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会 《新农村》2012,(8):18
在河北省滦南县马城镇南坨子村,干部群众一提起大学生村官刘玉宝,没有不竖大拇指的。26岁的刘玉宝,2009年大学毕业后,由河北省统一选聘到南坨子村任职。三年来,他不但融入了百姓中,而且成了群众心里的“自家娃”。  相似文献   

2.
毕克勤 《新农业》2011,(8):20-20
“广栽摇钱树,精造聚宝盆,寒富苹果是金钥匙,它能打开致富门。”我是新民市罗家房乡青坨子村一名退休果树农艺师。当年,我满怀“栽树创业、富我家乡”的梦想,从南方回到北方,担任生产队长,带领社员栽种果树。由于思路不对,几经闯荡,都没有成功。花甲之年回家种责任田,仍痴心栽果树致富。  相似文献   

3.
一、0.5公顷坨子地收入八千元 家住长岭县东六号乡马莲村一组的王恩林大旱灾年0.5公顷坨子地栽地膜西瓜,复种白菜、荞麦,纯收入8000余元.令村民们羡慕.  相似文献   

4.
<正>夏秋季节,平邑县白彦镇数千名农民格外忙碌,摘花椒、采银花。"今年雨水好,俺这20多条坝堰成了金银窝了,银花能卖3000多元,花椒能卖2000多元。"今年75岁的贾西美老汉逢人就"自豪一番"。像老贾的地堰一样,白彦镇5000多里山岭地堰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生态银行"。  相似文献   

5.
正刘秋成,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的一名村民,今年54岁的他已经种了18年的地了,被当地村民评为"桃树种植致富能手"。在刘秋成看来,种植果树要比种植小麦等大田作物难得多,不仅要保证产量,水果的品质和口感更为关键。而天脊肥料为他种植的作物品质提供了保障,成为了刘秋成不二的选择。初识天脊肥惊喜连连多年来,刘秋成一直以种地谋生,日子过得也还算安稳,可近年来粮食收购价格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6.
我所位于北纬43°32′,东经122°22′,处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地带。全所占地总面积4131亩,其中流动沙地占5%,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占23%,其余为起伏不平的“坨子地”。基本是一片沙荒,农业产量很低。为研究风沙地的改造利用,从1963年起,经20年的实验,在我所范围内建成风沙地利用  相似文献   

7.
欣闻闻名金华市的草莓专业村——金华县江东镇前贾村今年草莓又获好收成,最近,笔者兴冲冲地采访了该村。车刚驶进前贾村的机耕路,一排紧挨一排的白色塑料薄膜大棚便跳入眼帘。简直成了一片白色世界。我大略一数,大约有100多个种草莓的大棚。  相似文献   

8.
1月15日,正值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的隆冬时节,山东省莱西市经济开发区平林院村的一座大棚内却是桃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该大棚的主人翁姜绍山今年46岁,是村里的一名普通党员。从2002年起,他和妻子王翠玲一起,承包了村里的1334平方米(2亩)地,建起了桃子和杏的1个各667平方米地的果树大棚,一千就是8年。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党员,也是种果树爱好者,与《农村新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92年开始我就订阅《农村新技术》,连续十几年从未间断过。从刊中提供的信息中,我先后引进了玫瑰香柑、黄金霸梨、布朗李、甜油桃、巨蜜杏王等20多个优良果树品种试种,均获成  相似文献   

10.
我今年七十四岁,和果树打了五十多年交道。旧社会在日本资本家和地主老财的果园里当牛作马干了二十多年,解放后才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想起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我决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多作些贡献。  相似文献   

11.
王燕  潘昌斌 《新农村》2010,(9):39-39
我是一名下岗人员,现年51岁。2009年9月,我受雇于近郊的一家农村承包经营户,双方约定每月工资为700元,具体工作是饲养鸡鸭、种草养鱼和管理果树等。可是,在领了三个月的工资后,该经营户就以鱼未养大出售,果树尚未挂果为由,拖欠了我两个月的工资,我再三催讨,仍然分文未给。  相似文献   

12.
一把军号     
正在农建四师陈列馆展示柜里,一把军号格外引人注目,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锃亮,号角声犹在耳畔。军号的捐赠人——陈玉明今年已经88岁了。"我18岁那年,也就是1949年参加了华东警备第九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第二年改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2师。"老人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我能当上司号兵纯属偶然,记得一次操练时,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黑龙江)》2014,(10):I0004-I0004
近日,合江县先市镇63岁的费大爷忙完农田里的活,轻车熟路地来到该村农家书屋,又一次拿起被他读了无数遍的《荔枝高产栽培技术——南方名特优果树栽培丛书》。自从2010年该村设立农家书屋以来,李大爷几乎每星期都要来1次。“只要我的荔枝管理出现了情况,我就会来查看一下,看看怎么处理,怎样才能让荔枝高产。”在农家书屋,除了《荔枝高产栽培技术——南方名特优果树栽培丛书》,还有一份报纸是黄大爷必看的——《四川农村日报》。  相似文献   

14.
“我是伴随着六个中央‘一号文件’走过来的”,新疆兵团一四三团团劳模李国信这样感慨道。今年62岁的李国信扳着指头娓娓道来:“1982年,中央下发了第一个‘一号文件’,破天荒地搞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当时我40岁,家里一下子承包了50亩地,我和家人甩开膀子大干,当年就  相似文献   

15.
长岭县巨宝山镇九坨子村3社农民宋迎科,今年63岁,你别看老宋年龄老了,可他的精神和想法,一般年轻人也比不上,哪年种地收入都不少,今年末老汉的园子里又堆满了金黄的玉米,他又获得了大丰收,据估算他种的玉米平均公顷产量约达11050千克左右,丰收的原因就是因为他能够科学种田,科学管理,他的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进士     
儿子问我韩愈是谁。我告诉他:“韩愈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25岁就是进士了。”儿子不屑地说:“爸爸,我今年才6岁,就已经近视了。”  相似文献   

17.
我今年35岁,是山东省益都镇北城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女.1992年为给儿子治病、还账,迫于无奈而走上养蛇之路,至今已有8个年头了.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我的蛇场由当初不足100米2发展成如今近2000米2的全封闭立体蛇场,经济效益也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家住峨眉山市川主乡兴容村三组的杨启华,今年33岁,他初中毕业回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家乡,胸怀满腔热血,立下了扎根山区、依山兴村、科技增收、勤劳致富的雄心壮志,经过数年的努力,由一名回乡青年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现担任了兴容村村文书、村团支部书记、村农技员、村成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叫龚享林,今年37岁,家住柘木乡龚塘村四组。在企业工作十几年,搞过大几年的水产养殖。因看不惯堂哥20多年来的小打小闹,决定与他“分道扬镳”,另行单干。今年与天发公司的一个朋友合伙投资16万元,建起了“志兴冷库”,最近还成了武汉高龙黄鳝饲料在监南的独家代销商。 通过几年的实践,特别是这几个月来的摸爬滚打,我觉得要干好水产业这一行,必须抓好三个环节。 一是技术要跟踪。我今年养了50口黄鳝,以前总认为一般的技术难不倒我。按往年的习惯,5月中旬左右投苗,因前段时间气温一  相似文献   

20.
初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干什么都不如意,也就在我徘徊的时候,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农村百事通》。该刊1988年第3期第24页“能人谈经”栏目“科学种葡萄、两株结吨果”一文,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决定也在自家地上建立葡萄园。我于当年秋季引种建立了667平方米(1亩)葡萄园,就在建园的第二年葡萄开始挂果了,我打心眼里高兴,第三年葡萄又是硕果累累,年收入达到了4000多元(是当时种667平方米粮食收入的5~7倍)。《农村百事通》陪我度过一年又一年,在《农村百事通》1994年第6期刊登有“葡萄一年两次结果的修剪方法”,我看后,及时采用了文中所提供的修剪技术,对葡萄进行修剪,很快使葡萄结出了第二次果,当年又增加了一笔收入。我还从中学会了杏、枣、油桃、梨、苹果等等新品种果园高效益栽培管理技术。我发展果树新品种的事迹被县电视台在1999年6月份“古城内外”栏目播出,引起了县科委及有关部门领导的关注。今年5月10日乡党委书记等人来到了我的果园参观。在谈话中,乡党委书记知道我在《农村百事通》科普杂志帮助下建起新品种示范园非常高兴,他还鼓励我要继续订阅《农村百事通》,帮助本村更多科技爱好者共同建园致富。最后,乡党委书记提笔给我写了一副对联:   讲科技用科技科技兴农更上一层楼   种果树爱果树果树为桥通往致富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