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外伤所致各种血管损伤危及伤肢(指)在临床上不少见;断肢指再植术中常常发现血管缺损。作者自1992年以来,用静脉移植的方法处理各种完全和不完全断腕、掌、指54例。术后除1例完全断掌术后局部感染致患手中指坏死外,其余各例术后过程良好。随访3个月~3a,...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要点,提高该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13例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和护理,分析导致游离皮瓣血循环危象的主要因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13例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6例;1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11例患者足部功能和外形良好,行走正常,2例前足断离患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功能,可行走(跛行)。结论: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循环危象发生率较高。通过术前、术后综合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皮瓣血循环危象,预防性降低皮瓣血循环危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冯珊 《长江大学学报》2007,4(4):402-403
背阔肌游离皮瓣移植难度高,手术风险大,术后血管危象及术后感染是影响游离皮瓣存活的关键。我院曾收治1例背阔肌皮瓣移植并髂骨骨片移植,术后伤口发生感染,经积极有效治疗和周密护理,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现将其护理措施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伤性股动脉瘤并感染的诊治。方法:对我医院近5年来所收住的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9例均行股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或人造血管移植术,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后,其中l例由于病变血管未完全切除,术后残留病变的股动脉破裂出血,需再次手术;人造血管移植术后,其中l例移植血管内血栓形成导致移植血管阻塞,但动脉血管造影提示股深动脉穿交通畅,患肢远端血运好,未再次手术治疗。其余7例移植的血管通畅。结论:在腹股沟区血管不洁注射毒品可引起外伤性股动脉瘤并局部感染,治疗上可采取股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术。股动脉瘤在股深动脉以下者,穿支与腺动脉网侧枝循环代偿好.即使血管移植失败,也不需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带血管蒂骨膜骨瓣治疗舟状骨骨不连。方法自1999年以来应用以骨间前动脉腕背支外侧终支、桡侧骨皮支为蒂的骨膜瓣、骨膜骨瓣移植治疗舟状骨骨不连24例,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24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4月,经X线摄片,22例呈骨性愈合,2例骨折端无明显变化,需再次手术治疗。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结论应用带血管蒂骨膜骨瓣治疗舟状骨骨不连是一种可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经X线平片、CT、MRI检查及临床证实的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例病人,首先行股骨头经皮髓芯减压术,同时行经皮介入外置管治疗,保留外引流管1周。结果:①骨髓静脉造影复查显示50例回流通畅,回流时间加快。②治疗后1年X线平片复查显示:35例复查显示骨质完全修复,余15例有不同程度的骨质修复。③治疗后1年.MRI复查显示:48例显示骨髓水肿消退,仅2例显示残留散在小斑点状骨髓水肿信号病灶。④治疗后1年临床症状随访结果:43例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大部分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未改善0例,其临床症状改善率达100%。结论:经皮髓芯减压结合介入外置管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能明显改善股骨头的血液循环,促进股骨头坏死区的修复和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外科治疗的有效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且具有手术指征的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18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术前及末次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临床疗效评价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椎体间植骨融合,无断钉、断板、复发。术前及末次VAS评分分别为(9.111±0.525)分、(1.011±0.704)分,JOA评分分别为(8.060±1.626)分、(15.170±1.505)分,术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临床疗效评价:术后无加重患者,末次随访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复查X线及MRI未见复发。结论手术治疗伴有剧烈颈部疼痛颈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AO微型钢板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评价其对骨折修复及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Bennett骨折18例,均采用切开复位以AO微型钢板治疗内固定治疗,术中骨折均解剖复位,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定期复查X线片。结果 18例术后全部得到2~8个月的随访,定期复查X线片均示骨折对位对线好,骨折一期愈合,术后4~7个月取出内固定。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拇指腕掌关节功能评定: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4.4%。结论 AO微型钢板治疗Bennett骨折疗效确切,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允许患指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功能恢复良好,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的急症,常因合并严重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溶栓治疗是AMI治疗史上的重大进展。它可使冠脉内血栓溶解,恢复冠脉血流,限制梗塞面积,挽救濒临死亡的心肌,改善预后。对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0年2月共收治254例AMI患者,半数以上进行了静脉溶栓与冠脉内溶栓治疗,其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AMI患者130例行溶栓治疗,其中男88例,女42例,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1.3±4.2岁。行静脉溶栓125例,冠脉内溶栓5例。 2 方法 2.1 静脉溶栓患者均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行连续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心肌酶学监测,在30分钟内静脉注射尿激酶100~150万单位。通过观察病人胸痛改善情况、再通性心率失常、心电图变化等来观察冠脉的再通情况。 2.2 冠脉内溶栓的患者,在导管室内进行。病人平卧于X线诊断床上,局麻下严格无菌操作,行右侧股动脉、股静脉分别穿刺,插入鞘管,经静脉鞘管插入临时起搏电极,经股动脉鞘管注入肝素5000单位后,放置造影导管,行冠状动脉造影,直接使闭塞的冠状动脉显影。先向冠状动脉内注入硝酸甘油0.2~0.3mg,重复造影,以排除冠状动脉痉挛,继之先从导管注入尿激酶4万单位,而后以6000~12000单位/分钟输注,输注期间每15分钟对梗塞相对的冠脉重复造影1次,直至血管再通,血管再通后输注速率减半,持续1小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介入栓塞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大出血18例使用Sedinger技术,从股动脉入口,通过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后,采用介入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 15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3例经过超选进分支血管后造影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介入治疗后止血效果明显,有效率达100%,未见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较详细地描述七头山羊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方法,观察受肾羊术前和术后的体温、呼吸、心跳和肾大小的变化,测定受肾羊的血常规、淋巴细胞转化率、玫瑰花瓣形成率和血清蛋白的变化,从中初步找出其变化规律。七头受肾羊在术后5—7天出现排异症候,用抗排异药后,移植肾趋于正常。在七头受肾羊中,一头因病死亡;四头移植肾分别在50—60天开始小于正常,100—160天捕杀检查,发现移植肾消失;二头羊的移植肾分别在100—160天经X线造影及体表触模均正常。我们还讨论了肾脏最佳灌注液和血管断端吻合的材料及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应用血管内介入技术,对支气管肺癌进行动脉灌注治疗的效果.方法:本组268例均用血管内介入技术穿刺插管,对患侧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在明确诊断与观察病变部位血管结构等以后,经导管灌注联合化疗药物.结果:通过介入化疗药物治疗,选择作用机制不同的各种肿瘤敏感性药物联合使用,使其细胞毒性作用协同,而副作用不增加.在近期疗效达71%.结论:经动脉灌注化疗术是通过导管选择性将药物直接注入肿瘤的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以达到提高肿瘤组织药物浓度,增加抗肿瘤作用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体循环和正常组织的药物分布,使全身的副作用降低.因此,介入治疗已成为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防止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后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以及促进骨折愈合。方法:本组17例患者用空心加压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再移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到股骨颈处。结果:5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移植旋额深血管血液循环通畅。所有患者3个月后摄X线片显示骨折部位有骨痂生长,1a后骨折愈合。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可防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断指再植手术中静脉吻合和未吻合对术后患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103例121指行断指再植术患者,103例均常规完成断指再植手术,回顾分析此10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121指,根据损伤的创面采用3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血管端端吻合、静脉动脉化、自体小静脉移植。静脉吻合组、静脉未吻合组的成活率分别为95.4%(83/87)、70.6%(24/34)。再植指有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吻合组优75例,良8例,可4例;无静脉吻合组优15例,良8例,可8例,差3例。结论断指再植术中静脉吻合可提高成活率,能恢复良好的外形及功能。完全不吻合静脉,也能获得部分断指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足趾移植再造手指,手术技术难度大,术前准备、术后观察及护理要求高.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我科采用游离足趾移植再造手指13例,均获得成功,且功能恢复良好,现将13例病人术前护理,术后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心房纤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脑卒中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的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标准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结果溶栓有效组8例,无效组32例,有效率为20.0%,出血转化率为22.5%(9/40)。两组相比,溶栓后NIHSS评分及大脑中动脉闭塞/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溶栓后出血转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纤颤脑卒中患者常伴有颅内大血管严重闭塞或狭窄,溶栓血管再通率低,但与不溶栓的房颤患者相比,溶栓仍可获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评价X线平片和钡餐造影X线片对犬猫食道异物与食道扩张的诊断价值,通过对45例食道异物与食道扩张病例进行X线平片摄影与钡餐食道造影检查,并对检查结果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密度异物X线平片易于发现,但食道低密度异物与食道扩张X线平片不易诊断,但通过追加食道钡餐造影检查食道低密度异物和食道扩张均能诊断,并确定部位与程度.结果表明,X线平片在诊断食道高密度异物有优势,而对低密度异物和食道扩张诊断率低;钡餐食道造影在诊断低密度异物与食道扩张有优势.对于怀疑食道异物与食道扩张的病例应先进行X线平片检查,若未发现病变则要再进行钡餐食道造影检查,以防漏诊,从而提高食道异物与食道扩张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口腔癌扩大切除同期行复合组织瓣修复术后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0例口腔癌患者行根治术的同期,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前臂皮瓣、游离腓骨肌皮瓣或带蒂的胸大肌皮瓣进行修复。术前认真准备,术后精心护理。结果通过采取一系列整体的、针对性的有效护理,19例患者皮瓣成活,护理效果满意。1例由于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皮瓣未成活。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可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30例胃术前及术后标本X线双对比造影与病理对照,重点观察胃小沟、胃小区的改变及病理基础。胃恶性溃疡周围胃小沟、胃小区达不到溃疡口边缘、而良性溃疡周围胃小沟,胃小区则反是。浅表性胃炎X线诊断较困难,而部分浅表性糜烂性胃炎病例可在X线双对比造影中被发现,胃小区呈糜烂改变,范围也较广泛,在胃小区糜烂改变的背景下,可见到细小的雀斑钡点,周围有一层透亮的晕缺,这种钡点与晕影形成靶子样改变,或表现为点状和线状影,这些表现为浅表性糜烂性胃炎的典型X线征。胃恶性病变周围胃小区也表现为糜烂改变,但其范围较局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X线、CT、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同影像检查手段等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1例怀疑颈椎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比较影像学分析.结果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对颈椎病的检出结果各有不同.结论X线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检查有一定优势,脊髓型颈椎病应首选CT或MRI检查,而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CTA、MRA更有诊断价值,食道压迫型颈椎病则以X线平片结合食道造影为主.结论用比较影像学指导各型颈椎病影像检查,有利于临床找出各型颈椎病的最佳影像诊断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