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空序列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多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 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Ca和速效K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水解N和全K在0~2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20~4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2)全N在20~4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0~2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有效P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全P在20~40 cm土层显著上升;交换性Mg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显著下降;(3) 在0~40 cm土层,全N、水解N、交换性Mg显著下降,土壤pH值、有机质、全K、速效K及交换性C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高黎贡山土壤肥力分布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滇西高黎贡山不同海拔植被下发育的森林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采集了20个样地的土样,对各个成分进行了分析,即全K、全P、全N、速效K、速效P、水解性N、有机质、质地和pH。结果表明,高黎贡山森林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垂直变化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土壤化学性质与思茅松人工幼林树高、地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云南景谷不同立地条件的思茅松人工幼林设置样地,通过调查,进行林地土壤化学性质与思茅松林木树高、地径生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对思茅松林木树高、地径生长影响较大的是林地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速效P、水解酸的含量和pH值,其次为有机质、全P、全N和全K的含量,影响较小的指标是盐基饱和度、速效N和速效K的含量。土壤的pH值为5.4~5.6,有机质含量为40~50 g.kg-1时较适宜思茅松林木的生长,而当其他土壤肥力指标较高时更适宜思茅松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雷州半岛桉树 LH1 无性系林的土壤养分概况,探索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研究以全垦、开沟、挖穴 3 种整地方式造林,采用“5 穴综合法”进行土壤取样,分析评价了 LH1 无性 系林的土壤 pH 值、有机质、碱解 N、速效 P、有效 K 等 11 个养分指标,以及各指标与不同整地方式之 间的关系。结果表明,LH1 无性系碱解 N 较缺乏,土壤有机质,速效 P、有效 K 处于中等水平,交换性 Ca、Mg 含量皆低于临界值,微量元素 Zn 丰富,Cu、Mn 适中,B 较缺乏;不同整地方式对除土壤 pH 值 外的其它 10 种养分指标的影响显著(P<0.05),开沟方式土壤中有机质、主要营养元素 N、P、K,以及 中量元素 Ca、Mg 的含量,都要高于挖穴和全垦的整地方式,桉树经营上可以利用开沟的方式营林,以 增加土壤养分;整地方式对土壤中不同微量元素影响作用也很显著,并且在不同土层上表现不同。土壤 养分指标之间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拮抗作用,与整地方式紧密相关;生产上可以针对微量元素 B 缺乏的 现状,适量增加微量元素 Mn 或降低 Mg 来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以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恢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则随恢复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恢复15年及原始林中最高,全P含量为恢复30年最低,原始林最高,全K含量则是恢复40年样地中最高。不同恢复阶段样地中,原始林中速效N含量最高,恢复15年样地中速效P含量最高,恢复40年样地中速效K含量最高。所有恢复阶段间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阳离子交换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恢复15年>原始林>恢复40年>恢复30年。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土壤全N、土壤全P、速效N、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土壤孔隙度则仅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则与土壤全N、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兴安落叶松林下土壤化学性质指标进行综合测定,结合林分内优势个体生长情况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对兴安落叶松优势个体生长影响比较明显的土壤化学指标排序为土壤氮素含量有机质含量交换性Ca Mg离子土壤速效K;对兴安落叶松优势个体高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的是pH值和速效P。  相似文献   

7.
外生菌根菌对巨桉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调查了四川乐山沙湾、眉山丹棱巨桉人工林下外生菌根菌土,测定了土壤养分情况。结果表明:两地所采集的菌根土的理化指标与对照相比有明显变化,样地Ⅰ菌根土pH值显著高于对照土,有机质含量与对照相比并不显著,样地ⅡpH值显著低于对照,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两样地菌根土的全N、水解N、全P和有效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大孢硬皮马勃的菌根土全K含量与对照相比并不显著,彩色豆马勃和马勃状硬皮马勃的菌根土全K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样地Ⅰ菌根土速效K含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样地Ⅱ菌根土速效K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由此可见,巨桉外生菌根真菌对提高巨桉人工林的土壤肥力,维护人工林地力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云南种植的5-7年生直干桉林分中设置30块标准地,调查树高、胸径等,并采土样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对直干桉生长的影响主要在0-40cm土层,40cm以下土层影响较小。重要养分指标影响力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有机质水解性N有效B速效K有效P。各指标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力权重为有机质0.237 1、水解性N 0.219 9、有效P 0.152 2、速效K 0.171 9、有效B 0.219 0;各指标对胸径生长的影响力权重为有机质0.227 8、水解性N 0.219 5、有效P 0.158 6、速效K 0.177 1、有效B 0.217 0。直干桉追肥时应施用有机肥,结合一定量的化肥和硼砂,化肥的N︰P︰K大约为1.4︰1︰1.1。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黧蒴栲半同胞家系根际土壤理化特性差异,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试验方法,通过对52个7年生家系生长测定,选取9个代表性黧蒴栲家系的根际土壤为材料,对根际的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性及根际土壤养分与黧蒴栲树高、胸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黧蒴栲根际土p H值低于非根际土p H值,而有机质含量规律则刚好相反,且根际与非根际p H值、有机质含量具有显著差异;黧蒴栲家系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水解N以及速效K含量有极显著差异。黧蒴栲半同胞家系生长性状树高、胸径与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 4、0.598 0;与水解N、速效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树高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7 8、0.630 7,胸径与水解N、速效K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95 0、0.774 2;而与有机质、全N、全K、速效P呈较弱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该文对东北东部山区33a生落叶松纯林与胡桃楸和落叶松混交林下土壤的化学因子进行了外业调查与室内分析。结果表明。除K素外,有机质、全量N、水解性N混交林各层次都较纯林高.且底层差异较上层明显。阳离子代换量和微量元素含量,混交林比纯林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诸化学因子中,对混交林土壤是主导作用的是全量N、盐浸PH值和速效P;对纯林起主导作用的是全量N、水解性N和有机质。  相似文献   

11.
运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实验林场落叶松人工林林地土壤主要营养元素时空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林龄的增加,土壤全N、全P、C元素含量及pH值均较1983年的观测值下降;C元素和pH值呈现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全N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水解性N表现出与全N相近似的变化趋势;全P呈现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速效P则表现为随深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全K与速效K在深度方向上无显著变化;除C元素随观测月份的增加表现出积累作用外,其他各项土壤营养元素均表现出生长旺盛月份含量(或值)较低,其他月份含量(或值)较高的变化趋势;观测期内除pH值为弱变异外,其他各营养元素仅为中等变异,林地土壤均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绿地有助于提高空气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区域生态压力,其土壤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绿化效果以及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广州南沙滨海公园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容重、pH值、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广州南沙滨海公园内表层土壤钾素的供应较为充足,但整体养分含量低,...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省板栗主产区林农习惯施肥调查结果表明:板栗生产中钾肥用量极少,磷肥用量偏低,而氮肥相对较多.应用GPS定位,采集湖北省28个县市板栗产区土壤样品112个;以常规方法分析了各土样pH值、有机质及土壤有效N、有效P、有效K、交换性Ca、交换性Mg、有效Fe、有效Mn、有效Cu和有效Zn含量.结果表明:湖北省板栗产区80%左右以上的土壤pH及土壤有效N含量适宜于板栗生长,但50%以上的土壤有机质低于15 g/kg,生产中应通过施用有机肥和采取抚育管理措施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P和有效K含量均较低,其低量比率分别为56.3%和73.11%,生产中应多施用P、K肥料.  相似文献   

14.
在贵州省毛竹主要分布区的赤水河流域,利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研究了毛竹林径级同土壤主要理化指标的关系,研究表明毛竹林土壤呈A层>B层趋势的指标有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量、有机质、全N量、全P量、阳离子交换量、水解N量、有效P量、速效K量和交换性盐基量,呈A层相似文献   

15.
对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复合经营模式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比桉树纯林,桉-草经营模式的土壤容重降低了14.75%~22.12%,土壤总空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了3.57% ~ 16.51%和15.39% ~ 18.67%,土壤饱和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了6.01%~34.14%和16.95% ~43.99%,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桉-草模式下林地土壤pH值降低了9.2%~10.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87.5%~24.2%;土壤全量N、P和速效N、P的含量提高7.06% ~89.99%,提高幅度的大小排列顺序为速效N>全量P>全量N>速效P,全量K和速效K含量减少,单位面积蓄积量提高14.14%.A层土壤理化性状改善幅度大于B层.桉树人工林间种象草复合经营模式,有助于改善林地土壤结构,提高林地养分含量,促进林木生长,是比较适宜推广发展的桉树复合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尾松人工幼林土壤肥力变化及其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广西环江县桉树林及砍伐后种植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化学性质,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和评价马尾松和荒地取代桉树后土壤肥力变化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取代桉树林后,4.0a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碱解N、有效P、速效K、交换性Ca和有效Zn有所提高,土壤pH值有所改善,而全N、全P、全K、交换性Mg和有效Cu有所减少。0~20cm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B有所降低,20~40cm层的反而有所提高。不同林龄马尾松和荒地的土壤综合肥力普遍较差。造林4年后,同土层马尾松林的土壤综合肥力低于荒地。除4.0a荒地0~20cm层的土壤综合肥力基本无变化外,其他4.0a马尾松和荒地土壤综合肥力都有不同程度退化,而以4.0a马尾松20~40cm层的土壤肥力退化最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马尾松人工幼林的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章古台地区人工固沙林的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根际土壤pH值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全N、碱解N、速效K表现为富集,速效P表现为亏缺,其中樟子松亏缺最为严重。随樟子松林龄增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表现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非根际土壤有机质提高的幅度以中龄林阶段最高;根际土壤的CEC值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小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随林龄增长逐渐下降;不同发育阶段,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樟子松感病后,根际土壤的pH值随感病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CEC值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盐分、全N、速效N、速效K的富集程度和速效P的亏缺程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千山风景区松树死亡与土壤条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鞍山市千山风号区近年来出现的松树小面积死亡的原因,在风景区代表性地区选择了7个样点14个土壤剖面,测定其pH值、土壤含水率、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钾等9个土壤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活树的土壤含水率高于死树;pH值过高导致松树死亡;速效磷过高导致松树死亡;养分总量是松树生长的总体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的角度,对梧州共青林场新造未成林地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林地采伐更新为红锥(Castanopsis hystrlz)林和荷木(Schima superba)林后其森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红锥林和荷木林的生长发育,各林地养分状况明显降低。和对照林地相比,土壤pH值、...  相似文献   

20.
The bamboo vinegar was used to produce organic calcium,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NaCl,CaCb and organic calcium solutions as deicer were sprayed evenly on the potted Cymbidium ensifoiium and collected soil, and the growth of C.ensifoiium was observed everyday,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the 3 types of salt solutions had certain influence on C.ensifolium,while the organic calcium had less effect on C.ensifolium than NaCl and CaCl2,and both of NaCl and CaCl2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pH of soil while organic calcium increased greatly the pH of soil,and the organic matter and cationic exchange capacity of soil reduced,and the content of total N, P in soil also reduced while the apparent content of total K in soil increased.By above comparison,the effect of organic calcium made by bamboo vinegar on C.ensifolium and soil was less than that of NaCl and CaCl2,in addition smaller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t solution was,less the effect of salt solution on C.ensifoliumand soil w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