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从广西不同蚕区收集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对家蚕的致病力。结果:在采集广西10个蚕区的病毒样品中,表现出不同蚕区的BmNPV致病力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最强的是从宜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6.91×10^5个多角体/mL,最弱的是从象州采集的BmNPV,其LD50为5.44×10^5个多角体/mL,病毒致病力呈现一定的趋势,即广西南部BmNPV的致病力普遍高于广西北部BmNPV。广西不同蚕区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致病力存在差异性,防治家蚕血液型脓病需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化学诱变的BmNPV对家蚕细胞和虫体感染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文报道化学诱变剂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多角体形态有明显的诱变作用 ,诱变的BmNPV基因组对某些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电泳谱发生变化。本文研究进一步表明 :诱变BmNPV感染家蚕Bm N细胞的病变特征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不同 ,但形成不定形超大多角体的空斑时间延迟2~ 3d;诱变BmNPV感染家蚕幼虫后 ,病蚕体内各组织病变损害的感染程度 (易感性 )与对照基本相同。研究结果提示 ,诱变的BmNPV对家蚕培养细胞、虫体组织的感染性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日本株的三种核酸型病毒AK-3、BGI-2、CO-4添食家蚕,并设清水对照,结果其生长情况、死亡率、全茧量,与正常饲养家蚕无显著差异;血液镜检没发现多角体;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病毒对家蚕无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为开展核型多角体病毒与宿主互作关系的研究,建立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ni)细胞体外扩增体系,分析其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差异。采用剪切分离后的蓖麻蚕蛹精巢组织材料,将分散的细胞在TNM-FH培养基中经数月换液培养后,获得了扩增的蓖麻蚕蛹精巢细胞系(BMC1)。BMC1的倍增时间约为65h。病毒的感染性实验表明:BMC1细胞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比较敏感,在感染的细胞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多角体;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多角体蛋白基因启动子可以在BMC1细胞中表达,但难以观察到多角体形成和细胞的病变,提示BMC1可以作为BmNPV的稳定化表达受体;而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crNPV)单独感染BMC1细胞时,无明显病变,只有在与AcNPV混合感染时可观察到PcrNPV多角体形成。BMC1细胞对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敏感性具有差异,不同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性差异的机制有待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5.
调查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ycis,简称Nb)分别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m CPV)、家蚕肠道菌、苏芸金杆菌(Bt)和家蚕白僵菌联合感染家蚕时存在的拮抗情况。结果显示家蚕感染适量Nb后,再以其它病原感染家蚕,都具有一定的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效果,其中以Nb感染家蚕后再感染Bm NPV或Bm CPV的抑制效果较明显,但其他病原或其他感染方式对降低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是主要的家蚕病毒病病原之一,由其侵染家蚕引发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严重影响云南的蚕业生产。测定分离自云南蚕区的Bm NPV株系(Bm NPV-YN1)对家蚕1~5龄幼虫的毒力,并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该病毒株对家蚕各龄幼虫的感染致病力。结果表明,以浓度为1×10~8~1×10~5m L~(-1)的Bm 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后,家蚕各龄幼虫的感病死亡率随添食病毒多角体悬液浓度的降低而下降,添食1×10~7m L~(-1)Bm NPV多角体悬液后第7天,家蚕1~5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00%、76.67%、72.22%、56.67%和26.67%。Bm 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病力与龄期相关,其敏感程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1龄、2龄、3龄、4龄、5龄。用Bm NPV-YN1多角体悬液添食家蚕1~5龄幼虫后第7天,致死中浓度(LC_(50))估计值分别为4.78×10~4m L~(-1)、5.38×10~5m L~(-1)、2.22×10~6m L~(-1)、7.95×10~6m L~(-1)和3.92×10~8m L~(-1)。在1×10~8~1×10~5m L~(-1)浓度范围内,Bm NPV-YN1对家蚕幼虫的致死中时(LT_(50))与添食浓度相关,对1~4龄幼虫的LT_(50)值随着Bm NPV-YN1添食浓度的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Bm NPV-YN1对家蚕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效应,提示云南蚕区对血液型脓病的防控应以小蚕期为主,同时密切关注各龄期的眠初期。  相似文献   

7.
新生臭氧气流对家蚕多种病原体具有消毒效果.试验表明:用新生臭氧气流处理30分钟,可使白僵菌、黑胸菌、苏云金杆菌及灵菌完全失活,可使黄曲霉对家蚕的致病力下降,可使病毒多角体NPV及微粒子孢子完全失去致病力.  相似文献   

8.
用电击法取 5龄第 4天的家蚕肠液 ,加入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opolyhedrosisVirus)和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病毒 (HybridAutographacalifornicaNucleopolyhedrosisVirus)的多角体或游离病毒粒子 ,分别作用 70min和 4 0min后 ,感染家蚕细胞Bm 5和秋粘虫细胞Sf 2 1,发现病毒粒子已经被家蚕肠液灭活。进一步用BmNPV多角体喂饲 2龄蚕后 ,收集 2 4h内的蚕粪 ,用培养基浸泡后 ,抽提液中亦不含有具感染性的病毒粒子。上述结果说明家蚕肠液对昆虫杆状病毒的病毒粒子具有很好的灭活作用。因而 ,在家蚕核多角体病毒病预防上 ,提高蚕的健康水平、注意起蚕处理和饲养密度、及早发现和隔离病蚕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群(Cypovirus)。感染家蚕后,能在中肠圆筒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形成多角体,这种蚕病就叫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1967年田中等发现一种寄生于中肠圆筒形细胞核中的大型多角体,其患病蚕中肠混浊、褐色、不象细胞质多角体病那样中肠呈乳白色。当时命名为中肠  相似文献   

10.
宿主域扩大的苜蓿尺蠖核多角体杂交型病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mNPV)的解链酶基因DNA和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AutographacalifonicaMultipleNuclearPolyhedrosisVirus,AcMNPV)的基因组DNA共转染到秋粘虫细胞系Sf 2 1,经过累代的筛选获得既能感染家蚕细胞 ,又能感染秋粘虫细胞的宿主域扩大的杂交型病毒HyNPV。  相似文献   

11.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四角形多角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mNPVt是从BmNPVh中筛选出的一株四角形多角体病毒突变株。研究表明:BmNPVt的潜伏期、致病力、寄生部位、细胞病变同BmNPVh无甚差异;BmNPVt和BmNPVh之间存在干扰现象;Bm-NPVt的增殖类似于BmNPVh,但囊膜的形成方式两者之间不同。四角形多角体表面粗糙,具有小孔;它的外层电子密度较高,有一厚度为1500A的中间层。多角体蛋白晶格间距离为48A,分子量为29000dolt。同六角形多角体蛋白相比,四角形多角体蛋白的Glu含量较低,Tyr含量相对较高,胰酶酶切图谱两多角体蛋白存在差异。此外,多角体蛋白中Cu、Fe的含量和对酸碱溶解性,两多角体间也存在差异。BmNPVt为杆状,大小为330—340×85nm,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性,BmNPVt—DNA的变性温度为83℃,分子量为6.94×10~7dolt。镇江株、苏州株、日本株之间病毒DNA的EcoRI酶切图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的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BmCPV_t内发现和分离出一株新的核包涵体小种,初步命名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核包涵体小种(Cytoplasmic Polyhedrosis Virus——Suzhou nuclear polyhedra forming strain,简称CPV——Suzhou N strain),家蚕感梁CPV——Suzhou N Strain引起的多角体病,与国内外已知的CPV各变异株不同。本病蚕的多角体只在中肠组织圆筒形细胞核内检出,多角体内有许多病毒粒子,病毒粒子球状,具有核蛋白紫外吸收特征性光谱和较强的感染活性,病毒核酸初步鉴定为dsRNA。  相似文献   

13.
昆虫杆状病毒具有相对狭窄的宿主域.虽然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两者DNA序列的同源性在95%左右,但AcMNPV不能在家蚕细胞中很好的复制,对家蚕幼虫不具有致病能力,但其基因组中个别基因可在被接种该病毒的家蚕幼虫体内表达.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对共感染的优势病毒BmNPV复制所需原料蛋白及转录因子形成竞争,进而抑制BmNPV在家蚕幼虫体内的复制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潜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血液型脓病)是家蚕饲养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对该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等,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已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家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后,蚕体内是否存在潜伏病毒,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潜伏病毒在诱发因子的作用下被激活,使蚕发病;有人不同意,认为蚕感染NPV后,可能发  相似文献   

15.
1家蚕中肠型脓病的病原 家蚕中肠型脓病,又叫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病,其病原为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 Cytoplasmic Polyhedrosis,BmCPV)。该病原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主要寄生于家蚕中肠上皮圆筒状细胞的细胞核内(图1)。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以游离态病毒粒子和多角体2种形式存在于病变细胞中:  相似文献   

16.
初步研究了苏芸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morinuclearpolyhedrosisvirus,BmNPV)对家蚕的联合致病作用。结果表明,BmNPV可增强B.t的毒力,增效作用显著;3.6×104、1.2×105mL-1B.t可增强BmNPV的毒力;与单独感染相比,B.t与BmNPV联合感染可缩短LT500.1~2.1d,加速家蚕死亡。  相似文献   

17.
理化因子对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理化因子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软化病病毒(FV)的影响,国内外很多学者做过试验.浓核病病毒(DNV)原先作为FV的一个株,也有人做过理化因子影响的试验.本文主要报道一些理化因子对我国家蚕浓核病病毒的病原性及抗原性的影响,为保存、提纯及消灭本病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在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杆状病毒的致病机理、改善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表达效率 ,将来源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ZJ8株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cystenineprotease,CP)基因克隆到转移载体pVL 1393上 ,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VL cp ,与线性化的Bm BacPAK6病毒DNA共转染家蚕Bm 5贴壁细胞。通过蓝白斑筛选、纯化后得到的重组病毒经PCR鉴定证明 ,cp基因已被正确导入 ,注射感染家蚕 5龄幼虫 12 0h后表达产物活性达到最高。对表达产物进行SDS PAGE及酶活力分析 ,检测到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家蚕生物反应器中的表达 ,其表达量约为 16 0 0U/mL。  相似文献   

19.
<正> 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CPV)的血清学研究,有关抗原的纯化方法(1978),血清制备及对流免疫电泳检测(1970)等已分别报导过。 本文着重报告CPV抗血清与家蚕质型四方形多角体病毒(CPV_t)、六角形多角体病毒(CPV_h)、病毒性软化病病毒(FV)、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等中和效果,以及对桑  相似文献   

20.
讲演者基于对感染软化病病毒的家蚕幼虫用高温处理抑制发病的效果在组织学方面的研究(INOUE and TANADA,1977),对于感染了软化病病毒(IFV)、小型软化病病毒(SFV)以及细胞质多角体病病毒(CPV)等各种病毒的家蚕幼虫的高温疗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