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1994-1995年福建沿海主要对虾养殖区养殖的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暴发病流行情况,明确其发病时间,发病特点,流行牲和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有四方面:(1)病毒感染;(2)病毒与细菌合并感染;(3)海区水环境污染;(4)营养不良滥用药物使对虾低抗力降低。  相似文献   

2.
《水产科技》1993,(1):7-7,6
我县1992年养虾面积为13500亩。上半年养虾形势很好,第一造养日木对虾和中国对虾,平均亩产65公斤,总产743吨。每亩获纯利55呒,总获利达740多万元。第二造主养斑节对虾,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第三造主养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但第二、三造都发生严重病害,特别是发生细菌性和病毒性病害,是继1989年以来的第二个发病高峰年。  相似文献   

3.
在我省养殖的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红腿病”病害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给养殖业带来极大危害。目前,对中国对虾“红腿病”病因的研究已有报道,而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患此病的病例尚少,尚未见有研究报道。1988年8—9月间,厦门同安西柯乡一带,发现长毛对虾“红腿病”流行,病害发生时对虾体长约7—10厘米,患病对虾食欲减少,活动力减弱,尾扇、游泳足、步足变红、鳃部变黄,镜检下鳃丝上有明显黄褐斑点,血淋巴液可见大量运动活泼杆菌。为此,我们对病虾进行细菌分离,研究了分离菌的病原性、可复现性及生物学特性。并探讨了病原菌的分类学位置,以期对长毛对虾“红腿病”有一概括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斑节对虾进行白点综合病毒(WSSV)分离和提纯实验中,台湾发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病毒。病毒棒状,140~200 nm×35~50 nm。密度1.154~1. 162 g/ml,麻醉后发现至少有 20、63、110 KDa 3种病毒结构蛋白质。将此病毒给斑节对虾注射,迅速引起大量死亡。组织病理发现病虾的淋巴、鳃、胃、肝、胰、心脏中均有大量的嗜碱病毒粒子。电子显微镜检查病虾的淋巴器官,观察到许多发育的病毒粒子和核壳,包埋在细胞质泡中。此病毒的形态、组织病理和结构蛋白质与泰国的黄头病毒(YHV)近似,RT—P…  相似文献   

5.
养殖对虾一种似痘状病毒的电镜观察及其传播途径的推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1994年在养殖中国对虾的防病研究工作中,通过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发现在对虾尚未发病前的幼虾阶段,对虾肠组织的细胞内存在有大量的球状颗粒,大小约为80nm这些球状颗粒在细胞核内呈簇状分布,数个或10余个。  相似文献   

6.
虾病大体上分为由生物引起的疾病和非生物性疾病两大类。目前我国已查明的对虾养殖疾病有40多种,其中育苗期疾病近20种。虾病对育苗工作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虾苗的产量。 1.病毒病 对虾育苗期发现的常见病毒有:对虾肝胰腺细小病毒(HPV),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日本对虾中肠  相似文献   

7.
对虾养殖是烟台渔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由于1993年全国暴发流行性对虾病害,对虾养殖陷入了困境,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科技人员及广大虾农的共同努力下,1997年烟台市对虾养殖面积达到12万亩,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对虾养殖重新焕发了生机。二茬对虾养殖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对虾养殖以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为主,同时大力发展抗病能力强的南美白对虾,其中第一茬日本对虾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超过了中国对虾养殖面积,而且大部分提前收获一茬虾的都进行了二茬虾养殖,出现了多年少有的养虾热。为了打破单一中国对虾养殖的被动局面,全市…  相似文献   

8.
几种养成虾的病毒携带状况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测了深圳市及其临近地区养殖对虾携带病毒的情况。检查118尾外观正常的养殖对虾,包括斑节对虾,长毛对虾,近缘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检出带有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包涵体的个体20尾,约占17%;带有对虾肝胰腺类细小病毒包涵体的个体4尾,约占3.3%。  相似文献   

9.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放养在虾塘中,与对虾混养,能充分利用池塘中的底栖藻类、有机碎屑,减少因沉淀在塘底的饵料腐败变质而引起水质恶化和虾病.大弹涂鱼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食,兼食蓝藻,营养级低,食物链短.它的食性从仔、稚鱼的肉食性转变为幼鱼的植物食性,从幼鱼直到成鱼,保持植物食性不变.因此,它不但不摄食仔虾,更不会与对虾争食,而且可与对虾和平共处、互利互惠.可与大弹涂鱼混养的对虾有中国对虾、长毛对虾、南美白对虾、日本对虾等.  相似文献   

10.
病毒、弧菌共同作用引发虾病的预防与治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用肉眼观察、镜检,并配合核酸探针法检测池塘对虾病虾的病毒、细菌感染情况,结果发现,由细菌引起的白斑病症较多,携带病毒和感染上病毒的虾数量很少。经分离培养和人工感染试验,证实1号菌是很强的致病菌。经药敏试验找出了首选药物阿莫西林。  相似文献   

11.
光合细菌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着重研究光合细菌(PSB)在虾病防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施用光合细菌后,随PSB浓度的增加水质、底泥中弧菌和异养细菌数量而逐渐减少,表明了PSB具有调节和改善养殖的微生态环境的作用。PSB还能降低底泥中的有机质和硫化物含量,降低COD含量,并提高养殖水体的溶解氧,改善水生环境。本文还分析了PSB在长毛对虾幼体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光合细菌的营养通过食物链的传递,促进对虾生长,增强对虾抗病能力,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对虾主要养殖种类的耐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对虾养殖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养殖面积每年以50%递增,养殖产量1990年已达15万吨,养殖种类也越来越多。我国对虾的主要养殖种类有中国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和刀额新对虾。1991年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中,中国对虾约占70%,墨吉对虾约占15%,长毛对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分别用暗视野显微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快速确诊日本对虾杆状核病毒性传染病的方法。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血淋巴中的病毒粒子大小约为0.5μm;胃表层上皮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核明显地呈白色均质小体,直径10~15μm,球形或椭圆形,坏死细胞被囊化为棕色小块(约20~50μm)。病虾血淋巴和胃经负染制样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为400×150nm;核衣壳大小为390×85nm。  相似文献   

14.
病毒对对虾的致病性是有条件的,在天然海区和人工养殖场都有与之相应的易感群体,有时多种病毒有着同一种易感虾种。如IHHNV、MBV、HPV和REO等多种病毒的易感群体是斑节对虾,IHHNV和MBV可感染6种对虾,BPV可感染11种对虾之多,而BMV仅侵染日本对虾,对虾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病毒侵害程度差异颇  相似文献   

15.
浅谈短沟对虾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沟对虾(Penaeus semisulcatus de haan),俗称花脚虾、黑节虾,台湾称熊虾。体有浓淡相间的棕色斑纹,附肢紫红色,额角侧沟只到头胸甲中部。这种虾性情温和、感觉迟钝、群体分散,是对虾属中个体较大者,体长一般为15~21厘米,体重60~130克。具有个体大、食性杂、生命力强,生长快和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去年,对虾发生流行性病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  相似文献   

16.
1993年4月中、下旬开始暴发的全国性的流行性养殖对虾病害,不但使养殖生产损失惨重,而且使为对虾生产服务的配套产业的经济也都受到极严重的影响。水产专家们的调查研究认为,这次养殖对虾病属于暴发性流行性,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早、来势猛、传播快、面积大、范围广、死亡重、治疗难。病因病原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有病毒、细菌引起的,也有因海洋环境污染,而引起大批死亡。此外,由于亲虾和虾苗先天不足,体质差,甚至带病菌病毒;养殖上放苗密度过大,饵料质量差,过量投喂,造成水域富营养化;有的又滥用乱用药物,以及养殖生产人员技术素质差,没有严格按对虾养殖技术规范操作等等。 为从根本上防治养殖对虾病害,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对病因、病原、病理和防治办法作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我认为,今年对虾还是要养,  相似文献   

17.
长毛对虾(Fennero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ck)又名大虾、白虾、红尾虾、红虾、大明虾,隶属对虾科对虾属,是对虾类中的大型虾之一,广泛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一带,我国福建、台湾及广东东部沿海最为常见,是南方省区重要的海洋捕捞和养殖对象;养殖120~150天,体长可达120mm 以上,每667m~2产量100kg 左右。 1 形态特征长毛对虾体淡棕黄色,额角上缘7~8齿,下缘4~ 6齿,额角基部侧视比中国对虾的高,而比墨吉对虾的低,额角后脊伸至头胸甲后缘附近,无中央沟,第1触角鞭比头胸甲稍长,雄虾第3颚足末节有毛笔状长毛,其长度为末第2节的1.2~2.7倍,额角脊上有断续的凹点, 雌交接器前片顶端的疣突比墨吉对虾的小。 2 生态习性长毛对虾存活的最高温度为40%,最低10℃C,生长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1989,(6):7-7
在相当低的盐度和对虾放养密集时测定了日本对虾的耗氧量。在48小时里,盐度在25—40‰范围里,日本对虾并没有死亡,而盐度在10—55‰范围里。死亡率仅为25—30%。盐度在37‰变化到10‰时,耗氧量迅速地增加,为原来数值的300%,而在几小时以后稳定在200%。在恢复到最初的情况以后,耗氧量至少在6小时里仍然要上升。由于降低盐度引起产量的下降合计为全部虾重的33%。在放养密度超过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育苗池细菌种群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虾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藻类等。据不少文献报道[1~5],引起对虾发病和死亡的条件致病菌多是正常虾体和养殖环境中的正常菌群成员,在一般情况下不表现出病害。当水质恶化、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适等情况发生时,虾的抗菌作用减弱,这些细菌便侵入虾...  相似文献   

20.
进行盐度和温度骤变对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仔虾存活影响的试验,结果发现:1)盐度骤降4或骤增2,温度骤减6℃或骤增3℃,48小时内中国对虾存活率为100%;盐度骤降2或骤增2,温度骤减3℃或骤增6℃,48小时内日本对虾存活率为100%。2)中国对虾对盐度骤变的耐受性明显好于日本对虾;温度骤减时,中国对虾耐受性好于日本对虾,而温度骤增时,则日本对虾耐受性好于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