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由于假松口蘑与松口蘑外观与口感相似,常被混入松口蘑中销售,严重影响松口蘑品质。本研究基于SRAP分子标记从300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对假松口蘑具有特异性的引物,并将这对引物的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以及重新设计引物,成功构建了假松口蘑的SCAR特异性分子标记(502 bp)。通过进一步验证,该SCAR标记只在假松口蘑个体中出现,表明所建立的SCAR标记可在分子水平上快速、准确地鉴定出假松口蘑。  相似文献   

2.
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 (S.Ito et Imai)Sing.]也称松茸、松草、合菌、台菌等,是世界上最名贵的共生型食用菌之一,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目前,松口蘑尚不能象香菇、平菇等腐生食用真菌那样进行人工纯培养栽培,因此,市场上的需求完全依赖野生资源。关于松口蘑人工栽培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世纪之久,尽管没有成功,但世界各国的科学工作者依然在不懈地努力着,希望有一天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然而,人工栽培的研究也要基于对其天然生态环境的了解,以及要有纯菌种才可以在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因此,对吉林省长白山区(中国松口蘑主产区之一)松口蘑产地生态环境的调查及采集子实体进行菌种分离,则是松口蘑人工栽培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区松口蘑的生态习性及驯化栽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口蘑是珍稀濒危的食用、药用真菌.该菌生态习性特殊,目前仍处于野生或半人工栽培状况.长白山区松口蘑发生地的植被结构简单,土壤呈酸性,养分含量低,松口蘑的发生量与气温和降水关系密切.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理论和实践揭示了松口蘑的适应性和驯化潜能,进行人工栽培应以松口蘑纯培养菌种制作为突破口,通过改善栽培条件和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扩大松口蘑菌种的适应性和变异性,挖掘驯化潜能,增强松口蘑菌种与赤松幼根的结合力,造就人工菌根,进而实现应用纯培养菌种林地栽培松口蘑  相似文献   

4.
对松口蘑菌丝与赤松根形成的外生菌根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感染松口蘑菌丝的赤松根呈不规则的多分支状或扫帚状,表面覆有松口蘑菌丝,但不形成由菌丝构成的菌鞘。赤松幼根感染松口蘑菌丝的部分呈暗褐色至黑色。被菌丝侵染表皮的细胞壁明显增厚,细胞内容物浓缩、变暗,皮层细胞内有明显的、淀粉粒样的大颗粒,细胞质浓缩、变暗。皮层细胞间不形成明显的“哈蒂氏网”。以上结果表明,松口蘑与赤松形成的外生菌根与典型的外生菌根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松口蘑窝是松口蘑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基础。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它的形成与松林的林龄、林型和土壤生态及其动态变化关系密切。松口蘑窝为多年生并具有自然繁衍能力,选择适宜林地,优化环境系统,营造、培育、医治和保护松口蘑窝可以增加松口蘑窝的数量,延长松口蘑窝的寿命,提高松口蘑窝的质量,促进松茸山的增殖丰产。  相似文献   

6.
不同碳氮源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秀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29-429,431
研究了 7种碳源、7种氮源及 8种碳氮比对松口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松口蘑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和果糖 ;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 ;最适碳氮比是 4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种护色剂对软包装松口蘑的护色效果。[方法]以维生素C、二氧化氯和亚硫酸钠为护色剂,对软包装松口蘑进行护色效果对比试验。通过单因子试验研究添加量、温度和时间对维生素C护色效果的影响,并对3个影响因素用响应面法建立相关模型,确定维生素C护色的最佳条件。[结果]3种护色剂的对比试验表明,维生素C的护色效果好,而二氧化氯与亚硫酸盐不适用于松口蘑的护色。响应面法优化试验表明,维生素C的最佳护色条件确定为:将盐渍原料投入菇重3倍的清水中,按菇重9.2 g/kg比例加入维生素C,加热至91℃护色20 min,然后脱盐,可取得理想护色效果。[结论]维生素C在松口蘑护色中对控制非酶褐变效果明显,护色效果好,作用时间长。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其地理位置东径109°56′——110°58′,北纬31°15′——31°57′之间,为我国南部亚热带与北部温带的过渡地带,又是我国西部高原与东部低山丘陵的过渡区域。植物资源和菌类资源十分丰富。1983年9月,笔者在该地调查时获得一种生于杉树林中的可食伞菌,经初步鉴定即号称为“食用菌之王”的名贵食菌——松口蘑Tricholoma matsutake(S.lto et lmai)Sing.。该菌个大,质嫩味鲜,食如鸡丝,当地群众称之为“娃娃菌”。松口蘑属伞菌目Agaricales,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口蘑属Tricholoma。松口蘑在我省的发现以及能与铁杉Tsuga chinensis形成共生关系均属首次,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的研究,除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外,已在松口蘑、平菇、草菇、香菇、木耳、毛木耳以及双孢蘑菇等食用菌中,实现了种内、种间,以至属间的融合。在所获得的融合株中,有些己进行了出菇、出耳的生产性试验。  相似文献   

10.
松口蘑菌丝体培养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固体培养方法对松口蘑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的菌丝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最佳培养基为PDA,最适培养温度为23℃,最适初始pH值范围是5.0~6.0。  相似文献   

11.
松茸发生地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松茸发生地的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松茸发生地植被组成比较简单,冠层稀疏,郁闭度较低(一般在05~06之间)。松茸主要生长于赤松(Pinusdensiflora)林中、岳桦(Betulaermanii)、杜鹃(Rhododendrondahuricum)和羊胡子苔草(Carexcallitrichos)是赤松最常见的伴生种群。以松茸生产为指标,将赤松林划分为适宜松茸生长的高产天然赤松针阔混交林、低产或不产松茸的疏林型天然赤松林、不产松茸的密林型天然赤松林和人工赤松林4类。松茸保护区可分为生态环境保障带、松茸产出带和缓冲带。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条件下 ,松茸子实体呈环状分布 ,每年向外扩展一定的距离 ,形成松茸圈 ,而圈内成为松茸孢子几年内不能萌发的废弃地。初步研究了松茸圈扩散与土壤中 13种化学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松茸对Ca、Na、Mg、Mn、Si的消耗较大 ,且含量恢复较慢 ,可能是松茸圈扩散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多糖,以松茸多糖为原料,以柠檬酸、黄原胶及蔗糖为辅料,经调味而研制出的松茸多糖饮料。采用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松茸多糖添加量为0.075%,蔗糖添加量为6.0%,黄原胶添加量为0.05%,柠檬酸添加量为0.10%,在此条件下加工的松茸多糖饮料色泽呈黄棕色,口感细腻,酸甜适中并伴有松茸特有的香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松茸菌丝体在浜田、BM、MMN、PDA、麦芽汁、松针浸汁6种外生菌根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状况。结果显示:松茸菌丝体在固体平板上25℃静置培养,形成典型的草帽形菌落,在浜田培养基和麦芽浸汁培养基中菌落直径扩增最快,呈线性增长,培养30d的菌落直径分别可达34.07mm和32.15mm,平均日生产量分别为1.07mm和1.01mm。松茸菌丝体在MMN液体培养基中积累生物量最多,达5.1240g/100mL;其次为麦芽汁培养基,积累生物量为4.4810g/100mL。松茸在松针浸汁培养基中生长最慢。遮光与见光培养,菌丝体重量差异不明显,表明松茸菌丝的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A total of 10 Tricholoma matsutake strains isolated from Yajia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FLP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richoloma matsutake strains can be properly revealed by AFLP, and among the 10 Tricholoma matsutake strains, the genetic aspects were very similar. At the level of 90 % similarity, all the strains collected together, and at the similarity of 92 %, three AFLP groups formed. Simultaneously, the effects of quantity of the primers on the second AFLP PCR were determined. The optimal quantity of Eco+1/Mse+ 1, Eco+2/Mse+2 and Eco+3/Mse+3 primer pairs used in the AFLP was 1 pmol/5 pmol, 0. 6 pmol/10 pmol and 0.1 pmol/8 pmol,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6.
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分离自四川省雅江县黄背高山栎林的松茸菌根菌的超微结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松茸菌落自然表面都相似,由大量致密的、直径约为1 2~3 2μm绒毛状菌丝构成。对F11菌株的透射电镜结果表明:1.多数松茸菌丝细胞直径为0 7~1 3μm,中空,仅见细胞壁和一些膜状结构;2.少数菌丝细胞内有单个的细胞核,位于非菌丝顶端区域,有明显的核仁;少数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3.菌丝具有明显的隔膜;4.有的松茸菌丝细胞有大量线粒体存在。  相似文献   

17.
用AFLP分析珍稀食用菌—松茸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 3对AFLP引物组合 ,研究了从四川省雅江县黄背高山栎林下采集的 10株松茸菌根菌基因组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AFLP图谱能较好地反映测试菌株的遗传特性 ,10株供试菌间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 ;10株供试菌株全部在 90 %相似性处聚在一起 ;在 92 %相似性水平上被分为 3个群。AFLP扩增引物Eco + 1/Mse + 1、Eco +2 /Mse + 2及Eco + 3 /Mse + 3的最佳用量分别为 1pmol/ 5pmol、0 .6pmol/ 10pmol和 0 .1pmol/ 8pmol。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地区松茸子实体营养成分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瑀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2943-2944
[目的]为黑龙江省松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不同地区(东宁、鸡东和东京城)的松茸子实体为材料,测定其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灰分、矿质元素、维生素和氨基酸含量。[结果]东宁松茸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最高,分别为26.23%和9.03%,各地区松茸子实体的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差别不大;东宁、鸡东和东京城样品K含量分别为3.13×104、2.79×104、2.41×104mg/kg,Mg含量分别为4.67×102、4.32×102、3.18×102mg/kg,3个地区样品中Ca含量差别不大;东宁松茸子实体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含量及氨基酸总量最高,分别为0.489、4.781、62.980 mg/100 g和11.488%。[结论]东宁地区松茸子实体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