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杨俊  庄大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01-203
以2006—2015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湘西州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5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2006—2008年波动较大,经济效益是影响湘西州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周炎  杨双  咸春龙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4):179-183
从影响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确权,在此基础上用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珠海市白蕉镇2008-2012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白蕉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经济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社会效益则处于波动上升中,生态效益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庆阳市华池县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5年庆阳市华池县乔川乡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研究区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为"中等",经济效益为"良好",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均为"中等";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提高农民对土地整治的意识,参与项目的实施,加强对实施后项目效益评价以及水利设施等的维护。  相似文献   

4.
夏兰娣  曾乙洪  黎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32-7334
从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面构建了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口市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海口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分值为96.18,生态效益分值为90.89,社会效益分值为104.21,综合得分为95.39,总体水平处于海南省前列。  相似文献   

5.
《山西农业科学》2015,(8):1050-1053
耕地效益是评价耕地生产潜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指标。现以绵阳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耕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和分析,选取了复种指数、土地生产力、劳动粮食产量等12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以此推算出各项效益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态效益出现持续上升,表明生态效益进入上升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好转;经济效益在出现了短暂的下降后持续上升,但在2008—2009年出现微小的下降,之后再次上升,表明绵阳市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在经过持续下降后开始出现持续平稳上升,说明社会效益开始出现明显改善;绵阳市耕地综合效益波动中持续上升,表明绵阳市耕地效益总体良好。  相似文献   

6.
王栋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6-9569
以安定区苏家岔流域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为例,从影响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个方面,选定农地单产、人均耕地面积等12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在利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及其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经过土地整治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在评价土地利用效益经典指标数据不全的特殊情况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春南部都市开发区为例,将研究区与东三省其他典型城市新区进行对比,利用现有数据,进行了城市新区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新区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方法应与成熟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研究方法有所不同;长春市南部都市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及综合效益偏低,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尚可。  相似文献   

8.
以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构建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初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所占比重依次减小。鲁家村土地利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实施后有较大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2016—2017年增幅较大,2017—2018年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在2016—2018年总体呈现稳定小幅增长。总的来看,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等均有正向影响,且在短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生态效应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以鲁家村田园综合体项目为例,构建田园综合体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确定指标权重,并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3方面对其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田园综合体建设提供借鉴。结果显示: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初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中,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所占比重依次减小。鲁家村土地利用效益在田园综合体规划实施后有较大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于2016—2017年增幅较大,2017—2018年增幅较小;生态效益在2016—2018年总体呈现稳定小幅增长。总的来看,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建设对当地社会发展、经济提升、生态保护等均有正向影响,且在短期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而生态效应提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定边县土地开发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216-218
为科学地评价土地开发项目实施后产生的效益,借助层次分析方法,构建4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4个社会效益评价指标和3个生态效益评价指标组成的土地开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定边县6个土地开发项目为例,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过于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经济基础是制约土地开发综合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今后实施新项目中应对生态效益予以重视,实现土地开发综合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汪煜  吴国平  何林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215-5218
在分析苏州市吴中区2005~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应用CLUE-S模型预测分析了2008~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情况;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利用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未来吴中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状况。结果表明,2005~2008年吴中区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过大,大量的耕地与林地转换成了建设用地与园地;在节约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政策的导向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将明显减缓;耕地、林地及水域破碎度有所降低,但建设用地破碎度仍有所增加,总体上各景观类型表现为向均衡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96—2008年全国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对我国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变化规律和趋势,为我国制定建设用地的调整方向和利用目标提供决策依据。从建设用地利用结构、承载能力和利用效率3个方面构建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省级尺度为评价单元,从不同评价指标出发,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间和空间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利用结构得到优化和承载能力有所提高,但利用效率存在下降趋势,同时各省份评价单项指标的集约利用幅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我国各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总体趋势为东南沿海区高于西北内陆区,经济发达区高于经济落后区;针对不同省份,未来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应根据时空变化规律着力于不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共3期昆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昆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0—2008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逐渐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耕地,盘龙区、五华区和官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换类型。  相似文献   

14.
根据耕地资源特点和耕地地力评价的原理,建立了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耕地地力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各评价因子对庆阳市西峰区耕地地力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地貌类型、障碍层位置、土壤侵蚀程度、障碍层厚度、质地、有机质、剖面构型、耕层厚度、CEC、有效磷、质地构型.利用累加模型计算了耕地综合地力指数,绘制出西峰区耕地地力等级图,并根据相应的采样点位置,得到西峰区各乡镇不同等级耕地面积分布.所得结果将为推动西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为农村土地征用、转让、承包和补偿等费用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武晶  徐华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70-5073
基于阿克苏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运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测算模型分析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动态变化,定量分析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1996~2008年,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至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为0.977 4,比1996年增加了0.123 7。交通用地、耕地、居民点工矿用地、园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所占比例的高低是影响阿克苏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值的主要因素。②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表现出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迅速变化。其中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相关系数最大,为0.988,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吴晶晶  蔡永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08-16211
对奉贤区位于城市化发展缓慢发展期、增长期和快速增长期3个时期的2000、2003和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发现,2008年城镇住宅用地、绿地和工业用地较2000年增长明显,分别上升至2.23%、4.82%和10.08%;农村生产用地和农村住宅用地占全区比例共下降了19.46%,说明奉贤区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明显,城镇化建设使农村用地面积大大减少。主要水质指标CODmn、NH3-N和TP与不同半径缓冲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其他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等与水质正相关关系显著,而绿地、农村生产用地与水质显著负相关。主要相关性在500 m以下比较明显,随着缓冲半径的增大水质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相关性逐渐减弱,说明城市化带来土地利用巨大变化是影响区域河道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唐娟  高敏华  王宏  李悦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25-128,134
利用1996年、2003年和2008年TM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并运用Costanza的方法,结合谢高地修正的我国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表,分析1996年-200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变化,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结构的变化。1996年-2008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十分剧烈。草地增加的幅度最大,达66019.78hm2,未利用地减少的幅度最大,达85958.67hm2。1996年-2008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呈持续增加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52.45亿元。1996年-2003年,水文调节功能价值比例上升最多,主要是由于水文调节价值系数最高的水域增加引起的。2003年-2008年,上升速度最快的是气体调节价值,主要是气体调节价值系数最高的林地增加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使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结构均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整个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因此,区域发展规划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8.
庆阳市西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根据导致该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成因-结果表现因素,构建了该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西峰区10a来的生态脆弱性变化趋势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表明:西峰区生态脆弱度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714 3下降到2009年0.490 3.经历了2000年的强度脆弱阶段到2009年的轻度脆弱阶段,西峰区生态环境呈现出良好状态发展趋势.人为因素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的关键因素,西峰区脆弱生态环境具有不稳定性,对外界干扰较敏感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高淳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玉杰  徐惠  黎德松  龚敏飞  杨绍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195-4197,4280
以1996-2008年高淳县土地变更数据为资料,分析了12年中土地变化的特点及主要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2年来全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大幅度下降和建设用地的增加;影响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全县GDP每增长1亿元,需新增建设用地23.29 hm2、减少耕地45.32 hm2;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需减少耕地173.13 hm2。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96~2008年统计数据建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对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贡献度平均值为24.085%;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但短期调整力度不大;土地资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时滞性,并会不断弱化。笔者认为要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范市场机制来强化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