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2011年,笔者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荷斯坦奶牛场及部分散养户饲养的12613头奶牛进行了调查,共确诊皱胃移位病牛629头,平均发病率4.99%。其中,581头表现为左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92.4%,47头表现为右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7.6%。通过调查,了解了皱胃移位在石河子地区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调查时间和范围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对在石河子地区的121团、133团、134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  相似文献   

2.
以2周龄羔羊皱胃为原料,研究了超声强度、超声提取时间、食盐浓度以及皱胃黏膜与提取液的比率(W/V)对羔羊皱胃酶比活的影响,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此4因素对羔羊皱胃酶的比活均有极显著的影响,超声强度和皱胃黏膜与提取液比率、提取时间和皱胃黏膜与提取液比率间还存有交互作用,且对酶比活也有显著的影响。超声提取羔羊皱胃酶的最优条件为:超声强度38 W/cm2下处理25 min,提取液浓度14%,皱胃与提取液比率1∶30,预测出提取羔羊皱胃酶的比活最高可达267.320 SU/mg,与试验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奶牛久配不孕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久配不孕是指母牛在经过3次以上配种而不能怀孕的一种病理现象,其发生率一般在15%左右。近两年,兰州地区久配不孕奶牛数越来越多,发生率高达25%。为了有效地遏制这种现象,提高奶牛受胎率,笔者根据兰州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引起奶牛久配不孕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奶牛流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产犊率下降,奶牛的产犊间隔和空怀时间延长,严重影响了奶牛的产奶量。近年来,牛群的流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本文简要介绍奶牛流产原因、临床症状及综合防治措施,以便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奶牛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母牛繁殖出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繁殖技术。自1925年Lush首先报道通过分离兔精子试图控制性别以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对性别控制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性别控制方法主要是受精之前的性别精子分选和受精之后的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笔者经过3年多的研究,认为奶牛后代性别与授配月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采用在瘤胃背囊、皱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近端安装有双极胃肠电极及应力传感器的土种公山羊 5头 ,按自身对照设计 ,研究了双氯醇胺对山羊胃肠电活动及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β 激动剂双氯醇胺在功能上有与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 ,即可直接或间接地抑制山羊胃肠道电活动和运动。与对照期相比 ,给山羊皮下注射双氯醇胺后 ,其瘤胃背囊、皱胃幽门部及十二指肠近端的快、慢波电位振幅显著降低 (p <0 0 5) ,瘤胃运动的应力波值极显著减小 (p <0 0 1) ,但快、慢波频率无明显变化。瘤胃运动的应力波值与瘤胃快波电位振幅以及应力波延续时间与快波峰电位数间呈强正相关 (R值分别为 0 94± 0 32和 0 85± 0 2 7)。体外试验结果亦显示 ,双氯醇胺可使离体十二指肠段的快、慢波电位振幅减小 ,张力波值大幅度下降 ,张力曲线变得平滑  相似文献   

7.
对羔羊皱胃酶的凝乳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皱胃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低于40℃酶稳定性较好,60℃处理10rain,酶活完全丧失。在乳pH5.5~7.5之间,随乳pH的增大而降低,当pH达到7.5时酶活近乎完全丧失;酶液在pH2.0~7.0之间处理20h后,酶活还保持稳定。AP^3+,Ca^2+和Na^+对皱胃酶有较强的促凝乳作用,K^+,Mg^2+,Mn^2+,Fe^3+无较明显的促进和抑制凝乳作用,而Cu^2+和Zn^2+有明显的抑制酶活的作用。并研究了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得出羔羊皱胃酶催化反应的米氏常数Km为1.893g/L。  相似文献   

8.
奶牛子宫炎是一种生殖系统疾病,多发于母牛产后,是奶牛三大疾病之一,在兽医临床上被视为一大顽症,严重的患牛会失去饲养价值最终淘汰。该病常呈现慢性经过,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低,是导致奶牛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不同血统含量奶牛泌乳性能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荷斯坦牛血统含量对头胎泌乳性能和早期体重的影响,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选取荷斯坦牛血统含量不同的荷黄级进杂交奶牛和纯种荷斯坦牛共85头,分为三组,分别测定其头胎泌乳性能及初生、2、4、6、9月龄体重,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月龄体重与头胎泌乳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期体重和泌乳性能随着荷斯坦牛血统含量的提高均有上升趋势,且三组奶牛的6月龄体重与头胎泌乳性能呈极显著相关(P<0.01);初生重、9月龄体重与部分泌乳性能指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表明随着荷斯坦牛血统含量的提高,杂种牛与纯种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和早期体重的差距逐渐缩小;不同血统含量奶牛的初生重、6月龄体重与泌乳性能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曾接诊了一例由于荨麻疹治疗不及时而引起奶牛乏情的病例,经过两个多月的综合治疗,该奶牛痊愈,并产下一健康公犊。一、主诉奶牛产后半年多时间不见发情,五个多月前发现颈部有几个蚕豆大小的扁平皮疹,以为是蚊虫叮咬所致,未引起重视。近一两个月来,奶牛背部、尻部也相继出现皮疹,奶牛精神亢奋,食欲降低,反刍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兵团垦区奶牛养殖业呈高速发展趋势。近两年,许多团场相继从国外引进大批荷斯坦奶牛,出现了许多规模化奶牛场和养殖小区。随之,规模化奶牛场的疾病防疫日益重要,其中消毒与免疫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有效途径,如何做好此项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奶牛理想的繁殖周期是1年产1胎,奶牛只有经过发情、配种、妊娠和分娩后才能产奶,而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妊娠诊断和生殖监护等多项技术环节,也伴随着子宫及卵巢等繁殖障碍疾病的发生.牛群繁殖不仅决定着再生产所需的犊牛的提供,而且决定着泌乳性能的发挥,因此牛群繁殖管理是奶牛生产的首要环节,搞好奶牛的繁殖管理是实现牛场效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刘国信 《科学种养》2008,(12):43-44
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全身肌肉无力、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3~6胎次的高产奶牛,初产母牛几乎不发生此病。奶牛发病多因分娩前后血钙浓度急剧下降和大脑皮质缺氧。本病多呈散发,但个别养殖场的发病率可高达25%~30%。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为了解河南省奶牛病毒性腹-黏膜病的发生情况,2009年5月对河南省的豫东、豫西、豫南、豫北和郑州市五区域20个奶牛小区的355头奶牛,随机采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血清抗体,结果显示20个奶牛小区有17个奶牛小区感染有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场感染率为85%,各小区奶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检测阳性率在0-88.24%,血清阳性率平均为53.8%,表明该病在河南省奶牛中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关超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3):47-50
为探讨NPN(non protein nitrogen 非蛋白氮 简称NPN)补充料在奶牛养殖业中的作用,选取相关材料和方法进行研究。中国荷斯坦奶牛32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头。试验组在精料中用NPN补充料取代一定数量的常规蛋白质补充料,对照组饲喂常规饲料,不添加NPN补充料。经过60天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奶牛总产奶量16108 kg,比对照组的15289 kg增产819 kg,平均每头每日增产0.85 kg,以当地鲜奶时价2 元/kg计,计算出日增收1.7 元。再来计算饲料成本,在用NPN补充料替换出常规蛋白质补充料胡麻饼时,精饲料总成本降低544 元,即试验组比对照组饲料成本节省544 元,通过相关计算可得试验组平均每头每日节约饲料成本0.57 元。从而得出NPN补充料对奶牛产奶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对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探讨适用于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了组织培养法、常温消化法、先组培后消化法和先消化后组培法,并适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探讨哪一种原代培养方法更适合获得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培养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生长较快,细胞形态为梭形和铺路石样交织在一起;常温消化法没有成功获得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获得了绵羊子宫内膜细胞;而先组培后消化法获得了奶牛子宫内膜细胞,但无法传代、不能长久生长;而先消化后组培法获得的细胞与单一组培法获得的奶牛和绵羊子宫内膜细胞情况相似,细胞上出现很多组织残块,覆盖在细胞上面不利于细胞增殖。说明组织培养方法是简捷快速获得牛、绵羊子宫内膜细胞的方法,获得的子宫内膜细胞可以在体外至少传4代,这类细胞可以用于研究动物子宫内膜的功能和相关分子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通过HE、免疫组织化学SABC 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对瘦素受体(Ob-R)在小尾寒羊消化系统中的表达进行研究。HE染色结果显示,各组织结构正常,细胞形态清晰可见;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显示,在皱胃胃体部固有层胃底腺的主细胞和壁细胞及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肠腺的柱状细胞中均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棕黄色颗粒;western Blot 实验发现,在胃和小肠均检测到120KDa、110KDa和98KDa三条带。120KDa长型瘦素受体蛋白在胃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小肠中的表达;110KDa的短型瘦素受体蛋白,在小肠和皱胃中表达量接近。98KDa短型受体蛋白在胃和小肠表达均较弱。实验结果表明,瘦素受体在小尾寒羊消化系统中的表达,对调节能量平衡和饲料摄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代谢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酮病是高产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本研究采用酮粉法、试剂盒法分别对60头奶牛乳汁β-羟丁酸、血液β-羟丁酸、血液葡萄糖和非酯化脂肪酸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结果显示健康奶牛和酮病牛血液β-羟丁酸含量分别为509±43μmol/L和2348±127μ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葡萄糖含量分别为3.94±0.17mmol/L和3.18±0.06mmol/L,差异显著(P<0.05);血液非酯化脂肪酸含量分别为543.4±106μmol/L和315.5±103μmol/L,差异显著(P<0.05).酮病牛的血液葡萄糖、非酯化脂肪酸与血液β-羟丁酸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西北农区奶牛遗传改良与DHI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调研西北五省农区的奶牛养殖现状,收集有关遗传改良和生产性能数据资料,并加以统计分析。讨论了西北农区奶牛遗传改良工作中现存问题,认为奶牛DHI测定体系对奶牛养殖的生产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今后发展与完善奶牛遗传改良工作和DHI测定体系的建议和措施,为进一步加快西北五省农区奶牛遗传改良工作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产后1h和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诱导产后高产奶牛提早发情。结果表明,应用产后1h的初乳、产后24h的初乳及三合激素处理后,奶牛的发情率分别为90.00%、35%和100%;奶牛的配种受胎率分别为38.75%、41.67%和35.00%。应用产后1h的初乳处理产后高产奶牛的发情率较高,与三合激素处理的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三种方法处理后奶牛的受胎率差异不明显,结果相似(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