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老的高秆大麦品种由于株形差、营养生长过度以及茎秆易折断、弯曲、倒伏,产量很低。据已有报道,倒伏引起减产达12—66%。近年来,育种家已注意培育半矮秆大麦品种,作为减少倒伏的一个途径。但仅此还不能完全解决倒伏问题。许多工作者已对倒伏进行过研究,并提出不同的植株性状,如根系发育、株  相似文献   

2.
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及其创新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深入了解春小麦优异矮源D8261的矮化效果并评价其育种利用价值,1992~2004年对D8261的矮化效果和育种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评价,并对矮秆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从D8261(株高49cm)与6个高秆亲本(平均株高101.3cm)杂交F2代的株高分离结果可知,矮秆植株(株高<75cm)的分离比例为41.7%~70.4%,平均为57.6%,矮化效果十分显著;在对组合T88鉴19/D8261用D8261进行的回交一代中,矮秆植株的分离比例高达98.5%,初步推断D8261的矮秆特性受多对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在多年的育种实践中,利用D8261已创造出第2批、第3批综合性状优异的新矮源;选育成功的矮秆春小麦新品种银春6号已成为甘肃省引黄灌区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和目的意义 回顾近八十多年的水稻育种史可以知道,水稻育种经历了三个阶段。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是农家品种的整理和利用阶段,产量虽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因为这类品种均属高秆类型,收获指数低(30%左右),且易倒伏,亩产在400-500斤的水平上徘徊了几十年;六十年代初,我国首先进入矮化育种阶段,育成一批矮秆和半矮秆良种,使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都得到大幅度上升,主要原因是大大提高了收获指数(50%左右)以及品种耐肥抗倒。但光靠这种植株形态的改良,增产幅度仍然受到限制,因此矮秆品种的单产又在800斤的水平上徘徊了20多年;七…  相似文献   

4.
水稻矮生性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秆水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是20世纪水稻育种最主要的成就之一。综述了水稻矮化相关基因的遗传、定位、水稻植株的矮化机理以及矮秆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当前水稻矮化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倒伏的材料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国内外31个表现优良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水稻的材料学特性与抗倒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基部节间长、株高、相对重心、鲜重和秆长等对水稻的抗倒伏性状有较大的负效应;基部7 cm重、断面模数和弯曲应力对水稻的抗倒伏性状有较大的正效应,水稻倒伏的发生与其材料学特性有着复杂的关系;按照断面模数大、弯曲应力大、基部节间长和株高适中的方向进行选择,有利于水稻品种抗倒伏性状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水稻矮化育种是20世纪以来中国水稻育种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对中国粮食增产以及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综述水稻矮生性状的遗传、矮化植株的特征特性、矮化机理及矮秆基因定位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在利用水稻矮秆突变体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矮败小麦具有Ta1显性核雄性不育基因与Rht10 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 ,它与高秆品种杂交 ,后代高秆株表现可育 ,矮秆株表现不育 ,二者比例接近 1∶1,这种特性可以稳定遗传 ,故可利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 ,大大提高育种效率[1~ 3] 。福建农大作物学院于 1989年秋季引入该种质 ,连续多年进行了育性和株高的关系、不育株开花结实特性、苗期GA3处理预测植株育性及雄性败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等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同时也开展了轮回选择育种 ,对其性状进行改良 ,提高了矮败群体的抗赤霉病性和白粉病性 ,…  相似文献   

8.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矮败小麦具有Ta(即MS2)显性核不育基因与Rht1。显性矮秆基因紧密连锁遗传的特点,与高秆亲本杂交,后代高秆株可育,矮秆株不育,故可用植株高度作为育性的标记性状鉴别不育株和可育株,在轮回选择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我院于1989年秋引入矮败小麦,采取边研究这育种的策略,经8年9代的选育,获得一批综合性状较好的株系及具特殊优点的料科,积累了轮回选择育种的经验,为改进小麦育种提出了新方法和新经验。现将轮回选择育种的几个问题初步总结分析如下。一、轮选亲本的选配效果引进矮败小麦的第一年用本省代表性品种晋麦2148控制授粉…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发现小麦株高与产量呈正相关。半矮化基因的引入,改变了这种相关关系、既提了产量,也降低了株高。为了探明在没有半矮化基因的时候,或者引用了半矮化优势的情况下小麦株高与产量的正。相关关系,提出了一种高秆半矮化类型的选择策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高秆半矮化品系与低秆半矮化品系产量潜力的比较,评价在春小麦上提出的这种选择模式。将随机衍生自4个组合的半矮化品系,按株高分为高秆组和低秆组。1986—1988年,在明尼苏达州的5种环境下对一些品系进行试验。所有组合的两组之间,所造性状(株高)均有差异。组合1、2和3,无论在同一环境内还是在不同环境间,高秆品系组与低秆品系组的产量均不存在差异。组合4的高秆品系组在两种较高的产量环境和所有环境中,产量均比矮秆品系的高。组合1和4的高秆品系抽穗较晚。性状间的相关一般不显著。在4个杂交组合中,有3个组合相关程度较低。这表明,在春小麦种质中,没有找到有力的证据来支持高秆矮化选择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矮败”小麦是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新近研制成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新种质,具有太谷核不育小麦Tal显性不育基因和矮变、与小麦Rht_10显性矮秆基因连锁遗传的特点。在高秆品种为父本与之杂交的子代群体中,矮秆株不育,高秆株可育,这种遗传行为对以株高作为标记性状判别不育株和可育株,用于常规育种或轮回选择都是极为有利的。为充分认识“矮败”小麦这一特性,并尽快用于育种,我们对这一新种质株高和育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矮败”小麦种子37粒,其上代父本为晋麦2148,1989年11月15日播种于盆钵中,盆栽管理和观察记载按常规进行。自1月12日起(多数单株开始拔节)挂标鉴定株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