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区沙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仅决定其所提供生态服务大小,也决定着区域生态安全等级。因此,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对摸清生态系统本底值,进而提高生态修复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尔沁沙地源头巴林右旗为研究对象,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确定了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标权重和综合健康状况,并对研究区生态系统健康进行了分级诊断。结果显示:所选指标中围封草场面积的覆盖率熵权值Wj=0.0655为最大值,表明围封草场面积是影响沙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最主要指标。还发现近35a中有32a科尔沁沙地处于生态系统亚健康状态,1982年、2009年、2010年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主要在于生态系统健康和状态指标呈正相关,人类活动可以辅助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恢复,同时,过度干扰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将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杨佳惠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6):176-179,183
提高煤炭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是实现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黑龙江省煤炭城市鸡西市为例,在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要素层,选择有代表性的25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鸡西市作为煤炭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3-2009年鸡西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鸡西市7 a间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协调度呈下降趋势.表明鸡西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协调度的方式来提高区域土地生态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石漠化地区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石漠化地区竹林河小流域为例,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文和生态综合功能3方面,选择15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因子,建立该流域的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度较高的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建立流域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环境系统健康状况相对稳定,健康指数呈逐年上...  相似文献   

4.
沈阳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反映城市河流生态系统的水量、水质、河岸带、水生生物与物理结构等5个方面的因素,构建了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各指标权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根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选取8个评价指标,提出了5级评价标准,对浑河沈阳段2009年的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浑河沈阳段处于不健康状态。通过对比模型计算,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有河湖健康评价中只考虑河湖内水生动植物指标的问题,以《湖泊健康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试点工作用)》为基础,增加了河湖水域外动植物及鸟类状况指标,构建了涵盖"陆生-水生-鸟类"的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河湖健康评价指标更加完整。以辽宁省石佛寺水库为例,开展基于三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健康评价研究,评价结果与水库现状及现有相关文献成果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选取19项指标构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评价1990-2009年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益水平,最后利用协调度模型判断影响耕地利用效益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 1990-2009年河南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 20 a间耕地利用系统协调度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总体上由极不协调转变为基本协调状态.为实现河南省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通过挖掘耕地利用潜力,加大土地整治和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科技,加大惠农支农力度,控制人口数量等方面提高耕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北京市"十五"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以北京市西山林场为例,从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建立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快速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对森林小斑尺度上北京市西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北京西山林场367个小斑中,70.3%的小斑处于亚健康状态.(2)确定的3类8个指标,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北京市西山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且简便易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李晓英  禹熙  王方  梁添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216-223,232
为对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以吐鲁番市为研究区域,建立包含表征该区域特点的15个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云模型与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比重法无量纲化指标数据,采用加成综合法进行退耕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并通过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2021—2025年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在2004—2019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提高,新一轮退耕提升幅度是前一轮的两倍。(2)森林覆盖率提高、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扩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和人均林业产值增加,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3)退耕工程的实施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呈良性发展趋势。退耕所涉农户再退耕意愿的提升巩固了退耕成果,使其具有长效性。(4) 2021—2025年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策响应指数预测值均呈上升趋势,且经济效益指数>政策响应指数>生态效益指数>社会效益指数。依据预测结果,西北干旱荒漠地区在新一轮退耕工程的实施中应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加强生态补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对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评价、预测和科学调控,选取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群健康状况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法对2000-2009年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生态系统健康的灰色预测模型,以实现对太原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前景预测.结果表明,2000-2009年太原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20002006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由不健康向临界状态逼近的态势,2007年进入临界状态.研究表明太原市生态系统正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预测太原市将在2018年生态系统达到较健康水平,2049年生态系统健康达到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湖泊生态系统科学管理和生态恢复的前提和基础.熵权综合健康指数法评价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步骤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指标的归一化值;确定各指标的熵权;计算湖泊生态系统熵权综合健康指数.并以滇池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该方法可用于湖泊不同时空健康状况的对比,得出湖泊生态系统的演替趋势,为湖泊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生态恢复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湖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保护天然林,对于生态脆弱的山西来讲,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措施,是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举措。以大同市为例,论述了林权制度改革对天然林生态质量的影响。根据林改实际,从政策调控、加强管理、金融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八达岭林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以野外实地调查为基础.在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接受性原则指导下,采用复合结构功能指标法对八达岭林场各小班林分物种多样性、群落层次结构、郁闭度、灌木层盏度、年龄结构、林分蓄积量、土壤侵蚀程度、病虫害危害程度进行健康评价并划分4个等级,在林分尺度上森林的理想结构可简单表述为复层、异龄、混交林结构,具有比较发达的灌木层和草本层,并且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这样的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是健康森林群落的理想结构,以此为八达岭林场森林健康经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福建闽江上游裸露地为对照,封山育林、杉木和木荷林分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量平衡法与混合数量化模型对森林水库的调节水总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森林水库调水机理的认识。结果表明:木荷、杉木、封山育林林分及对照森林水库2个水文年中调节水总量分别为3106.27,3090.41,3074.05,1935.29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97.71%,97.21%,96.70%,60.88%。雨季不同类型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均占年内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的48%左右,而旱季调节水总量则仅占18%左右。降雨量、I30和林分类型对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的贡献率较高,其中降雨量与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呈正相关,影响最大,I30与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呈负相关,林分类型因子得分值为木荷(9.293)〉杉木(8.466)〉封山育林(6.545)〉对照(0)。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森林水库调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闽江上游裸露地为对照,封山育林、杉木和木荷林分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量平衡法与混合数量化模型对森林水库的调节水总量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加深对森林水库调水机理的认识。结果表明:木荷、杉木、封山育林林分及对照森林水库2个水文年中调节水总量分别为3 106.27,3 090.41,3 074.05,1 935.29 mm,分别占同期降雨量的97.71%,97.21%,96.70%,60.88%。雨季不同类型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均占年内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的48%左右,而旱季调节水总量则仅占18%左右。降雨量、I30和林分类型对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的贡献率较高,其中降雨量与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呈正相关,影响最大,I30与森林水库调节水总量呈负相关,林分类型因子得分值为木荷(9.293)>杉木(8.466)>封山育林(6.545)>对照(0)。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森林与坡面产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世纪以来,森林与坡面产流的研究取得长足进展,尤其是在我国研究得比较深入与广泛。观测实验仍然占绝对优势,径流小区实验仍是最广泛采用的方法。森林对坡面产流机制、坡面流态、产流量、产流过程、产流I临界值、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分割都有影响,以及森林枯落物层对径流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坡面产流模型在森林水文学领域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计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是在景观、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评估森林碳收支的重要手段,且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森林植被碳储量的估计,常通过测定森林植被的生物量乘以生物量中碳元素的含量(0.45~0.55)推算而得。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森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主要有IPCC法,BEF为常数的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和生物量经验(回归)模型估计法等。概述了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的森林植被碳储量的4种定量研究方法,并提出了该领域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今后的森林碳储量研究中,需要加强遥感技术手段的利用,增加碳通量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调查,开发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反演模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十三陵不同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对北京十三陵林场4种林分枯落物层及土壤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①侧柏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3.67 t/hm2,最大持水量为8.54 t/hm2.有效拦蓄量为9.83 t/hm2;油松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2.44 t/hm2,最大持水量为20.45 t/hm2.有效拦蓄量为26.75 t/hm2;黄栌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2.29 t/hm2,最大持水量为21.81 t/hm2,有效拦蓄量为26.67 t/hm2;黄栌、油松混交林枯落物的总蓄积量为13.27 t/hm2,最大持水量为21.10 t/hm2,有效拦蓄量为27.29 t/hm2;②未分解层枯落物10 h基本达到饱和.半分解层在8 h已经达到饱和,持水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Q=aln(t)+6;枯落物在浸水的0.5 h内吸水速率最大,4 h左右时下降速度明显减缓,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的关系为V=ktn.③油松林土壤层持水能力最强,为206.9 t/hm22,黄栌、油松林土壤层的持水能力最差,为130.2 t/hm2,并利用幂函数对入渗速率和入渗时间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9.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毛竹林水文生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浙江庙山坞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毛竹林的水文生态特征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具有较高的林冠截留作用.总林冠截留是人工毛竹林的2.40倍,林冠截留率和产生穿透雨与茎流的最小次降雨量都大于人工毛竹林;天然次生林枯枝落叶层具有较高的截持水能力,其最大蓄水潜力是人工毛竹林的1.88倍;天然次生林的水土保持能力较好,其中人工毛竹林的地表径流是天然次生林的1.92倍,径流泥沙含量高达3.82倍;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毛竹林降雨分配情况都可以用数学模型模拟,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与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20.
The importance of quantifying existing ecosystem services,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various land use decisions and ultimately evaluating the overall costs and benefits of different land use patterns having internalized ecosystem services, is now widely recognized and such work is at the forefront of current landscape management planning. We aim to quantify ecosystem service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land uses within the Atibainha Reservoir catchment in Brazil, determin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quantify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Four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considered: carbon sequestration, mitigation of sediment delivery into the reservoir, purification of water and maintenance of soil fertility. Results indicate strong increase in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mong the main land use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urban area/bare soil; pastures; plantation of eucalyptus and native forests. The most important services provided by native forests, when compared with bare soil, were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prevention of sedimentation, with an additional 864 569 tons of carbon stored in forest biomass in 30 years, and prevention of 244 511 tons of sediment delivery into the reservoir per year, respectively, from 7624 ha of lands around the reservoir. Spatial vari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mapped to develop a tool to support decision making at the landscape scale. Results and maps from the decision support tool can support policies that ensure effective land‐use planning and can serve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 schemes in the region.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