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农林水产省食品综合研究所生物资源研究室确认纸浆废液可提高蘑菇的细胞融合及原生质体的再生率(裸细胞再度增殖为原来的细胞,成长为细胞块的比率)。一般培养基中再生率最高仅为2~3%,但在培养基中混入纸浆废液后,其再生率可  相似文献   

2.
以姬松茸JS01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对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和再生率。首次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细胞壁前体物质及营养因子,进一步提高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再生率。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龄7d,以0.6mol·L~(-1)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0h,pH 6.0,在该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1.97×10~7个·mL~(-1);菌龄6d,以0.6mol·L~(-1) MgSO_4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2.0%,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0h,pH 6.5,再生培养基为GM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为1.12%。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纤维二糖和维生素B_1后,再生率为1.17%,较优化结果提高了4.46%。该研究为姬松茸在菌种提纯复壮、原生质体诱变、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原生质体基因组重排等遗传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再生率的高低,是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高产优质菌种成败的关键,所以首先必须对每种食用菌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与高频率再生培养条件进行研究。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原生质体再生率一般都很低,如W.C.Lua 等人报道的凤尾菇原生质体再生率仅为4~5%。本文仅就凤尾菇原生质体高频率再生培养条件进行探索,现简报如下。一、试验材料(一)固体培养基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4克,水1000毫升,pH6.5(简称1号)。(二)液体培养基①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硫酸镁0.5克,磷酸二氢钾1克,VB_110毫克,水1000毫升,pH6.5(简称2号)。②马铃薯200克,麦芽糖20克,蛋白(?)和酵母膏各2克,硫酸镁0.5克,磷酸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进行食用菌育种的研究中,我们对平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做了一些初步研究,摸索出了较适宜的方法和条件。在PDA或MDA(麦芽汁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复盖灭菌玻璃纸,接  相似文献   

5.
食用菌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雷法  潘慧娟 《中国食用菌》2005,24(5):21-22,27
本实验首先确定潮霉素浓度对香菇和平菇菌丝和原生质体再生的影响?其次进行了温度和时间对平菇原生质体灭活效果的研究:然后利用香菇和平菇再生原生质体对潮霉素抗潮霉素的差异,结合平菇原生质体灭活为融合子筛选依据,在融合荆诱导下获得4株融合子。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秀珍菇原生质体的高效制备体系,以夏秀作为供试菌株,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影响秀珍菇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条件,对菌龄等7个单因素、 4个复合因素条件和接种方式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秀珍菇菌丝在改良液体PD培养基中摇瓶培养5 d,以0.6 mol·L~(-1)甘露醇为稳渗剂, 2.5%溶壁酶在30℃条件下水浴4 h,得到的原生质体浓度最大,为4.23×107个·mL~(-1)。在TB3再生培养基中采用单层混菌法接种原生质体,其再生率最大,为2.35%。  相似文献   

7.
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及单核体荧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试验研究了黑木耳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31℃、酶浓度1.0%、菌龄5d、酶解时间4h,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是酶解温度27℃、酶解时间4h、酶浓度1.5%、菌龄11d。稳渗剂种类对黑木耳原生质体再生率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5mol/L蔗糖为稳渗剂,各黑木耳菌株的原生质体再生率最高。HW2号菌株原生质体经核染色其单核化比率最高;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核相,单、双核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8.
以猴头菌0605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系统、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龄、恒温摇床转速单因素对其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最佳条件为菌龄10 d的菌丝体,在酶系统2.0%溶壁酶+0.5%崩溃酶作用下,32℃酶解2.5 h,恒温摇床转速为120 r·min-1。该试验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猴头菌原生质体数量与再生率均较高,为进一步开展猴头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原慧  王勇  周继阳 《食用菌》2012,(2):12-14
以新疆阿魏菇为材料,研究了阿魏菇原生质体分离、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稳定的新疆阿魏菇原生质体分离、再生体系,并通过出菇验证了该体系的可利用性。结果显示,在35℃、0.6mol/LKCl稳渗剂条件下,菌龄为8d阿魏菇菌丝体(0.1g)在0.8mL酶解液中(1.5%离析酶+0.5%纤维素酶+2%溶菌酶)制备原生质体,酶解3h获得原生质体达5×106个/mL;在0.8mol/L蔗糖稳渗剂下,原生质体再生时间为16d,其再生率可达0.6%。出菇试验表明,获得的原生质体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能够与对照组在同样条件下正常出菇。从细胞水平上探索一条食用菌育种新途径,为发展和完善食用菌新菌株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0.
采用L16(4)正交设计,得出猪苓原生质体制备最佳条件是取菌龄7d的菌丝体,以2%溶壁酶,0.6mol·L-1甘露醇作为渗透压稳定荆,在33℃下酶解3h,原生质体数达到2.62×107个·mL-1.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条件是取菌龄5d的菌丝体.以2%溶壁酶,0.6mol·L-1蔗糖作为渗透压稳定剂,在27℃的条件下,酶解3h.猪苓原生质体再生的最佳培养基为葡萄糖10g、麦芽糖5g、酵母粉4g、0.6mol·L-1甘露醇、琼脂5.5g,定容到1 000mL.再生率可达到0.65%.  相似文献   

11.
灰树花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灰树花 51 #菌株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液体摇瓶振荡培养 7天的菌丝 ,以 0 .6M的甘露醇作渗透压稳定剂 ,采用浓度为 2 %的真菌溶壁酶 ,在pH5 .5、30℃条件下酶解 5小时 ,原生质体制备率最高 ,可达到6 .6× 1 0 6 个 /ml,所得原生质体在两种不同的培养方式中均实现了再生。  相似文献   

12.
干菇种间原生质体融合的成功,使得平菇的遗传育种工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但是,在开展原生质体融合时,通常对亲本菌株加入一些遗传标记,以便融合后顺利地挑选融合子。在实践中人们又发现所加的遗传标记,往往会因为干扰了其正常的代谢途径,而降低了亲本菌株的生产能力,对育种的效果不利;同时,做遗传标记又会耗时、费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育种工作的时间和成本。因此,自1977年以来,人们就开始了用灭活原生质体进行微生物融合育种的尝试。美味平菇A76和佛罗里达平菇A95是侧耳属两个不同的种,为了将它们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人工创造新品种,我们采用灭活原生质体融合技术,经过两年的研究,获得了美味平菇A76和佛罗里达平菇A95种间融合子。对融合子进行了多代选育,获得了性状稳定的高产优质新菌株。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于清伟 《食用菌》2016,(5):14-15
对秀珍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秀珍菇原生质体适宜的再生培养基为:马铃薯200 g,蔗糖20 g,KH_2PO_4 3.0 g,MgSO_4·7H_2O1.5 g,维生素B_1 0.1 g,0.6 mol/L甘露醇。采用上述培养基,原生质体再生率达到0.85%。  相似文献   

14.
诱变产生营养缺陷型菌株是获得遗传标记菌株的常规方法之一,最近国外报导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平菇原生质体缺陷型突变体的融合,并获得了种间和种内的融合子。为了进行食用菌的细胞融合,我们首先对平菇的孢子和原生质体进行了紫外灯照射诱变,希望获得营养缺陷型标记菌株。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株:plf,佛罗里达平菇。引自南京林业化学研究所。 (二)方法: 1.孢子经Tween80分散处理后制成悬液。将制好的孢子悬液在磁力搅拌器搅拌的同时用15w紫外灯照射,距高30cm,被紫外线诱变的孢子于液体基本培养基中进行避光振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培育出远缘杂交新菌种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刘振岳等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培育了香菇与平菇两个属间的远缘杂交新菌种──平香一号。专家认为,这是生物工程领域的重大突破。对平菇与香菇异属间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生物工程技术研究界的重大理论课...  相似文献   

16.
细胞融合是两种不同遗传类型的原生质体,彼此经过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的融合进行遗传重组,再生为新类型。在微生物方面,丝状真菌原生质体最初由M.Musilkova(1966)分离成功。Ferenczy(1974)首先实现真菌细胞融合,Anne(1975)以聚乙二醇(PEG)诱导青霉素原生质体融合成功,随后在木霉属、头孢霉属、假丝酵母等皆取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索采用电击法导入荧光标记物的条件。发现钙黄素荧光标记物可以导入平菇原生质体,脉冲强度在0~1500v/cm条件下,导入率呈线性增长,成活率则下降,两种观测指标呈相反趋势。平菇原生质体的最适电击脉冲强度为1500v/cm(3×1.1cm)。  相似文献   

18.
湖南师范大学张志光教授主持的食用真菌、工业真菌、农业真菌的原生质体分离、再生和融合技术,今年元月份通过专家鉴定。他们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平菇属的粗皮侧耳与佛罗里达两个品种,作了种间原生质体的融合,选育出“平杂49”、“平杂52”等5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平菇杂交新品种,在浏阳、长沙等地试种,比原品种的产  相似文献   

19.
五、原生质体融合剂两种不同原生质体的融合,需要在混合的原生质体溶液中加入融合剂促进粘合。动物细胞融合最初采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在植物细胞融合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 E G)后,即广泛应用予微生物细胞融合工作中。 P E G作用机制是:原生质体在一定浓  相似文献   

20.
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一种自制的真菌细胞壁溶解酶——溶壁酶(Lywallzyme),通过酶解试验比较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酶解温度及酶解时间等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通过原生质体的再生试验,系统地比较了菌龄、渗透压稳定剂和酶解时间及再生培养基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频率的影响,从而找到凤尾菇茵丝原生质体分离和再生的较适条件。在适宜的酶解条件下可分离到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其产量最高可达3×10~7个/me以上。本试验中,原生质体的再生频率最高为4.98%。同时,本文还对凤尾菇菌丝原生质体再生过程的形态变化作了适当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