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3 毫秒
1.
为探讨小黑麦花药培养特性的遗传特点和规律,以2个高花药培养特性和4个低花药培养特性的小黑麦为材料,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对小黑麦花药培养力进行基因差异及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的基因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都是相互独立的.对于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而言,其父本和母本的GCA及父本×母本的SCA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该性状的遗传差异既包括加性效应,也包括显性效应,但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对其绿苗分化而言,父本×母本的SCA方差达极显著水平,而父本和母本的GCA均不显著,该性状的遗传差异除包括加性和显性效应外,还包括上位性效应,但以非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因而对小黑麦花药培养力而言,在GCA效应高的基础上选配SCA高的组合,通过杂交可以选育出花药培养力高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以30个玉米自交系以及从中随机抽取的16个自交系按Griffing方法4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为供试材料,在春、夏播中对玉米子粒铁含量、铁含量的配合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供试玉米自交系铁含量变幅为14.98~26.83mg/kg,春、夏播杂交组合铁含量变幅分别为12.39~24.43mg/kg和14.18~27.25mg/kg;②铁含量除受遗传控制外,还明显受播期、基因型与播期互作的影响;③铁含量的GCA(一般配合力)、SCA(特殊配合力)、播期、GCA与播期互作、SCA与播期互作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④多数铁含量SCA效应值较高的组合,至少有一个亲本的GCA效应值较高,但也有部分铁含量SCA效应值较高的组合,其双亲的GCA效应值却较低,表明在选育杂交组合时,应在选择铁性状GCA较高亲本基础上,通过广泛测交加强SCA选择;⑤亲本铁含量的表型值与GCA效应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70,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亲本铁含量表型值的水平来预测亲本GCA效应值的高低。  相似文献   

3.
玉米种子活力田间测定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以12个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35个杂交组合,对种子出苗势、出苗率、出苗指数、活力指数等种子活力指标进行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同一亲本种子活力4个性状间及同一性状12个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GCA)效应存在显著差异,12个亲本自交系中K1516的GCA效应表现最优,A3519表现最差;种子活力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与GCA效应之间关系复杂,不能依靠双亲的GCA效应来推断其后代的SCA效应;种子活力各指标的广义遗传力都超过50%,狭义遗传力均超过30%,并且加性效应都大于非加性效应,表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种子活力早代选择的依据;千粒重与种子活力相关性很低。  相似文献   

4.
玉米远缘选系主要性状的遗传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目前生产上使用的7个骨干自交系为母本,以19个玉米远缘杂交选系为父本,按7×19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配制133个杂交组合,分析其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效应和遗传参数。配合力效应分析表明,不同材料及其不同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在19个选系中,1183的单株产量、穗粗和穗行数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突出,均为正向值最大,其次为1164、1157和1193。不同组合及其不同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也较大,其中组合K389×1162和156×1193单株产量SCA效应较大。遗传参数研究表明,产量及产量组成性状加性效应远比非加性效应重要,在实践中应注意选用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的亲本来配制组合,此类性状中穗粗和穗行数的狭义遗传力最高,达70%以上;穗长和秃尖长相对较低,低于40%,其余性状居中,界于50%~70%。因此在实践中对穗粗和穗行数进行早代选择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陆地棉丰产品系与转Bt基因棉双列杂交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个陆地棉丰产品系和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28个组合杂种F1进行田间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含有Bt基因杂交组合F1对棉小造桥虫为害的抗性为0级,表明这一外源基因属显性质量性状。一般配合力GCA分析表明,在棉花5个主要农艺性状中,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将特殊配合力SCA方差分析表明,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乃基因显性效应。采用的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在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出现负值,这表明其农艺性状与常规丰产品系存在一定差距。特殊配合力分析出现5个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6.
甜玉米单倍体高效诱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高效开展甜玉米单倍体诱导,以16个不同类型甜玉米材料为母本,7个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系及其所配制的18个诱导系组合为父本,研究诱导系、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同时,通过研究诱导率杂种优势及正反交效应,探讨利用诱导系组合进行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诱导系单倍体诱导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变幅0.44%~2.56%;母本材料、母本花丝长度及环境对单倍体诱导率存在不同程度影响,母本材料被诱导率变幅0%~4.75%,母本长花丝时诱导诱导率较高,高温高湿不利于单倍体诱导。所有组合杂种优势指数均为正值,变幅28%~719.15%,16个组合具有正向中亲优势,变幅-72%~619.15%,14个组合具有超亲优势,变幅-80.86%~589.8%;诱导率存在显著正反交效应,其中6对组合为母本诱导率高,对应组合诱导率也高;筛选出诱导率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组合“YS1×YE24”用于甜玉米单倍体诱导。综合来看,诱导系、母本基因型、授粉时母本花丝长度及田间环境均影响单倍体诱导率,诱导率存在较强杂种优势和正反交效应,合理选配亲本,可组配出优良的诱导系组合。  相似文献   

7.
为建立昆明自然条件下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技术体系,将6个小麦材料和3个玉米材料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并进行小麦×玉米杂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昆明自然条件下,小麦、玉米杂交可于5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持续期长达6个月;由于玉米花粉充足,采用“滚粉”法授粉,可显著提高授粉效率,杂交颖果结实率达88.77%~98.4%;授粉后晴好天气下的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分别为88.77%和19.94%,是阴雨天的2倍以上;田间取穗剥胚时间以授粉后17~19 d为宜,此时80%以上的单倍体胚直径均在0.5 mm以上,部分已有初步分化;发育饱满的颖果得胚率平均为24.8%,是干瘪颖果的2.95倍;单倍体胚培养的幼苗在昆明不需越夏,5月中旬到6月中旬杂交获得的单倍体苗移栽加倍后一般可于当年9~11月收获加倍单倍体种子。因此昆明的自然条件可为利用小麦×玉米大量诱导小麦单倍体提供便利,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大量试验进一步完善该技术。  相似文献   

8.
8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诱导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8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按照NCⅡ方法进行杂交组配28个诱导系F1,与6个骨干自交系京724、京92、京X005、昌7-2、郑58和农系531杂交,进行诱导率测验,分析诱导系诱导率的配合力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诱导系JKY044、JKY043、JKY042的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是优良的育种材料。特殊配合力分析表明,3个诱导系组合JKY042/JKY044、JKY005/JKY041、JKY042/JKY046诱导率的特殊配合力效应较高。遗传参数分析表明,诱导率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可通过不断选择来提高诱导率。同时,诱导率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宜在早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割穗离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简易高效的小麦×玉米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技术,以2个小麦杂种F1和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小麦×玉米杂交中杂交穗割穗离体培养与田间自然生长的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授粉后不同割穗时间和不同培养液配方对得胚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穗离体培养的得胚率比田间自然生长高2倍,两者的得胚率分别为31.6%和9.6%;割穗培养的最佳时期为授粉后24 h;不同的穗培养液配方对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均有明显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提高颖果结实率和得胚率.因此,小麦×玉米杂交后24 h割穗,杂交穗在含有100 mg/L 2,4-D,40 g/L蔗糖,10 mg/L硝酸银,8 mL/L亚硫酸和3 g/L磷酸二氢钾的培养液中培养,单倍体胚诱导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P1×P2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析了本所选育的ST039、ST029以及其它5个常规自交系的8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参数.根据GCA和SCA效应值,确定ST039、岱20、ST029和D15这4个优良自交系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ST039×D15、478×岱20等组合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有一定的增产潜力.根据配合力及遗传参数估计,一般配合力表现出比特殊配合力较大的遗传分量,在选配组合时应注意选择GCA较高的自交系作亲本,还应注意特定组合特定性状SCA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利用杂种优势改良油菜的低温耐性,本研究以10个低温耐性不同的甘蓝型油菜品系为亲本,按照NCⅡ配制5×5杂交组合,对低温胁迫下各萌发性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平均发芽时间)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和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在9℃下各萌发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而在22℃差异不显著;P2(宁油18)、P7(...  相似文献   

12.
玉米产量性状配合力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8个中晚熟玉米自交系产量性状进行双列杂交分析,表明各个自交系产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存在显著差异,玉米杂交种F1的产量构成受到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的共同作用,用特殊配合力对F1的作用大于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高低与一般配合力无明显相关关系。因此在玉米杂交种组配与自交系改良工作中,既要兼顾双亲的一般配合力与特殊配合力,又要保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与选系模式的种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稻成熟胚离体培养有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p+1)/2半完全双列杂交与f×m 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研究了两个水稻群体成熟胚离体培养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率和绿苗分化率的高低主要受亲本基因型的影响,即基因型不同,差异很大,不仅存在基因的加性效应,也表现出非等位基因的互作效应,遗传表现为部分显性,其遗传模型为加性一显性一上位性模型,遗传力较低,而成熟胚的离体培养力的遗传模型为加性一显性模型,具较高的遗传力。  相似文献   

14.
辣椒亲本间SRAP遗传距离与配合力、杂种优势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辣椒亲本为材料按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置30个杂交组合,利用SRAP标记分析亲本间的遗传距离,探究其与配合力、杂种优势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辣椒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亲本间的一般配合力(GCA)、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SCA)以及杂种优势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与组合间SCA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只有果长的杂种优势与亲本间GCA呈极显著正相关。以上结果说明,利用遗传距离难以预测配合力以及后代的杂种优势,GCA和SCA也不能完全预测杂种优势。因此,遗传距离和配合力、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黄淮南部和黄淮北部麦区小麦品种间的杂种优势以及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性,以黄淮南部麦区的8个小麦品种和黄淮北部麦区的7个小麦品种为亲本配制56个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对亲本及杂交组合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及遗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1)株高、千粒重和结实小穗数的平均中亲优势较高,单株粒数和穗粒数的平均中亲优势为负向优势,各性状均出现了中亲优势较高的组合,说明黄淮麦区不同生态区小麦品种间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2)临Y8012、周麦27和邯生923单株粒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最高,其他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也基本上表现优秀,用作亲本可进一步提高组合的产量。单株粒重特殊配合力较高的组合为百农207×临Y8012、秋乐2122×邯生923、周麦27×济麦39、浚2016×冀麦181、周麦17×冀麦181。组合百农207×临Y8012、周麦27×邯生923和周麦27×济麦39两个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及特殊配合力效应均比较高,为本研究中的最优组合。(3)株高和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都较高,说明这两个性状加性效应较大且受环境影响较小,直接对这两个性状进行选择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但其狭义遗传力较低,非加性方差成分占优势,因而对单株粒重直接选择效果不太显著,需要通过其他相关性状来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6.
Combining ability and heterosis were studied in a 6 × 6 diallel cross to see the nature of gene action in Upland cotton (Gossypium hirsutum L.) during 2002 to 2004. Analysis of variance revealed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all the F1 and F2 hybrid means and their respective six parental values for all the traits examined. In both generations, the mean squares due to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 (GCA)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SCA) were also highly significant. SCA genetic variances were greater than GCA and more important for the traits, i.e. boll weight, boll number and seed cotton yield per plant, showing the predominance of non-additive gene action. Lint % in both generations and boll weight in F2s only were controlled by additive type of gene action due to maximum GCA variances. Cultivar CIM-1100 was found to be the best general combiner and its utilization produced valuable hybrids with desirable SCA in both generations. F1 and F2 hybrids, viz., CIM-1100 × CRIS-9, CIM-1100 × FH-682, CIM-1100 × BH-36 and CIM-109 × CIM-1100 as high × low and low × high parents performed well in SCA determination, outstanding mean performance and heterosis. Better SCA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useful heterosis were more pronounced for yield traits. In F1 hybrids, maximum heterosis was observed for seed cotton yield followed by boll number, boll weight and lint %. The heterosis over better parent was +3.13 to +65.63% for bolls per plant, +0.75 to +24.40% for boll weight, +0.82 to +115.22% for seed cotton yield and +0.27 to +3.88% for lint %. Involvement of CIM-1100 in most of the F1 and F2 hybrids resulted in the synthesis of superior genotypes for most of the traits studied. Inbreeding depression was elevated in good performing hybrids and was the highest for seed cotton yield. Highest yielding F1 hybrids yielded lesser in the subsequent generation due to over-dominance and inbreeding depression, whereas moderate yielding F1 hybrids were found more stable even passing through process of segregation due to additive gene action. The combined performance of F1 and F2 hybrids could be a good indicator to identify the most promising populations to be utilized either as F2 hybrids or as a resource population for further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7.
杂交大豆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杂交大豆育种效率,进一步提高杂交大豆产量。本研究以5份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2份恢复系为父本,采用NCⅡ设计方法组配60个杂交组合,对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每荚粒数分别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效应、及其与F1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产量性状中亲优势组合占全部组合的55%,超高亲优势组合占30%,中亲和超高亲优势均?20%的占15%。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等产量相关性状的中亲优势组合分别占55%、56.67%和23.33%,超高亲优势率均为负值。17份亲本材料的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变化范围为-27.94%~56.62%,其中6份材料表现为正效应;3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pecial combining ability,SCA)为正值,占总体的50%。此外,SCA与F1籽粒产量和单株荚数的杂种优势及其性状值均相关;GCA与产量性状值和单株粒数的中亲优势呈极显著相关,与单株荚数的中亲优势、单株粒数、每荚粒数的超高亲优势及性状值呈显著相关;各性状SCA与GCA之间不相关。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较大。产量杂种优势强的组合双亲除具有高的一般配合力,而且兼具有较高的特殊配合力。  相似文献   

18.
以选自不同杂优类群、淀粉含量不同的10个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设计配成正反交90个组合,在河南3个地点随机区组试验。测定子粒淀粉含量,分析了基因型、地点及其互作对玉米子粒淀粉含量的影响,进行了配合力方差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①地点与基因型之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地点×基因型的互作效应差异不显著。②亲本淀粉含量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组合的淀粉含量以GCA效应为主;自交系郑58的淀粉含量和GCA效应均较高,是高淀粉育种的重要资源之一。③所用组合的淀粉含量均表现正向优势,平均中亲优势率4.24%,超高亲优势率1.64%。不同组合优势大小不一,变幅分别为0.31%~9.05%和-1.80%~6.24%;选自不同杂优类群的高淀粉自交系易配出高淀粉组合,亲本之一含量不宜过低。④母体效应对F2当代子粒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原生态条件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8个小麦品种(系)在高原生态条件下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配合力和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组合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亲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极显著。8个亲本蛋白质含量的广义遗传力hB^2=35.4%,狭义遗传力hN^2=23.0%。其中,GBI63和青农801一般配合力效应高,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在蛋白质含量的改良中可以作为亲本广泛应用。Clamksuan和龙麦15由于一般配合力效应低,特殊配合力方差小,在育种中无多大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按Griffing方法4,用6个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自交系配制15个组合,研究微胚乳超高油玉米子粒含油率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子粒含油率高的双亲在组配时有可能表现出超亲优势;子粒含油率的一般配合力(GCA)在各亲本间及特殊配合力(SCA)在各组合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子粒含油率的GCA效应与SCA效应之间无明显关系;以提高子粒含油率为育种目标,应选择具有较高子粒含油率和GCA效应值的自交系作亲本;子粒含油率有较高的遗传力,加性方差在遗传变异中起主要作用,子粒含油率宜在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