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落叶松诱导抗性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喷施茉莉酸甲酯、茉莉酮、舞毒蛾幼虫取食和松毛虫幼虫取食4种方法处理落叶松幼苗,研究了不同诱导方法对舞毒蛾各龄期幼虫体质量、存活率、蛹质量及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舞毒蛾取食不同诱导处理的落叶松后,其幼虫体质量显著下降,存活率降低,蛹质量减轻,产卵量减少.不同诱导因子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取食舞毒蛾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各项生长指标,低于取食落叶松毛虫诱导落叶松的舞毒蛾.喷施茉莉酸甲酯的落叶松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影响最大,4龄后幼虫体质量、蛹质量和成虫产卵量也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的幼虫.说明外源化合物和昆虫取食均能诱导落叶松的防御反应,且茉莉酸甲酯的诱导效果最好.因此,茉莉酸甲酯作为一种外源植物激素,能够有效诱导落叶松产生抗性,可以用于害虫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苜蓿夜蛾和大豆食心虫对昆虫取食等诱导处理的大豆植株的嗅觉反应与产卵选择。结果表明:食性范围不同的2种昆虫对诱导大豆产生了相似的行为反应,喷施1mmol/L和10mmol/L茉莉酸甲酯、10mmol/L水杨酸甲酯的大豆植株对2种昆虫的雌虫有明显的驱避作用,触角电位反应值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雄虫嗅觉反应敏感性低于雌虫,作出驱避选择的数量也少于雌虫。1mmol/L水杨酸甲酯处理的植株有引诱作用,植株上2种昆虫的着卵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当。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局部处理林木对落叶松毛虫解毒代谢的影响,本研究以3种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0.01、0.10和1.00mmol/L)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苗的侧枝,分析不同处理对取食其针叶的落叶松毛虫3~5龄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3个浓度的MeJA局部处理长白落叶松对松毛虫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 < 0.05),酶活变化趋势一致,但未呈浓度依赖关系。各处理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均在第4龄显著高于CK(P < 0.05),但3、5龄幼虫体内的SOD和POD活性与CK差异不显著(P>0.05);而ACP、AKP和GSTs活性先在第3龄低于CK、第4龄均显著低于CK(P < 0.05),后在第5龄不同程度地高于CK。表明用MeJA局部喷施能诱导提高长白落叶松的系统抗性,且其对食叶害虫具有广谱性,能干扰落叶松毛虫的解毒代谢,抵御其危害;落叶松毛虫能在逐渐适应后,通过提高保护酶和解毒酶的活性去响应诱导抗性造成的毒害。   相似文献   

4.
茉莉酸甲酯局部诱导长白落叶松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茉莉酸甲酯局部处理对林木诱导抗虫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长白落叶松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0.01、0.10和1.00mmoL/L的茉莉酸甲酯全株或局部喷施处理,分析不同处理苗木对舞毒蛾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3个浓度茉莉酸甲酯局部或全株处理过的长白落叶松后,舞毒蛾的3~6龄幼虫平均质量、蛹质量以及成虫产卵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也都低于对照组,且相同浓度的局部处理与全株处理间结果相近,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0.10mmoL/L茉莉酸甲酯局部处理诱导效果最好。本研究结果说明3个浓度茉莉酸甲酯局部和全株处理后均能不同程度诱导长白落叶松增强其对舞毒蛾生长发育的抑制能力,并且茉莉酸甲酯局部喷施长白落叶松可以达到全株喷施的诱导效果,以0.10mmoL/L浓度的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用茉莉酸不同处理方式对林木诱导抗虫性的影响,以长白落叶松( Larix olgensis)幼苗为试验材料,分别用浓度为1.00、0.10、0.01 mmol · L-1的茉莉酸进行全株或局部喷施诱导,分析不同处理对其针叶内SOD、PPO、PAL、CI、TI 5种防御蛋白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外源茉莉酸局部喷施长白落叶松,可以系统诱导增强其防御蛋白的活性,且诱导效果与全株喷施处理的诱导效果相近。0.10、1.00 mmol· L-1的茉莉酸在1~10 d内即可诱导产生较强的诱导抗性,而在15~25 d时其诱导的抗性强度显著低于0.01 mmol· L-1浓度的诱导效果。说明高浓度茉莉酸能快速诱导长白落叶松产生较强的化学防御能力,低浓度茉莉酸诱导长白落叶松化学防御的速度相对迟缓,但其持效时间长于高浓度茉莉酸诱导效果。在害虫控制实践中,可根据害虫的生物特性,选择合适浓度的茉莉酸,采用局部喷施方式施用,将更为经济和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6.
单萜类植物挥发物挥发性较强,能够影响昆虫的行为。为了延长其作用时间,本研究选取落叶松单萜类挥发 物-蒎烯、月桂烯和莰烯,将其制成微胶囊悬浮剂喷施2 年生兴安落叶松树苗,同时直接用3 种挥发物喷施落叶松 苗,进行对比。在处理后的5 d 内,通过室内Y 形管嗅觉仪和室外笼罩试验,分别测定各处理落叶松苗对落叶松毛 虫雌成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蒎烯1 L/mL 和月桂烯1 L/mL, 对雌虫有显著引诱作用(P 0.01); 两者的微胶囊缓释剂有明显的引诱作用,效果可持续4 d;莰烯2 L/mL 有显著驱避作用(P 0.01);其微胶囊缓释 剂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效果可持续4 d;在施用-蒎烯或月桂烯的各树苗上,雌虫产卵量显著高于对照,效果可持续 3 d;莰烯的各处理树苗上,落叶松毛虫雌虫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效果可持续3 d。这表明单萜类挥发物的微胶囊 悬浮剂与挥发物具有相同的作用效果,并可以有效延长挥发物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取食经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的玉米对粘虫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玉米相关抗虫机制,为利用植物自身抗性进行害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玉米苗喷施100μmol/L的MeJA溶液,将处理24 h后的玉米苗喂食粘虫1龄幼虫,连续喂食直至化蛹,观察分析粘虫生长发育情况;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外源MeJA处理后玉米植株茉莉酸通路上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并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处理后的玉米叶片相关激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相比,取食经MeJA处理的玉米叶片后,6龄粘虫幼虫体重减轻11.67%,蛹重减轻18.20%,羽化率降低7.35%,成虫存活时间缩短0.93 d,而蛹期延长0.27 d。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外源MeJA处理24 h后,ZmLox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下同),达对照的5.57倍;ZmAos基因表达量在处理12 h后显著增加,24 h后降至对照相近水平;ZmAoc基因和ZmOpr基因表达量在处理后12和24 h无显著变化(P>0.05,下同)。UP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喷施MeJA 24 h后,玉米叶片中二氢茉莉酸(H2JA)含量显著增加,为对照的5.67倍,而茉莉酸(JA)、茉莉酸—异亮氨酸(JA-ILE)和MeJA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外源喷施MeJA能诱导玉米产生防御能力,影响取食的粘虫生长发育;ZmLox基因的显著表达和激素H2JA的产生可能是玉米抗虫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外源茉莉酸甲酯对不同类型叶用莴苣抽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对叶用莴苣易抽薹品种GB-30、中间型品种GB-26与耐抽薹品种GB-25外源喷施茉莉酸甲酯,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茉莉酸甲酯(MeJA)、赤霉素(GA3)、生长素(IAA)以及脱落酸(ABA)含量。【结果】在3个品种内源MeJA含量动态变化中,处理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GB-25内源GA3处理组含量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GB-26,GB-30内源GA3处理组含量始终显著低于对照组;GB-25对照组在处理第18天出现单峰值随后下降,处理组呈逐步上升趋势,除处理第18天,处理组始终显著高于对照组,GB-30曲线变化与GB-25类似;3个品种的脱落酸含量变化趋势接近,总体呈现先大幅上升后小幅下降的趋势。【结论】外源喷施MeJA对内源MeJA与ABA的影响最为关键。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锦绣杜鹃植株,分析MeJA对杜鹃叶片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等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50μg/mL的MeJA对诱导杜鹃黄酮类化合物的累积和PAL、POD酶的活性影响最为显著.其中,总黄酮含量最大值是对照处理的2.33倍,PAL活性是对照处理的7倍,POD活性是对照处理的2.54倍.而对PPO酶活性影响最显著的是100μg/mL的MeJA处理,PPO活性最大值比对照处理提高了52.51%.研究发现一定质量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处理杜鹃叶片可明显诱导黄酮类化合物的累积和PAL、PPO、POD等防御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抗性的影响,为防治水稻细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细条病抗性近等基因系 K9、感性近等基因系 G9 为材料,在分蘖期对 K9 和 G9 植株喷施 0.1 mmol/L MeJ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 MeJA 处理后 0、12、24、48、72 h接种水稻细条病菌,调查发病情况。进一步研究喷施 MeJA 48 h 后,在 K9 和 G9 植株上接种细条病菌后 0、6、12、24、48 h 激素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K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24、48、7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G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1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长于对照,而在喷施 MeJA 后 72 h 接种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喷施 MeJA 后 48 h 接种细条病菌,K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病程相关基因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和 PAL、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和 ERF70、病程相关基因 PR1a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G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 和 PAL、病程相关基因 PR1a 和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影响抗、感性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的抗性,随 MeJA 处理后接种时间点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菌的抗性反应不同。外源茉莉酸甲酯通过诱导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细条病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5个对比试验,研究了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茄子(Solanum melongena L.)反应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MeJA喷雾处理无论是24h还是48h后的茄子,在T形桥内培养1、2、3、4、5h后,MeJA喷雾处理的茄子上螨的数量与健康茄子上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外源MeJA喷雾处理的茄子对朱砂叶螨没有引诱作用或驱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茉莉酸信号通路在柳杉响应柳杉毛虫取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评价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柳杉幼苗抗虫性的诱导性能,对1年生柳杉幼苗喷施3种浓度(0.001、0.01、0.1 mmol·L-1)的MeJA,分别于处理4、8、12、24、48 h后采集柳杉针叶,测定其营养物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次生物质(单宁、黄酮和总酚)的质量分数和防御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以及柳杉毛虫5龄幼虫对3种处理柳杉幼苗的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不同浓度外源MeJA处理后,柳杉幼苗体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总体上呈降低趋势,单宁、黄酮和总酚质量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均升高;柳杉毛虫的食物利用率显著降低。这表明外源MeJA可通过抑制2种营养物质和促进3种植物次生物质的合成增强植株的抗虫性。本研究可为柳杉的抗虫性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茉莉酸甲酯(MeJA)在烟草幼苗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营养液培养法,研究喷施不同浓度外源MeJA对K326和豫烟6号(Y6)幼苗耐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后K326和Y6幼苗的丙二醛含量降低,生长量、相对含水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提高;MeJA浓度为100 μmol/L时,K326幼苗光合参数最接近正常温度处理;MeJA浓度为10 μmol/L时,Y6幼苗光合参数最接近正常温度处理。一定浓度的MeJA可通过调节植株抗氧化活性、渗透调节水平和光合作用缓解低温对烟草幼苗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采用喷雾方法,研究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棉花幼苗(3~4真叶期)内相关抗虫酚类物质(黄酮、单宁和总酚)质量分数的诱导作用,以明确SA和MeJA对酚类物质的诱导时间及浓度效应。结果表明,随处理时间的延长,SA和MeJA处理后棉叶酚类物质质量分数先升后降,对棉叶诱导作用分别可持续4~8d和12d。MeJA对棉叶酚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诱导作用较SA显著,且这两种外源物均明显影响棉叶内黄酮、单宁和总酚质量分数。5mmol/L SA和0.5mmol/L MeJA处理棉叶第4天对黄酮、单宁、总酚质量分数的诱导作用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和时间处理。总之,外源信号物质对棉叶内酚类物质质量分数的诱导作用,具有激发子差异性、时间持效性和浓度依赖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杉木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条件,探究基本培养基、供体母株基因型和外源添加剂对杉木体胚诱导的影响。方法以3个供体母株基因型(Z1、Z2、Z3)的杉木雌配子体(其未成熟合子胚处于裂生多胚期)为外植体,采用6种基本培养基及不同浓度的外源添加剂塞苯隆(TDZ)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并对诱导培养过程中的愈伤组织进行细胞学观察。结果以DCR为基本培养基,诱导培养效果最好,愈伤组织诱导率达70.74%,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达17.36%;供体母株基因型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较大影响,Z1基因型供体母株的雌配子体最适合用于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4.73%;诱导培养时以DCR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倍力凝5 g/L并附加植物生长调节剂2,4-D 1.5 mg/L、KT 0.4 mg/L、MeJA 1.2 μmol/L和TDZ 0.004 mg/L,杉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达19.83%;仅需4 d就可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不同阶段原胚团的结构和极性特征有明显差异。结论基本培养基、供体母株基因型和外源添加剂都会明显影响杉木体胚诱导培养,以Z1供体母株基因型的杉木雌配子体为外植体、DCR为培养基并组合添加MeJA和TDZ可明显提高杉木体胚诱导率。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 WB)在蛋白质水平上研究植物激素,尤其茉莉酸对OsPR1A表达的影响,增强对OsPR1A生物学功能的了解,并进一步探究茉莉酸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机制。结果发现,在水稻离体叶片中OsPR1A受到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的强烈诱导;在水稻幼苗中,MeJA处理后OsPR1A在根中表达量增加。MeJA处理感病型水稻TP309幼苗后,与对照相比病斑长度缩短约1cm,OsPR1A于接菌后第6天被提前诱导表达,病斑生长受到抑制。MeJA处理水稻OsPR1a-RNAi植株,抗病表型明显,说明MeJA可以减轻转基因水稻OsPR1a-RNAi对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抗虫性,为了延长其作用时间,选取茉莉酸甲酯(MJA)和茉莉酮(ZJ),将2种化合物倒入缓释瓶中作为缓释处理,挂于2年生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苗木中下部;以用2种化合物直接喷施落叶松苗为对照。测定落叶松针叶内与抗虫相关的几种主要防御蛋白的活力。喷施及用缓释处理MJA和ZJ后,兴安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活性都有显著地增加(P0.01),并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波动变化。缓释处理的MJA和ZJ对兴安落叶松针叶内防御蛋白诱导作用没有直接喷施处理反应迅速,表现为前期诱导效果低于喷施处理,但后期诱导效果好于喷施处理,且缓释处理诱导效果可以延长5~15 d。MJA诱导效果强于ZJ。说明外源茉莉酸类化合物对落叶松抗虫性的诱导作用,经过缓释处理可以得到延长。  相似文献   

18.
以艾纳香为试材,用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各设浓度10、1、0.1、0.01 mmol/L)分别喷施艾纳香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以喷施去离子水为对照,探索不同浓度SA、茉莉酸甲酯(MeJA)对艾纳香叶片中左旋龙脑(L–龙脑)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除10 mmol/L MeJA处理外,其他浓度的MeJA处理艾纳香嫩叶后,L–龙脑含量均在72 h达到最大值;用1.0 mmol/L MeJA处理成熟叶,L–龙脑在72 h达到最大值(3.043 mg/g),显著高于对照;除0.01 mmol/L MeJA处理外,用其他浓度的MeJA处理嫩叶,总黄酮的含量均在48 h达到最大值;用1.0 mmol/L MeJA处理老叶,总黄酮含量在72 h达19.246 mg/g;用0.01 mmol/L SA处理成熟叶、老叶,L–龙脑的含量在72 h时分别为2.418、2.034 mg/g,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用0.1 mmol/L SA处理嫩叶、成熟叶、老叶,总黄酮含量在24 h较高,分别为6.287,8.172、11.827 mg/g。综合本研究结果,1 mmol/L的MeJA对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和总黄酮的合成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且在处理后72 h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和总黄酮含量相对较高;0.01 mmol/L SA对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和总黄酮含量的积累具有较好的效果,处理后,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含量在72 h较高,总黄酮含量在24 h较高。  相似文献   

19.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受伤苦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苦瓜幼苗为材料,对其叶片进行机械伤害后,用含0.1~100μmol/L茉莉酸甲酯(MeJA)的Hoagland营养液培养,36h后测定叶片有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10μmol/L MeJA处理能显著缓解机械伤害,使受伤幼苗叶片MDA含量降低36%~37.33%,木质素含量提高77.08%~81.25%,POD、PPO和LOX活性分别提高4.42~4.44倍、2.78~2.89倍和52.14%~52.63%;0.1和100μmol/L MeJA的有效作用较弱,100μmol/L MeJA促进膜质过氧化,抑制叶片PPO活性.外源1~10μmol/L MeJA能显著降低受伤苦瓜幼苗的氧化损伤,显著提高LOX等防御酶活性,增强对机械伤害的抵抗力.  相似文献   

20.
为外源诱导剂应用于花椒蚜虫无公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叶片喷施研究水杨酸(SA)、2,6-二氯异烟酸(INA)、褪黑素(MT)、茉莉酸甲酯(MeJA)和壳寡糖(COS)5种外源诱导剂对花椒抗蚜虫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筛选防效最佳外源诱导剂的最适施用浓度。结果表明:5种诱导剂处理后均对蚜虫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INA诱导的防效最佳,MT其次,二者诱导的防效分别为96.69%和54.32%;INA0.4~1.6mmol/L诱导的防效为89.68%~99.52%,且INA浓度越高、诱导时间越长,花椒抗蚜虫的效果越好。从经济、高效、环保的角度出发,建议INA选择0.8mmol/L为诱导花椒抗蚜虫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