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是指以沼气生产工程为中心,以蔬菜种植为前提,以养猪为源头的养殖、沼气、种植、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循环系统,探索并建立"养猪–沼气-种菜"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通过分析"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阳市农村沼气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沼气是一项关系农村能源、农村卫生、农业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南阳市农村沼气发展实践,深入总结了沼气的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和原因,明确了沼气发展的方向、定位、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农村沼气事业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初以来,新疆沼气事业的发展经历了"户用沼气—养殖小区沼气—规模化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在全区推广了各类沼气利用设施.其中,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沼气工程与现代生态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变革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和农民生活富裕化...  相似文献   

4.
肖方艳 《乡村科技》2019,(12):114-115
“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紧紧围绕着生态循环农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水稻种植为核心、以畜牧养殖为支撑、以秸秆回收利用为载体来促进种养殖业循环发展。本文首先概述“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其次分析“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作者介绍了静宁县发展沼气的思路背景、成效意义,实践探索开展“畜沼果”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为当地果品产业提质增效,促进畜牧养殖发展,拓展农村沼气利用途径,走出了“肥气并举,服务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农村沼气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南平市沼气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南平市沼气建设现状、沼气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和典型案例的介绍,阐述了南平市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稻、菜、菌、烟、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生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解决了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了村容村貌,带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为了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家园,积极探索和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实现资源化利用、清洁化生产,推动农村沼气建设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提升优化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针对当前南平市发展沼气生态循环模式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现在用沼气做饭,既干净环保,又安全节省,用起来很方便."提起用沼气的好处,河南省禹州市梁北镇董村店村村民付风娥高兴地告诉记者. 付风娥说的沼气入户,得益于禹州市中鑫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鑫奶牛公司)"养殖一沼气一肥料一粮经作物一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模式,中鑫奶牛公司将养殖场、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和果蔬及粮食种植四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以畜牧养殖为龙头、以沼气工程为中心、以有机肥生产为纽带、以粮食和果蔬种植为支撑的生态循环农业,促使农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多赢,为中鑫奶牛公司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提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重点在于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促进种养循环、农牧结合、农林结合等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创新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以沼气为媒介的物质循环模式、种养结合的均衡发展模式和"前店后园"的"接二连三"模式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路径。同时,促进农业向绿色发展转型,以绿色、安全、高品质的农产品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正>为更好地促进正阳县现代农业的发展,确保正阳县农业朝着安全、优质、高效、低耗方向发展,笔者结合正阳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简称"沼气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的沼气工作实践与对沼气生态农业的理论探讨,谈几点体会与建议。一、沼气生态农业的概念沼气生态农业就是依据生态学原  相似文献   

10.
发展沼气是科学利用生物质能的有效途径,沼气综合利用是沼气迈向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只有充分合理地把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起来,提高新的技术水平,发挥沼气在农业生态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中的作用,使沼气创造出更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