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黄山松地理种源性状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经对4个试点3个年度营造的黄山松地理种源试验林的调查和方差、典型相关,逐步回归及趋势面分析,结果表明黄山松种内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树高,粗,冠幅生长,1级侧枝数,针叶长度,结实株率,兼生树脂道百分率等性状在种源间都有显著的差异。这些变异与种源产地地理、气候上的不同密切相关。树高,粗生长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性状呈经纬双向渐变,表现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种源的生长量逐渐减少、球果变大的地理变异规律;1级侧枝数量主要呈垂直变异,结实株率则为经向渐变,兼生树脂道百分率变异与纬度有关,除此一定的地理渐变外,还存在生态型变异。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各性状变异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其次为年平均气温和无霜期。  相似文献   

2.
帽儿山地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生长性状,抗性与各种源间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及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垂直梯度渐变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变异是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的基本变异模式,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用长白落叶松各种源的相关性状作聚类分析并参照地理气象因子在,遗传距离0.370的水平上将长白落叶松分布范围区10个参试种源划为6个种源区:Ⅰ小北湖种源区。Ⅱ白刀山种源区,Ⅲ完达山种源区,Ⅳ白河种源区,Ⅴ大石头种源区,Ⅵ桓仁种源区;用Duncan法对种源间进行多重比较,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选择,表明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是该试验点最佳种源,大海林种源也是可选择种源;从长白落叶松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3.
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内17个种源21年生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及树干通直度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是,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呈明显的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经纬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利用生长性状材料结合17个种源的地理集团对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种源在2.7遗传距离上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编号为I);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编号为III);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为IV),用LSD法对各种源进行多重比较,结合综合指数法,确定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有友好和乌伊岭种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吉林松花湖试验点4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性状的综合评定,初步确定吉林地区及毗邻地区最佳种源为白石山种源;较好种源为松江河青川、和龙、长白县海拔1075米种源。估算树高、年高生长量、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814、0.8959、0.8291,若选择最佳白石山种源造林,幼龄期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25.1%和20.3%。各种源从苗期到4年生树高生长差异显著,且具有稳定的变异趋势,幼林生长性状随地理坐标无明显变异规律。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的采种点,中低海拔生长较好,高海拔生长较差,二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侧柏不同种源在北京越冬和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北京试验点侧柏种源试验1-6年观测数据,研究了种源间在越冬受害程度和高生长两个主要性状上的变异及其规律;分析了种源高生长与年份的交互作用;探讨了越冬受害程度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种源间在越冬受害程度和高生长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越冬受害程度的地理变异模式是以纬向变异为主的渐变类型;种源树高与采种点纬度的相关系数随树龄而变化:1-3年生时为负相关,5-6年生时为正相关.本文初步提出供北京侧柏造林选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6.
秃杉种源-家系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生秃杉种源-家系试验表明,秃杉种源间、种源内家系生长性状差异显著。在遗传方差中,种源所占比例大于家系遗传方差,秃杉选择应优先选择种源,在此基础上选择家系。用主成分遗传指数得分值综合树高、胸径、材积性状评价种源,优良种源有贵州格、贵州交、贵州昂、云南龙陵、贵州丹,单株材积遗传增益为26.33%,实际增益为30.75%。秃杉种源没有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7.
余杭长乐林场火炬松地理种源试验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1983年及1984年3个批次共40个种源的试验结果表明:火炬松不同地理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干形,造林保存率等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产地的地理纬度及热量状况是引起种源变异的主要原因,种源生长量具中等程度遗传力。生长量3性状间有较紧密的相关关系,与干形遗传相关不紧密。试验林3-5年生树高及胸径生长与以后各年龄期的相关紧密,表明5年生时进行选择有一定的可靠性。选择出的9个优良种源,其材积  相似文献   

8.
哈密林区新疆落叶松地理种源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哈密林场开展新疆落叶松两次年度重复地理种源试验。结果表明:种源间生长性状达显著差异水平;种源间主要代表性状随经纬度呈现不连续变异;奇台、和丰和布尔津种源是哈密林区最佳种源。其中奇台种源7年生高生长量超过对照57.7%;依据种源生长性状1~7年生秩次相关分析和年度重复方差分析。证明该试验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尾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分布最广、资源最多的特有乡土树种.对参试的44个马尾松种源的树高、胸径、材积、枝下高和冠幅等生长指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8年生马尾松种源试验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差异显著,枝下高和冠幅生长无明显差异;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力较高,分别为40.61%、39.53%和32.79%,枝下高和冠幅较低;聚类分析研究将马尾松种源分为极速生、速生和中等3种类型;综合评定的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相符.确定了40号种源为最佳种源和33个可供采用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3个试点的7a生长白落叶松16个种源生长性状的变量分析,多性状的综合评定,选择出白石山、和龙为吉林地区的最佳种源,其遗传增益达18.45%~34.50%.根据3个试,点长白落叶松种源子代的综合表现,采用PCA分析划分出3个种源区和6个种源亚区.通过对采种点地理坐标和气候因子的PCA分析,划分出的气候类群与种源区划结果基本相同.采用多性状聚类分析,将吉林地区划分出3个造林生态相似区,进一步确定出各生态相似区的优良种源和种源区.采用优良种源造林可获得11.75%~15.40%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1.
黄山松群体GOT同工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 Hayata)4个天然群体和种源试验林中12个种源种子胚乳,分析了GOT同工酶。结果表明:GOT同工酶共有4~6条谱带,分成5个染色区受5个位点控制,所分析的1~4个位点均是多态的,共有12个等位基因,依据12个等位基因频率所估算的种源间遗传距离为0.0038~0.3313,且遗传距离同相应种源间的地理距离无直线关系。经相关分析知基因频率中既有地理倾变的,且与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有关,也有随机变异的。用遗传距离对参试种源进行聚类只能区分出大别山类群。  相似文献   

12.
樟子松种源试验的研究—遗传稳定性测定及最佳种源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in)9个种源在7个参试点的生长性状,进行多点试验的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与地点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采用Tai法和生产力指数(PQI)法,对各种源进行稳定性测定和生产力评价,为樟子松自然分布区和引种区分别选出了优良种源。其中,高峰、卡伦山种源的生产力最高,适应性也较强,在东北平原、东北东部山地及小兴安岭等引种地区有广阔的推广前景;金山种源的遗传稳定性强、产量较高,可在大兴安岭西北部的樟子松自然分布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桤木栽培区区划和栽培区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桤木自然分布区内13个种源的生长、材性、果实等性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桤木的地理变异及其趋势,探讨了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对栽培区进行了区划,并对各栽培区进行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研究表明桤木种源生长性状与生态梯度(EGA)的相关显著,在单个生态因子分析中,桤木种源生长量呈以经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纤维长度与经度和纬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地理趋势并不明显.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呈单向渐变模式.根据试验地点EGA,对桤木新引种区划分为两个生态亚区,即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和赣、浙、闽沿海山地—丘陵区,并对各个栽培区进行了适生种源选择和种源调拨区划.合理的种源调拨,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育种增益分别为5.42%、6.74%和18.72%.  相似文献   

14.
19年生侧柏种源变异及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开展树种的全分布区种源试验,研究种源间遗传变异,对选择优良种源,指导种子区区划具有重要意义。对河南郏县的侧柏全分布区种源试验林66个种源19年植株的树高、地径、冠幅、最长枝长、最粗枝径、分枝角等指标分析表明:树高、地径、冠幅和分枝角在种源间均有极显著差异,其遗传方差分量分别为14.938%、10.802%、14.097%和9.079%,其种源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0、0.63、0.66和0.60;最粗枝径和冠形指数也存在显著差异,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39和0.32。与该试验点的早期研究结果相比,种源间的变异系数随年龄增长呈减小趋势。以选择生态和用材兼用型的优良种源为目的,把树高、地径、冠幅及种源保存率作为主要选择指标,并兼顾苗期成活率,用相对指标综合选择法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10个种源的综合相对值超过种源平均值1个标准差以上,淅川和遵化种源的生长和适应性均优,其综合相对值均超过种源平均值18.8%,是与试验点具有相似气候区和立地条件的豫南山地侧柏生态林营建的首选种源。  相似文献   

15.
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省元江县红河流域干热河谷地区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印度和缅甸两种源多油辣木苗期生长量的连续观测,比较实生苗株高、地径、枝下高、冠幅、开花数和结实量等指标,研究多油辣木苗期生长规律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播种到1年生期间两种源多油辣木的株高、地径、枝下高和开花数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各个时期的生长速率略微不同。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有较大的差别,印度种源1年生实生苗的冠幅东西向、南北向分别比缅甸种源高12.5%、16.9%,结实量是缅甸种源的5倍,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源多油辣木的冠幅和结实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侧柏不同地理种源种子发芽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东枣庄抱犊崮林场37个地理种源的23年生侧柏种源林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发芽值4个指标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源间侧柏种子的发芽能力存在很大差异,福建南平(FNP)、辽宁凌源(LLY)、甘肃徽县(GHX)3个种源发芽能力较强,发芽率分别为65.00%,62.50%和52.00%;山东灵岩(SLY)、河南灵宝(HLB)、内蒙乌拉山(NWS)发芽能力较弱,发芽率仅为6.50%,7.50%和10.50%。确定枣庄抱犊崮林场及毗邻地区种子发芽能力最佳种源为福建南平(FNP)、辽宁凌源(LLY)、甘肃徽县(GHX)3个种源。  相似文献   

17.
对广西3个试验点5个马褂木种源4年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个地点4年生保存率有显著不同,位于桂林全州的咸水试验点(XS)总体保存率较高(88%),而位于南宁北郊的高峰(GF)(70%)、南郊的良凤江(LFJ)试验点相对较差(51%),表明参试种源在桂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地点内不同种源间保存率也有较大差异,总体上云南金平、贵州黎平种源保存率较高。参试种源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在GF与XS试验点生长表现基本相当, LFJ试验点因管理不善整体表现较差。3地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生长性状在种源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地点和种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种点与试验点的经纬度离差、年均温离差及年均降水量离差与试验点保存率、树高、胸径相关分析表明,经纬度离差与GF、LFJ试验点的保存率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桂南试验点(GF、LFJ)对种源的选择性高于桂北试验点(XS),离试验点地理位置较近的马褂木种源有更高的适应性。根据生长表现和育种值,发现云南金平和福建武夷山种源生长相对较好,均高于广西本地(全州)种源。与广西本地(全州)种源比较,云南金平种源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4.38%、13.23%、30.05%。  相似文献   

18.
张小雪    刘震    王新建  李志    蔡齐飞    耿晓东    王艳梅    吴慧源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4):118-123
为探究不同种源山桐子生长发育规律差异,取湖南、四川、河南、贵州、江西、江苏6个种源的2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在相同生境下的生长量、分枝数、展叶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种源2年生山桐子主干顶芽抽枝、侧枝顶芽抽枝、二次分枝的伸长生长和粗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趋势。3)6个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的生长量、展叶量、二次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干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多,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苏种源,展叶最少的是河南种源;侧枝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最多,河南种源的展叶量最多,四川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少;在二次分枝方面,贵州种源的生长量最多,其次是河南、四川、湖南,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西种源;四川、江西、湖南种源的二次分枝数量明显高于河南、贵州和江苏种源;不同种源的二次分枝以上主干生长量表现为:贵州种源最多,其次是湖南种源,四川、江苏、江西种源较少,河南种源最少;4)在贵州、江西、江苏3个种源的主干顶芽抽枝伸长过程,四川种源的侧枝顶芽抽枝伸长过程,江西种源的二次分枝粗生长过程中都出现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种源山桐子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郑州地区以贵州种源的苗木生长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