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揭示新疆不同居群野生沙棘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规律,为其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对新疆阿勒泰、伊犁、阿克苏等地野生沙棘共6个居群48个单株的8个果实性状进行测量,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巢式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新疆野生沙棘果实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居群间果实性状分化均值为37.23%,小于居群内的62.77%;性状分化系数最大的是总酸含量(65.57%),最小的是果肉颜色(5.83%)。Simpson指数和Shannon-weaver指数均为哈巴河居群最大。果实性状平均变异系数为40.11%,变异幅度为21.77%~74.34%,各性状变异系数之间差异较大,其中果实颜色平均变异系数最大(74.34%),总糖含量平均变异系数最小(21.77%)。果实颜色、种子颜色、总酸含量、总糖含量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46%。【结论】新疆野生沙棘果实性状存在较高的差异及分化,果实颜色的性状变异最大;居群内的变异是新疆野生沙棘果实性状变异的主要来源;哈巴河居群果实性状多样性最丰富,果实性状差异主要体现在果实颜色、种子颜色、总酸含量、总糖含量等。  相似文献   

2.
对板栗雄花败育种质及其授粉结实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父本对雄性不育种质结实的影响,探讨了以雄性不育种质为母本,不同父本杂交,板栗坚果性状方面的变异情况,以揭示板栗雄性不育种质的育种价值,奠定板栗雄性不育育种及其理论研究的生物学基础。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种质具有较强的授粉结实能力,坐苞率和结实率均在90%以上,空苞率4%,每苞含坚果2.6粒,坚果高宽厚表现稳定,单粒重变异幅度稍大,变异系数达到16.10%;父本不同,雄性不育种质结实特性存在差异,"燕平"、"河北短丰"与雄性不育种质亲和力最强,结实率和空苞率分别为95.35%、74.78%和4.65%、2.61%;雄性不育种质具有较强的接收远缘花粉的能力,与"锥栗"杂交结实率达到44%,远高于"怀黄";杂交后代中,各组合间变异稳定,坚果平均单粒重8.50~9.50g,且坚果高度、宽度、厚度以及单粒重等性状在各杂交组合间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各组合内部,坚果单粒重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8.64%~16.10%,坚果厚度变异次之,坚果高度和宽度变异较小,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板栗地方品种重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巢式设计方差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90个板栗地方品种叶片表型、坚果表型及品质12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板栗12个农艺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广泛变异;(2)叶片表型性状、坚果表型性状及坚果品质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7.7%、4.4%和6.8%,表明坚果表型性状遗传稳定性高于叶片表型及坚果品质性状;(3)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VST均值为23.42%,远远小于群体内变异(76.58%),群体内变异是其主要的变异来源;(4)利用群体间最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将10个板栗群体分为4大类,反映不同地理群体板栗表型多样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引种的11株‘Hort-16A’黄金猕猴桃和4个野生猕猴桃株群为试材,研究果实的表型性状变异及单果质量、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期改良品种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有果形、被毛量、果脐性状3种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果实糖酸含量变异系数较小,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且维生素C含量与糖含量呈负相关;不同的野生型植株在不同的营养品质中其变异系数不一样。野生型猕猴桃和变异株猕猴桃在维生素C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但随果实在树上蓄留时间的延长维生素C含量均会降低,可以明显发现变异株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下降的速度比较快;野生型猕猴桃和突变型猕猴桃总酸含量变化差异较小,成熟后均随时间的延长含量下降。利用主成分分析将6个果实性状简化成相对独立的2个主要因子,这2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可以达74.5%。第1主成分为营养品质因子,方差贡献率为54.84%,第2主成分定义为外形指标因子,方差贡献率为19.65%。  相似文献   

5.
杏黄兜兰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云南地区3个野生杏黄兜兰(Paphiopedilum armeniacum)居群,进行叶片和花器官等19个性状的表型多样性分析,采用巢式方差、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讨论杏黄兜兰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显示:杏黄兜兰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丰富的表型性状变异,居群间有花瓣长、子房长等13个性状表现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居群内有植株冠幅、合萼片宽等10个性状差异极显著或显著;杏黄兜兰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3.02%,处于中等水平,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略大于居群内的表型分化;19个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的变化范围为9.68% ~ 26.36%,3个居群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13.27%、15.85%和14.96%,变异系数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在表型性状间差异极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对植株表型差异贡献率最大的是株高和花茎高;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杏黄兜兰花被片相关性状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株高和花茎高与植株的其他性状均显著正相关,尤其与指示花器官大小的性状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徂短是在山东省徂徕山林场光华寺林区山坡上发现的短枝型板栗新品种,发现时树龄约60年生,为自然实生变异单株。总苞椭圆形,每苞2.5粒;坚果椭圆形,坚果单粒重11.2 g,果实深红褐色;壳薄,易剥皮,熟食质地中等,熟食糯性,风味甜,为炒食型板栗新品种,耐贮藏,出实率51.5%,短枝性状突出;在山东省徂徕,果实成熟期9月18日。2013年通过山东省林业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相似文献   

7.
新疆天山地区弯刺蔷薇居群表型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疆天山地区5个弯刺蔷薇(Rosa beggeriana)居群进行叶片、果实、种子等11个表型性状的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弯刺蔷薇各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居群间的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5.76%,远低于居群内的64.24%,说明居群内的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为14.78%,性状离散程度较低;果实和种子性状的变异是造成弯刺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弯刺蔷薇部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性状存在相关关系;果长与其居群所处地理经度呈显著正相关,单果种子数与海拔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表型性状聚类结果表明,5个居群划分为4类,各居群之间没有严格按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地理种源大别山山核桃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多样性以及变异规律,为大别山山核桃种质资源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大别山山核桃主产区19个天然种群198个单株的11个坚果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进行测定,进行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相关性、主成分等分析。【结果】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群坚果种仁主要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多样性丰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表明大别山山核桃11个性状在种群间存在丰富变异(p<0.01);表型分化系数表明种群间平均分化系数为68.68%,种群间变异是主要变异来源。大别山山核桃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含量变异幅度为2.30%~25.18%,平均变异系数为13.46%,其中脂肪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小,β-维生素E含量的变异幅度最大,JGXZ种群的多样性最为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种仁性状各成分之间达到显著相关的共10对,脂肪含量与其他组分的相关性最显著,淀粉、δ-维生素E含量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相关性;11个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8.742%,各营养及功能在成分中均占有重要位置。【结论】大别山山核桃天然种源种仁主要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遗传...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山山脉地区疏花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郭宁  杨树华  葛维亚  葛红 《园艺学报》2011,38(3):495-502
 在新疆天山山脉地区选取疏花蔷薇(Rosa laxa Retz.)6个天然居群,对叶片、花序、果实和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疏花蔷薇种内表型性状无论在居群间还是在居群内均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表型性状居群间分化系数为41.84%,表明居群间和居群内多样性同样丰富。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2.79%,离散程度较高。对表型性状进行的变异系数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均显示,花序和种子相关性状的变异是造成疏花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疏花蔷薇6个天然居群可以分为3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  相似文献   

10.
研究基于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表型变异,通过相关性、主成分以及聚类等分析,对9个硬叶兜兰野生居群的22个表型性状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究硬叶兜兰居群间及居群内表型多样性,为硬叶兜兰资源的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硬叶兜兰在居群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居群内变异较少。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64%,居群间表型分化高于居群内表型分化。22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V)范围为9.52% ~ 31.48%,9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为14.55% ~ 18.51%,在表型间差异显著,在居群间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表明,花纵径等花部性状和株高等营养性状是硬叶兜兰变异的主要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中萼片长和花瓣长与大部分性状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冠幅、叶片数等营养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花横径、花纵径等生殖性状与海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聚类为3个类群,和硬叶兜兰地理分布距离一致。  相似文献   

11.
‘燕丽’是从实生燕山板栗中选育出的大粒新品种,早实、优质、丰产,抗性强。坚果整齐度高,单果质量9.0 g,红褐色,绒毛稀疏,底座小;果肉乳黄色,炒熟后口感细腻,糯性强,风味香甜,涩皮易剥离。单株产量达3.9 kg,折合单产3 907.8 kg·hm~(-2)。9月中旬成熟。适宜在燕山板栗主栽区的山地、丘陵栽培。授粉树配置以‘燕山早丰’、‘燕龙’、‘燕奎’为宜。  相似文献   

12.
抗寒板栗新品种‘燕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广鹏  孔德军  张树航  刘庆香 《园艺学报》2012,39(10):2085-2086
 ‘燕兴’是从燕山实生板栗中选出的抗寒板栗新品种,优质,丰产,早实,耐旱,耐瘠薄,抗寒性强。坚果综合性状优良,单果质量8.20 g,可溶性糖22.23%,淀粉52.90%;果肉细腻,糯性强,宜炒食。适合在我国北方燕山板栗栽培区的山地、丘陵栽培。  相似文献   

13.
板栗新品种‘燕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庆香  孔德军  王广鹏 《园艺学报》2010,37(10):1705-1706
‘燕晶’是通过实生优选获得适宜密植的板栗新品种。坚果综合性状优良,丰产,优质,耐瘠薄,适应性强。平均单果质量9.0g,平均每苞含坚果2.4粒。坚果深褐色,有光泽。果肉黄色,质地细糯,风味香甜,可溶性糖15.2%,淀粉46.1%,脂肪2.11%,蛋白质5.02%。雌花易形成。河北地区9月中旬成熟。  相似文献   

14.
‘燕昌早生’是从北京市燕山板栗实生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坚果深褐色,果肉细腻,平均单粒质量8.0 g,平均每苞含坚果数2.1粒。在燕山地区8月底成熟,品质优良,适宜炒食。丰产性好,适应性强。适合在北京栗产区土层较厚的栗园种植。  相似文献   

15.
 ‘华艺1号’麻核桃是从山西麻核桃实生群体中选出的新品种。坚果圆形,果基较平或微凹。横径平均4.0 cm(最大可达4.5 cm),纵径平均3.7 cm,侧径平均3.6 cm。单果质量12.16 ~ 21.78 g,平均16.52 g。果壳厚度3.3 mm,出仁率15.6%。缝合线凸出,结合紧密。壳面颜色较浅,纹理美观,文玩品质优,适于揉手健身。丰产性中等,抗寒、抗病性强。  相似文献   

16.
‘燕金’是从燕山野生板栗中选出的新品种。优质,丰产,早熟,抗寒性强。坚果单果质量8.20 g,可溶性糖22.75%,淀粉55.12%;果肉糯性,质地细腻,宜炒食。盛果期产量3 500 kg ? hm-2。适宜在中国北方板栗栽培区北缘的山地、丘陵栽培。  相似文献   

17.
吴佐英  白杰健  邵开茂 《园艺学报》2013,40(12):2531-2532
 ‘青川1 号’是从四川省青川县实生核桃群体中选育出的早实核桃新品种。坚果近圆形,外 观微黄白色,壳面光滑。平均单果质量14.2 g,壳厚0.94 mm。核仁饱满,口感香,易取整仁,出仁率59%。 丰产性强,进入盛果期后产量可达3 750 kg · hm-2,有较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板栗新品种‘燕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秋’是在河北省青龙县板栗实生资源调查中选出的优良新品种。具有耐短截、丰产、优质等优良特性。9月上旬成熟。坚果整齐度高,单果质量8.3 g,红褐色,油亮,绒毛稀疏,底座中;果肉乳黄色,炒食香、甜、糯俱佳,适宜糖炒。单株产量达8.1 kg,折合产量4 028.3 kg·hm~(-2)。适宜在燕山板栗主栽区的山地、丘陵栽培。授粉树配置以‘燕山早丰’、‘燕龙’、‘燕奎’为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明确神农架地区野生板栗资源遗传背景,选用4对呈现多态性的叶绿体微卫星引物,对湖北省十堰辖区内野生板栗进行了遗传结构和叶绿体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位点在4个居群的53个样本中扩增出10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数(A)平均为2.5,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为1.696,PIC值平均为0.312,各遗传参数值远低于核基因组对群体研究的相应值。4个等位基因从53个样本中共给出5种单倍型,既有共享率超过66%的单倍型,在房县居群中也存在稀有单倍型,其中丹江口和房县板栗天然野生居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杂合度分别为0.4062和0.3794,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显示两地是板栗的分布及遗传多样性中心。基于cpSSR数据,对板栗地方品种与天然野生居群间的遗传结构、关系及地方品种的起源进行了初步探讨。AMOVA分析显示,83%的cpSSR变异存在于居群之间,17%来自居群内。研究表明,十堰地区野生板栗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叶绿体单倍型分析更能直观的表现野生板栗的区域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混合肥对锥栗坚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5年生锥栗为试树 ,进行土壤穴施氮磷钾混合肥试验 ,研究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锥栗坚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组合处理之间 ,除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单株果枝数有显著差异外 ,叶绿素含量、单枝结棚数、单株结棚数、栗棚重、坚果重、出实率、单株棚产量和坚果产量的差异均不大。以穴施 0 .2 0kg尿素、0 .1 0kg钙镁磷和 0 .1 5kg氯化钾的混合肥较经济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