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于2014?2015年对60份不同地理来源、生育期组为MGⅢ的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分析和E基因型鉴定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MGⅢ大豆品种生育期相近,但生育期结构差异较大。来自中国北方和美国的MGⅢ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V期)较短(开花较早),生殖生长期(R期)较长,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高;黄淮海品种和南方MGⅢ组品种V期较长(开花较晚), R期较短, R期与V期的比值(R/V)较低。北方春大豆MGⅢ组品种的开花期受播期影响较其他地区同生育期组品种更为明显。中国MGⅢ组大豆品种存在6种E基因型,其中E1e2E3E4和e1-asE2E3E4分布区域广,覆盖播季类型多,而在8个美国MGⅢ组品种中只鉴定出1种E基因型(e1-asE2E3E4),表明中国大豆品种在生育期结构性状上存在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通过比较不同播期下MGⅢ大豆品种E基因在生育期性状上的平均效应值发现,含显性位点越多的材料,其V期越长,R期越短,R/V值越小。反之亦然。不同E基因对开花、成熟期的增强效果不尽相同,且春播时各显性基因的效应值均比夏播时大。不同地理来源MGⅢ组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且与生育期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中国北方春大豆品种底荚高度与R/V值负相关,但单株荚数与R/V值正相关;黄淮海大豆品种的分枝数、单株荚数、百粒重与R/V间无显著相关性;南方大豆品种分枝数与V期呈显著负相关。试验结果可为大豆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改良及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归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8个分属MG000~MGVIII的北美大豆生育期组标准品种的生育期表现为参考, 通过多点对比试验, 对来自16个试验组的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19个对照品种进行生育期组鉴定与划分。所有品种均在北京、武汉两地春播, 并选用部分代表性品种在18个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点进行补充试验。结果表明, 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的生育期组介于MG0~MGVI之间。不同区域的对照品种可归属相同的生育期组。北方春大豆区晚熟组、西北春大豆区、黄淮海夏大豆区及西南山区春大豆区的对照品种均属MGIII;长江流域春大豆区、热带亚热带夏大豆区对照品种属MGV或MGVI。热带亚热带春大豆区2个对照品种福豆301和泉豆7号所在生育期组差异较大, 分别归属MGII和MGIV。根据生育期组并考虑其他因素, 建议将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组由目前3个组以黄河为界划分为2个组, 并对南方部分试验组进行调整。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和西北春大豆区对照品种尽管生育期组相当, 但因品种抗旱性要求不同, 建议分别设置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3.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北京生态条件下,选取生育期在100d以内的我国南方及国外38个大豆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遗传变异方面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遗传力较高的有大豆主茎分枝始节R1、生育前期、全生育期、荚长、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粒数。筛选出一批对光温反应不敏感、早熟、高产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4.
对来自于中国黄淮海大豆产区、北方大豆产区和南方大豆产区的316个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鉴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育成品种的分枝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明显不及农家品种,而其它性状如主茎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优于农家品种。以育成品种和农家品种分别所作的相关分析表明,主茎荚数、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均与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显著的正相关;主茎节数与株高、主茎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分枝数与分枝荚数、单株总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或非显著正相关,但与主茎荚数呈负向显著相关;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单株粒重正向显著相关,与单株粒数负相关显著。通过比较和分析,就百粒重、生育期和株高筛选出一些具有极端值的品种,可以用作品种选育的亲本和大豆分子育种如转基因受体或分子标记作图群体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5.
夏播大豆品种的生育期特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 1 0 0d的 1 0 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 :①R1最长的为华北品种 ,最短的为外国品种 ;②R7最长的为东北品种 ,最短的为南方品种 ;③R1与生育前期即营养生长阶段 ,高纬地区长于低纬地区 ;R7与生育后期即生殖生长阶段 ,低纬地区长于高纬地区 ;④R1、生育前期长的品种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多 ,株高较高 ;R7、生育后期长的品种 ,百粒重高 ;⑤筛选出一批对光温不敏感的品种  相似文献   

6.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开花至成熟期对光周期的反应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选用来自中国不同大豆生态区的15个代表品种,比较了不同产地、不同生育期、不同播期类型的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在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方面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多样性。中国大豆典型生态类型开化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有以下顺序:南方秋豆〉南方夏豆〉黄淮夏豆〉南方春豆、黄淮春豆〉北方春豆。试验中发现,大豆品种开花至成熟期各阶段长度与它们在自然条件下出苗至初花的日数正相关。供试的早熟品种开花后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一  杨文钰  张霞  雍太文  刘卫国  苏本营 《作物学报》2013,39(10):1871-1879
间套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作物高产的重要技术,而遮阴限制间套作大豆产量,且间作和套作大豆被遮阴的生育时期不同。为明确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大豆形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2010-2012年用透光率50%的遮阳网对桂夏2号、南豆12、南冬抗22、E61和C103遮阴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遮阴对各形态指标影响程度不同,前期遮阴(VER1和VER2)对主茎长、主茎长/茎粗等主茎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主茎长、主茎长/茎粗比值平均比对照分别高45.75%,93.64%;后期遮阴(R1R8和R2R8)对分枝数和底荚高度等形态性状有(极)显著影响,分枝数平均比对照低29.97%,底荚高度平均比对照高28.59%;各品种产量受前后期遮阴影响程度不同,R/V比值低于1.4的品种产量受前期遮阴影响更大,R/V比值大于等于1.5的品种产量受后期遮阴影响更大;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茎长、第一节间长、分枝高、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分枝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茎长/茎粗比值和主茎长/分枝数比值是间接反映大豆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干旱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为明确大豆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研究播种出苗期和开花结荚期大豆在各干旱胁迫等级下各性状的生育特点。结果表明,播种出苗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出苗缓慢;株高和地上、地下干物质、株荚数、株籽粒重明显偏低,空荚率偏高,其中重度胁迫空荚率比无胁迫大豆高99%;开花结荚阶段大豆遭遇中度以上干旱,光合量减少,植株相对矮小,而空荚率高,其中重度胁迫比无胁迫高81%以上;大豆花荚期是水分的敏感期,即轻度干旱也会造成较差的产量表现。大豆播种出苗期遭遇干旱胁迫后产量偏低,主因是出苗率低、生育期短,株籽粒重低和空荚率高是次要原因;光合量少、株荚数与株籽粒重下降,且空荚率高是开花结荚期产量低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试验从339个大豆品种中选取生育期小于100d的103个品种进行生育期结构特性与农艺性状之间的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荚数与单株粒数、生育前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1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R7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2)遗传力>60%的农艺性状分别为结荚高度、株高、主茎节数、R1、百粒重、生育前期、荚长、生育后期、全生育期。3)相对遗传进度的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株高、单株粒数。4)遗传变异系数>25%的为主茎分枝数、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单株粒数、株高、单株荚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覆盖20条染色体的68对多态性引物在120个大豆品种(系)[包括67个中国大豆品种(系)和53个引自美国的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20份大豆材料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a=1.9852,Ne=1.4343,H=0.2776,I=0.4361);中国大豆比美国引进大豆遗传多样性水平高;7个群体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为,黄淮海地区组>引种资源组>热带亚热带地区组>长江流域地区组>北方春大豆组>西南山区组>鲜食大豆组;7个群体间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807,群体内遗传多样度(Hs)为0.2361,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89,基因流(Nm)为2.6468,群体间存在中低度遗传分化,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Nm较丰富;以群体和单个品种(系)为单位进行UPGMA聚类的结果基本一致,部分材料相互交错。大豆种质遗传多样性与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同时,不同地区间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黄淮海地区、西南山区、热带亚热带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的大豆材料遗传距离较近;引进大豆、北方春大豆和鲜食大豆与其他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可作为拓宽中国栽培大豆遗传背景的物质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过初次测产、一次测产表现优良的20份杂交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参试的20份杂交大豆组合中比高产对照黑农38号增产的组合19个,增产幅度为2.39-61.33%,其中增产15%以上的组合11个,占参试组合的55%;增产2.39-14.76%的组合8个,占参试组合的40%;减产组合一个(-11.4%),占参试组合的5%。产量性状分析表明,不同性状变异程度不同。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品种选育中亲本选择及筛选优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TOPSIS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109份大豆品种6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6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5964~2.8692,变异系数为6.79%~20.1%,其中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低,遗传最为稳定。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主成分,累计遗传贡献率为79.98%,并构建优良品种评价方程S=0.48S1+0.31S2+0.21S3。运用主成分分析和TOPSIS分析选出7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品种,可在新品种选育中作为优良亲本使用。通过聚类分析将109份大豆品种分为5类,其中第Ⅰ类综合性状最好,可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优良大豆品种,第Ⅴ类仅有‘登科2号’具有极短的生育期,可在无霜期短的地区进行推广或者参与极早熟品种的选育。内蒙古自治区大豆品种类型繁杂多样,大豆育种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是高品质大豆品种匮乏,还需着重关注大豆高油、高蛋白育种,并且选育亲本大多来源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而本地品种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也是限制内蒙古自治区大豆...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与大豆产量、品质、抗逆性、适应性等重要性状相关的125对SSR标记对中国大豆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的89个大豆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自北向南大面积种植品种SSR标记的多态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黑龙江北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辽宁地区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依次为0.414、0.469、0.522和0.562。除黑龙江北部以外,其余3个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比80年代以前种植的品种高。根据Nei和Li提出的遗传相似系数对供试品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除黄淮海北部地区的冀豆12外,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大面积种植品种各自聚成一类,而在东北地区品种中,吉林辽宁和黑龙江地区的品种归属不同亚类,表明同一区域内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同质化现象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15.
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是大豆的重要形态性状,与进化密切相关。利用由151个家系组成的野生大豆(Glycinne soja Sieb et Zucc.)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群体(SojaCSSLP1),通过不同表型CSSL组间比对,分别检测到与结荚习性、荚色和种皮色相关的1个、3个和2个野生片段(基因)。其中,5个野生片段(基因)分别与前人在栽培豆中检测到的无限结荚Dt1、荚色L1、荚色L2、绿种皮G和黑种皮i基因相对应,说明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间、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间在这些片段上均存在等位变异分化,是与大豆进化相关的基因/片段。另一个与荚色相关的Satt273野生片段能使大豆表现黑荚,可能是本研究的新发现,但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甘蓝型油菜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效率,对229份DH纯系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枝高度、一次分枝数、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等)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长度、单株生物学产量和单株经济学产量等5个性状偏向于父本,而一次分枝数和主花序角果数偏向于母本。相关性分析显示,株高、分枝高度、主花序角果数、单株经济学产量和单株生物学产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一次分枝数与株高和分枝高度之间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可将农艺性状综合为株高因子、一次分枝数因子、主花序角果数因子和分枝高度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0.0%,基本涵盖了农艺性状的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是大豆主要的病害之一,给我国大豆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豆抗病育种是目前防治大豆花叶病毒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发掘抗病基因是抗病育种的基础。本文在前期对大豆抗SMV株系SC3基因精细定位的基础上,克隆了2个具有TIR-NBS-LRR典型抗病结构域的基因(GmR47和GmR5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GmR47和GmR51基因均在抗感品种中存在氨基酸位点的突变,而且突变位点都位于保守结构域内,这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为烟草花叶病毒(TMV)抗性N蛋白;物种间同源比对结果显示, GmR47和GmR51基因与野生大豆亲缘较近。qRT-PCR结果表明, GmR47和GmR51能够响应SMV的侵染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2个基因存在IN1、IN2和IN3不同的剪接体,所有的剪接体都能够响应病毒的诱导增加表达量,且在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高于感病品种, IN1和IN2的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较为明显, IN3的表达量则相对稳定,说明这些剪接体可能参与大豆对SMV的抗病过程。本研究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豆豆荚与叶片的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东农42、东农163二个大豆品种为试材,对鼓粒期大豆叶片和豆荚的叶绿素含量、氨基酸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豆荚叶绿素总含量平均占叶片叶绿素总含量的1%~2%, 豆荚的光合速率与其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豆荚的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都较叶片含量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比叶片低。豆荚的蛋白质、还原糖、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存在品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及选育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大豆杂交种杂种优势大小及其稳定性,进一步探讨杂交大豆选育方法,通过对2006—2010年异地鉴定试验初次测产及二次测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杂交种同常规对照品种比较,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增产效果显著。大豆杂交种各产量性状间差异明显,这是由杂交种的遗传基础决定的,与杂交种的亲本的遗传基础及配合力有关。杂交种产量优势主要来自于三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枝数等产量性状,为杂交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同时指出了大豆杂交种异地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