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取密度、氮、磷、钾4个因素为决策变量,以甜玉米鲜穗产量为目标函数,通过田间试验数据建立产量与参试因子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栽6.5~7.2万株/hm2,保苗5.5~6.0万株/hm2,底肥施纯N60~90kg/hm2,P2O560~90kg/hm2,K2O120~150kg/hm2,为信甜501的栽培技术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广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广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适宜的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了4种种植密度(7.50万株/hm2、8.25万株/hm2、9.0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及4个施肥量〔施N量分别为75.00 kg/hm2、150.00 kg/hm2、225.00 kg/hm2和300.00 kg/hm2,m(N)∶m(P2O5)∶m(K2O)=2∶1∶4〕共1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施肥量为N225.00 kg/hm2、P2O5112.50 kg/hm2、K2O450.00 kg/hm2时,单穴大中薯重量最大,且产量和扣除种薯、肥料费用后的净收入也是最高,分别达到了28997.62 kg/hm2和68990.96元/hm2。  相似文献   

3.
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玉米杂交种中单9409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度与施氮量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2O5施用量225 kg/hm2、施N量270~315 kg/hm2、种植密度6.675万~7.575万株/hm2时,产量达7 500~9 500 kg/hm2。其中施N量270 kg/hm2、密度7.5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9 513.9 kg/hm2。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德美亚1号为材料,研究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施肥量设3个水平,种植密度设4个水平。[结果]不同肥力密度组合能够有效调控玉米的光合特性和产量相关性状。适当的肥料供给(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能提高玉米植株的总光合势及叶绿素含量,最终有助于产量的增加。另外,当种植密度稳定在9万株/hm2时,玉米的光合速率高于其他种植密度条件的玉米,因此达到了较好的产量效果。[结论]玉米种植密度为9万株/hm2且肥力水平为纯N 150 kg/hm2、P2O590 kg/hm2、K2O 100 kg/hm2时玉米相对产量最高,可作为目前黑龙江省中西部高寒地区玉米种植较适宜的肥力和密度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播种量分别为1.5、3、4.5、6和7.5kg/hm2的5个处理中,以播种量4.5kg/hm2和6kg/hm2的产量较高。其密度分别为31.03万株/hm2和36.14万株/hm2。在秋旱严重或迟播条件下,适当加大播种量可保障田间密度,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三熟制栽培的播种量以4.5~6kg/hm2较为适宜,可确保田间密度达到30万~37.5万株/hm2,其产量与移栽油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6.
湘东三熟制油菜直播播种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播种量分别为1.5、3、4.5、6和7.5kg/hm2的5个处理中,以播种量4.5kg/hm2和6kg/hm2的产量较高。其密度分别为31.03万株/hm2和36.14万株/hm2。在秋旱严重或迟播条件下,适当加大播种量可保障田间密度,为夺取高产奠定基础,三熟制栽培的播种量以4.5~6kg/hm2较为适宜,可确保田间密度达到30万~37.5万株/hm2,其产量与移栽油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对玉米新品种晋单63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4个密度处理水平下,以6.75万株/hm2折合产量最高,为10 060.3 kg/hm2;其次是6.00万株/hm2,为9 400.3 kg/hm2。综合考虑地力等因素,晋单63号在山西省南部夏播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在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4种施肥水平与4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筛选出该区大豆高产优质的适宜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120.0 kg/hm2时产量最高;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其中密度为25.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施肥和密度处理的大豆蛋白质含量均45%,达到了优质标准。河北省大豆夏播极早熟区大豆高产优质的施肥量为N 150.0 kg/hm2+P2O5180.0 kg/hm2+K2O 120.0 kg/hm2,种植密度为2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洛单668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对密度具有广适性,适宜种植密度在5.25万~6.75万株/hm2。采用N、P、K三因素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洛单668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N(x1)、P(x2)、K(x3)的主效应及交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它们对产量的影响为N〉P〉K。筛选出玉米产量≥10 800 kg/hm2的最优方案为:N 393.15~399.15 kg/hm2、P2O5 171.90~175.05 kg/hm2、K2O 167.25~174.60 kg/hm2,其比例为:2.3∶1∶1。  相似文献   

10.
黔西北优质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4因素为研究对象,以小麦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为研究目的,采用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对优质小麦R88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 优质小麦R88产量要获5 000 kg/hm2以上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92.6~302.4万株/hm2,施纯N 210.3~230.0 kg/hm2、P2O5 64.4~82.5 kg/hm2、K2O 81.1~104.0 kg/hm2;当纯收益超过2 500元/hm2时,栽培措施为密度271.6~290.6万株/hm2,施纯N 181.1~199.9 kg/hm2、P2O5 44.5~66.5 kg/hm2、K2O 32.4~51.5 kg/hm2.4因素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N>K2O>P2O5>密度;因素间互作效应分析,N肥施用量是影响R88小麦产量和纯收益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试验设密度(A)与肥料(B)二因素三水平研究了施肥量与密度对高油115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高油玉米的农艺性状和产量都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密度为52500株/hm2、施肥量为N:360kg/hm2、P2O5:120kg/hm2、K2O:180kg/hm2时各农艺性状表现最好,产量也最高(6876.45kg/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小麦种植筛选适宜的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方法]设置3种种植密度与5个肥料配比施用水平,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配比对小麦宁春52号的影响。[结果]分蘖期与拔节期,相对较高的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最高,而在挑旗期,相对较低的播种密度A1(450万株/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在各生育期相对较高的施肥水平(施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135 kg/hm~2)叶面积系数整体较高;分蘖成穗率在A2(495万株/hm~2)下整体最高,在B3施肥水平(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300 kg/hm~2,钾肥135 kg/hm~2)处理下相对最高;较高播种密度A3(540万株/hm~2)、较低的施肥水平B1(施尿素150 kg/hm~2、磷酸二铵255 kg/hm~2,钾肥0 kg/hm~2)既适合该品种的高产要求,也符合高肥力土壤的低施肥需要。[结论]该研究可为小麦的播种与施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谷子新品种长生07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谷子新品种长生07为试材,研究了肥力水平、播种时期、留苗密度对谷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作底肥可提高谷子产量和品质,该品种施有机肥1 500 kg/hm2+化肥675 kg/hm2做底肥时产量最高(7 185 kg/hm2),且小米品质等级最好;最佳播期为5月中旬。不同类型地块达到较高产量的留苗密度不同,其中,瘠薄地种植时要保证密度,留苗数在45.0万株/hm2左右;肥旱地种植时可适当稀植,留苗数在37.5万株/hm2左右。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地区马铃薯青薯2号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永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15-1017
[目的]研究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密度,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方法]在柴达木地区利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青薯2号马铃薯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与其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含量、淀粉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柴迭木地区,青薯2号块茎产量、淀粉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25.00kg/hm^2、P2O5 120.00kg/hm^2、K2O 250.00kg/hm^2;商品薯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99.32kg/hm^2、P2O5 95.67kg/hm^2、氧化钾199.32kg/hm^2。[结论]在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产量、淀粉产量与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新品种南校205为试验材料,研究肥料和密度对其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和密度对南校205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显著.在4个施肥水平中,A1水平在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产量等方面都具有最大值.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干粒重整体上均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降低,产量却随着密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当密度为67 500株/hm2时产量最高.综合考虑肥料和密度因子,最佳处理组合为A2B4,即种植密度为67 500株/hm2,施肥量为纯N 225 kg/hm2、P2O5 75 kg/hm2、K2O 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6.
抗虫棉万丰201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抗虫棉万丰201的特征特性,采用4因素4水平及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和新复极差法统计分析,对密度、追肥、灌溉、化控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子的棉花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肥料施用量。合理密植与科学施肥,是提高棉田单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确定了万丰201棉花地膜覆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优化方案为:留苗密度4.8万株/hm2;施尿素425 kg/hm2、磷酸二铵475 kg/hm2和氯化钾225 kg/hm2做基肥;在花铃期,用尿素200 kg/hm2追肥1次;全生育期化控3次,分别于蕾期、初花期和打顶后7 d左右各进行1次,缩节胺用量分别为7.5~12.0 g/hm2、15.0~22.5 g/hm2和37.5~49.5 g/hm2。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氮肥、磷肥和钾肥4个栽培因子对泉豆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对泉豆7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泉豆7号产量要获得超过2147.25 kg · hm ^-2的最佳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35.48万~37.82万株· hm ^-2,尿素79.02~88.71 kg · hm ^-2,钙镁磷肥438.75~484.50 kg · hm ^-2,氯化钾64.17~75.27 kg · hm ^-2。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杂交大豆不育系制种产量,以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34A为母本,其同型保持系JLCMS34B为父本,于2011年和2012年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洮南试验站进行制种试验。试验设3个密度(10,15,20万株/hm~2)和3个底肥施氮量(64,128,192 kg/hm~2),研究了9个处理对不育系结实率、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密度10万株/hm~2的结实率最高,密度15万株/hm~2的制种产量最高,并且随着密度增加结实率逐渐降低。2011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结实率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以10万株/hm~2种植密度配合64 kg/hm~2底肥施氮量的结实率最高,为67.28%;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制种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植密度为15万株/hm~2配合128 kg/hm~2底肥施氮量,最高制种产量达到1 395.72 kg/hm~2;底肥施氮量对不育系结实率和制种产量差异不显著,互作差异性也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甜豌豆越冬露地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荣浩  宋德宝  马坤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1-5863
[目的]提高甜脆3号的种植效益,加速其推广。[方法]以甜脆3号为材料,通过播期、种植密度、基肥用量、追肥种类等试验,研究上海地区甜豌豆露地越冬优质丰产栽培技术。[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呈先上升后急剧下降趋势。当种植密度为18万株/hm2,基肥用量为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时,甜脆3号的鲜荚产量达15 181.50 kg/hm2。在花荚期增施钾肥可以明显减少落花落荚,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豆荚的商品性。使用防虫网可有效减轻蚜虫和夜蛾类虫害的危害。[结论]上海地区甜豌豆的最佳播期是11月上中旬,适宜种植密度为15万~18万株/hm2,基肥用量以有机肥6 000 kg/hm2+复合肥600 kg/hm2为宜,追肥以氮、钾肥配施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