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杂种小麦碳同化特性及籽粒产量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在春季小麦返青后的各生育期中,供试化杀型(CHA)杂种麦优4号和T型三系杂种麦优1号与亲本和对照相比,在群体光合速率(CAP)、群体叶源量(CLSC)和叶面积指数(LAI)上都表现明显杂种优势,这些优势随生育进程呈逐渐增强趋势。杂种小麦在返青后各生育期的群体干物重(PDW)均优于亲本。CLSC与PDW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CLSC可作为反映群体物质生产力大小的可靠指标。供试杂种在籽粒产量上的优势亦较明显,其平均优势(AH)大于超标优势(SH)。麦优4号、麦优1号的穗数、粒数、粒重三产量构成因素的AH均为正值,SH在麦优4号中表现为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为正值,穗粒数为负值;在麦优1号中则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为正值,千粒重为负值。麦优4号的籽粒产量优于麦优1号。杂种小麦在CAP、CLSC上的明显优势是其获得PDW优势及籽粒产量优势的重要生理基础。本文还就杂种光合优势和光合作用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五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  相似文献   

3.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说明,0004和5746配合力最好,其次为7539-2和矮特早。  相似文献   

4.
选择利用RHT1,RHT2和RHT8,RHT9矮秆基因,采用多交,互交,聚合杂交方法,经多年选择选育出一系列矮秆,农艺性状好,适于CHA杂交制种的6个矮秆品系做亲本,进行杂交组9个矮×矮类型的矮直CHA杂种小麦。1993-1995年两年内在一般管理下对9个矮秆CHA杂种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进行优势及相关分析:有4个杂种小麦产量超标,最高6.1%,穗粒数普遍增多,亩穗数减少,千粒重增减不一,穗粒理增加  相似文献   

5.
小麦产量的构成取决于其产量因素,即亩穗数和穗粒数与粒重的乘积。那么,产量的杂种优势与产量因素的杂种优势关系如何?我们在多年的研究以及对大量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有一个现象,即小麦杂种产量的杂种优势近似等于各产量因素优势之和。根据各产量因素优势之和来占算产量杂种优势,估算结果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实测值非常接近。例如北京农业大学1978年包括13个杂种组合的试验,三个产量因素的杂种优势分别为-0.5,7.3,  相似文献   

6.
通过12×6个小麦品系不完全双列杂交,对供试亲本及其杂交组合的产量配合力与产量因素性状配合力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近似等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也近似等于生物产量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与收获指数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杂种F_1代的籽粒产量是各组合产量总平均值及其与9种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产量3因素的双亲一般配合力和组合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值)乘积相加的产物。此外,还讨论了根据配合力选配强优势组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麦F1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97个小麦杂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86.5%的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65.9%的组合表现正向超亲优势。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一,且以单株产量的优势为最高,平均杂种优势为66.57%,平均超亲优势为45.5%。单株产量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优势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除单株总数外,F_1各性状与双亲平均值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参阅众多学的研究成果,综合概述了影响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诸多因素,其中包括杂种小麦自身生育特点和栽培环境,同时,还从更深层次阐明了杂种产量优势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以期为栽培上提出关键性的技术措施,使CHA杂种小麦的产量优势得到充分地发挥以及强优势组合选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膜小麦播期和密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柴文北  王建鹏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2):126-127,133
在小麦地膜盖栽培中,播期和密度是2个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影响较大的因子。滁州市1997~1998年度试验结果表明,江淮地区地膜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诸因子与播期、密度之间,均可建立起二元二次多项式曲面回归方程:y=b0+b1x+b2x21+b3x2+b4x22+b5x1x2。解析方程可求得到最高产量时的播期和密度组合,以及产量构成因素指标。  相似文献   

10.
诱导小麦种间杂种孤雌生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普通小麦品种78(6)9-2、85(67)15和硬粒小麦品系9026、6752配成4个杂交组合,其中3个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结实率37.50% ̄50.00%,杂种出苗率83.3% ̄97.2%,1个组合以硬粒小麦为母本,结帝率是18.75%,杂种出苗率仅33.3%,根据对杂种F1抽穗期和产量性状的分析,选出了3个组合诱导孤雌生殖,结果只有78(6)9-2×9026F1结实3粒,诱导结实率3.75%,该  相似文献   

11.
春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选用5个优质春小麦品种(系)与5个丰产春小麦品种,采用5×5不完全双列杂交配成25个组合,分别对生物学产量、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经济产量和收获指数等产量性状以及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⑴t测验结果表明,亲本与杂种两组群在生物学产量、穗长、穗粒数、经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上的差异达到0.05显著水平,表明这些性状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⑵通过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分析,认为中8131和93 1039为2个优质亲本,武春1号、甘春16号为2个丰产亲本;杂种综合优势指数法和配合力分析表明,中8131×甘春16号、93 1039×张春9号、93 1039×武春1号、中8131×武春1号和93 1039×甘春16号等组合在丰产与优质结合方面表现突出。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基因型方差的比较表明,株高、穗长、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蛋白质含量的一般配合力变异幅度远大于特殊配合力变异幅度,对于这些性状,针对一般配合力选择效果更好。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所研究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比特殊配合力更重要,其中,对株高、穗长、经济产量、收获指数和蛋白质含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1990~1992年用本院粮作所新育成的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并以生产上推广的优良品种扬麦5号作对照,研究了不同播种密度,播种期,施肥水平和年度间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杂种超标优势不同,具有Rht3矮秆显性基因的半矮秆杂种小麦麦优1号产量超标优势主要来自每穗粒数的增加和较强的抗倒性,根据杂种小麦不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形成过程中的优势变化特征,提出了亩产400kg以上的优化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14.
小麦化学杂交剂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化学杂交剂的应用研究李巧云,关欣(新疆农科院粮作所,乌鲁木齐,830000)1小麦化学杀雄研究概况杂种小麦在产量、品质、生理生化特性和农艺性状等方面普遍存在优势,其中产量优势尤为明显。利用杂种优势是解决小麦高产、超高产育种的主要途径之一。生产杂种...  相似文献   

15.
CHA杂种小麦生产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CHA杂种及基本本为材料,探讨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而不同角度阐述了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杂交小麦主要产量性状优势及亲本选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21个小麦杂交组合中14个增产幅度较大的超标优势组合F1代的产量性状、株高和抗病性等进行分析,发现各超标优势组合的产量三因素均具有较高水平.在产量三因素中,有效穗数的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每穗粒数,千粒重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最小.此外还发现,湖北麦区生态条件下,杂种F1代株高为88~97 cm、父本比...  相似文献   

17.
对用91-32S,1647S,C407S和18765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分别与14个水稻品种(系)配置的杂交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4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产量都具有较明显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91-32S和1647S所配组合综合性状好;结实率和千粒重是影响4个光敏核不育系杂种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两系杂交稻育应注意亲缘隔离,以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配爪哇型恢复系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化杀杂种小麦F1代优势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化杀杂种小麦组合0004Rd/84129d3,2015/NC332,332d/分33和332d/84-1F2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双亲,F1,对照品种和4个杂种F2组合之间的相互比较分析,结果表明,332d/84-1的化杀杂种F2具有抽穗期较早,扬花持续时间短,株高间分离程度较低,穗长均匀,成穗率较高的特点,产量也表现出较高的杂种优势,相对于其它3个化杀杂种F2来讲,是一个较好的组合,可利用于大  相似文献   

19.
CHA杂种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优势特性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CHA杂种及其亲本为材料,探讨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过程的生长发育特点以及不同组合优势性状及其大小,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CHA杂种小麦产量优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杂种小麦(CHA 杂种)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比较研究,分析了杂种小麦在籽粒成熟过程中的几个优势性状。结果表明:杂种小麦顶部叶片的光合速率,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和有效叶面积等光合特性均优于普通小麦品种。在光合速率日变化方面,杂种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的最高值差异显著,而最低值则差异不大,表现出杂种小麦对强光的适应力强,具较大优势;而在弱光下,则难以发挥优势的特性。在籽粒增重上,杂种小麦也表现出灌浆速率大,高值持续时间长等特点。矮秆大穗型杂种小麦的产量因素构成则表现为每穗粒数多或粒重高,穗粒重高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