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新技术》2015,(1):35-36
日前,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玉米实地测产,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实测确认,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达1136.1千克,再创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近几年来,吉林省农科院在省政府实施"吉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玉米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连续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玉米高  相似文献   

2.
李双艺  李添 《吉林农业》2014,(24):14-15
<正>日前,省农科院研究并大面积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我省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进行玉米实地测产,经过农业部专家组现场实测确认,单产达到1136.1公斤/亩,再创我省西部半干旱区玉米亩产超吨粮的新纪录。几年来,省农科院在省政府实施"吉林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省玉米产业体系"、"玉米可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项目的支持下,研究示范推广的玉米可降解  相似文献   

3.
今年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吉林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工作会议在吉林省召开。与会专家指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吉林省承担的这个项目,经过2004和2005两年的实施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特别是对全省粮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最高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机插水稻具有省工、节本、高产、高效等综合优势。2005年我县机插水稻面积达18.6万亩,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27.4%,平均亩产达648.7kg,较全县大面积生产(对照)亩增22.3kg,增幅3.6%,并涌现出了亩产接近700kg的丰产方。特别是2005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在丰产方上采取丰产高  相似文献   

5.
该品种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电话:0311-6839186)培育,于2004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具有高产、节水、抗病等特点,被“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列入2005年首选品种,在河北示范测产15亩,平均亩产达628.47公斤。  相似文献   

6.
<正>10月16日,"吉林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助推合作社快速发展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送科技下乡榆树现场会"在榆树市五棵树镇举行。这是由吉林省科技厅主办,榆树市人民政府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旨在展示依靠粮食丰产科技,以农业合作社为载体,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效果,使科技与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的一次科技现场观摩会。  相似文献   

7.
1983~1986年,我们在海头镇连续三年进行了千亩小麦、玉米丰产试验,年亩产依次为1020.9公斤(小麦464.8公斤,玉米556.1公斤)、1004.72公斤(小麦452.52公斤,玉米552.2公斤)、1023.5公斤(小麦454.78公斤,玉米568.72公斤),年年亩产超吨粮,现将其生物学指标及栽培技术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8.
《四川农业科技》2014,(11):31-31
<正>2014年9月11日,受四川省科技厅和农业厅委托,德阳市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农业局组织有关专家,对中江县农业局结合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玉米高产创建等项目实施的玉米2万亩高产示范区进行了现场验收。验收结果:万亩示范区(2.046万亩)平均亩产637.36kg,其中辑庆镇文堂村的正红505百亩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735.36kg,高产攻关田亩产达813.1kg,创四川省丘陵地区夏玉米高产新纪录。验收组认  相似文献   

9.
<正>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项目和"亩产吨粮"目标,结合多年的农技推广和植物保护一线工作实践,借助"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粮食生产活动,拟定了小麦高产一系列配套技术并用于当地小麦生产指导,取得了良好成效,现归纳总结如下,以期给各地小麦生产提供借鉴。一、播种前管理1.秸秆还田秋收后,用机械实施耙切耕翻作业,要求碎片长度不超过5厘米。2.深耕细耙每隔2~3年进行一次深耕,耕深超过25厘米,加  相似文献   

10.
<正>本报讯日前,在河南项城永丰镇顺利召开的湖北祥云集团"健康云"小麦专用肥实收测产观摩会中。经过现场采收、称重、去杂去水后最终确认,取得了亩产740.6kg的骄人成绩。当现场公布测产数据时,观摩农户十分激动,因为2016年河南小麦平均亩产不超过500kg,即使2017年作为丰产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亩产吨粮的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玉米是重要的粮、饲兼用作物,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80年代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玉米产量徘徊不前,1985年玉米品种更换为So704,加上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玉米生产出现了新转机,产量迅速提高。1988年全兵团有13 587亩玉米亩产超过800kg,1989年有594.9亩玉米亩产达到吨粮。1990年9月15—19日,由农业部玉米专家顾问组、中国农科院、新疆八一农学院、石河子农学院有关专家、教授组成的测产验收组,对农七师一三一团5个条田1103.67亩和农五师八十七团六连4个条田503亩玉米测产验收,结果前者平均亩产1 031.82kg,后者平均亩产1 069.4kg。现将这两个团吨粮田玉米的产量结构及栽培技术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2.
免征农业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连续三年。  相似文献   

13.
从验收专家对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长江中游南部(江西)双季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晚稻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现场传来好消息:我校提供技术依托的“淦鑫688”水稻亩产实现超高产攻关田为611.2千克、核心示范区为565.3千克。  相似文献   

14.
<正> 新郑县是黄淮海平原的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长期以来是以小麦为主,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为了打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从1987年起,我们在县农技中心试验站和城关乡贾庄村分别开展了10亩小麦—玉米年亩产吨粮攻关试验研究和百亩吨粮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系列化、模式化栽培和科学化管理,夺得了两季高产。1987年攻关试验亩产1044.8公斤(小麦413.4公斤,玉米631.4公斤);百亩连片(107亩)亩产930公斤(小麦450公斤,玉米480公斤)。1988年攻关试验亩产1039公斤(小麦400公斤,玉米636公斤);百亩方亩产1003公斤(小麦494.5公斤。玉米508.5公斤),1989年攻关试验年亩产1040.7公斤(小麦420.5公斤,玉米620.2公  相似文献   

15.
打造“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4年工作会正在各粮食主产区陆续召开,从工作会上了解到,2013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佳绩,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2013年,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在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的联合推动下,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人民政府的大力配合下,整体推进良好,按计划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技术集成取得较好进展,项目区"一田三区"增产  相似文献   

16.
“郑6辐”     
一、来沅用(辉县红×内乡5号)F_2×黑麦育成的郑州6号,又经68—69连续辐射诱变,74年选育成的。二、产量表现郑6辐在郑州连续四年产量试验,74年测产,亩产753.5斤,比丰产3号增产18.7%,75、76、77年三年中肥组区域试验,产量均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为配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在太平畈乡高山铺、王家店2个村的核心示范区应用了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同时用生物制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使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区水稻生长期实现了无(化学)农药污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探索黄淮海地区在优良的品种和栽培技术条件下,如何从现有光能利用率0.4%左右(亩产粮食500斤左右),提高到2.5%(亩产粮食2000斤)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年亩产一吨粮.根据省委领导的指示,1982年我们在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东王庄大队进行了稻麦两熟百亩吨粮的技术联产,农业厅党组书记翟根会同志参加了联产,在新乡地区农委、农业局及有关县、社、队的大力支持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现将情况介绍如下:(一)承包合同和合同完成情况联产单位:省农业厅、新乡地区农业局、新乡师范学院、七里营公社农技站、东王庄大队农技组为甲方,东王庄大队二队、  相似文献   

19.
<正>据郑州召开的全国粮食丰产科技工作经验交流会得知,自2004年以来,由国家4部委联合12个粮食主产区人民政府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0.
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为了探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对我国粮食增产的作用,从我国粮食需求、该工程实施的必要性和工程实施成效等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从"三区"建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大作物的技术集成、技术攻关、超高产突破、储粮减损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涉农企业与工程结合模式等几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