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辽宁省地理位置、稻鸭共作技术要求及效益几个方面入手分析,探讨了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发展的可行性。经分析认为辽宁省所处纬度适中,稻鸭共作技术成熟,与水稻单种相比农民能够增加收入,稻鸭共作技术在辽宁省可以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2.
中国稻鸭共作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现状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总结分析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系统特点和技术规程的基础上,对稻鸭共作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并详细讨论了稻鸭共作在基础理论和种养技术研究上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并针对示范推广中出现的问题,从发展机制与配套措施上,提出了稻鸭共作系统的持续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作是在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基础上,参照日本稻鸭共作新技术、新思路发展而成的一项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综述了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生态学效应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不同规模、不同年限稻鸭共作系统水体藻类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年限(4、20 a)和不同规模(0.067、0.200、0.333 hm~2)稻鸭共作田,利用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分析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的丰富度指数较非稻鸭共作田高,长期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Ace丰富度指数较短期共作田高,物种数增多;稻鸭共作田与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优势种均为裸藻、绿藻、蓝藻,但稻鸭共作田绿藻、蓝藻的相对丰度高于非稻鸭共作田,另外稻鸭共作田规模大小影响蓝藻的相对丰度,规模越大蓝藻相对丰度越低;稻鸭共作田藻类多样性指数比非稻鸭共作田高,水体藻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稻鸭共作系统的水体藻类群落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冗余分析表明,对于稻鸭共作后期而言,影响非稻鸭共作田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溶解氧,而影响稻鸭共作水体藻类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是可溶性钾和pH。研究表明,长期稻鸭共作系统提高水体藻类多样性,改变藻类群落组成,从而影响农田水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是以生产绿色优质稻米为主,同时生产绿色食品肉鸭的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发挥出水田的种植、养殖及生态功能。为促进稻鸭共作综合种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对该模式在常熟市的示范情况、取得的成效及稻鸭共作生产技术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稻鸭共作生态模式是适应农业发展现状而产生的,我国自引进以来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内不同的单位由于规模、经验、当地政策等情况不同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对比了不同规模、形式农场(大型农场、家庭农场、私人农场)实施稻鸭共作过程中的差异,分别分析了其产生的效益,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稻鸭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稻鸭共作模式起源于中国的稻田养鸭技术,在日本不断完善,并在亚洲的其他国家有了良好的发展。稻鸭共作模式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应的水稻种植技术,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本文对稻鸭共作模式的重要性进行简单的论述,并对实现稻鸭共作技术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1、推广鸭稻共作模式的意义鸭稻共作项目充分利用空间与时间生态位,利用稻田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以稻养鸭、以鸭种稻,不盲目追求水稻高产而忽视环境问题。并全程质量管控体系,整个生育期不施用农药和化肥,使水稻生长达到绿色、有机标准,通过打造品牌、销售有机鸭和有机鸭稻米,提高销售价格。2、基本情况友谊分公司2017年发展鸭稻共作模式面积470亩,放养鸭子5640只(一亩平均放养鸭子12只),稻田选择土地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作技术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还能有效控制稻田病虫草的危害,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的继承与发展,也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稻田病虫草害的影响,对土壤、水体和大气等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望了稻鸭共作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稻鸭共作与综合经济效益分析。雏鸭的准备与田间工程,稻鸭共作的实施,使稻鸭共作达到生态养鸭目的,从而实现稻鸭共作双赢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稻鸭共作是以水田为基础,以水稻的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了稻鸭共作的除草、治虫、肥田、刺激水稻生长等优势,实现生态无公害优质产品生产。以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技术应用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总结稻鸭共作的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稻鸭共作的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分析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土壤、水体理化性状、稻鸭共作对稻田常发性及危害严重的病虫草的发生情况以及对稻田天敌蜘蛛的影响和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流动。[结果]结果表明,稻鸭共作较明显地改善了表层土壤的理化性状,与对照处理相比,表层土壤容重降低5.30%,土壤总孔隙度提高2.52%,土壤有机质增加6.41%;水体总氮、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31%、27.51%、16.46%。稻鸭共作对稻田有害生物也有较明显的控制效应,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分别为65.49%和39.27%,对条纹叶枯病、稻田杂草的防效比常规稻作分别高0.62和22.2个百分点。稻鸭共作经济效益比常规稻作高3492元/hm2。[结论]稻鸭共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稻鸭共作是一种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能够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植效益。本文介绍了广陵区稻鸭共作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技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发展稻鸭共作、推动绿色优质稻米生产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系统地陈述了稻鸭共作的功能,围绕勐大镇优越的水利条件和传统的稻鸭共养现状,结合农业发展开始转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农业生产从注重产量转向了质量效益型这一目标,就提高全镇稻米品质、推广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作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技术,是对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继承与发展.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在探索实践稻鸭生态种养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本文选取了 3个镇4个村共4户采用稻鸭共作生产方式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并对其稻米产量及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共作模式下水稻产量较常规水稻种植低,但由于...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安全、绿色高效、实用的新技术,2002~2004年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研究。结果证明,稻鸭共作技术显示了除草、除病虫、增肥、中耕浑水对水稻生长的刺激、省工节本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效果。特别是不施化肥和农药生产的大米和鸭肉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效益农业。稻鸭共作技术稻谷产量略低于对照区,但经济收入每公顷却增加4073元,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吉林省双阳区L村为例,进行了稻鸭共作农业创新系统中相关利益主体互动的研究。从调研实际情况出发,主要对稻鸭共作农业创新系统中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研究稻鸭共作农业创新系统中相关利益主体互动的特征以及互动的影响,想为以后的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梅妹 《农技服务》2011,28(5):678-679
介绍了稻鸭共作的基本要求、养鸭技术及稻鸭共作阶段的协调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是近几年主推的绿色高质高效种养模式之一,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以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产实践,围绕稻鸭共作呈现出的除草控害、除虫防病、施肥改土、中耕浑水、刺激生长、药肥双减和稻米鸭肉品质双提升等优势特点,分析了稻鸭共作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品种选择、田块选择、设施建设、科学管理和适时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稻鸭绿色种养技术,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示范户和普通农户推广应用稻鸭共作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稻鸭共作起源于我国明清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稻鸭共作在日、韩等国家得到发展完善。我国近年来多个省区都在进行尝试。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有着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