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本次试验进行了革胡子鲶单养、革胡子鲶与鲢、鲤、草鱼混养、革胡子鲶庭院养殖等3种养殖模式的技术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等。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钟祥县罗集镇把发展庭院养鱼作为庭院经济的主要内容来抓,鼓励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的小水体,大力发展具有投资少、生长快、效益高的革胡子鲶养殖,取得了可喜成绩。1991年六月以后,全镇共有150余户和5个企事业单位,利用房前屋后的小水体发展了革胡子鲶养殖,共投放3—4寸革胡子鲶  相似文献   

3.
革胡子鲶的稻田高产养殖技术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稻田养鱼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利用稻田养殖革胡子鲶还不多见,近来许多农民纷纷来信要求系统了解、掌握革胡子鲶的稻田养殖技术。稻田养殖革鲶必须抓好以下四点;一、准备工作1.选择底质较肥、排灌...  相似文献   

4.
革胡子鲶是由国外引进的淡水优良养殖品种,具有食性杂、生命力强、生长快、产量高等优点。庭院养殖革胡子鲶具有养殖方法简单、成本低、收入高的特点,是家庭致富的好门路。现介绍有关养殖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庭院养殖胡子鲶具有不占耕地,管理方便,成本低效益高等优点,尤其适宜城镇农村家庭养殖。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1 场地建设 选择水源充足,排注便利,土质保水性能好的庭院。池形根据庭院面积大小而定,一般为长方形,面积以5~20m~2为宜。结构可采用水泥结构或砖砌上铺塑料薄膜防渗。池堤高出  相似文献   

6.
顾宏兵 《科学养鱼》1994,(11):18-18
革胡子鲶庭院越冬技术革胡子鲶,当水温低于7℃时就会被冻死。在实际生产中,由于革胡子鲶集中在每年秋季上市,常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又因其不能在自然条件下越冬,所以使得养殖经济效益降低。江苏省如皋市新民乡村民倪桂林,利用塑料棚,成功地进行了革胡子鲶庭院...  相似文献   

7.
革胡子鲶实用养殖技术(一)一、生物学特征革胡子鲶隶属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又称埃及胡子鲶,埃及塘鲅鲺,是一种原产于埃及尼罗河流域的热带鱼类。1981年广东从埃及引进,现已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革胡子鲶养殖周期短、食性杂、生长快...  相似文献   

8.
革胡子鲶又称埃及胡子鲶,埃及八须鲶等。隶属鲇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后引入我国。革胡子鲶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疾病少等特点。是一种大有发展前途的名特优养殖鱼种。革胡子鲶属底层鱼类,厌强光,多栖息于阴暗处。耐低氧,对盐度和酸碱度适应力都很强,但由于它原产于非洲,属热带鱼类,耐低温能力不强,在实际饲养中,要求水温不低于7℃。最好保持10℃以上。革胡子鲶性较凶猛,有种内相互残杀现象,当食物不足时会相互残食。人工饲养条件下革胡子鲶生长速度为本地胡子鲶的5倍。1养殖…  相似文献   

9.
胡子鲶(Clarias fuscus)隶属鲶形目,胡子鲶科,胡子鲶属,俗称土塘角,塘虱。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健胃,补血滋肾,生肌之功效,是我国南方地区淡水养殖优良品种之一。随着养殖技术不断提高,养殖户普通采用高产养殖模式。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正>胡子鲶俗称塘角鱼、塘虱,是我区"当家"养殖品种。多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池塘主养胡子鲶高产养殖技术。2012-2013年我们在本站示范基地的胡子鲶养殖塘应用了"两微"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与准备1.池塘条件根据胡子鲶的钻洞习性,养殖塘的池壁应为水泥砖或红砖,池底平坦坚实,淤泥厚度小  相似文献   

11.
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小鱼、小虾,养殖经济效益高,市场开发前景广阔。位于广西区贺州市富川县的龟石水库,库区面积约6万亩,水质清新且无污染,库区内各种野杂鱼品  相似文献   

12.
杂交鲶是由黑龙江鲶鱼×六须鲶♀杂交而成的养殖新品种,其生长快,口味鲜美,市场销售好。2000年我们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夏花3800尾,进行了水库网箱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网箱设置:箱体为双层夏花网,规格为3m×5m×2m,2只共计30m2。选择水深在3m,风浪小,距岸边100m处,在放苗前6天用木桩将网箱固定在水中,网箱露出水面高约07m,水下为13m。2试验鱼:2000年7月6日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购进平均规格为55cm的杂交鲶夏花3800尾,经15个小…  相似文献   

13.
"水稻超稀植栽培"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基础上发展、改进、完善的一项高产栽培技术,其优点:一是即高产又稳产,在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采用超稀植栽培技术,可延长稻苗有效分蘖期,由于稻田空间环境好,光能效率高,叶片光合作用强,土壤上层水稻根系发达,稻穗经济性状好,平均亩产能达到550kg~600kg;二是节本高效,超稀植技术与普通旱育稀植技术相比较,可减少秧田面积25%,节省用种量30%~40%,减少每平方米基本苗用量50%~60%,节省插秧用工40%~50%,节省本田管理用工20%~25%;三是水稻茎杆粗壮,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同时也减轻了病害.  相似文献   

14.
黄颡鱼属鲶形目,(鱼危)科,黄颡鱼属,为小型底栖鱼类.喜集群,多在水流缓慢、水生植物多的水域内生活,白天静栖于水底或隐藏于洞穴内,夜间活动、觅食.摄食水生昆虫及其幼虫、软体动物和小鱼.福建水口电站建成后,闽江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水质变肥,小型野杂鱼、虾增多,十分有利于黄颡鱼的繁衍生长,库区群众采捕、收购野生苗种进行网箱养殖,经济效益显著.现就主要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80:20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鱼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20池塘养殖模式是由美国奥本大学教授史密脱博士针对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与传统的混养模式相比,80:20池塘养殖模式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来逐渐为广大渔(农)民所接受,已从试验转向大面积推广,并连续几年被列入全国渔业"丰收计划"指南.1999年全国80:20池塘养殖规模达到50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亩效益2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吉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于2001年进行了“池塘主养黄颡鱼增产高效技术”的推广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  相似文献   

17.
长吻鮠的人工繁殖与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俗称鮰鱼、江团、肥沱,是分布于长江中的名贵鱼类.分类学上隶属鲶形目,鲿科,鮠属,因其吻较长,故称之为长吻鮠.长吻鮠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为0~38 ℃,生长适温为15~30 ℃,pH范围6.5~9.0,最适pH 7.0~8.4,不耐低氧,当池塘水质溶解氧低至2.5 mg/L时,则会浮头.长吻鮠营底栖生活,喜集群、畏光,属温和肉食性鱼类,同类之间不存在相残现象,鱼苗阶段摄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3 cm后摄食水蚯蚓,经转食驯化,也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8.
黄颡鱼属小型底栖杂食性鱼类,俗称嘎鱼.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关于黄颡鱼养殖技术和形式已有诸多经验报道.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原产于美洲中部、东部的淡水和咸淡水中,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我们在2000年进行了斑点叉尾成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一、材料和方法1.池塘条件试验池塘面积1.8亩、底泥20cm,水深2.0m,注排水方便。水源采用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下水。池塘配备3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2.池塘消毒与肥水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100kg/亩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干法),消毒后施入200kg/亩发酵的鸡粪作为基肥培肥水质。3.鱼种投放鱼种投放前用3%的食盐水进行鱼体消毒,具体…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production costs and returns of sutchi catfish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aquaculture under three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in Bangladesh.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sutchi catfish farming is classified as extensive, semi‐intensive and intensive. Results showed that sutchi catfish farming is profitable irrespective of the level of intensification and in all three instances the cost of feed dominated the variable costs of production. The average annual production costs were estimated at US$5217 ha?1 in intensive farming, while US$2694 ha?1 in semi‐intensive and US$981 ha?1 in extensive farming. Despite the higher production costs per hectare, the average annual net return was higher in intensive farming (US$3364), compared with semi‐intensive (US$2048) and extensive (US$1099) farming. The average annual production per hectare under intensive farming conditions (13 945 kg) was higher than semi‐intensive (7705 kg) and extensive (3380 kg) farming mainly due to higher levels of inputs, including seed, feed, fertilizer and labour. However,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suggests that inputs are inefficiently used in the intensive farming system. Conversely, there is enough scope to increase the production and income from the semi‐intensive and extensive farming systems by using more inpu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