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舞蹈是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知音,同时舞蹈文化是舞蹈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在舞蹈表演中,舞通常会采用特色服饰、动作与道具将舞蹈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使更多人能够了解舞蹈文化。文章研究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时,首先阐述舞蹈动作中舞蹈文化特质,继而分析舞蹈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再次阐述舞蹈文化表现形式,最后阐述舞蹈文化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舞蹈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与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人类文明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舞蹈的起源应当是为了满足人类最原始的肢体语言交流的需要,是为了人类自娱自乐,是为了祭天娱神。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国的舞蹈在文明发展中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戏曲的萌发时期一般认为是宋元两朝。戏曲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随后戏曲艺术与舞蹈逐渐走向大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舞蹈。到明清时期,戏曲与舞蹈早已密不可分,舞蹈已成为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戏曲舞蹈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并流传至今。而到了19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舞蹈又从戏曲艺术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种表演形式——中国古典舞。古典舞堪称为古代舞蹈与戏曲舞蹈的精华,尤其是吸收了诸多戏曲舞蹈的精华,在身段与动作上都有独特的艺术韵味。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是互相融合,互相联系,共同成长,共同提高,进而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和传统文化。而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历史传承中,最具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民族历史文化精华沉淀后形成的璀璨明珠。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族舞蹈技术技巧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蕴,学会如何发现和欣赏民族舞蹈,提高对艺术内涵和文化意蕴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傩舞,历史久远,是民俗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本文从傩舞的特点出发,时具有赣文化本土特色的万栽傩舞进行介绍和分析,揭示了其深厚的民俗性,为正确认识其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面对傩舞生存空间窄小的现状,提出了传承与保护的方法,以供学术界研究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龙脊梯田农业文化与梯田景观保护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实现了森林、村寨、梯田分布的和谐统一,人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騀崇拜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板鞋舞、互惠文化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是梯田景观产生、维护的重要因素,旅游业的发展严重威胁了龙脊壮族传统农业文化,梯田景观面临破坏的危险,可以通过理顺分配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限制游客数量等方式减轻旅游对龙脊壮族梯田农业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正很早就听过这样一句话"游在云南,吃在曲靖",对于吃货们来说就很有必要到曲靖去好好享受美味所带来的诱惑。为此特意长途跋涉特意来到曲靖体验一下曲靖的美食。来到曲靖,大街小巷各种小吃让我忍不住通吃一遍,下面给各位吃货一一介绍一下吧。其中早就耳熟能详的当然是当地的"蒸饵丝",吃着爽口又回味。据了解这个小吃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传承了,在这里能吃出曲靖的味道,曲靖的历史。其次全国出名的还有曲靖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地区高校一直是培养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以及发展的重要场所。但在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人才的应用性不足不仅限制了高校舞蹈专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舞蹈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基于此,本文对少数民族高校的舞蹈专业应用进行了研究,综合分析舞蹈专业教学的转型,为社会培养更好的舞蹈艺术人才,既能够提升舞蹈专业学生的社会就业,又能促进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将壮族文化元素进行衍生、重构和转化形成富有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形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民族气息的氛围中,同时在传承和保护壮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能发展壮族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西施“响屐舞”是吴地舞蹈史上的经典与代表,因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从古至今备受关注,该舞蹈风格的形成也离不开吴地民族风格与地域风格的影响。通过具体分析吴地民族文化、环境、图腾等对舞蹈动作、姿态、动律、节奏等民族风格形成的影响,以及吴地地域环境对舞蹈表现形式、表演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道具等同质性与异质性地域风格形成的影响,论述了西施“响屐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推理等方法,归纳整理了艺术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涵、分类体系及文化特征等。认为艺术健身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分为舞耍型、舞蹈型、秧歌型、装扮型、鼓器型和道具型六种类型,其文化特征具有民俗地域性、文体交融性、健康娱乐性、竞技体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拉丁舞蹈伦巴是与舞蹈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边缘舞种,它的节奏舒缓,动作优美,被称为"爱情之舞",其现在的发展也开始遵循我国的国情,开始注重艺术的发挥,技巧为内容服务,但是很多的拉丁舞蹈的工作在编舞上还只是停留在技巧的运用上,忽略了舞蹈的情感性,本文通过对伦巴"技"与"艺"的发展趋势的阐述,希望对舞蹈教育工作者作出一份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飘色是一种融合戏剧、装饰、杂技、音乐、舞蹈等为一体的古老传统民俗艺术,给视觉与听觉带来“飘然欲仙,绘声绘色”之感。可现如今沙湾飘色的发展难以为继,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保存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的前提下,我们通过研究其在传承过程中受到的阻碍和其他影响因素,为沙湾飘色寻找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和多元化的传承途径,有着相似处境的整个“广东飘色文化”也需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相似文献   

13.
王珊珊 《河南农业》2016,(12):63-64
中国舞的创作发展要有一个划时代的突破,我们除了要考虑舞蹈的自身发展规律外,还应以多层、多向的思维方式,思考远远超出舞蹈范围的,与整个生活、世界相关的现象和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因此,"动作解构"方法的提出为舞蹈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通过对动作本身进行研究、解构,并由此引申出一种对舞蹈创作中民族思维定势的解构,使中国舞蹈以与现时代同步的面貌出现在世界艺术舞台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花香鼓舞”的研究,对其未来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和思索。笔 者认为,“花香鼓舞”的当代传承不应只是动作形式上的传承,更应该是二老艺人的保护,舞蹈演 员及舞蹈编导和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日前,一辆满载通化市群众艺术馆、朝鲜族群众艺术馆、通化歌舞剧院等文艺工作者的"文化惠农直通车"开进了二道江区二道江乡桦树村教育实践基地,为当地村民上演了一场精彩喜庆的文艺节目,送去了新年的祝福。由村小学改建的教育实践基地,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一曲耳熟能详的《小苹果》开场舞,直接将演出推向了高潮。"这个舞蹈今年特别流行,我们村很多妇女都会跳,今天看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文山州坝保壮族彝族村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分析该村的村民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地民族特点,提出适合该地文化需求与发展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舞蹈是一种古老而又富于青春活力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命运动同在。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多民族国家,舞蹈是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56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以云南民族舞蹈为例全面阐述民族舞蹈存在的现状,民族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等,为进一步发挥现代文化传媒的作用,保护民间舞蹈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欣赏追求也越来越高。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民间舞蹈就是一种源自生活的艺术表达形式,是由劳动人民通过创作而进行演绎的,体现了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族舞中,舞蹈技巧的使用使舞蹈类型变化多样,舞蹈形式更加纷呈,体现了人们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民族舞蹈的艺术风格,成为民族文化重要内涵的表达方式,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高校中民族舞蹈技巧的介绍和分析,对民族舞的表现形式进行探索,将民族舞的感情与民族舞蹈的技巧相融合,展示出我国民族色特舞蹈带来的独有魅力。  相似文献   

19.
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20.
伏岭舞犭回是一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本文对伏岭舞犭回的传统流变、社会转型期变迁及面临的文化传承困境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化和现代化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其民间自然流传方式已经面临传承危机,主要体现在村落内文化认同感减弱、文化传承出现危机、以及组织力量的缺乏3个方面,因此要实现舞犭回的长盛不衰需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文化主体的发展方向作出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