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胸胡蜂(Vespa nigrithorax Buysson)在福州一年发生4—5代,3—5月是越冬蜂王开始单独营巢、产卵、哺育第1子代的时期,为防治的最佳期,8—9月(第3代)开始出现雄蜂,越冬王被交替,巢内开始多工产卵繁殖,群势逐日壮大.10—12月(第3—4代)群势趋于高峰期,并于巢上方出现多个巢口.墨胸胡蜂卵期5d,幼虫期9d,蛹期13d,成虫寿命3个月以上。1月底授精雌蜂开始离巢集结越冬,越冬期2个月左右,以“毁巢灵”处理侵袭蜜蜂的胡蜂,可达到毁巢效果,毁巢效果与用药时期、胡蜂巢大小、巢口数日和位置以及敷药蜂归巢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在藏东南高山松上的生物学特性,为监测和防治该害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藏东南选择4块有代表性的高山松林进行野外观察,每7 d从观察林地采集5个有虫球果于室内解剖,测量其中的赤松梢斑螟幼虫形态指标;然后将赤松梢斑螟幼虫饲养在室外水培枝高山松球果中,观察其取食、结茧、羽化、交配、产卵、孵化、越冬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赤松梢斑螟成虫雌雄同型,体长13~17 mm,翅展23~28 mm;老熟幼虫体长约12 mm,头宽约2.5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初龄幼虫乳白色,后渐变为淡红色,腹足趾钩单序环式,臀足趾钩双序缺环式;卵呈卵圆形,黄白色;蛹体长约13 mm,宽约3.5 mm,尾部有6根臀棘。赤松梢斑螟在藏东南高山松上1年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高山松当年生球果并以幼虫越冬,幼虫期约300 d、5龄,蛹期约40 d,成虫期约8 d,卵期约10 d。赤松梢斑螟成虫多数白天上午羽化,次日傍晚交尾,交尾时间长达6~9 h,幼虫一果一虫,无转移危害现象;被害球果畸形,结实不良。【结论】赤松梢斑螟危害高山松球果,成虫和卵阶段在球果外,幼虫和蛹阶段在球果内,有较强隐蔽性。每年6-7月是防治赤松梢斑螟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3.
郭云胶  高鹏飞  赵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06-10908
探讨了科学养殖胡蜂科蜂幼虫蜂蛹的复合技术,简要介绍了人工条件下蜂王交配、蜂王越冬、蜂王筑巢等技术难题的破解,并对我国胡蜂科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金黄虎头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是昆虫纲胡蜂科个体最大的蜂类,在民间被叫做土蜂、老土甲等不同名称,其蜂巢及蜂毒可入药,蜂蛹是德宏州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为科学开发云南省山区最丰富的金黄虎头蜂资源,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做了2500多组试验研究,初步解决了人工条件下金黄虎头蜂雌雄蜂交配、蜂王批量越冬、蜂王筑巢、产卵、育职蜂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5.
云南胡蜂属一新种(膜翅目:胡蜂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云南胡蜂属Vespa Linnaeus一新种,即马关胡蜂Vespa maguanensis新种。  相似文献   

6.
栎黄枯叶蛾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昆虫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栎黄枯叶蛾(Trabala viahnou gigantina Yang)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虫在延安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以卵越冬,越冬期持续8~9个月,第二年5月中下旬卵孵化,7月下旬老熟幼虫开始结茧化蛹,蛹期9~20天;成虫始见于8月下旬,终见于9月底。成虫羽化主要在16:00~22:00,交尾高峰期为4:00左右。雌虫寿命6.12d,雄虫寿命5.89d。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7,(21)
胡蜂科的昆虫一般是膜虫纲和膜翅目的大型昆虫,虫体体型比较细长,一般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或者红黑色的颜色,常带有黑色和褐色的斑点和条带。科学养殖胡蜂科幼虫蜂蛹的复合技术目前被生物科学广泛应用,在研究中人们常对于人工条件下的蜂王交配、越冬、筑巢等方向进行广泛的市场开拓。由于蜂幼虫、蜂蛹、蜂毒酒等胡蜂科的昆虫食品收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在市场价格逐年走高的情况下,为了保护野生蜂蛹资源,需要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增加胡蜂科蜂幼虫的产量,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增值手段缓解昆虫资源的数量危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广西稻田粘虫及其寄生性天敌昆虫发生种类,为粘虫的预测预报及可持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不同调查点进行田间调查,将粘虫幼虫和蛹带回室内饲养,待羽化后鉴定其种类,并对期间饲养出的寄生性天敌昆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广西稻田共发现3种粘虫,分别为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粘虫Mythimna loreyi(Duponchel)和淡脉粘虫Mythimna roseilinea(Walker);共发现6种寄生性天敌昆虫: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Haliday),寄生率可达20%;粘虫绒茧蜂Apanteles kariyai Watanabe,寄生率可达14.29%;斜纹夜蛾盾脸姬蜂Metopius(Metopius)rufus browni(Ashmead),寄生率为2.22%;粘虫白星姬蜂Vulgichneumon leucaniae Uchida,寄生率为18.53%;粘虫长芒寄蝇Dolichocolon klapperichi Mesnil,寄生率为2.22%;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ownsend,寄生率为0.42%。【结论】广西稻田3种粘虫中,以东方粘虫为害水稻最为严重;越冬粘虫主要有东方粘虫和劳氏粘虫。螟蛉绒茧蜂为越冬粘虫寄生性天敌昆虫优势种。  相似文献   

9.
云南玉溪烟田害虫及天敌资源调查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玉溪烟田害虫及天敌昆虫的多样性及动态特征,为开发烤烟害虫的天敌昆虫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在云南玉溪烟田烤烟大田生长期间采用马氏网法和网捕法采集烟田昆虫,并在实验室进行鉴定、计数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表明,从烟田共收集到害虫1567头,经鉴定共有6目,17科,29种,其中11种是危害烟草的主要害虫,是烟草害虫防治的重要目标。烟田天敌昆虫种类丰富,收集到天敌昆虫5885头,经鉴定共有5目,10科,27种。寄生性天敌以茧蜂和姬蜂为主,主要寄主为夜蛾类害虫和蚜虫,捕食性天敌以食蚜蝇为主。中红侧沟茧蜂、螟蛉绒茧蜂、斜纹夜蛾侧沟茧蜂、棉铃虫齿唇姬蜂、斑痣悬茧蜂、七星瓢虫、丽草蛉等多种天敌昆虫可作为生物防治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结论】该研究结果对本地烟田的害虫防治以及天敌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胡蜂(大胡蜂属[Vespula])和小胡蜂(小胡蜂属[Vespa])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山区丛林中.胡蜂成熟雄体蜂毒腺中分泌的胡蜂蜂毒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表现多样、临床应用广泛.胡蜂幼虫、蛹、成虫体内含有18种氨基酸,特别是外源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可作为滋补及营养食品.胡蜂具有广泛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近年人工育种成功,...  相似文献   

13.
烟草码绢金龟生活史及生活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码绢金龟Maladera sp.是烟草上的一种重要食叶害虫。对码绢金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1996~1998年的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弄清了码绢金龟的生活史、各虫态生活习性。在昆明,码绢金龟一年发生一代,以3龄幼虫在土中做土室越冬。越冬幼虫第2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中旬是化蛹盛期,4月下旬为化蛹末期,蛹期平均为21d。成虫5月上旬开始羽化出土,5月中旬进入羽化盛期,5月下旬为羽化末期。6月中旬至下旬为成虫发生为害盛期,成虫发生期约80d左右。田间成虫产卵盛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每雌产卵量平均为27粒。7月上旬至中旬是卵孵化盛期,卵期平均为14.4d。幼虫发育至第2年4月,幼虫期约280d。土壤温度影响幼虫在土层中的栖息深度。  相似文献   

14.
1978~82年间,我们对上海地区菜粉蝶寄生性天敌昆虫进行了考查,旨在了解上海地区菜粉蝶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和优势种的生物学特性,为菜粉蝶的综合治理和生物防治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整理如下。种类及寄生率(一)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1.卵期数年来通过对将近万粒菜粉蝶卵的考查,末发现卵期寄生性天敌。初步认为上海地区菜粉蝶卵期无天敌寄生。2.幼虫期菜粉蝶幼虫期共发现有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记述戴褐臂金龟(Propomacrus davidi Deyrolle)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并对其人工养殖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野生戴褐臂金龟作为种源,子代为试验材料,观察并记录人工养殖过程,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戴褐臂金龟幼虫3龄末期体重约为8.0~12.0 g,其中雌性(8.373±0.604) g,雄性(11.566±0.411) g。卵期15~25 d;幼虫期雄性240~283 d,雌性238~267 d;蛹期24~30 d;成虫羽化至自然出土时间12~17 d。【结论】首次人工饲养繁殖戴褐臂金龟,明确其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初步提出人工养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弄清异凹纹胡蜂(Vespa velutina variana van der Vecht)触角感器类型与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蜂王、雄蜂和职蜂触角感器的形状、种类和超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异凹纹胡蜂触角呈膝状,包括柄节、梗节和鞭节3部分,蜂王和职蜂鞭节分10节,雄蜂鞭节分11节;触角感器共有5种,分别为毛形感器、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刺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除腔锥形感器外,其它4种感器均有2个亚型。以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泛;各种感器主要分布于鞭节上;蜂王、职蜂和雄蜂感器的类型相同,分布范围基本相似,仅雄蜂触角平均长度较蜂王和职蜂长。【结论】异凹纹胡蜂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其雄蜂触角总长最长。弄清了异凹纹胡峰触角感器的类型,为今后研究异凹纹胡蜂触角感器的具体功能及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了解其触角与行为间的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华山松球果螟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华山松球果螟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的生物学习性进行了描述;在云南楚雄市紫溪山该虫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球果中越冬;成虫多在12:00~18:00羽化,求偶及交尾在夜间进行;成虫羽化量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产卵场所具有选择性,卵主要产于2年生球果表面。  相似文献   

18.
采用室内饲养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对福州地区樟青凤蝶(Graphium sarpedon Linnaeue)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樟青凤蝶在福州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数量较多,分布广泛;主要以幼虫为害香樟、肉桂等树木的嫩叶及新梢,影响新叶萌发,降低其观赏效果。该虫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现象明显,以蛹越冬,非越冬代平均历期60.5 d,越冬代平均历期136.5 d。卵期约5 d,常单卵产于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嫩叶;幼虫共5龄,历期26~30 d,食量随着龄级增加而增大;多于香樟叶背结蛹,蛹期约16 d,越冬蛹约92 d;成虫历期8~11 d,羽化率为87.5%。依据该虫在福州的危害情况编制其生活史表,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此外,饲养过程中还发现约8%的幼虫疑似感染病原而死亡,同时发现天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寄生樟青凤蝶,自然寄生率约为3%,对自然种群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盐地柽柳(Tamarix karelinii Bunge)的传粉生物学特征及传粉能力差异。【方法】以盐地柽柳Tamarix karelinii Bunge为研究对象,设置野外定点观测,记录花部形态特征、开花动态、传粉昆虫种类及其传粉行为特征,运用离心法测得花蜜含糖量,TTC法测定花粉活力,MTT法测定柱头可授性,显微计数统计传粉昆虫的携粉量。【结果】盐地柽柳的种群花期约58 d,单花花期为3 d,在单花花期内花粉与柱头均具活性,且开花首日两者活性最高;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稀刻淡脉隧蜂Lasioglossum albescens、长尾管蚜蝇Eristalis tenax、大灰优食蚜蝇Eupeodes corollae及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为主要传粉昆虫,其中稀刻淡脉隧蜂的访花频率最高,意大利蜂在个体数量、单花停留时间及携粉能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一天中14:00~16:00花蜜的含糖量最高,该时间段与上述传粉昆虫的访花高峰相吻合。【结论】盐地柽柳具有适应于虫媒传粉的花部综合特征,其泛化的传粉系统适合膜翅目及双翅目昆虫为其传粉,其中意大利蜂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马铃薯叶甲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鞘翅目:叶甲科)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外来入侵害虫,被我国列为重要对外检疫对象,是为害马铃薯的重要害虫,常造成毁灭性危害。利用寄生性天敌防治马铃薯叶甲,是有效且具备较高环境亲和性的害虫治理手段。调查新疆本地的寄生蜂天敌资源,为后期利用寄生蜂天敌防治该入侵害虫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4年7~8月针对新疆伊犁地区马铃薯种植区域进行田间调查和标本采集,并通过野外采集马铃薯叶甲卵和各龄期幼虫结合实验室饲养,寻找其寄生性天敌。【结果】获得马铃薯叶甲卵寄生蜂2种,其中1种为欧米啮小蜂Oomyzus sp.(小蜂总科:姬小蜂科),另1种为黑卵蜂Telenomus sp.(细蜂总科:缘腹细蜂科),这两种寄生蜂均为马铃薯叶甲寄生性天敌,对其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讨论了其在马铃薯叶甲生物防治中的前景。【结论】欧米啮小蜂Oomyzus sp.和黑卵蜂Telenomus sp.是马铃薯叶甲的卵寄生性天敌,通过进一步研究其寄生生物学特性,为马铃薯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在马铃薯叶甲的生物防治工作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