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白山野生猪苓的驯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苓、亥苓、野猪苓、鸡屎苓、枫苓、乌桃等,学名[Polyporusumbellatus(Pers.)Fries.]。为担子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多年生药用真菌,以菌核供药用。味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通淋消肿的功能。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热痛的淋病、湿盛水肿、泄泻、白带等症。猪苓含粗蛋白、多糖类物质,对利尿、乙型肝炎有一定的疗效;猪苓多糖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癌症的作用,还可用于化妆品生产。近几年,国内药材市场猪苓需求量较大,价格坚挺,由每千克18~2 5元上升到每千克30~37元。由于货少价扬,导致长白山区野生猪苓资源被大量采挖,破坏了生态…  相似文献   

2.
欧军 《现代种业》2010,(2):41-42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别名野猪苓、猪屎苓、鸡屎苓。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以菌核人药。有利水、渗湿等作用,近年发现其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自古以来猪苓都靠采挖野生供药用,由于自然资源少,药用量增大,故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近年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野生变家种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3.
猪苓别名为猪屎苓、亥苓、野猪苓、鸡屎苓、枫苓,乌桃等。为担子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属多年生牛菌类。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以菌核供药用。昧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通淋消胖的功能。主治小便不利、尿道热痛的淋病,湿盛水肿、泄泻、白带等症。猪苓含有粗蛋白、多糖类物质。药理研究证实有较好的利尿作用,近年发现对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猪苓多糖有抑制恶性肿瘤增生的作用。所以,制成猪苓多糖注射液,治疗癌症。猪苓除药用外,还广泛用于保健饮品及化妆品行业,市场潜力巨大。随着用量增大,自然资源较少,在经多年大量采挖,野生猪苓已濒临绝迹。药材市场供求矛盾目趋突出。目前,经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潜心研究、试种,野生变家植猪苓菌种已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4.
半野生猪苓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又名野猪食、猪屎苓、地乌桃等,为多孔菌科真菌,子实体幼嫩时可食用,味道十分鲜美.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000~2000m的山区,以1200~1600m的地区生长较多.近几年,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产区过度采挖,野生资源锐减,猪苓供求矛盾日趋突出,这里,介绍一种林区半野生猪苓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猪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乡 《农村百事通》2007,(10):33-33
猪苓别名野猪食、野猪粪、野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是我国传统的稀有中药材.味甘、淡,性平,主要含麦角甾醇、粗蛋白、可溶性糖分、多糖等,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蚀等,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猪苓以野生品供应市场,近几年产区过度采挖,野生品已呈枯竭之势。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猪苓菌核半野生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Fries]属多孔菌科真菌,其地下菌核是稀有中药材,有利尿渗湿、通淋退肿等功效,主治肿胀满腹急痛。猪苓多以野生品供应市场,野生猪苓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的山区,  相似文献   

7.
猪苓别名猪尿苓、亥苓、野猪苓、鸡屎苓、枫苓、乌桃等。为担子多孑L菌科,多孑L菌属多年生药用真菌类,以菌核供药用。  相似文献   

8.
对野生猪苓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猪苓多数生长在海拔2 500~3 000m的高寒山区,且处在湿度较高的小溪边、冷杉以及栎树等残留的树桩下面,土壤pH值在6.5~7.0之间,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45%,且周围的树木种类较多。同时研究了与猪苓共生的密环菌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9.
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苓别名猪尿、亥苓、枫苓、乌桃等,为多孔真菌猪苓的菌核,其地下的菌核干燥后是常用的中草药。猪苓含有猪苓多糖和麦角甾醇等,而猪苓多糖不但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而且对慢性肝炎和肿瘤病有一定疗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使得市场对猪苓的需求与日俱增。由于野生猪苓资源紧缺,而人工伴栽的猪苓与野生猪苓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因此,采用半野生伴栽方法生产猪苓事在必行,市场行情看好。林地猪苓伴栽技术是在海拔800~1 000 m的林中进行,充分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发展猪苓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既利用了林间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土地使用率,又将疏伐和间伐的林木及枯枝落叶就地充分利用,与农时不争劳力、与粮食不争农田,并提高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因此说,利用适宜的山区生态条件栽培猪苓,是利国、利民、利己造福社会的朝阳项目。  相似文献   

10.
西北小陇山林缘区野生猪苓资源较丰富,人工栽培自然条件优越,通过改进传统栽培技术,在海拔1 200~1 600 m林缘区平坦地或台地阴湿区,早春或秋季播种,利用7~10年树龄的青冈等树种作菌材、小陇山野生蜜环菌为菌源、鲜猪苓菌核(灰苓为主)作种,采取集中连片双层带状栽培,深层增氧、加湿,改善深层环境条件,科学管理,适期收获等措施,较传统穴播栽培产量提高3.8倍,大幅度提高了该区域猪苓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猪苓需求量逐年增多,野生猪苓贮藏量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而猪苓特殊的生长条件使其在一般环境条件下难达到正常的生长要求,导致大面积推广成为难题。因此采用蜜环菌和菌材培育的仿野生猪苓栽培技术成为研究方向。本文收集整理众多研究资料,结合山西省猪苓生长特征特性,总结出在林下如何利用当地资源仿野生培育人工栽培猪苓。  相似文献   

12.
为了选择猪苓的最佳菌株及其采收的最佳发育阶段,研究了猪苓3个菌株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多糖含量,并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的显微结构和多糖累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猪苓3个菌株在孢子形态和数量、菌索形成和草酸钙方晶上存在明显差异;菌株X2的菌丝生长快、长势旺,菌丝体浓密洁白,易形成菌索,菌丝体及发酵液的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30.4 mg/g和0.111 mg/mL,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为0.2458 cm/d;人工白苓与野生白苓在形态和显微结构上相似;野生黑苓菌核的多糖含量最高,达56.41 mg/g,人工白苓最低,为15.95 mg/g。说明在3个菌株中,X2合成猪苓多糖的能力较强,药用价值高,质量最优;3种不同发育阶段的菌核中,野生黑苓的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3.
衣民 《农技服务》1994,(8):18-19
<正> 近几年来,野生猪苓无节制采挖,资源遭到破坏.产量逐年减少.制药用量又逐年增大,价格陡升。而目前人工栽培仅是开始,数量极其有限,还无法弥补野生的不足,供不应求已成定局、野生猪苓家植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14.
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药用历史已有2000年。我国是猪苓生产大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猪苓野生蕴藏量在10000吨以上。但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资源枯竭,产量下降,年年缺口,今年产量(估算)将降至800~900吨。野生猪苓面临濒危,因此,国家已将其列为三级保护野生植物和药  相似文献   

15.
<正>一、栽前准备1.培育蜜环菌菌枝。猪苓生长周期较长,种苓需3年,商品苓一般需4~5年。要求在生长期内,均有丰富的营养供给。因此,供蜜环菌生长的树棒每窝5根,长50~60厘米,直径8~10厘米,如果以培养商品苓为目的,菌材直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猪苓的栽培水平、规范种植技术,在科技服务过程中,深入汉中市猪苓人工栽培集中产区留坝马道镇、略阳县五龙洞镇、汉台区河东店镇等地,开展了猪苓人工高效栽培技术调查,从猪苓栽培的场地选择、苓种选择、菌材与蜜环菌的准备、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技术方面对汉中市猪苓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测定不同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猪苓药材中麦角甾醇、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及总多糖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根据不同成分含量的差异,得到最佳猪苓生长年限及最佳猪苓采收期。采用HPLC对麦角甾醇及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进行含量测定,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猪苓总多糖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猪苓药材中麦角甾醇、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及总多糖含量存在一定差异,麦角甾醇以河北临城猪苓药材含量最高(1.41 mg/g),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以云南泸西猪苓药材中含量最高(18.87 g/g),多糖以吉林猪苓药材中含量最高(4.99%);陕西地区猪苓药材中3种成分含量都普遍高于其他产地,猪苓药材的质量较好;陕西略阳猪苓中麦角甾醇、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及总多糖含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变化而改变;相同生长年限猪苓药材的采收时期选择春季为宜,与传统采收期相符合。此方法具有灵敏、简便、准确的优点,可以为寻找最佳的猪苓产地及猪苓的最佳生长年限及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实地调研,对猪苓生长的部分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测定。中低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的适宜条件是,栽培时间在每年2~5月和10~12月,海拔600~1 500 m的林地,以次生阔叶林、杂灌林、混交林、坡度在20°~50°的向阳坡为宜,生长期最适温度22~25℃,土壤含水量50%~60%,pH值5.0~6.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沙壤土,以灰苓为种苓、并选用京234号蜜环菌为其营养源。  相似文献   

19.
猪苓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用于治疗两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等症,猪苓多糖还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等作用。调查显示,药材市场对猪苓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之势,全国需求量2011年已猛增至3000吨左右。我国供给国内外市场的猪苓主要来自野生,占总量的98%以上,进入21世纪后野  相似文献   

20.
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药用植物猪苓人工培植技术,主要包括猪苓繁殖、蜜环菌的培养、繁育场地选择与菌材培养、栽苓、适时采收等内容,以期为人工培植猪苓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