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Kcna基因的结构、表达模式及生长发育中的分子功能,本研究克隆了中华绒螯蟹Kcna(命名为Es-Kcna)基因的全长,并开展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时空表达模式研究;观察了干扰Kcna基因后中华绒螯蟹生长表型性状的变化;筛选了Es-Kcna基因的SNP标记并与种群地理分布、生长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Kcna基因位于中华绒螯蟹第46号染色体上,全长945 304 bp,含有9个外显子;其中,cDNA全长2 080 bp,开放阅读框1 584 bp,编码527个氨基酸;原子总量为8 433,分子结构式为C2719H4210N702O787S15,预测蛋白等电点(pI)为5.23,相对分子量为59.81 KDa。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Es-Kcna基因与三疣梭子蟹Kcna基因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Es-Kcna基因在蜕壳前期、蜕壳间期和蜕壳后期的肌肉、心脏、肠道等六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肌肉组织中的表达丰度最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干扰Kcna基因的表达后,实验组蟹的体重、蜕壳增重率和第二步足长度显著降低(P< 0.05);肌肉组织切片结果显示实验组步足肌肉肌纤维直径小于对照组(P> 0.05)。此外,在Es-Kcna基因的第8外显子上鉴定出一个SNP位点(A1 461G),该位点在辽河野生群体显著富集GG基因型,而在长江野生群体富集AA基因型。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具有AA型个体的步足长度显著长于GG型个体(P< 0.05)。本研究为Kcna基因调控中华绒螯蟹生长的分子功能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础,并为区分长江、辽河野生中华绒螯蟹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生长存在巨大差异,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仔蟹生长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的大眼幼体和仔蟹分别饲养于室内玻璃钢水槽和室外小型水泥池两种环境,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并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甲壳动物高血糖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以及性腺抑制激素(GIH)5个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外水泥池饲养的仔蟹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室内水槽饲养的仔蟹体质量(P0.05)。环境对MIH和RXR基因的表达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而CHH、EcR和GIH均存在极显著的环境表达差异(P0.01);5个基因(MIH、CHH、EcR、GIH和RXR)均存在显著的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差异(P0.05);除MIH基因外,其他4个基因(RXR、CHH、EcR和GIH)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的饲养环境与发育时期的交互作用(P0.01)。研究还发现,MIH、GIH和CHH对河蟹的蜕壳具有协同调控作用,而RXR与GIH对河蟹蜕壳具有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绒螯蟹在“蟹龙宫”饲养环境中的个体蜕壳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一个蜕壳周期的蜕壳与生长情况。结果发现:"蟹龙宫"饲养中华绒螯蟹蜕壳后体质量平均增长率为33.19%,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体高的平均增长率为12.12%~14.97%,平均蜕壳间期为59.35 d。蜕壳前平均肥满度达60.84%,头胸甲的色度值(RGB)平均为109.17,蜕皮激素(EH)含量达14.18 IU/mL。试验河蟹在蜕壳前生长性状、EH含量和蜕壳间期长短与蜕壳后的增长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在"蟹龙宫"的个体养殖系统中,中华绒螯蟹的肥满度达60%,蜕皮激素含量升至14 IU/mL时会启动蜕壳。  相似文献   

4.
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营养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地理纬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差异,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并进一步比较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中华绒螯蟹体质量与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均呈幂函数相关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体质量始终小于雄体,且7—9月差异显著(P0.05);雌雄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体生殖蜕壳略早于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8—9月,9月中旬成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0月,雌雄蟹GSI显著增加,HSI则为下降趋势(P0.05)。9月上市成蟹雌体平均体质量集中于60.00~99.99 g,而雄体则集中于100.00~139.99 g。(3)10月上市成蟹雌体GSI和TEY显著高于雄体(P0.05),而MY和CF则以雄体为高(P0.05)。成蟹雌体可食组织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均高于雄体,而水分含量则以雄体为高,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大。综上,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高峰集中于8—9月,雌雄成蟹总可食率均较高,分别为46.47%和44.81%,可食组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池塘养殖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生物学指数、可食部分比例、营养成分组成,以比较两者的品质.结果表明: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相比,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肌肉指数、肝脏指数、可食部分总和无显著变化(P>0.05);雌性的性腺指数、性肝指数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显著(P<0.05),但雄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雄性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P<0.05),但雌性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无氮浸出物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但雌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量高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鲜味氨基酸总含量显著大于野生中华绒螯蟹(P<0.05);饱和脂肪酸含量、单烯酸含量与野生中华绒螯蟹差异不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野生中华绒螯蟹,其中雌性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5),雄性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投喂配合饲料和冰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氨基酸代谢和胺类物质沉积的影响。[方法]试验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箱中进行,试验分为2个组:冰鱼组(全程投喂新鲜冰鱼)、配合饲料组(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每组6个重复,每重复8只(6雄2雌)。养殖8周后,采集样品,测定生长和相关指标。[结果]不同投喂对中华绒螯蟹末均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配合饲料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配合饲料投喂组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与冰鱼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胺类物质检测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尸胺、亚精胺含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酪胺、腐胺含量显著高于冰鱼组(P0.05),精胺、组胺与冰鱼组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的蛋白激酶B基因(protein kinase B gene,PKB或AKT)、4E-结合蛋白基因(4E binding protein gene,4E-BP)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冰鱼组(P0.05)。而冰鱼组的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基因(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gene,mTOR)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结论]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中华绒螯蟹对蛋白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同时保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养殖成本。食物中的胺类物质种类和数量可能直接影响中华绒螯蟹肌肉胺类物质的沉积量。  相似文献   

7.
中华绒螯蟹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成蟹阶段蜕壳与生长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中华绒螯蟹成蟹阶段(200 d)的个体蜕壳与生长观察。在观察的4次蜕壳中,实验河蟹蜕壳后的体重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8.7%、69.1%、80.1%和64.8%,壳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1.3%、17.0%、29.5%和16.7%,壳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8.3%、28.2%和18.1%;雄蟹每次蜕壳后的体重、壳长和壳宽均高于雌蟹,但从第3次蜕壳开始,雌雄间才呈现出显著的生长差异(P0.05)。第1-4次的平均蜕壳间期分别为37、38、29和41 d。在前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较大,而在后两次蜕壳,其蜕壳后的生长变异系数相对较小。起始体重对每次蜕壳后体重有显著影响(P0.05),第3次蜕壳后的体重与其他次数蜕壳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还发现,壳长、壳宽与生长水温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体重与生长水温的相关性略显著(r=0.917~0.923,0.05P0.10)。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河蟹成蟹阶段在第3次蜕壳时的增长率最高,对生长影响较大,应注意此阶段的饲养与管理;同时,在生产上为提高成蟹的养成规格应选取规格较大的蟹种。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域条件下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和元素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阳澄湖、滆湖、长荡湖和江西省军山湖产的中华绒螯蟹为对象,对其形态和第三步足元素积累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基于17个形态数据的框架测量结果的多元统计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形态学差异不显著,很难作为不同水域产地的判别依据.但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第三步足元素积累类型的研究结果显示,检出的12种元素的环境“指纹”特征极显著,产地间判别的准确率可达100%,具有可区别不同水域产中华绒螯蟹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稻田中用网箱养殖的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对稻田中4种杂草和水稻的选择性及摄食情况。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对稻田杂草的摄食存在明显的选择性,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var.sinensis的摄食量最大,对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眼子菜Potamogeton franchetii的摄食量相对较少,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和水稻的摄食量最差。不同规格的中华绒螯蟹对杂草的摄食率有所不同,20-30 g的中华绒螯蟹对野慈姑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3种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0 g以上的中华绒螯蟹对鸭舌草和眼子菜的摄食率均最低,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1-10 g的中华绒螯蟹对稗草和水稻的摄食率最高,与其它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中华绒螯蟹在成蟹阶段的生长性能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和长江水系及其杂交种扣蟹养殖至成蟹。本文系统地比较了在养殖过程中的生长、生殖蜕壳率和性腺发育情况,进一步评价了成活率、产量、饲料系数和最终体质量分布等差异。结果表明:(1)在生长阶段,四组中华绒螯蟹平均体质量、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雌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7月25日到8月25日,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则出现在8月25日到9月25日。人工养殖辽河水系成蟹生殖蜕壳时间与长江水系成蟹基本一致,并无二龄早熟性状。9~11月,雌雄个体的肝胰腺指数(HSI)逐渐下降,性腺指数(GSI)显著上升。(2)四组中华绒螯蟹在成活率、产量和饲料系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最终养成成蟹雌体体质量集中于100.00~175.00 g,雄体体质量集中于175.00~225.00 g。综上,长江与辽河水系杂交组生长性能与自交组并无显著性差异(P> 0.05),辽河水系中华绒螯蟹在长江流域经适应性养殖后,生长性能得以提高,二龄早熟性状消失,而以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作为母本的杂交种则成活率和产量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2.
用塑料围网将一个池塘分隔成6个100 m2的小池塘,每池放养100只体质量为(10.01±1.02)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杂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180 d后随机采样,称量体质量,测量壳长和壳宽,计算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肌肉营养成分和消化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的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壳长、壳宽及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配合饲料组蟹胃的类胰蛋白酶和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杂鱼组蟹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种饲料对蟹消化道其他各部位消化酶的活性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合浦绒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主要分布在广西沿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养殖潜力,尚未见合浦绒螯蟹可食率和营养组成的报道。本研究以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对照,测定和比较了野生合浦绒螯蟹和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可食率、色度值、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常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合浦绒螯蟹雄体总可食率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但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无显著性差异;无论雌雄,合浦绒螯蟹蟹壳湿样的a*值和b*值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性腺中水分含量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而合浦绒螯蟹雌体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肌肉中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中华绒螯蟹雄体;合浦绒螯蟹雌体肝胰腺中ΣSFA、肌肉中C18∶1n、ΣMUFA、DHA/EPA和卵巢中C18∶0、C20∶1n9含量均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雌体;合浦绒螯蟹雄体肝胰腺中C22∶16n3、ΣPUFA显著高于中华绒螯蟹雄体。综上,合浦绒螯蟹和...  相似文献   

14.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运用毒理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72 h,低浓度组(0.1 mg/L和对照组)中无明显死亡现象,而高浓度组(0.5 mg/L和1.0 mg/L)中全部死亡,说明高浓度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Cu~(2+)(浓度为0.1 mg/L)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GBP)、Tube、Dorsal、酚氧化酶原激活酶(PPAF)、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粘附蛋白(PXN)表达也产生显著影响,LGBP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PAF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12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be基因mRNA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orsal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T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XN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重金属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显著影响其免疫模式识别蛋白相关基因(LGBP)、免疫信号传导相关基因(Dorsal、Tube)及免疫效应相关基因(PPAF、GPx、GST、PX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温度是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历期的重要影响因子。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体现了温度和发育历期的内在关系。本实验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地区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良种"江海21"幼体为实验对象,设计室内单因素三处理三重复恒温实验(3个处理组分别设置恒温为20、22、24℃),定期监测发育温度和历期。通过有效积温公式计算和验证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采用单因素方差法对实验数据和当地5年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实验数据与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确定中华绒螯蟹胚后发育阶段的生物学零度为6.91℃,有效积温为274.18℃·d。2)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本实验结果可为研究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胚后发育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方形环棱螺(Bellamy aquadrata)规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捕食行为的影响,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分析大[甲宽(43.0±0.5) mm]、小[甲宽(38.0±0.5)mm]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3种规格方形环棱螺[壳宽分别为(5.5±0.5) mm、(7.5±0.5)mm、(9.5±0.5) mm]过程中的选择指数、捕食率、捕食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螺的规格越大,蟹对其选择系数和捕食率越低(P<0.05);蟹与螺的相遇后捕获概率、捕获后摄食概率与蟹的捕食率的趋势一致,但蟹与螺的相遇概率与蟹的捕食率的趋势相反。螺的规格越小,蟹对螺的捕获后摄食概率越大(P<0.05);螺的规格显著影响大规格蟹的静止时间比、移动时间比和处理时间比(P<0.05),但对其搜寻时间比影响不显著(P>0.05);螺的规格越大其逃逸比例越高(P<0.05);蟹的规格越大,螺的逃逸比例越低(P<0.05);蟹对小规格和中规格螺捕食粉碎处理方式比例显著高于大规格螺(P<0.05)。中华绒螯蟹偏爱捕食小规格的方形环棱螺,捕获后能否摄食是影响中华绒螯蟹捕食的重要环节,中华绒螯蟹对方形环棱螺的处理方式随方形环棱螺的规格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18~22℃下,研究了不同投饲频率(1次/d、2次/d和3次/d)和饵料种类(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4.96 g±0.08 g)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8 d。结果表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中华绒螯蟹幼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逐渐增加(P>0.05);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成活率、蜕壳率均高于鲜杂鱼组;投饲频率相同时,配合饲料组幼蟹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各组饲料转化效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逐渐降低;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各组幼蟹的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种类和投饲频率对幼蟹体成分无交互作用(P>0.05);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鲜杂鱼组幼蟹的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逐渐降低,代谢能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而配合饲料组幼蟹则与其呈相反态势;各组幼蟹的排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下降,配合饲料组排粪能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鲜杂鱼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中华绒螯蟹幼蟹的适宜投饲频率为2次/d。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河蟹性腺发育规律和营养品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云南西双版纳池塘养殖河蟹的性腺发育规律及其成蟹的常规营养组成,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8—11月该地区池塘养殖河蟹的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变化,进一步比较了雌雄成蟹的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色泽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1)8月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雌蟹已经全部完成生殖蜕壳,此时雄蟹的生殖蜕壳率仅为53.85%,9月中旬雄体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1月,雌雄个体的GSI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主要增加分别发生在8—9月,HSI呈下降趋势(P0.05)。(2)上市成蟹雌体的HSI、GSI、TEY显著高于雄蟹,而MY和CF均以雄蟹较高(P0.05)。(3)就色泽而言,雄蟹肝胰腺的红度值(a~*)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亮度值(L~*)和黄度值(b~*)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雄蟹头胸甲烘干样L~*和b~*显著高于雌蟹(P0.05),而a~*无显著差异(P0.05)。(4)就常规营养成分而言,成蟹雌体性腺中粗蛋白和总脂显著高于雄体(P0.05),但雄体肝胰腺中粗蛋白和灰分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体肌肉中仅粗蛋白含量差异显著。综上,西双版纳地区池塘养殖河蟹雌雄个体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7—8月和8—9月,该地区雌雄成蟹可食率分别为42.91%和40.26%,可食组织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肌肉生长抑制素与氨基酸营养的关系,为阐明鹅肌肉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吉林白鹅MSTN基因,通过饲喂4种不同的日粮氨基酸模型研究不同日粮氨基酸模型对1~28日龄和29~56日龄的吉林白鹅MST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28 d,A组胸肌MSTN mRNA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A组和C组腿肌MSTN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B和D组(P0.05),在B组日粮氨基酸模型下胸肌和腿肌的MSTN mRNA表达量与胸肌率和腿肌率呈极显著负相关。56 d,A组和D组胸肌MSTN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D组腿肌MSTN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A、B、C组(P0.05),在C组日粮氨基酸模型下胸肌和腿肌MSTN mRNA表达量与胸肌率和腿肌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28 d,日粮氨基酸模型B能够抑制MSTN基因的表达,而56 d日粮氨基酸模型C能够抑制MSTN基因的表达,并且MSTN基因表达量与胸肌率和腿肌率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在阿勒泰羊2日龄羔羊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的差异.掌握阿勒泰羊2日龄羔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表达规律.[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分析阿勒泰羊2日龄羔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背最长肌MSTN mRNA表量显著高于股三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P<0.05),各组织Smad2 mRNA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Smad3 mRNA在股二头肌、半腱肌、背最长肌和脾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肺中的表达量(P<0.05).Smad4 mRNA在心脏中的表达显著高于肺脏中的表达量(P<0.05).TGFBR1 mRNA在心脏中的相对表达量为最高.TGFBR2 mRNA在心脏、脾脏、肾脏、肝脏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股二头肌肉中的表达量(P<0.05).[结论]对阿勒泰羊2日龄羔羊MSTN/Smad信号通路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这对今后阿勒泰羊MSTN基因表达规律及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