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针对某款卡车方向盘怠速抖动过大的问题,采用"怠速—匀加速"的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得出原因是:方向盘共振和动力总成悬置解耦较差。在方向盘结构改进成本较高的约束条件下,提出了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分布方法。经试验验证,怠速方向盘抖动降低了68%;说明优化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模态是降低方向盘怠速抖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某型商用车高速行驶时方向盘抖动问题,通过试验确定振动的传递路径及产生振动的振源,并结合理论分析,确定共振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振源技术指标的控制及对传递路径中ride bushing阻尼角的优化,吸收传递过程中的能量,减小振动能量的输出。经验证,优化后的方向盘高速抖动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皮卡车特定车速下的异常振动问题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结合相关实车试验分析结果确定异常振动的原因。对比车架模态仿真与试验结果以验证有限元模型的精确度,进而对样车车架进行扭转与弯曲工况下的刚度分析、灵敏度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选取车架部分部件板厚为设计变量,车架低阶模态频率与刚度为约束,车架总质量最小化为目标对样车车架进行结构优化。优化结果表明:车架低阶模态避开了可能发生共振的频段,同时又实现了车架的刚度优化与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针对风冷柴油机热负荷高的现状,融合吸风冷却和吹风冷却的优点,研究开发了可安装不同形状尺寸叶片的万能风扇,并将3种不同形状尺寸的试验叶片与风冷柴油机原风扇叶片进行了时比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风扇风量提高了34%,静压提高了58%,冷却风流场分布更加趋于合理,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的热负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风冷柴油机热负荷高的现状,融合吸风冷却和吹风冷却的优点,研究开发了可安装不同形状尺寸叶片的万能风扇,并将3种不同形状尺寸的试验叶片与风冷柴油机原风扇叶片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风扇风量提高了34%,静压提高了58%,冷却风流场分布更加趋于合理,能有效降低柴油机的热负荷,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车辆起步抖动问题的发生原因,并对优化方案进行验证.通过对动力总成和传动轴刚体进行模态试验、整车模态试验、动力系统及整车振动试验,结合理论分析,确定问题发生原因为传动轴的二阶力激起了动力总成Y向刚体模态,引起整车左右抖动;传动轴二阶力激起整车一阶扭转模态引起整车上下抖动.优化方案验证结果显示,将后传动轴由二段轴更换...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型三轮车行驶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根据试验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悬浮式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方案,系统介绍了该悬置系统的结构特点,并对发动机悬置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发动机悬置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蓬勃兴起,发动机冷却风扇降噪技术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此,通过市场调研,利用CATIA和GAMBIT软件建立了风扇实体模型,对风扇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一汽锡柴6DL1-26E3发动机冷却风扇进行的性能测试,取得较好的效果,为发动机冷却风扇降噪技术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农用运输车辆的异常振动问题,以农用运输车辆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用运输车辆异常振动的现场测试,分析故障样车异常振动的原因,构建农用运输车辆整车简化模型,研究故障样车的固有频率,并结合拓扑优化技术,完成农用运输车辆的优化设计,进行农用运输车辆的整车道路试验,验证农用运输车辆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方案后,农用运输车辆的异常振动情况得到明显改善,驾驶室座椅处的自功率谱峰值由原来的0.96 m/s~2下降到0.31 m/s~2,比优化前降低67.7%,有效地改善农用运输车辆的低频振动情况。  相似文献   

10.
悬置是整车中的重要隔振部件,掌握并运用其隔振原理,可以为处理怠速振动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很多振动问题也都因此得到很好的解决。在介绍悬置隔振原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安装前后的优化效果,并对优化措施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对动力总成的隔振起到重要作用,对于汽车厂家的整车舒适性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款压路机,以提高设备的隔振效率为目的,对振动轮的振动传递进行了测试,找出影响振动烈度的主要因素.结合该款机型特征探索性提出提高隔振率的措施,经测试验证,明显降低了经减振器输出后的振动烈度.此隔振措施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轮摆振是普遍出现在汽车上的一个相当复杂的振动现象,根据表现特性不同,前轮摆振分为高速摆振和低速摆振,前者属于自激型摆振,后者属于强迫型摆振.根据国内外前轮摆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阐述了高速摆振和低速摆振的故障现象,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自激型摆振发生的机理,即产生“负阻尼”的原因,并指出两种形式的摆振的表现特征,最后,从车轮平衡度、转向系、悬架刚度和阻尼、轮胎的侧向刚度、前轮定位参数4个方面分析了前轮摆振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克服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王威  陈军  宋玉玲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2):17-21,35
在考虑簧载质量振动的情况下以轿车转向系与前悬架的耦合非线性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集中参数法建立髙维耦合系统的7自由度非线性动力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轮胎的非线性侧偏特性,悬架的非线性弹簧-阻尼力以及转向系连杆的弹性作用。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揭示了车轮存在失衡量时耦合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转向系参数、前悬架参数对整车摆振的影响,明确了转向系振动与前悬架振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耦合动力系统的动态设计与综合动力学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风力机风轮的振动,提出一种用于小型风力机的双叉式叶尖结构改型设计方案,通过风轮模态试验与风轮振动特性试验,测出改型设计前后风轮的模态参数、振动频率与振动加速度幅值,研究不同夹角的双叉式叶尖结构对风力机风轮振动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未改型风轮与双叉式叶尖结构风轮的试验.结果发现:双叉式叶尖结构使风轮的二阶到四阶固有频...  相似文献   

15.
车辆并联机构座椅三维减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车辆座椅的三维振动,提出采用三平移并联机构作为其主体机构,运动学分析表明在垂直方向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且机构的Jacobian矩阵与垂直位移无关,适合作为车辆三维减振座椅.机构的模态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的3个固有频率避开了人体的敏感频率,可以使人体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度.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动态灵敏度分析,确定了系统设计参数对座椅固有频率的影响情况,更好地满足了车辆对座椅动态特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自适应低振动步行轮仿生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具有高通过性的步行轮平顺性,基于鸵鸟足运动姿态与跖趾关节储能减振机理,运用工程仿生学原理与技术,设计了一种仿生自适应低振动步行轮。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轮上载荷30 N,角速度10(°)/s情况下,相比于传统步行轮,仿生步行轮轮心波动范围在软路面和硬路面分别降低了85.71%和93.33%。采用轻载荷月壤/车轮土槽测试系统验证了仿生步行轮的减振性能。当滑转率小于40%时,仿生步行轮的挂钩牵引力均大于传统步行轮;当滑转率大于40%,且仅在角速度为20(°)/s时,仿生步行轮的挂钩牵引力才小于传统步行轮,表明仿生步行轮在松软地面具有较好的牵引通过性。同时,相比于传统步行轮,当角速度为30(°)/s时,仿生步行轮在软路面和硬路面的加速度分别减少了6.3%和15.8%,振幅分别减小了14.6%和9.6%。在保证松软地面优越牵引通过性能前提下,仿生步行轮比传统步行轮的轮心波动更小,振动明显降低,有效解决了步行轮多边形效应引起的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减振装置中采用六自由度并联机构作为基体,在原动件处辅以可控弹簧阻尼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多自由度减振问题,克服了橡胶容易老化的特点。以航行中船舶仪器及乘客需隔振为例,分析其隔振要求。进行了位置反解分析与实例验证,并用ADAMS软件对此装置主体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减振仿真分析,表明其减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激光耙浆平地机代表了水田耕整机的智能化和精准化发展方向,如何提高其作业精度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而激光信号接收精度是保证水田耕整机作业精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从整机角度出发,分析了其振动特性对激光信号接收精度的影响。耙浆平地机是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的耦合,振动给激光接收器和支撑杆带来较大的空间摆动,造成接收器偏离激光信号。根据动力学方程和四参数法建立双层隔振模型,采用模糊优化方法对隔振系统进行优化求解,在此基础上完成隔振系统结构设计。试验结果表明:该隔振系统可有效地降低整机振动对支撑杆的激励,支撑杆摆角从25°减小到2°左右,激光接收器横向振动振幅控制在6cm以下,隔振系统传递率稳定。  相似文献   

19.
对水泵机组与地基的隔振系统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单层隔振系统的两个自由度的隔振设计,通过微分方程求解系统在受到简谐激振力时的动态响应,研究了如何确定单层隔振系统的参数,同时通过改变隔振参数的大小讨论其对传递率的影响,从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利用Pulse16.1结构振动分析系统,针对直径为1.4 m的小型水平轴风力机风轮进行静态固有振动频率和动态振动频率测试.研究发现:气动载荷对风轮二阶以下振动动频影响相对较小,且对一、二阶反对称振动动频的影响略大于对称振动动频;离心力对风轮二阶以下振动动频影响较显著,且对一、二阶对称振动动频的影响大于对反对称振动动频.此外,圆盘效应所引起的振动应力高于二阶以下其他振动应力,轴向窜动效应引起的振动应力介于一、二阶振动应力之间,这一结论与风轮静频测试中所获应力结果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而也考证了通过风轮静态测试间接分析其动态振动应力的方法并不适用.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风力机在远短于设计寿命期内频繁发生疲劳损伤或断裂提供新的分析思路,同时为小型风力机风轮结构动力学性能的合理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