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鸭甲肝病毒性肝炎是一种主要针对雏鸭感染的发病急、致死性高和传播迅速的病毒病,以肝脏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特征。本文从一个鹅鸭混养场的病死雏鹅肝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进行动物攻毒回归试验,使人工攻毒雏鹅发病复制出与自然发病雏鹅相似的角弓反张及肝脏肿大出血的主要病征,即证实该分离毒株为此次鹅自然发病的致病原。后利用AGP和RT-PCR方法均鉴定出该分离毒株为鸭甲肝病毒1型,从而进一步佐证了国内近些年来先后报道鸭甲肝病毒1型(DHAV-1)可使雏鹅发生与雏鸭相似临床症状和剖检病理变化的鹅源鸭甲肝病毒性肝炎。启示养鹅业以后也要注意鸭甲肝炎的防控,特别是在鸭鹅混养的地区。  相似文献   

2.
2016年3月,广东茂名某鸭场雏番鸭出现大量死亡,死亡雏番鸭多呈运动失调、角弓反张症状。解剖死亡雏鸭可见肝脏点状出血、肾脏肿大出血。初步诊断疑似鸭病毒性肝炎。采集病死鸭肝脏、脾脏等组织,分别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病毒RT-PCR检测。结果显示,送检样品能扩增出约321 bp大小的鸭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引物条带,细菌分离为阴性。结合临床剖检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群雏番鸭发病的病原为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铁岭某鸭场的雏鸭突然发生以“背脖”为主要症状、肝脏出血点为主要剖检变化的疾病,死亡率达70%。从病死鸭的肝脏内分离到一株 病毒,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及12日龄鸭胚,致死率达100%,并出现鸭病毒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该病毒的毒力可被特异性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 清所中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结果证明,该病毒为I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疾病,临床上大多感染1周龄内的雏鸭,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特征。2006年9月份左右在仪征市的周边地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一直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由于鸭病毒性肝炎发病以后死亡率较高,对一些农村中小型的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我站门诊采集的2例疑似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例,将死亡的雏鸭的肝脏,送往扬州大学实验室进行检测,最后确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通过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GS/04)进行基因序列进化分析,且经雏鸭鼻腔感染病毒后,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雏鸭各器官病理变化及病毒抗原分布,以了解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雏鸭的致病性情况。结果显示:该病毒与近年来分离的病毒同源性较低;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感染雏鸭全身各器官均有严重的实质性损伤和炎症反应;免疫组化法检查发现雏鸭心脏、脑、肺脏、肝脏、肾脏、胰腺、消化道和淋巴器官组织等均有病毒抗原分布,该病毒在大脑、肺脏、胰腺和脾脏等器官分布最为广泛。研究结果为我国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对水禽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基础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诊临床雏鸭"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试验取患"肝脾坏死症"死亡雏鸭的肝脏和脾脏制备病料滤液,用其接种SPF鸭胚并分离病原,对分离病原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病料滤液传至第6代时对鸭胚的有效致死率为94.44%,死亡鸭胚胚体有出血斑点,肝脏和脾脏有坏死灶;病原经RT-PCR扩增确诊为鸭呼肠孤病毒(DRV),基因片段与NCBI中10株水禽呼肠孤病毒比对同源性为95.5%~97.3%,将其命名为鸭呼肠孤病毒JS株;该病毒对氯仿不敏感,对1%鸡红细胞悬液无凝集性,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为1×10~(-3.24)ELD_(50)/0.1 mL,对雏鸭的半数感染量为1×10~(-3.49)ID_(50)/mL;人工感染雏鸭5 d后扑杀,取肝脏和脾脏制做病理切片,病理切片显示肝脏和脾脏损伤明显。说明临床雏鸭患"肝脾坏死症"的致病原为鸭呼肠孤病毒,鸭呼肠孤病毒JS株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该病的进一步防控研究。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脏损伤为其主要症状。每年雏鸭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是夏季养鸭必防的雏鸭传染病。1病毒分类按病原学分类,鸭肝炎病毒(DHV)可分为1型、2型、3型,三个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发病最严重的是1型病毒,而2、3型病毒还可以使免疫了1型DHV的雏鸭发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病毒性肝炎病毒的相关知识,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应对。  相似文献   

8.
从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雏鸭及病死雏鸭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鉴定为鸭肝炎病毒。利用鸭胚肝细胞培养病毒,呈现典型CPE,向细胞维持液中加入1%的鸭胚尿囊液,CPE的维持时间可延长至60小时。将病毒的细胞培养物回归鸭胚和雏鸭.其致病力不见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9.
正鸭甲肝病毒是导致雏鸭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主要感染3周龄内雏鸭,雏鸭感染后临床主要表现为角弓反张、共济失调、肝脏肿大和出血,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鸭甲肝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成员,其病毒基因组很容易发生变异,为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原,鸭甲肝病毒包括基因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病。为探究该病的致病机理,本实验用患鸭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鸭肝脏制成病毒组织液,并用该组织液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雏鸭。对感染雏鸭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进行观察,并测定了部分健康雏鸭和濒临死亡时的感染雏鸭的血糖、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液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血液葡萄糖、血液淀粉酶、胆碱脂酶含量在病发后显著下降;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肌酐、尿酸、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显著升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在病发时略微下降。上述的试验结果提示:雏鸭患鸭病毒性肝炎后肝脏受损最明显,同时胰腺、肾脏也受损严重。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感染鸭,不感染鸡、鹅,一年四季、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健康鸭通过接触被患病毒性肝炎鸭和带毒鸭污染的饲料、水、垫草、车辆等传染而流行发病,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雏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高达95%,而1月龄以上的鸭则很少发病死亡。因饲养管理不善、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鸭舍阴湿、鸭群拥挤等均可促使本病  相似文献   

12.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临床特点(1)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的发病率为100%,1周龄雏鸭的病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和出血。该病常给养禽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雏鸭危害严重。我农技中心通过卵黄抗体、新必妥和清瘟败毒散联合用药,诊治了我市一养殖户的雏鸭病毒性肝炎,具体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1]。临床上具有明显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样出血为特征。其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至3周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感染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和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  相似文献   

15.
2017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某养殖户饲养的雏番鸭出现大面积死亡,死亡率约45%。死亡鸭见有角弓反张、运动失调等症状。剖检死亡雏番鸭见肝脏呈现大面积点状、片状不规则出血,且伴有坏死;脾脏见有明显的脾坏死。结合临床初步诊断为新型鸭呼肠孤病毒感染。采集病死雏番鸭的肝脏和脾脏,进行细菌分离鉴定与新型鸭呼肠孤病毒RT-PCR检测。结果表明,死亡雏番鸭细菌分离为阴性,RT-PCR试验可以特异性扩增出约586 bp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特异性条带,而经典呼肠孤病毒和鸭肝炎病毒未见特异性目的条带,确诊雏番鸭感染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6.
采自淄博市的桓台、高青、临淄疑似鸭病毒性肝炎且临床病理变化明显的病死雏鸭肝脏,经病毒分离、鸡胚接种、病毒纯化后,进行了鸡胚中和试验、氯仿敏感试验、分离毒株ELD50测定及动物回归试验。经测定3株病毒毒价分别为105.3、105.6、105.10.2 mL ELD50。3株分离病毒经动物回归试验,对1日龄雏鸭的致死率分别为75%、87.5%和75%,而且出现了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典型症状,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姿态,病死鸭剖检可见肝脏肿胀,质脆易碎,肝脏有深紫红色的出血点或出血斑。结果证实分离到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 2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于3~5周龄的雏鸭群,该病毒不引起成年鸭发病,因成年鸭感染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且不影响产蛋率.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康复后的雏鸭仍能从粪便中排毒1~2个月.被病毒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人员、车辆均是该病的传播途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18.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肝脏严重受损。1~21日龄的雏鸭最易感。急性型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50%~90%。笔者近几年在临床实践中用中西兽医结合防治雏鸭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鸭甲肝病毒3型(DHAV-3)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本研究建立了检测DHAV-3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该方法在107~102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7,检测下限为22copies/PCR。将200只2日龄雏鸭随机分为4组,依次对每组雏鸭肌肉注射0.2ELD_(50)、2ELD_(50)、20ELD50的DHAV-3(SD1201株)和生理盐水,并于感染后1、2、6、12、18、24、36、48、72、96h从各组分别随机取3只雏鸭,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胸腺、法氏囊的病毒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DHAV-3于感染后1h即可在3个试验组雏鸭肝脏中检测到,病毒含量为102~103 copies/g,2h后在心脏、脾脏、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均检测到该病毒。各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于感染后36~48h达到高峰期,至72h病毒含量仍维持稳定。此外,在整个感染过程中,被检器官中的病毒含量与初始感染剂量呈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DHAV-3的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20.
<正>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性疾病,是由于雏鸭误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或寄生曲霉污染了的饲料而引起。黄曲霉毒素主要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临床上以肝功能障碍、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腹水、神经症状为特征。各种畜禽均可发生本病,尤其以雏鸭最为敏感,表现为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类似的神经症状,并出现大量死亡,容易被误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1发病情况广西桂平市某养殖场2014年4月初购进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