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疆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对新疆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情况的初步调查与评价,掌握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为新疆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参考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15618-1995),使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全疆163个农产品产地664个土壤样品重金属测试结果.[结果]新疆农田土壤6种重金属(Hg、Cd、Pb、As、Cr、Cu)含量均低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限值,其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13,变化范围为0.00 ~0.89;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20,变化范围为0.07 ~0.66,均为污染等级划分中的安全等级.[结论]新疆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不存在超标的情况,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是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的优势产地.同时也有部分农田土壤重金属存在潜在污染风险,应注意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特征.[方法]通过对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2~8次)成果数据,对新疆干旱绿洲人工防护林林种、栽植面积、蓄积、龄组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人工防护林面积是1992年的2.2倍,蓄积是1992年的4.0倍;人工防护林龄组面积变化特征为初期以幼龄林为主,变化为以中、幼龄林为主,近、成熟林为辅的模式.人工防护林树种选择上由乔木、灌木、经济林树种逐渐转变为以乔木树种为主;人工防护林树种配置上由乔灌混交林逐渐过渡到以人工乔木为主的模式;人工防护林占农田面积由1992年的4.0% ~5.0%提高到2011年的8.9%,防护效果显著.[结论]为新疆干旱绿洲人工防护林体系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农业生产资源丰富,但遭受着土壤盐渍化的严重威胁.进行盐渍地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及提出盐渍地防治措施,可以为区域农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基于知识决策树分类法构建模型提取研究区1989、2001和2007年盐渍化土壤专题信息,使用动态度模型分析研究区土壤盐渍化的动态变化.[结果]渭-库绿洲在1989~2007年,盐渍地总面积增加了192.76 km2.1989~2007年间盐渍地总面积的动态度达到0.232;.[结论]近20年间研究区土壤盐渍化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盐渍化危害程度加深.结合渭-库绿洲灌区的发展现状和区域特点,提出了水利工程、农业、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土壤盐渍化治理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4.
8个新疆大豆主栽品种产量与主要产量性状关联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新疆属于大陆性气候,绿洲灌溉农业,目前大豆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单产逐年提高,发展新疆大豆生产极为重要.大豆产量性状是由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多个性状构成.同时产量性状又是一个综合性状,受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等诸多因素影响.研究新疆大豆主栽品种产量与主要产量性状关系,为新疆大豆新品种选育、品种改良提供参考指标.[方法]通过在新疆北部种植的8个主栽品种2010年在石河子地区的种植结果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疆北部8个主栽品种产量与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大豆产量与主要产量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序,次序为:百粒重>单株粒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株高.该结果对大豆育种目标的制定、品种改良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客观分析和评价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为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量化依据.[方法]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建立多元分析评价模型.[结果]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县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聚类分析结果是将县域分为三类,与因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符合新疆县域的客观实际情况.[结论]尽管反映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工业生产规模的综合经济实力因子处于主导地位,但新疆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并不强,说明现阶段的县域经济发展有潜力可挖,同时农业发展实力因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田聪华  沈鸿  戴健 《新疆农业科学》2012,49(12):2319-2323
[目的]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困扰新疆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在2010年种养规模、生产力水平以及价格的前提下,通过结构优化,测算结构调整对新疆农业内部增收的贡献.[方法]利用Lingo软件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新疆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进行结构优化,分析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结果]结构优化后,新疆农业产值将达到1 231.44×108元,农民生产经营收入达到9 851元.新疆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最大的是畜牧业,占总产值的41.33;,其次是林果业,从占总产值的10;提高到17.43;.林果业和畜牧业将是未来增收的重点.[结论]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新疆农业内部还具有一定的增收空间,农业产值将提高44.32;,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将提高68.83;.这将是今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疆各地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及其流转速度进行研究,寻求驱动各地区土地流转出现区域差异的动因.[方法]根据新疆14个地州(市)2008~2013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数据分析了农地流转的区域差异,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推动农地流转的驱动力.[结果]新疆农地流转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北疆地区在流转规模和速度上远高于南疆地区;产业结构、劳动力转移、经济发展水平和南北疆差异等因素对农地流转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土地资源禀赋对农地流转的驱动作用影响不显著.[结论]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措施,推动新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农地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灵川县主要乡(镇)的耕作制度模式开展相关调查,为灵川县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灵川县6个乡(镇)进行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收集相关信息,并于2012年6月22~24日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灵川县耕作制度类型主要有水田耕作模式(包括紫云英—早稻—晚稻、蔬菜—早稻—晚稻或蔬菜—一季稻、冬闲—早稻—晚稻或冬闲—一季稻、马铃薯—早稻—晚稻或马铃薯—一季稻、稻—菜轮作)、旱地主要耕作制度(包括玉米间作或套作大豆、柑橘间作花生)、山地立体种植模式以及果园立体种养模式.但在调查中也发现灵川县耕作制度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新型种植模式推广速度慢、范围小;种植人员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技术含量较低;农田重用轻养,冬闲田面积较多等.[建议]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冬闲田的开发利用、扩大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以积极推动灵川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适合西北绿洲区的NPP遥感模型,估算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方法]在GIS的支持下,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以光能利用率模型为基础进行研究.[结果]构建了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以1989~2001年的石河子绿洲区植被为例,对13年间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得到石河子绿洲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13年平均值为2.086 TgC/a,其年均变化量为0.049 TgC/a,绿洲植被碳密度在237.3~309.3 gC/m2变化.[结论]研究时段内NPP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近年来该区降水、气温以及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区域差异,提升新疆与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发展共识,发挥新疆在中亚地区重要作用,为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结果](1)吉尔吉斯斯坦农业资源环境总体上优于新疆.(2)新疆在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种植结构、作物单产、农业管理模式、农业技术水平均优于吉尔吉斯斯坦.[结论]建立新疆-吉尔吉斯斯坦技术交流、示范平台,加强两区域科技互补,促进两区域农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新疆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特点,以及水土资源开发潜力,对新疆未来粮食生产能力和优化布局进行模拟预测,为新疆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依据.[方法]线性优化模型.[结果](1)通过水土资源开发和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布局优化,在满足棉花、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发展需求,以及考虑各地州(市)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2020年新疆具备发展种植规模313.33×104 hm2(4 700万亩),产量达到2 700×104 t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2)假定在我国出现大的自然灾害等极限状况下,为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在不兼顾其他种植业的基础上,2020年新疆具备发展种植规模500×104 hm2(7 500万亩),产量达到4 700×104 t以上的极限粮食生产能力.[结论]新疆粮食生产能力潜力大,具备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的条件和要求,国家应采取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提高新疆粮食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我国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和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分析四川省耕地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一个成都平原”的建议。【结果】四川省耕地主要存在人均耕地少、人增地减矛盾突出、中低产田(土)面积大、耕地质量差、耕地利用强度高、土壤侵蚀严重、施肥不合理、耕地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等问题。【建议】做好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加强土地整理、提升土壤肥力、建立高效农作模式、开展耕地地力和土壤污染监测等,以加快四川省农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北疆干旱区长期连作滴灌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对玉米生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玉米秸秆高效还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计还田量为18、9、0 t/hm2的秸秆还田3个处理,利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Biolog-Eco),研究干旱区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对玉米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的均匀度;秸秆还田造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碳水化合物类、多聚物类、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上;秸秆还田可在生育期的中后期显著增加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秸秆还田量为18和9 t/hm2较秸秆不还田分别增产13.56%和5.48%;与秸秆不还田相比18 t/hm2秸秆还田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分别增加0.43%和0.39%。【结论】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提高玉米产量、品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快速城市化下人均粮食安全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原因,指出城市化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带来了一定压力,表现为区域人均粮食安全指数的波动.[方法]运用人均粮食安全指数算法、Cobb-Douglass生产函数,以乡镇为单位,基于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结果]2000 ~ 2009年,库尔勒市耕地面积呈增加趋势,但粮食播种面积呈降低趋势,人均粮食安全系数整体上呈基本稳定→缓慢降低→递增的变化趋势,Cobb-Douglas生产函数表明,播种面积降低、人口增加将成为未来粮食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论]库尔勒市在现有耕地和粮食产量条件下,要依靠高科技技术和增加投入,来提高耕地生产水平,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探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针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6个典型农业区域,每个区域选择各自典型的种植模式和现行的农田管理措施,在各自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输入并运行模型,模拟考察在其它投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壤有机碳本底值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加1 g C?kg-1,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可增加176 kg?hm-2;华北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轮作,产量可增加约454 kg?hm-2;西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约可增加328 kg?hm-2;中南地区单季水稻产量可增加约185 kg?hm-2;华东地区双季稻产量可增加约266 kg?hm-2;西南地区水稻与冬小麦轮作产量可增加约229 kg?hm-2。【结论】在其它投入既定的条件下,全国各地区均存在通过提高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来增加作物产量的潜力。保持较高水平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节本增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户农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为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与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对黑龙江省宾县384个农户进行随机调查,采用频率分析法,从生产要素投入、作物纯收益、作物出售情况、农业生产技术推广及农业政策等5个方面,探讨其对农户种地积极性以及农作物选择的影响。【结果】作物纯收益的提高、新品种与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提高种地积极性。而在农户作物选择方面,主要受作物纯收益影响,其次为农业补贴与引导政策。【结论】为进一步促进东北地区未来的种植业发展,研究区应从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粮食作物收购价格、提供稳定收购渠道、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和拓展服务内容等方面调动农户种地积极性、优化农作物结构,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退耕还林(草)是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新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尝试运用一些主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农户退耕还林(草)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户的意愿,为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草)工程,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方法]定性分析与计量模型(Logistic模型)相结合.[结果]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受区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总体环境、对封山育林的态度、人均农用地、非农收入、劳动时间以及地块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结论]在做退耕决策时,农户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基础地力对黄壤区粮油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黄壤是中国重要的地带性土壤,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对于地区粮食安全和经济民生至关重要。研究黄壤区主要粮油作物基础地力特征,评价地力对粮油作物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的影响,为黄壤耕地地力保育和区域作物绿色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依托于2006—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在黄壤区开展的3 515个田间试验(马铃薯434个、油菜525个、玉米1 318个、水稻1 238个),调查每个试验点无肥对照(CK)和氮磷钾肥(N2P2K2)处理作物产量;基于作物估计方法,分析了粮油基础地力产量和地力贡献率特征;采用直线拟合和边界线分析评价了基础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及产量差的影响;采用稳定性指数和可持续性指数评估了基础地力对产量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黄壤区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平均基础地力产量分别为10.8、1.13、4.57和5.73 Mg·hm~(-2),平均地力贡献率分别为50.8%、49.0%、59.0%和70.8%;基础地力产量越高,地力对作物施肥产量的贡献率越大。作物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显著正相关,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施肥产量与基础地力产量的直线拟合方程决定系数分别为0.476、0.284、0.382和0.366(P0.001)。边界线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油菜、玉米和水稻4种作物的施肥产量潜力分别为42.8、4.07、11.8和12.4 Mg·hm~(-2);随着基础地力的提升,作物施肥产量差降低,产量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加。【结论】提升基础地力能够提升作物施肥产量,降低产量差,有利于黄壤区粮油作物的高产、稳产和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