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1—2016年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极端干旱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地表湿润指数,利用1971—2016年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6 a来,河南省夏季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在年均0.08~2.15月之间,总体上呈现微弱的下降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次数高于7月和8月。1970s发生频数最多,2000s最少,2010s呈现回升的趋势。6月和9月极端干旱发生站次百分比明显高于7月和8月,且6、7月和9月的发生站次百分比在2010s也呈现回升趋势。各年代平均发生频数均以豫南地区最高,近46 a来极端干旱总次数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递减的分布特征,但6月份发生总次数高值区则主要分布在豫中和豫西地区。全省范围内极端干旱发生存在明显的4~8 a周期变化,2010s极端干旱发生频数和站次百分比均呈回升趋势,应引起夏玉米生产上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分布广泛,严重为害杨树。分生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病菌由伤口、皮孔或表皮侵入寄主。每年5~6月为春季发病高峰,9月为秋季发病高峰,秋季发病较春季为重。孢子的飞散高峰在8~9月。病害的消长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密切相关,雨季孢子飞散较多,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分生孢子萌发要求水分,在黑暗下发芽率高。病原可潜伏侵染,一般在2~3年生枝干上侵染较多,7~9月是潜伏侵染的高峰。除杨树外,还能为害多种阔叶树。病原在麦芽糖和蛋白胨培养基中菌丝生长较旺盛,在蔗糖和硝酸钾培养基中有利于分生孢子器形成,杨树树皮汁液能促进分生孢子发芽。  相似文献   

3.
甲拌磷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甲拌磷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甲拌磷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3~10.8d,在棉花中的半衰期为6.6~7.3d,甲拌磷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速度比在酸性土壤中快.最终残留测定结果说明,甲拌磷在棉籽中未检出.  相似文献   

4.
奈曼沙地大型土壤动物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奈曼沙地大型土壤动物分属 2门、4纲、1 0目。半翅目、鞘翅目为优势类群。不同生境大型土壤动物在群落结构、密度、分布上不同。固定沙地类群多、密度高 ,流动沙地无分布。固定沙地生物量高。半固定沙地较低。从季节动态上看 ,夏季密度最低 ,秋季密度最高。固定沙地群落多样性指数较高 ,半固定沙地较差  相似文献   

5.
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制度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通过划区轮牧与自由放牧的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放牧制度下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①对照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的植物种类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前一年均有所增加,优势度指数除对照区有所增加,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基本不变化;均匀度指数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均略有下降。②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负相关,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多样性更多地受丰富度的影响。③对照区、轮牧区和自由放牧区群落β多样性指数随取样面积增加而降低;荒漠草原在不放牧、自由放牧和划区轮牧下,轮牧区β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对照区和自由放牧区;④2004年轮牧区与自由放牧区的相似性系数为最高,其次为轮牧区与对照区;自由放牧区与对照区差异最大。到了2005年,除轮牧区与自由区的相似性系数降低外,轮牧区与对照区、自由区与对照区的相似性系数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f the testing of field and orchard sprayers in European countries, and of glasshouse sprayer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tests are mostly voluntary. but there is movement towards compulsory testing. The elements of sprayer perforniance and construction which are tested are summarized. The main defects encountered in testing spray equipment in The Netherland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7.
1644-1911年宁夏西海固干旱灾害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统计和分析,对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等级序列以及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44-1911年西海固地区有记载的干旱灾害82次,平均3.27年发生一次;旱灾以春旱和夏旱最多,占发生次数的38.5%和25.3%;西海固地区的干旱灾害划分出四个等级序列,共发生轻度旱灾24次,占旱灾总数的29.3%;发生中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60.97%;发生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共8次,占旱灾总数的9.73%;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可分为5个阶段:旱灾的多发期包括:1710-1770年代、1800-1860年代(1820年代除外)。少旱灾期包括:1640年代-1700年代、1780-1790年代、1870-1910年代(1890年代除外);这一时期的中期西海固发生干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旱灾高发区主要集中在西海固与陕西交接的南部,其中固原发生干旱的频次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影响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包括气候、生态和人口因子,其中气候因子起到了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苯噻草胺在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建立了稻田水和土壤中苯噻草胺残留的检测方法。稻田水经过滤后直接进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仪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 μ g/L,相关系数(R2)为0.999 3,检出限(LOD)为0.03 μ g/L,定量限(LOQ)为0.1 μ g/L;当样品中苯噻草胺的添加水平为0.1~10 μ g/L时,平均回收率在98.4%~103.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3.4%之间。土壤经乙腈提取,硅胶固相萃取柱净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仪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 ~2 mg/L,R2为0.998 5,LOD为0.006 mg/kg,LOQ为0.02 mg/kg;当样品中苯噻草胺的添加水平为0.02~1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5.2%~86.1%之间,RSD在3.3%~7.5%之间。采用所建立方法对北京、南京两地2009年苯噻草胺在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苯噻草胺在稻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1 d(北京)和1.6 d(南京);其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两地间差异较大,且比水中的慢,半衰期分别为12.3 d(北京)和3.7 d(南京)。  相似文献   

9.
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4年新疆105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寒潮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单站寒潮北疆多、东疆次之、南疆少,阿勒泰地区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哈密北部、巴音布鲁克和塔城大部地区,南疆中西部地区发生频次最少.新疆区域寒潮天气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2月发生频次最高;春季寒潮主要集中在3-4月,秋季寒潮主要在10-11月.②新疆寒潮影响区域主要在北疆地区,其次是东疆、南疆东部,南疆西部影响次数最少.春季主要影响区域为北疆东部、沿天山一带和南疆东部;秋季为东疆、北疆沿天山以及北疆东部和北部地区;冬季为北疆东部和沿天山一带.③新疆区域寒潮过程一般持续3~7d,过程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寒潮爆发当天或次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延迟天数不超过4d.寒潮过程最低气温24 h平均降幅在10.7℃,最大19.3℃,单站最大25.3℃;寒潮过程平均降温14℃,最大达18.8℃,单站最大32.7℃.  相似文献   

10.
黑河中游张掖地区近48a气候变化及径流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学统计方法中的Kriging插值结合,分析了位于黑河中游张掖地区6个气象站的近48a的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并且空间显示了各季节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张掖地区6站的年均气温在3.97-8.04℃之间,变暖最快的是山丹站气温倾向率为0.47℃/10a,变暖最缓慢的是高台站气温倾向率为0.19℃/10a。年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956年,为2.5℃,最高值出现在1998年,为9.06℃;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衡,地区降水差值可达200mm以上。夏季张掖地区的降水变化范围为67.11-193.30mm,冬季降水是4.69-10.48mm,表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冬、夏降水变化幅度大;张掖地区气温在1991年开始发生突变,气温增加趋势明显。西支流地区和整个张掖地区气温突变时间一致,东支流气温突变是在1993年和整个张掖地区相比推迟了2年。整个张掖地区包括西支流和东支流在降水的时间的变化上没有发生突变。张掖地区年水变化周期现象明显,第一主周期为15年第二主周期为7年,但年均气温变化周期现象不明显;平原地区气温不是影响径流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但对河流径流的影响是正向的。降水和径流虽然在时间上拟合,径流总体的变化趋势在减少,但径流的降幅比降水要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青海东部浅山农业区10个站点1989~2002年的干土层厚度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干旱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东部浅山农业区春季各地均有干旱发生,干旱发生时间在2~4月之间,尤以2~3月最多,春季干旱以轻度干旱为主,中度干旱次之,发生重度干旱的概率最小,作物播种越早,受干旱威胁越大.干旱发生概率随时间变化有高~低~高和高~低两种类型.土壤干土层变化与旬降水t的相关关系显著,可以直接建立降水与土壤干土层厚度的预报关系武,在2003年的资料检验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寒地春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西北部春油莱菌核病于6月中旬始见病菌子囊盘,子囊盘数量与3 d内大气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0.657),与3 d内平均气温呈负相关(R=-0.604)。6月中旬始见大气中病菌孢子,7月中下旬出现高峰期。油菜花朵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7月上旬出现发病高峰期。花朵带病率与3 d内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相关(R1=0.95;R2=-0.857)。7月初叶片开始发病,7月中旬达到高峰期,以后逐渐下降。7月上旬茎秆开始发病,为土表菌核直接侵染造成,发病率低,增长慢;7月下旬因为病叶上病菌再侵染病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夏玉米田杂草群落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改良的倒“W”9点取样法对河北省夏玉米田的杂草群落进行调查,比较了杂草的相对优势度和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对杂草群落进行相似性测度,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杂草间相关性和分化方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田的优势杂草主要是马唐等禾本科杂草,杂草群落可分为马唐+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苋+铁苋菜+打碗花和马唐+狗尾草+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两类,分别属于冀中南山前平原和黑龙港地区两个地理区域。对杂草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黑龙港地区杂草群落中优势杂草的相对优势度高于冀中南山前平原,杂草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低于冀中南山前平原。主成分分析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的各杂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比较均匀,黑龙港地区的各草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则比较集中,且优势杂草间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甘肃东部气候变化及冬小麦生长发育响应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发现1971年以来陇东黄土高原变暖特征明显,其中西峰半湿润塬区1971~2005年增温线性趋势0.0525℃/a,环县半干旱川区增温线性趋势0.0367℃/a,平凉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地区增温线性趋势0.0411℃/a.除了环县川区夏季增温不明显,其余各区域四季增温均比较显著,西峰塬区四季增温幅度最大,增温趋势最明显,平凉次之.增温表现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依次增强的趋势.西峰半湿润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环县半干旱川区年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处于半湿润和半干旱过渡带的平凉年降水量则没有明显变化,不同区域秋季降水量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暖对陇东不同气候区域冬小麦生态影响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停止生长期和乳熟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起身期提前趋势明显.不同之处体现在西峰播种期明显推迟,返青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和平凉播种期和返青期均没有明显变化;西峰、平凉分蘖期明显推迟,抽穗期明显提前,而环县分蘖期和抽穗期没有明显变化;西峰、环县成熟期显著提前,全生育期日数显著缩短,而平凉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数则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西峰、平凉冬前及早春分蘖减少,越冬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产量显著增高,西峰、环县灌浆期显著延长,成熟期显著缩短,环县越冬死亡率较高时段对应秋春季降水偏少时段,产量增幅不大,增产趋势不明显.综合分析认为,西峰半湿润塬区气候变暖特征最明显,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生态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九峰山地区作为半干旱、干旱的中山山体的一部分,是暖温型和中温型草原的天然屏障,该地区植被以东亚阔叶林为主体,主要区系地理成分为东亚和华北成份。通过对该区植物属、种的区系特征进行统计并与邻近地区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较高,本保护区范围内现共登记有维管植物82科302属596种。其中蕨类植物8科11属18种;裸子植物3科6属7种;被子植物71科285属571种。该地区的植物组成反映了干旱地区的特点,即种类集中于少数科属之中。菊科种类最多,共32属76种,其次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区系地理成分较临近地区复杂且具有过渡性,以中生多年生草本及东亚成分和华北成分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6.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对灭线磷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环境条件和微生物影响灭线磷在土壤中的降解。随着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增加,灭线磷的降解速度加快;微生物对灭线磷的降解有显著影响,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未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16.6 d,灭菌土中灭线磷的半衰期为31.6 d;有机质对灭线磷的降解也有显著影响,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灭线磷的降解;灭线磷在碱性土壤中的降解快于在酸性土壤中;30℃、含水量为40%条件下,灭线磷在3种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为:东北黑土>广东红土>山东砂壤土。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气候年型对荒漠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农试站对荒漠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刺蓬(Cornulaca alaschanica)物候期及生长状况的定点观测资料,运用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年份相比,梭梭春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提前2~7 d,而秋季物候期暖干年较冷湿年推迟2~11 d。刺蓬物候期暖干年较正常年推迟21~120 d,刺蓬春、夏季物候期冷湿年较正常年提前3~13 d,秋季物候期推迟11 d。(2)梭梭新枝生长长度春秋季暖干年大于冷湿年,而夏季暖干年小于冷湿年。刺蓬生长高度暖干年较正常年偏小,冷湿年较正常年偏大。(3)梭梭生物量冷湿年较暖干年前期偏大,后期偏小。但梭梭年生物量暖干年较冷湿年偏大。刺蓬冷湿年单位面积生物量远大于暖干年。(4)梭梭暖干年覆盖度较冷湿年大,刺蓬覆盖度表现出降水多、覆盖度大,且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同步性。(5)生长季气温、降水是荒漠植物梭梭和刺蓬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梭梭更喜温耐旱,而水分条件对刺蓬生长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活性氧代谢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四个抗病和感病的玉米品种时,叶片内部活性氧代谢酶及细胞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抗、感病品种的SOD、CAT及POD酶活性在病茵侵染后都变化显著,抗病品种各酶活性变化幅度比感病品种大。叶片内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则相反,抗病品种沈试29在接种第13天时叶片MDA含量只为18.46nmol/g,而感病品种铁单9为23.14nmol/g,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增加幅度小。说明活性氧代谢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病品种对活性氧代谢的酶调节能力强,病菌侵染后细胞过氧化程度低,在痛菌侵染时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最大增加值与发病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大尤路都斯大天鹅数量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供了从1989年初至1990年末在巴音布鲁克大尤路都斯盆地对大天鹅(Cygnuscygnus)数量及其繁殖状况调查的结果。该地区1989年秋有大天鹅5820只,1990年增加到6850只,增长率为17.7%。本文还分析了大天鹅数量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茶黄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s)是江西茶园茶树(Camellia sinensis)叶片上的重要刺吸性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该虫在南昌地区的生物学特性。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江西黄马茶园1年发生8~10代,主要以成虫和少数若虫越冬。以若虫越冬的个体3月中旬开始羽化;以成虫越冬的个体4月上旬开始产卵。4月中旬茶园始见初孵若虫。11月出现的成虫和少数若虫进入越冬。成若虫喜食嫩芽和幼叶,导致叶片组织坏死。在22~30℃条件下,温度对茶黄蓟马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升高,卵期、若虫期和成虫寿命都逐渐缩短,卵期8~3.83 d,若虫期15~7.4 d,成虫寿命26.92~16.9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