在W2,增、减苗效应变差时段×处理互作>时段>环境>处理;选择适宜时段、处理可有效提高苜蓿的建植水平.  相似文献   

2.
观测分析了春播之日起相隔48d(w)1、51d(w)2、49d(w)3等时段内下种沟宽20cm+覆膜垄宽0(CK)、20、30、40、50cm苜蓿的行均获苗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时段实苗数平均值依次为13.33(CK)、20.19、17.52、18.44、20.04株/米;不同膜幅间差异不显著而与迟苗2个月对照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得苗主效峰值在W2,增、减苗效应变差时段×处理互作>时段>环境>处理;选择适宜时段、处理可有效提高苜蓿的建植水平。  相似文献   

3.
《草业科学》2006,23(2):109-109
沙生冰草又称荒漠冰草,是禾本科冰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发达,茎杆直立、丛生,抽穗期株高40~60cm,具2~3节;叶片光滑无毛,叶长15-20cm,宽5~7mm;穗状花序,长5~8cm,有小穗30~45个。种子黄褐色,千粒重约2.57g。沙生冰草比扁穗冰草的植株较高,茎杆较粗,种子较大,属四倍体冰草。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覆膜方式对陕北风沙草滩区土壤理化性质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选取当地主推玉米品种中榆968,设置膜上栽培、膜际栽培和无膜栽培3个处理,分析覆膜对土壤含水量、pH值、有机质、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和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0~20、21~40 cm土层,膜际栽培土壤含水量高于无膜栽培(P<0.05);在41~60 cm土层,膜上栽培和膜际栽培土壤含水量高于无膜栽培(P<0.05)。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土壤pH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土层的土壤pH值排序均为无膜栽培>膜际栽培>膜上栽培;其中0~20 cm土层膜上栽培土壤pH值低于无膜栽培(P<0.05)。在0~20 cm土层,膜际栽培与膜上栽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无膜栽培(P<0.05);41~60 cm土层膜际栽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膜上栽培和无膜栽培(P<0.05)。膜际栽培玉米的株高、鲜穗重、穗粒数和产量高于其他处理(P<0.05),茎粗和百粒重高于无膜栽培(P<0.05)。膜际栽培的玉米籽粒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为8.22%和4.58%,均高于无膜栽培(P<...  相似文献   

5.
在带状栽培的玉米行间起埂覆膜,行宽0.83m,埂宽0.33m,膜幅0.40m,距膜边两侧3cm 处打孔,孔深6~7cm,每孔播一粒带芽种籽。这种膜侧栽培法兼具覆盖栽培和露地栽培的优点。能提高土壤温度,充分接纳自然降水,因而缩短生育期,提早成熟;增大单株叶面积,加快出叶速度;次生根增多;使生物产量增多,经济产量远比露地栽培增高。其耗工耗资又比覆盖栽培减少约1/3。  相似文献   

6.
垄覆膜集雨种植对二年龄苜蓿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旱作条件下,垄覆膜集雨措施应用于紫花苜蓿种植,垄为集雨区,沟为种植区,研究不同沟垄宽比和覆膜方式对2年龄苜蓿草地土壤养分影响。结果表明,垄覆膜种植苜蓿第2年返青前、第2茬刈割后,各处理0~20,20~40 cm土壤全磷(TP)含量均无显著差异,膜垄、土垄处理0~20,20~40 cm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含量均随着垄宽度的增大而增加,且膜垄处理0~40 cm土层SOM、TN、速效氮(AN)、速效磷(AP)、缓效钾(SAK)、速效钾(AK)含量均显著高于土垄处理及CK(平作),所有处理中MR60、MR75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刈割后和返青前相比,膜垄处理0~40 cm土层SOM的减少量显著低于土垄处理,膜垄处理0~40 cm土层TN的增加量及AN、AP、SAK、AK的减少量均显著大于土垄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0~40 cm土层SOM的减少量与苜蓿的经济产量呈显著的负相关,0~40 cm土层TN的增加量、AP的减少量、AK的减少量均与苜蓿的经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垄覆膜集雨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有效的抑制SOM含量的降低,且膜垄的抑制作用大于土垄,同时促进TN含量的增加,有效地提高0~40 cm土壤养分,有利于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鸭茅的栽培技术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茅又名鸡脚草、果园草,原产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温带地区,为世界著名禾草之一,现已遍及世界温带地区。1植物学特征鸭茅为禾本科鸭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属须根系,密布于10~30cm的土层内,深的可达1m以上。茎直立或基部弯曲,疏丛型,高70~120cm。叶片蓝绿色,幼叶呈折叠状。基部叶片密集下披,长20~30cm,宽0.7~1.2cm。鞘叶无毛,通常闭合达中部以上;叶舌膜质,圆锥花序,长5~20cm,小穗积聚于分枝的上端,通常含2~5朵小花。种子为颖果,黄褐色,长卵圆形,千粒重1~1.2g。2生物学特性鸭茅适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抗寒性低于猫尾草和无芒雀麦,最适…  相似文献   

8.
朝牧一号稗子为辽宁农家旱稗中的一个变异种,由朝阳市畜牧所等单位驯化育成。其植株高大粗壮,株高150~250cm,地茎粗1.0~1.5cm;叶片呈线形,长30~40cm,宽2cm左右;分蘗力强,一般3~4个,最多可达20多个,呈丛状;果穗成熟后稍下垂,长15~20cm。籽实和秸秆的饲用价值较好,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比谷子、湖南稷子、鹅头稗、御谷、苏丹草的含量略高,是一种较好的粮饲兼用型作物。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未补播(CK)、隔带深翻后补播蒙古冰草(Agropyron mongolicum)(M)、沙生冰草(A. desertorum)(S)及蒙古冰草+沙生冰草(G)的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处理荒漠草原0~40 cm土壤总有机碳在土壤剖面和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补播模式草地全土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10~20 cm和20~30 cm土层,沙生冰草补播草地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30~40 cm土层,各补播草地均显著高于未补播草地(P<0.05)。各处理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增加,30~4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P<0.05)。不同处理草地各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以<0.053 mm粒级最高。随土层加深,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增大,30~40 cm土层以0.053~0.25 mm和>2 mm粒径较高。总体看,补播有利于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在本研究所做处理中补播沙生冰草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得出,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减小,杂类草比例增加;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当放牧率为2.30头/hm2时, 1998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放牧率为2.04头/hm2时, 1999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1998和1999年对照组0~30 cm地下生物量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的1.1,1.4,1.5倍和1.1,1.6,1.7倍;1998年各放牧处理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0~10 cm占87.18%~88.38%,10~20 cm占8.19%~9.55%,20~30 cm占2.87%~3.44%;1999年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另外,1999年各处理组0~1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1998年,而10~20和2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低于1998年.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颖草(Roegneria grandiglumis)是新培育的重要沙生草种,适宜于沙化地区的人工建植。为探索高海拔地区大颖草种植技术,本文通过小区试验和产量分析,研究播种技术与大颖草产量及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大颖草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或35 cm时,单序籽粒数、单序籽粒重和种子产量明显较大;当播种量达到30或40 kg·hm-2,行距在20~40 cm时,干草产量均达到最佳值。对播量和行距进行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后发现,大颖草干草产量与单序籽粒重、根长、穗宽、主穗长、茎粗及正二叶宽呈正相关性;大颖草的种子产量与单序籽粒重、单序籽粒数、穗宽、正二叶宽、株高及第二节间长呈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播种量为30 kg·hm-2,行距为30 cm时,大颖草各项农艺性状和干草产量均较好。本试验可为大颖草在青藏高原海拔3 000 m地区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外来入侵生物--少花蒺藜草在辽宁地区的危害与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巍  韩志松 《草业科学》2005,22(7):63-64
1 植物学特征 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nciflorus为禾本科蒺藜草属旱生一年生草本植物,俗名草狗子、草蒺藜,须根分布在5~20 cm的土层里,具沙套.茎圆柱型中空,半匍匐状,高30~70 cm,分蘖力极强,叶剑状互生.穗状花序,小穗1~2枚簇生成束,其外围是由不孕小穗愈合而成的刺苞,每个刺苞含2粒种子.刺苞几呈球形,长6.2~6.8 mm,宽4.2~5.5 mm,刺苞及刺的下部具柔毛.小穗卵形,无柄,长4.6~4.9 mm,宽2.5~2.8 mm.第1颖缺如,第2颖与第1外稃均具3~5脉.  相似文献   

13.
4种补血草属植物种子发芽对温度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年  李得禄 《草业科学》2012,29(2):249-254
以乡土种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和引种于民勤沙生植物园的二色补血草(L.bicolor)、大叶补血草(L.gmelinii)、耳叶补血草(L.otolepis)4种植物种子为材料,进行了温度对种子发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发芽率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0~20 ℃,发芽率为95%~97%;二色补血草为15~25 ℃,发芽率为95%~100%;大叶补血草为20~35 ℃,发芽率在98%以上;耳叶补血草为20~30 ℃,发芽率为97.33%~98.67%。种子发芽势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15~20 ℃;大叶补血草为20~35 ℃;耳叶补血草为25~30 ℃。发芽指数达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20~25 ℃;大叶补血草为25~30 ℃;耳叶补血草为20 ℃。发芽指数出现最大值的温度不一致,黄花补血草、二色补血草、耳叶补血草均在20 ℃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分别为36.26、37.26和24.34,大叶补血草在30 ℃出现最大值,发芽指数为33.12。幼苗长度最大值的温度范围黄花补血草为15~20 ℃;二色补血草为20~25 ℃;大叶补血草为25~30 ℃;耳叶补血草为20~25 ℃,4种补血草幼苗长度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0、15、25和25 ℃,分别为4.31、2.38、1.59和1.38 cm。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认为黄花补血草、二色补血草、大叶补血草和耳叶补血草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范围分别为15~20、20~25、25~30和20~25 ℃。  相似文献   

14.
1995~199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完成的研究结果表明,稗草室内出土的最低温度是5℃,最高是45℃,适宜温度是30~35℃,5~50℃内相邻温度出土率显著变化的段是20~25℃和35~40℃,稗草出土最快的温度是45℃;稗草出土的水分极限点是20%,适宜水分是80%,20%~100%内相邻水分出土率显著变化段是40%~60%,稗草出土最快的水分含量是 100%;0~2cm是稗草出土的适宜土壤深度;温度(5~50℃)和水分(0~100%)在对稗草出土的作用中,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补作用,温度对水分的互补作用尤为明显.建立了稗草室内出土的量与温度、水分相关的数学模拟公式.  相似文献   

15.
菊苣是菊科菊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又称咖啡草,咖啡萝卜,广泛用作饲料、制糖原料、香料及蔬菜.莲坐叶丛型,叶期平均高度80cm,抽薹开花期平均为170cm.叶片25~38片,叶片长30~46cm,宽8~12cm,折断后有白色乳汁.  相似文献   

16.
正提倡以伊乐藻为主,苦草(扁担草)、轮叶黑藻(节节草)为辅,水草覆盖率分别为30%、10%、10%,总的覆盖率控制在50%左右。方法是在蟹种第1次蜕壳完成后,板田要及时上水,水深前期控制在10~20 cm,移栽伊乐藻和轮叶黑藻,种植苦草,待水草定根后逐步将水位抬高至40 cm以内。水草采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进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不同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和土壤结皮)和不同沟垄比(60∶30cm、60∶45cm和60∶60cm)对燕麦土壤贮水量和出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膜垄、可降解膜垄和土垄的土壤贮水量比平作分别提高8%,13%和15%,土壤贮水量随垄宽增加而增加。普通膜垄、可降解膜垄和土垄燕麦出苗率比平作分别提高8%,28%和33%,燕麦出苗率随垄宽增加而增加。普通膜垄、可降解膜垄和土垄的燕麦出苗期比平作分别提前1.1,3.9和5.2d,燕麦出苗期随垄宽增加而减小。普通覆膜、可降解覆膜和土垄可有效收集地面微降雨和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改善土壤水分状况,缩短燕麦出苗期,提高燕麦的出苗率。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表明,红豆草在茂县、道孚、乾宁3地均可进行种子生产;茂县种植行距为40cm时适宜种子生产,行距20cm时产草量最高;道孚、乾宁两地种植行距为30~40cm时,种子产量和鲜草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19.
聚合草又名紫草根、肥羊单。 聚合草产量高,营养丰富,利用期长,是畜禽的一种高产优质青绿饲料。 形态特征:植株花茎高1m左右,分枝较多,为丛生型草,全株密生白短刚毛。根系发达,为形状不规则的肉质根,根茎长出多量幼芽和丛生叶。侧根不明显。根群集中在0~40cm的土层中。叶片可分根生叶和茎生叶,根生叶一般50~70片左右。叶片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0~80cm,宽10~25cm左右。带芽根茎春季移栽后30~35天抽茎。  相似文献   

20.
对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和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3种冷地型草坪草在30%~50%田间持水量(FC)、50%~70%FC、70%~90%FC三个水分梯度下的地下生物量进行了田间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直接影响草坪草根系的生长与构形分布.不同水分处理下,3种草坪草的73.4%~92.2%的根量分布在0~10 cm的土层中,5.1%~16.8%的根量分布在10~20 cm的土层中,1.7%~9.8%的根量分布在20~30 cm的土层中.水分梯度对根系的垂直空间分布有很大影响,在30%~50%FC处理下,0~10 cm层根量占0~30 cm总根量的73.4%~89.5%;50%~70%FC处理下,0~10 cm层根量占79.5%~91.6%;70%~90%FC处理下,0~10 cm层根量占78.3%~92.2%.10~20 cm、20~30 cm层根量比例随水分梯度的增加则逐渐减小.在30%~50%FC、50%~70%FC、70%~90%FC3个水分梯度下,3种草坪草8,9,10三个月根量累积值(g/m2)依次为,多年生黑麦草4 209.5、3 416.5、3 906.5;草地早熟禾3 716.6、3 452.9、3 447.8;苇状羊茅5 281.0、5 184.5、4 317.7,苇状羊茅根量最大,草地早熟禾根量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