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卫星监测牧草产量和预报产量趋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论述了气象卫星所提供的信息与地理位置、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与绿度值的修正以及牧草产量监、预测区的划分,通过牧草产量与绿度值的统计关系以及绿度值的地理分布、建立产草量预报模式,从而掌握区域间牧草产量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2.
青海黄土丘陵区沟蚀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青海黄土丘陵区18条侵蚀沟为研究对象,用钢钎法测定了侵蚀模数,根据样地土壤砂粒、粉粒、粘粒质地分布和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分析计算其可蚀性K值。结合样地植被、坡度等调查信息,分析侵蚀模数与其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同一时期,侵蚀模数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植物覆盖度达到70%时,侵蚀模数对植被因子的敏感度降低。侵蚀模数随土壤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随K值的增大和坡度的升高,侵蚀模数有增大的趋势。不同时期,高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植被覆盖的样地,侵蚀模数随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无植被覆盖的侵蚀沟样地,年侵蚀模数没有降低趋势。植被覆盖度相当的样地,K值越小,侵蚀模数越小。  相似文献   

3.
应用气象卫星资料估算草场产草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本文利用气象卫星资料与地面同步测产资料,分析产草量(鲜重)与绿度值关系,并分析了产草量空间分布及时间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北半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西北半干旱区湿地植被多样性差异,以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为例,采用样线法,从湿地中央辐射向四个方向,布设东、南、西、北四条样线,共取样方88个,主要调查植被的盖度、高度、频度、株数等,计算每种植被的重要值,运用SPS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了该湿地的植被组成和群落特征。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结果为:碱蓬和盐爪爪群落为湿生带的代表群落,白刺和沙鞭群落与芨芨草、猪毛蒿和苦豆子群落为交错带的代表群落,阿尔泰狗哇花、赖草和砂兰刺头群落为旱生带代表群落;四儿滩湿地四条样线之间植被多样性的差异主要受四儿滩湿地本身的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年际植被多样性差异主要受月降雨量分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地飞播区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毛乌素沙地不同飞播年限的4个播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盖度、重要值以及生活型的研究和分析,说明飞播对沙地退化植被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分析表明:飞播后飞播植被盖度随时间逐年增加,由14%增加到33%,说明飞播后植被得到良好的恢复;飞播后在不同的沙丘部位植被盖度各不相同,但是随着飞播年限的增加沙丘各部位的盖度相差不大;各飞播植物种的盖度和重要值随飞播年限的增加而变化,在飞播后的24年中呈现出不同的消长动态。飞播改良了沙地土壤的性质,使多年生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群落中得以生长,随着飞播年限的增长,飞播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群落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基于10年MODIS数据的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ODIS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研究了2000~2009年8月锡林郭勒盟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年份间覆盖度高低变化的方向。结果表明:从2000至2008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段时期内,均有较低植被覆盖度向较高植被覆盖度转化的趋势,后一时期覆盖度较低的植被恢复比前一时期好;低覆盖度区植被好转趋势明显,但高植被覆盖区存在轻微的退化现象;与往年相比,2009年因汛期干旱天气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从斑头雁在青藏高原具有相对固定迁徙规律的事实出发,分析高原环境特征在斑头雁迁徙中的作用。以斑头雁高原迁徙通道为研究区,采用叠加与统计分析,对斑头雁迁徙停留地气温、降雨和植被覆盖变化以及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斑头雁沿比较固定通道迁徙的主要原因是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植被的独特分布格局;迁徙通道内植被与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NDVI与降水相关性明显高于与气温的相关性;在以高山植被、草原、草甸和灌丛四种植被为主的迁徙通道中,草甸是主要的植被类型,而草原受气温及降水的影响最大,高山植被受其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在对吴旗县自然恢复植被群落和人工植被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初期和处于演替平衡阶段的群落,其物种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高,但丰富度指数的蜂值出现在演替中间阶段;灌木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要大于草本群落的多样性。超过一定年限的灌木群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败,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多样性可以间接对植被群落的保水保土功能进行评价,但必须综合考虑物种的丰富度与空间分布的均匀度。  相似文献   

9.
以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内的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为研究对象,评估了两个水库1980年以来的水域面积变化,分析了降水量、植被覆盖度和人为用水量三项因素的影响。利用1980—2022年长时序遥感影像提取了水库水域面积,计算了植被覆盖度,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了影响因素相关关系。研究表明:(1)自2013年以来,两个水库水域面积均持续增加至历史高位,表明水源涵养成效显著。(2)近40 a来,两个水库的水域面积变化过程同步性明显,均表现为上升期-高位保持期-下降期-地物维持期-恢复期5个阶段。(3)水库上游张家口段流域年降水量与水库面积之间没有表现出相关性;与解译影像同期的6—7月降水量与水库面积之间也没有表现出相关性。(4)官厅水库上游张家口段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00年是一个变异点。密云水库上游张家口段的植被覆盖度持续稳定在0.7水平上。相关分析表明,植被覆盖度与水库水域面积之间没有相关性。(5)永定河流域张家口段人为用水量从2000年来整体上逐年减少0.2×108m3,与官厅水库水域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有效增加了水库入库水量。(6)2019年以来流域水库集中输水和引黄补水,对...  相似文献   

10.
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川藏铁路地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气候、地形等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川藏铁路沿线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629,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0-2012年为缓慢增长,2013-2018年为快速增长。19年间植被覆盖度呈现好转的面积占比为53.78%,呈现下降面积占比5.25%,其中康定至昌都段上升率最大,巴宿至林芝段下降率最大。(2)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000-2018年成康、康林和拉林铁路段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0.75、0.61和0.55,低海拔区域以中高、高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海拔区域以中低、低植被覆盖度为主。(3)相关分析表明,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与温度(r2=0.376,p<0.01)和降雨量(r2=0.284,P<0.01)均为显著正相关,温度是驱动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r2=-0.240,P<0.01)。  相似文献   

11.
雪豹栖息地选择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月~2005年7月,对新疆天山东部、北塔山、阿勒泰山和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的雪豹活动痕迹进行调查,分析其栖息地选择.通过对171个痕迹标记样方和123个对照样方的分析,用卡方适合度检验和二项式检验分析雪豹栖息地选择差异;用主分量分析确定其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雪豹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放牧状况及生境平坦度几项生境特征均有选择性,尤其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和生境平坦度选择性明显;②众多生境特征中,生境平坦度和植被类型是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地形次之;③在生境平坦度中,雪豹避开地表平坦的区域而在较崎岖的区域活动;就植被类型而言,雪豹避开荒漠、草甸、草原和森林,而在灌丛中活动;此外,雪豹还倾向于在谷底而不是山坡活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农药残留量(pesticide residue,PR)与高光谱中响应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筛选的光谱特征参数建立反演毒死蜱残留量的有效模型。首先采用ASD Fieldspec高光谱仪测得韭菜样本的光谱,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测得毒死蜱残留量(PR)值;分析样本光谱反射率值及其一阶微分值与毒死蜱残留量的相关性,计算33个高光谱特征参数与毒死蜱残留量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高低选择敏感的光谱特征参数;最后采用最佳相关系数下的光谱特征参数对毒死蜱残留量进行建模反演。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近红外波段789~867 nm范围内一阶微分光谱值与PR值呈正相关,1 860 nm处一阶微分光谱值(first-order differential 1 860 nm,FD1860)与PR值紧密相关;在33个高光谱特征参数中,近红外一阶微分总和(the sum of first-order differential near infrared,SDnir)与PR值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文章以供试样本的FD1860和SDnir观测值为自变量,分别建立了3个预测毒死蜱残留量的模型,即线性、二次多项式及指数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测试方法检验了模型的合理性。对实验所得决定系数R2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的评价结果表明,以SDnir为自变量构建的模型稳定性强,其二次多项式模型是最佳反演毒死蜱残留量的有效模型。因此,样本的高光谱特征参数SDnir的变化幅度直接反映了韭菜样本中毒死蜱残留量的变化,表明运用蔬菜的高光谱特征参数反演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车辆碾压、游人践踏等已经严重干扰了甘南草原的生态环境。通过样方调查法,采用因子比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旅游活动对甘南桑科草原旅游点植被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桑科草原植被已经受到旅游活动的中度或重度干扰,干扰区植物物种数量、盖度、高度和完整度均受到明显的干扰。其中,旅游活动对植被的物种数量、高度和盖度的破坏程度分别为严重、较重和较轻。不同类型干扰区的植物生长和物种丰富度有明显差异。各类型干扰区的植物物种比率、植被盖度比率、草群高度比率和植物完整度指数分别与其对应的样方序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旅游活动对游客游憩区、人行步道两侧和商店周围的植物生长指标影响范围分别为大、较大和较小;旅游活动对植被的高度和物种数量的影响较大,而对植被的完整度和盖度的影响较小。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旅游管理建议:规范草原上的游客观光步行通道和旅游设施点服务通道,控制草原上游客聚众活动区的数量和边界,定期更换游客聚众活动区位置,加强完善旅游区内警示牌系统。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量生态学的方法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盐生植被及其土壤化学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和土壤pH值与丰富度指数(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E)负相关关系显著(P<0.05),而与优势度指数(C)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盐分是影响这一地区植被分布的关键因子,同时土壤pH值也对该区...  相似文献   

15.
以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河畔的植被覆盖度和地下水埋深为研究对象,建立遥感反演模型获取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与覆盖度同时段的埋深空间分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覆盖度和埋深的空间分布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不同埋深区间所对应的植被覆盖度,并得出以下结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地下水0~20m的埋深区间上呈阶梯状分...  相似文献   

16.
将多源观测数据同化到生态模型中,可以更好地估计土壤水分,然而如何准确估计土壤水分遥感观测值的误差空间分布一直是数据同化中的难点。文中研究通过SPSI(Shortwave Infrared Perpendicular WaterStress Index)反演的土壤湿度作为观测值,分析SPSI反演土壤水分的原理,提出了基于地表植被覆盖程度,分级反演土壤水分的方法,给予观测值不同的误差方差估计。文中选择中国的宁夏作为研究区,将分级反演的观测值与生态过程模型模拟的土壤水分进行数据同化。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避免SPSI指数本身对植被覆盖度低或植被生物量小的地区的土壤水分估计误差较大而导致的同化结果的偏差,提高区域土壤水分同化结果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褐边绿刺蛾灾害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构建定量的城市绿地害虫灾害预警体系,指导城市绿地害虫防控工作,以褐边绿刺蛾为代表,将害虫对绿化植物的危害作为自然灾害与风险的一种形式进行剖析,采用多指标综合计算法,将害虫灾变过程中警源、警兆和警情等不同风险要素的36项指标进行1~5级赋值并运算.以上海环城绿带南汇段为示范区,预测2006年褐边绿刺蛾第2代灾害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该区段警源、警兆和警情值分别为25.9、28.3和27.4,综合警度值为81.6,符合中警等级要求,应发布黄色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8.
民勤县耕地集约利用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民勤县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度,并形成集约利用等级分布图,对各乡镇耕地集约利用度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的准则层是耕地投入强度;对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单位耕地农作物产量;耕地集约利用度最高的是薛百乡,最低的是红沙岗镇;薛百乡、重兴乡处于高度集约区,大坝乡、收成乡处于中度集约区,昌宁乡等10个乡镇处于一般集约区,红沙岗镇等4个乡镇处于不集约区。  相似文献   

19.
绿僵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且具有较高经济、生态价值的极具发展前景的绿色安全生物防治材料。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绿僵菌资源的生物多样性,本研究从13个省份不同生境中采集土壤样品,采用选择培养的方法对绿僵菌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获取其ITS1和ITS4序列等方法鉴定菌株。在用MEGA软件依据邻接法(NJ)构建基于绿僵菌菌株ITS1和ITS4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香农-威纳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评价其多样性。结果表明,在607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出绿僵菌属真菌共计222株,其中优势菌种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130株,优势度指数为0.586;另有马昆德绿僵菌Metarhizium marquandii 83株、黄绿绿僵菌Metarhizium flavoviride 7株、罗伯茨绿僵菌Metarhizium robertsii 2株。林地的香农-威纳指数最高,为0.983,说明其物种丰富度最高。林地的均匀度指数最高,为0.709,说明其不同种间分配最均匀。  相似文献   

20.
以青藏铁路线为样带中心点,在格尔木-错那湖段沿线设置样地、样方,重点调查原生植被物种丰富度、盖度、高度等基本数据,多样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沿线植被主要分布种有90个,隶属24个科,主要建群种为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棘豆(Oxytropis DC.)、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 Falc)等,划分出了4个不同的生态分区;物种丰富度和盖度沿铁路线由北向南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高度呈逐渐降低趋势。运用Jaccard和Cody指数分析样地之间的β多样性,结果表明:随着样地纬度方向间距的增大,Jaccard和Cody指数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相邻样地间物种相似度最高,物种沿纬度方向逐渐替代规律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