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建立电动汽车镍氢动力电池模块散热结构的三维模型,对电动汽车强制风冷1.5C充电时镍氢动力电池模块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然后搭建实物平台进行测试。两者结果对比表明,温度变化趋势差距不大,表明所建立的镍氢动力电池模块温度场模型的合理性。基于该基础,提出镍氢动力电池模块散热结构的改进方案并再次进行数值模拟,改进后的镍氢动力电池模块散热效果良好:电池组的最高温度从46℃降至33℃,电池之间的温差在6℃以内。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及其产热机理。对锂离子电池空气冷却、液体冷却、相变材料冷却和热管冷却4种散热方式进行详细阐述,并指出未来锂离子电池散热方式应该是多种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建立翅片热管散热器三维模型,确定分析边界条件,运用ANSYS-CFX软件分析了翅片热管散热器翅片空气侧的传热性能,对不同参数下的翅片结构的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迎面风速、翅片间距、翅片厚度下对翅片热管散热器散热的影响,通过比较,得出了较为合适的翅片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工作时的温升问题,根据锂离子电池的生热原理和传热机制,设计了由单体电池组成电池模组时的2种不同水道结构的液冷散热方案,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 Fluent模拟分析了2种方案电池模组在不同放电倍率下的温度场。结果表明,随着电池放电倍率的增加,电池模组的温度逐渐提高,温差也越大,从0.5C放电倍率下温差为1℃增加到2C放电倍率下的8℃,相比之下,方案A的冷却效果更好,且方案A的水道压降小,有利于冷却液在循环系统中循环散热。随后,对方案A中不同进口速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进口速度的增大,电池模组最高温度与最大温差都减小,冷却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一种新型复合液冷散热的圆柱电池模组进行了实验与数值研究。电池模组内106颗圆柱电池正交排列,电池的底部通过电绝缘板与液冷板连接,中上部通过热扩散板以及导热柱与底部的液冷板相连。在单体电池3C放电、液冷流量为10 L/min时,实验测得电池模组的最高温度约为41.99℃,而相同条件下的数值仿真结果则为41.86℃,表明仿真模型合理可行。但是电池模组的温差约为5.68℃,超出电池热管理所要求的极限温度范围。对包括导热柱直径、导热柱高度以及热扩散板厚度在内不同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电池模组的温差降为3.96℃,与传统单纯底部液冷结构相比,降低了约22.35%。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外形尺寸相同的管片式散热器和管带式散热器空气侧通道的稳态紊流数学模型.对两种不同类型散热器的阻力特性和表面传热特性进行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对数值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同尺寸下管带式散热器的空气侧阻力略大于管片式散热器,但其散热性能与原件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以某款畅销电动汽车所搭载的软包锂电池为对象,优化设计了一种夹持式液冷板散热器。在确定内部流道走向布置基础上,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借助相关CFD软件研究分析了冷却液流速V,流道数N,流道宽度W,流道高度H对液冷板散热性能和压降表现的影响。根据正交试验设计和仿真计算结果确定了液冷板优化结构,并检验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在优化结构的散热工作下,该电池处于合理的温度区间内,且温度梯度优异,所以优化完成。基于上述优化结果对交替流向布置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向对于液冷板工作性能的影响。经过对比发现,采用交替流向方案能够使电池获得更为优良的工作温度环境,这为工作温度范围和梯度要求更高的电池的液冷板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动力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精度和计算复杂度相矛盾这一问题,对传统的Thevenin模型进行改进:引入充放电欧姆电阻区分模块以及充放电滞后模块,改善了电池在不同状态下的欧姆特性,补偿了极化效应,提高了等效电路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改进的Thevenin模型建立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基于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对电池模型进行参数辨识,最后基于HPPC实验,将原Thevenin模型仿真电压、改进模型仿真电压与实验实测电压进行对比,改进模型和原模型的平均误差最高提高了0.84%。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芯片热管散热技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目前计算机芯片(以显卡芯片为例)散热技术现状,从理论上论述了以热管散热改进或取代现有散热方式的优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湿式多盘制动器整体散热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其整体的散热特性。探索了湿式多盘制动器温升的计算方法,并推导了在非稳态散热时湿式多盘制动器内部油温的计算公式。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际油温测定对比,理论计算模型与实际测定结果一致,选择合适的工作循环时间可保持油液温度稳定在合理的数值,提高空气对流换热性能,减少湿式多盘制动器表面污垢可使湿式多盘制动器整体散热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车用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问题,选用圆柱形三元锂离子电池作为研究对象,确定试验方案对单体电池实施恒倍率恒温测试,并基于电化学-热模型对单体电池产热及温度分布进行数值模拟,将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试验与仿真曲线相对误差小,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对电池产热做进一步分析,发现正负极材料具有不同的产热特性,负极对可逆产热贡献大,而正极对不可逆产热贡献大。  相似文献   

12.
以光伏系统模拟软件为平台,利用PVsyst仿真软件对在旁路二极管不同数量、局部电池不同遮挡率情况下模拟仿真光伏组件输出特性。并通过光伏发电供暖实验系统,在自然环境和恒阻发热负荷条件下,分析研究光伏电池本身温度对发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魏丽 《湖南农机》2012,(9):35-36
热管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导热元件,其传热效率可达到金属的几十倍。自从热管技术被引入LED散热器制造行业,以热管为核心,配合热沉、翅片、风扇等构成的热管模组,能够解决因空间狭小或热量过于集中而导致的散热难题,克服了传统散热模式无法克服的发热功率与有效散热能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为提升联合收割机燃油总能转换效率,设计一种基于气-气式热管换热器的联合收割机尾气余热回收谷物干燥系统,建立以换热器换热量最高和排气系统背压增量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设计模型,运用带精英策略的无支配排序遗传算法程序(NSGA-II)对热管换热器的无缝钢管选型、翅片厚度以及翅片间距则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取该换热器的最优结构参数组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前后的换热性能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的热管换热器在系统整体压力降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遗传算法优化结果换热器总换热量提升约1.5%,仿真试验也表明换热量提升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风冷散热流场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方法 ,并以某气电混合动力电动客车为对象,建立了其电池系统的几何模型、电池热效应模型、传热数学模型,进而对该系统进行了CFD仿真计算,得到了散热系统的空气流场、温度场以及电池的温度分布。探讨了系统的散热特性,并分析了影响散热系统内电池散热的主要因素,为车用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改进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动力电池液冷板的散热效果,借助数值模拟的方法,针对实际工况,设置了电池放电倍率、冷却液入口温度和流速为变量,分析了液冷式电池组的散热效果。并在原有的液冷板基础上,通过改变其结构进行优化。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液冷板电池组内的温度差下降,电池组保持在一个理想状态下进行散热。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辆纯电动赛车来说,电池性能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的散热效率。本文以电池箱的热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用CATIA精准建立电池箱的几何模型,并将其导入ANSYS ICEPAK进行网格划分,参数设置,模拟计算,得到数据,表明电池箱散热设计符合工作要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多物理场仿真软件COMSOL建立动力电池组散热模型,研究了自行设计的电池组热管理系统的冷却性能。通过自行设计的实验系统,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分析了管道直径、环境温度以及不同布管方式等对电池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池热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从而改善电池组温度场的均匀性。研究结论可用于动力电池组冷却系统结构参数的优化。  相似文献   

19.
以3×5阵列的电池模组模拟电动汽车内的电池包,搭建电池模组热管理试验平台,对其进行冷却测试。该模组内电池与电池之间填充相变材料(PCM)复合泡沫金属铜,形成泡沫铜和PCM复合传热结构。实验研究了电池模组在自然对流、液体冷却、热电制冷三种冷却方式的冷却特性。研究了循环工况下,电池模组在三种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升演变。结果表明,热电冷却制冷效果显著优于液体冷却和自然对流。  相似文献   

20.
电池热管理是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也是工程热物理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借助CFD模拟的方法,研究在有通风孔的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组在放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在不改变电池组整体布局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进风孔、出风孔的位置,对电池模组进行模拟分析,得出最佳的进出风孔方式。并对温度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分析,得到更好的电池散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