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麦田杂草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及靶标抗性分子机理,采用整株-剂量响应法测定了播娘蒿对双氟磺草胺的抗性水平,通过克隆测序进行了靶标乙酰乳酸合成酶(AL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并通过测定靶标酶离体活性,分析了抗性和敏感种群播娘蒿ALS对双氟磺草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与敏感种群TS 相比,抗性种群G130 对双氟磺草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抗药性指数为108.6;在G130种群中随机抽取100株,对其ALS基因进行测序,比对分析发现,33%植株ALS 的第197位脯氨酸突变为苏氨酸,40%植株ALS 的第574位色氨酸突变为亮氨酸,27%植株的ALS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突变。ALS 离体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双氟磺草胺对抗性种群ALS 的活性抑制中浓度为敏感种群的137.8倍。这说明,播娘蒿抗性种群ALS 关键位点氨基酸的突变可能是导致其对双氟磺草胺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河南省部分地区麦田猪殃殃对苯磺隆的抗性水平及抗性靶标分子机制,对18个猪殃殃种群进行了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离体活性测定和ALS基因突变分析。结果表明,种群PDS-1、ZK-1、LH-1对苯磺隆产生了较高的抗性,ALS离体活性测定所得I_(50)分别为11.27、10.26、8.19μmol·L~(-1),抗性指数分别为93.92、85.50、68.25。种群ZK-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590位的C突变为T,ALS酶第197位脯氨酸(CCC)突变为亮氨酸(CTC);种群PDS-1的6个检测株中,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A,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全部突变为谷氨酸(GAA);种群LH-1的6个检测株中,3株未检测到突变,另外3株的ALS基因第1 128位的T突变为G,ALS酶第376位天冬氨酸(GAT)突变为谷氨酸(GAG)。靶标ALS基因突变可能是猪殃殃对苯磺隆产生高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氟氯吡啶酯与啶磺草胺复配对小麦田杂草的毒力及其对小麦的安全性,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对二者的毒性进行了测定,用Gowing法对其联合作用进行了评价;采用剂量-曲线法,评价了200g·L-1啶磺草胺·氟氯吡啶酯WG的除草活性、对小麦的安全性、对小麦和杂草的选择性。结果表明,氟氯吡啶酯与啶磺草胺对供试的雀麦、大穗看麦娘、播娘蒿、猪殃殃等4种杂草均为加成作用,综合二者的防效结果,建议以啶磺草胺6~24g·hm-2与氟氯吡啶酯4~8g·hm-2(0.75∶1~6∶1)复配为宜。二者3∶1的复配制剂200g·L-1啶磺草胺·氟氯吡啶酯WG对雀麦、大穗看麦娘、播娘蒿、猪殃殃的GR90分别为3.02、1.39、1.24、1.94g·hm-2。对3个小麦品种济麦22、中育6号、科农199鲜重抑制的GR10分别为6.25、11.64、3.96g·hm-2。在小麦和大穗看麦娘、猪殃殃、播娘蒿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均较好,选择性指数在2.04~9.39之间;该药在小麦和雀麦之间的选择性指数略低,在1.31~3.85之间。  相似文献   

4.
三氯吡氧乙酸属人工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具有用量少、活性高、选择性强等优势。为明确其在小麦田的应用技术,采用整株水平生物法测定了其对10个安徽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及对阔叶杂草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三氯吡氧乙酸对多种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活性,在供试剂量288 g(a.i.)·hm-2时,对荠菜、球序卷耳、大巢菜、宝盖草、葎草、猪殃殃、鳢肠、鬼针草、野老鹳、播娘蒿、牛繁缕、小飞蓬、羊蹄、车前草、青葙活性较好,鲜重抑制率达90.39%~100%;在用量72 g(a.i.)·hm-2时,对葎草鲜重抑制率达100%,对播娘蒿、荠菜、牛繁缕、球序卷耳、大巢菜、小飞蓬、羊蹄、猪殃殃的活性次之,鲜重抑制率在60.44%~84.30%之间;其对阿拉伯婆婆纳、荠菜、播娘蒿、野老鹳的GR50值分别为97.13、43.03、48.58、54.37 g(a.i.)·hm-2。安全性结果表明,在用量576 g(a.i.)·hm-2时,对10个供试小麦品种均较安全,株高抑制率和鲜重抑制率分别在2.98%~13.34%和3.29%~17.47%之间。三氯吡氧乙酸在4种供试小麦烟农999、荃麦725、安农0711、淮麦44和杂草阿拉伯婆婆纳、荠菜、播娘蒿、野老鹳草之间的选择性指数在2.39~12.70之间,表明该药剂在供试小麦与杂草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5.
豫南地区大麦田间杂草以禾本科杂草野燕麦、阔叶杂草猪殃殃、播娘蒿较为常见,设置爱秀、苄嘧磺隆、麦喜及大骠马4种药剂间的8种不同的药剂组合处理,进行防效研究。结果表明:爱秀80 ml/667 m2加麦喜10 ml/667 m2或爱秀80 ml/667 m2加苄嘧磺隆30 g/667 m2对大麦田间杂草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刘晓舟  王疏  董海  茆璐  赵旭 《杂粮作物》2006,26(2):128-129
噻吩磺隆与乙草胺的混配药剂弥补了噻吩磺隆防除禾本科杂草及乙草胺防除阔叶杂草的不足,扩大了杀草谱,提高了单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因而适用于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混生的花生田除草。施药方法是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喷雾处理,使用剂量为3 000~3 750 ml/hm2。  相似文献   

7.
8个栽培小麦品种的化感差异及其对除草剂药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陕西关中地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化感作用的差异及其对除草荆的增效作用,用室内培养皿法和盆栽试验测定了关中麦区8个主要栽培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对伴生恶性杂草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的化感作用,其化感作用强弱依次为小偃6号>陕农981>西农889>秦农142>小偃22>武农148>陕715>西农979,筛选出对播娘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小偃6号和陕农981,并测试了这两个品种对除草荆(2,4-D和10%苯磺隆)药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除草荆分别施用于这两个小麦品种的有效中浓度(EC50)均低于对照;与对照品种比较,这两个小麦品种减少一定用量除草剂后仍然可以达到抑制杂草生长的效果.以对播娘蒿幼苗生长抑制90%为指标,小偃6号和陕农981中应用除草剂2,4-D可减少推荐用量25%~30%,应用10%笨磺隆可减少推荐用量27%~32%.而两种除草剂应用于弱化感作用品种西农979时,用量降低不超过5%才能保证90%的防除效果.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种类与群落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湖北省冬小麦田杂草的发生危害现状和群落组成特征,运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该省冬小麦主产区麦田杂草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冬麦田杂草有16科39种,其中禾本科杂草占18%,阔叶杂草占82%。相对多度达15以上的杂草依次为猪殃殃、牛繁缕、日本看麦娘、野老鹳草、野燕麦和大巢菜等6种,其中猪殃殃、牛繁缕和日本看麦娘的相对多度分别为74.19、51.66和30.36,为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兴祥  李美  房锋  李健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0):1402-1408
为明确河南省冬小麦田间杂草组成及群落结构,采用倒置"W"型九点取样法对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田杂草共有66种,隶属于22科,57属,其中菊科、禾本科和十字花科杂草种类较多,分别有13、10、9种。优势杂草有猪殃殃、荠菜、播娘蒿、野燕麦、泽漆和波斯婆婆纳共6种;区域性优势杂草有看麦娘、刺儿菜、打碗花、野芥菜、麦瓶草、稻槎菜、繁缕和节节麦共8种。此外还有常见杂草19种和一般性杂草33种。从杂草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6个区域中,豫中南平原区物种丰富度最高,为45种,豫中南平原区和豫西丘陵区的物种多样性最高,而豫北平原区和豫南平原区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最高。经聚类分析,河南省6个区域小麦田杂草群落可分为4组:豫东平原区、豫西南平原区和豫中南平原区杂草群落聚为一组;其他3个区域冬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各有特点,均自成一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检验除草剂防除棉田杂草效果,以三氟啶磺隆、嘧草硫醚和精喹禾灵之间不同剂量的混配施用.试验表明:三氟啶磺隆和精喹禾灵两种混用及三氟啶磺隆、嘧草硫醚和精喹禾灵3种混用均对棉田杂草都有较好的防除效果.施药后7天杂草表现药害症状.施药后20天,三氟啶磺隆与精喹禾灵两种除草剂混用,随着三氟啶磺隆用量的增加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由89.2%增加到95.3%,对阔叶类杂草的防效由86.3%增加到94.9%,总体株防效由87.8%增加到95.2%;三氟啶磺隆与精喹禾灵、嘧草硫醚混剂3种除草剂混用,在精喹禾灵用量相同的条件下,增加三氟啶磺隆或嘧草硫醚的用量,对禾本科杂草、阔叶类杂草、杂草总体株防效均提高.施药后40天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80%以上,说明混配药剂的持效期较长.  相似文献   

11.
17种除草剂对小麦田猪殃殃的防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对麦田恶性杂草猪殃殃防效较好的药剂,对17种除草剂开展了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温室盆栽试验中,200g·L~(-1)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和25%灭草松水剂对猪殃殃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试验剂量下鲜重抑制率均达100.00%。田间小区试验中,对猪殃殃防效最好的是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用药25.00g(a.i)·hm~(-2)后30d对猪殃殃的株数防效为85.08%,药后60d的株数防效和鲜重防效则达100.00%;其次为50g·L~(-1)双氟磺草胺悬浮剂、200g·L~(-1)氯氟吡氧乙酸乳油。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小麦田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及其基因突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文磊  赵宁  李伟  白霜  王金信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2):1688-1694
为明确山东省麦田看麦娘种群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情况及可能存在的抗性机理,本研究在临沂、日照等山东省看麦娘发生严重地区的小麦田共采集10个看麦娘种群,在温室条件下测定了其对甲基二磺隆的抗性以及对其他4种除草剂的敏感性,扩增和比对了靶标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基因部分片段的差异。结果表明,SDTC-4种群对甲基二磺隆具有高抗性,抗性倍数达30.1,其他种群对甲基二磺隆敏感,抗性倍数在1.0~1.8之间。对ALS基因片段测序发现,SDTC-4种群看麦娘ALS基因197位氨基酸由脯氨酸(CCC)突变为丝氨酸(TCC)(P197S),其他种群均未发现有突变产生。SDTC-4种群对啶磺草胺和氟唑磺隆产生了一定的交互抗性,在推荐剂量下死亡率分别为10.0%和13.3%。所有的看麦娘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和异丙隆敏感,推荐剂量下死亡率达100%。本研究是看麦娘对甲基二磺隆抗性在山东省的第一例报道,ALS基因P197S突变是第一次在看麦娘中被发现,该突变很可能是导致SDTC-4种群对甲基二磺隆产生抗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简便地进行小麦条锈菌的早期检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的病叶和健康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来自条锈菌的SSR引物进行河南省小麦条锈菌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 在所用的条锈菌特异性SSR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够将条锈菌和其他的病原菌区分开来。通过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病叶的鉴定,其中2对引物 RJ3、RJ21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表明这2对引物可以用于小麦条锈菌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中国小麦短体线虫的种类及地理分布,对采自中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小麦短体线虫样品进行了基于mtCOI基因的序列比对和种群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短体线虫mtCOI片段长度为412~432 bp;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揭示,小麦短体线虫种类主要有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P.scribneri)3种。落选短体线虫是中国麦区的优势种群,在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都有广泛分布;咖啡短体线虫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分布比较广泛,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陕西、新疆等省(市、自治区)都有零星发生;此外,样品中存在单一种群侵染和复合种群侵染,二者分别占总样品数的76.18%和23.82%;落选短体线虫和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的复合侵染相对较为普遍,在山东、河南、江苏和陕西等省发生。  相似文献   

15.
卢丽斌  陈莉  宛琼  丁克坚 《麦类作物学报》2016,36(12):1681-1687
为了解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群体分化和遗传变异规律,利用AFLP技术对安徽省4个地理群体的68个供试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8对引物共扩增出245条带,供试菌株间的遗传距离为0.014~0.021。4个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相关性。4个赤霉病菌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21,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193,表明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方差分析表明,被测小麦赤霉病菌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99.80%),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0.20%。4个赤霉病菌群体间存在较低的遗传分化(Gst=0.049)和频繁的基因交流(Nm=9.648)。相比较而言,北部群体和中部群体亲缘关系较近,而南部群体和中、北部群体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6.
江淮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为明确该地区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情况,采用整株水平生物测定法检测了该地区的10个种群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抗性水平;扩增和比对了高抗种群(AH-40、JS-19)、中抗种群(AH-41、JS-20)与敏感种群(AH-7)的ACCase CT区域基因片段差异,并测定了GSTs、P450s酶抑制剂对精噁唑禾草灵的增效作用及4个抗性种群对8种除草剂的抗性。结果表明,高水平抗性种群数量占供试种群总数的50%,抗性指数为13.14~18.54;测序结果表明,高抗和中抗种群中均未发现已报道可引起靶标抗性的位点突变。AH-40种群在施用GSTs代谢酶抑制剂(灭草环、三聚氯氰、NBD-Cl)和P450s酶抑制剂(PBO、马拉硫磷)后均可显著提高其对精噁唑禾草灵的敏感性,增效倍数分别为1.68、1.68、2.45、1.64、2.03;JS-19种群在施用GSTs酶抑制剂(灭草环、三聚氯氰、NBD-Cl)后GR50有所下降,增效倍数为1.71、1.94、1.71;供试酶抑制剂未对其他抗性种群产生明显增效作用。抗性检测结果显示,4个抗性种群均对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高抗,AH-41、JS-19高抗高效氟吡甲禾灵,JS-20高抗烯禾啶,但均对唑啉草酯、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和异丙隆敏感。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小麦抗秆锈病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与Sr33紧密连锁的SSR引物BARC152对国内外引进的58份抗Ug99的春小麦品种以及黑龙江省主栽小麦品种18份进行SSR检测.结果表明,国内外引进的58份抗Ug99春小麦材料中仅有1份材料含有Sr33,占检测材料的1.7%;黑龙江省18份主栽春小麦品种中有3份材料中含有Sr33,占检测材料的16.7%.表明Sr33在引进的抗Ug99材料和黑龙江省主栽小麦品种中占有的比例均很少,今后要加强Sr33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Soil solarization by mulching with polyethylene for 60 days during summer in Tunisia, was effective in reducing dramatically to a depth of 30 cm inoculum levels ofFusarium solani (Fs) from 3,000 to 450 propagules gram−1 of dry soil. Population densities ofPythium aphanidermatum (Pa) were reduced from 1,700 and 3,000 to 0.5 and 1 propagule gram−1 of dry soil in the top 15 cm and at 1–30 cm depth, respectively. After a subsequent autumn potato crop, populations ofPa remained very low in the previously solarized soil whereas propagule density in non-solarized soils was similar to the initial density. Also, inoculum level ofFs increased by 40% in nonsolarized soils while it remained unchanged in solarized soils, suggesting microbial processes that prevented soil reinfestation. All the annual weeds were eradicated by solar heating but not the perennial weedConvolvulus arvensis. Potato plant growth and yields were improved in solarized plo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